论小儿癫痫证治
李少川
李少川,男,1923年生。主任医师,教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世业师,精专儿科。多次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著有《中医学解难》《李少川儿科临证传心录》等多部著作。曾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副院长、天津市科协常委、国家中药新药审评委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技术顾问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小儿癫痫,是3~8岁儿童多发的一种由脑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神志障碍、抽搐震颤、动作异常的慢性疾患。临床大致分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间脑性发作、婴儿痉挛性发作等。由于本病复发率高,迁延时间长,治疗上非常棘手,故古人称之为“顽症”。本人从医60余年,对诊疗儿科疾病颇有心得,尤其对小儿癫痫,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一、大发作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神志不清,牙关禁闭,两手握拳,两目直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还常伴有面色苍白、汗出遗尿和类似猪羊之尖叫声。故古人称之为“羊痫风”,脉多细沉。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舌质红少苔有齿痕。治宜益气安神、豁痰镇惊,方宗《六科准绳》之涤痰汤化裁。苔黄便秘痰声辘辘,可去参,加栝楼、黄连、天竺黄、郁金以清心涤痰、开胸散结;若情绪急躁,肝经热盛,可加钩藤、生石决明以镇肝熄风;若感受时邪而发者,可加薄荷、羌活以疏散表邪;因食伤而诱发者,可加六神曲、槟榔以消导化滞;因惊恐神失守舍者,可加朱砂、枣仁以安神定志。
二、小发作
常见于儿童时期,3岁以下婴幼儿极为少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意识丧失,如突然双目直视或四肢肌肉偶有小的抽搐,或叹气嗜睡,或点头摇头等,舌质红苔薄白。治宜健脾运中、豁痰熄风。方宗《幼幼集成》定痫丸化裁。陈复正指出“小儿痫证,从前攻伐太过,致中气虚衰,脾不运化,津液为痰,偶然有所触则昏晕卒倒,良久方甦,此不可见证治证,应以健脾补中为主,久服痰自不生,痫自不作矣”。定痫丸除以四君子汤健脾运中外,并佐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石菖蒲、胆南星、半夏、陈皮以利气豁痰。白豆蔻、木香以醒脾健运其中,朱砂、龙齿以镇心安魂。
三、精神运动性发作
小儿精神运动性癫痫,是小儿癫痫的一个发作类型,临床以发作性运动障碍同时伴有精神异常为特点,预后较差。患儿除有不定期的抽搐外,多出现语言兴奋和不自主动作,常伴有妄言叫骂、打人、毁物之举,脉象多见弦数,舌质红苔垢浊,治宜重坠豁痰、镇肝熄风,常用王清任之癫狂梦醒汤及万密斋断痫丸化裁治之。胸有痰鸣加栝楼、黄连,便秘加风化硝,肝经热盛、烦扰不宁加胆草、代赭石等。
四、间脑性发作
多发于学龄儿童,常有阵发性头痛或剧烈腹痛、又称为腹型癫痫。发作时多伴有头晕、吐逆、心悸、流涎、汗出,脉多沉细,舌质红苔薄。治宜顺气豁痰、和胃降逆。常用《伤寒杂病论》半夏泻心汤及二陈汤化裁,药选茯苓、党参、胆星、橘红、石菖蒲以顺气化痰,半夏、黄芩以苦辛通降,伍以浮小麦、大枣、甘草以甘缓其中。
五、婴儿肌阵挛性发作
多见于2~7个月婴儿。病因可能为产伤、缺氧、大脑发育不全以及内伤积滞和感受时邪有关。临床特点为头部与躯干向前屈曲,反复性痉挛,抽搐时间短(一般1~2秒钟),多呈一连串性发作。此种病儿往往在2~3岁以后转为大发作的可能性,应予重视。临床上一般分为虚实两型施治。此型病人虚证较多,实证较少。虚证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所致。症见面色白无华,消瘦、囟门下陷,指纹沉滞,舌淡少苔。治以缓肝理脾、镇惊熄风,方用《医宗金鉴》醒脾汤加减。或配琥珀抱龙丸。实证多由患儿素有痰热,感受风邪,伤食、惊吓而发。表现面赤唇红,神烦不宁,唇干、咽红、便秘,指纹深红至气关,脉弦而数,舌质红苔垢腻,治宜清热化痰、镇惊熄风,常用羚羊钩藤汤合二陈汤化裁,或酌以牛黄抱龙丸。
附:秘验方介绍
腹型癫痫方(间脑性发作)
【组成】党参 茯苓 半夏 陈皮 六神曲 胆南星 石菖蒲 枳壳 厚朴木香 沉香 柴胡 白芍 甘草
【功效】健脾扶正、顺气豁痰。
【主治】本虚标实,痰气上逆引起的腹型癫痫。症见发作性腹痛,伴有头晕、吐逆、心悸、流涎,汗出。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方解】本方为涤痰汤的变通方剂。方中党参、茯苓、半夏、陈皮、六神曲仿六君意,旨在健脾以扶其正;胆南星、石菖蒲以涤痰祛邪;加枳壳、厚朴、木香、沉香、柴胡理气宽中,意在行气以利痰消;加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痉。全方合用则脾胃健运,杜绝生痰之源,涤痰顺气缓急以治其标,标本同治,故疗效满意。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意识障碍者加郁金,伴下肢疼痛者加木瓜、独活,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加竹茹、菊花、天麻、钩藤。有明显颅脑外伤或产伤史,腹痛持续时间长,多在夜间发作,并可见肢体瘀斑,头晕头痛,舌暗苔腻,脉滑或涩者,加川芎、郁金、桃仁、红花。
【点评】小儿癫病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痰气上逆。本虚以脾虚为主,标实乃痰气作祟,痫由痰致,痰自脾生。脾虚痰伏乃为痫证病变基础。李教授的腹型癫痫方健脾扶正,顺气豁痰,标本兼治,堪称一绝。
【验案】向某,女,10岁。1990年4月15日诊。
月余前突然发作腹痛,饮食后加剧,以上腹部为甚,饮水及饭后疼痛如绞。不吐,头不晕。虽服多种止痛药物如颠茄片等,仍不能缓解。刻下,食欲不振,大便干结,两三日一行,舌红苔黄脉弦。诊为肝胆湿热、脾胃不和。治宜清利肝胆、调和脾胃。处方:苏梗、制半夏、川厚朴、白芍各15g,焦山楂、六曲、黄芩、晚蚕沙各10g,大黄、甘草各6g。
二诊:服4剂后,诸症如故,大便干结4日一行。宗前法,加重理气疏导之品,再服4剂。
三诊:腹痛仍每日发作3~4次,且B超、胃肠钡餐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腹型癫痫。予服鲁米那30mg,每日3次,做诊断治疗。后经脑电图证实:可见6~14c/s正相棘波,偶见棘波、棘慢综合波,结论为异常儿童脑电图。服鲁米那后腹痛消失,但有嗜睡,精神差。遂停服鲁米那,诊断为腹型癫痫。治以扶正涤痰法。处方:党参、苏梗、胆南星、陈皮、厚朴、白芍各12g,石菖蒲、枳壳各10g,制半夏、广木香、柴胡、川芍、羌活各9g,沉香3g,甘草6g。
四诊:服7剂后,腹痛明显减轻,已能忍受,时间仍持续20分钟,大便3日未行,舌红苔白脉弦。前方加熟大黄5g。
五诊:服药调治月余,腹痛消失,纳食增加,大便不干不稀一日一行。继服前方配丸药,以善其后。随访1年,未复发。
(冯金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