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抽动—秽语综合征

李素卿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进行性抽搐”“冲动性肌痉挛”等。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特征是患儿频繁挤眼、皱眉、皱鼻子、噘嘴等;继之耸肩、摇头、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症状常有起伏波动的特点。感冒、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日久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严重者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被迫停学。多发于5~16岁的儿童,本病病程长、症状多变,且常与外界因素、家庭环境影响有关,其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不经正确治疗很难自愈。

一、脏腑失调,虚火痰风为主

中医学文献中无多发性抽动症的系统论述,该病属中医肝风证、痰证、郁证等范畴。李老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或五志化火,过食肥甘厚味,外感六淫之邪,内外之因相合,脏腑受损,功能失调,风从内生,风盛则动,出现动风之象。《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刚脏,性主动,藏魂,开窍于目,体阴而用阳。小儿肝常有余,若其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及脾,可出现肌肉抽动、挤眼举眉之症。脾属土为至阴之脏,性主肌肉藏意,开窍于口。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他病及脾,可出现土虚则木摇。或脾虚失运,水湿内生,痰浊内阻,风痰鼓动,横窜经络,出现努嘴示齿、伸颈转头、秽语等风痰上扰之证。肺主气,藏魄,司呼吸,开窍于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小儿肺常不足,肺脏功能失调,则金不制木,木旺风动,可见耸鼻,咽有异常发声。肾生髓藏精,主技巧。小儿肾常虚,肾虚水不涵木,则肝阳易亢,可见肝风内动之症及注意力涣散,学习困难。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小儿心常有余,五志过极,心火内生,母病及子,风火相煽。若心肾不交,心火偏亢,亦可出现阴虚火旺动风之象。该病病机涉及五脏,本源在肝,虚风痰火以风为主。

二、阴静阳燥,阳动有余是特点

抽动—秽语综合征责之机体阴阳二气平衡的失制。《黄帝内经》云:“阴静阳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主动,阴主静,阴阳互根,动静平衡,阴阳和谐则机体调节有序。小儿稚阴稚阳,为纯阳之体,其生长发育迅速,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因其精血津液等物质相对不足,故易形成阴亏阳亢的病理变化。若阴静不足,则阴不能制阳,则阳动有余,可出现抽动、烦躁易怒、秽语等症。同时考其该病出现诸多神经精神症状,《内经》谓“阴阳者……神明之府也”,神明虽为心所主,然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五脏藏神亦主情志可知,但其病理变化则必本于阴阳,以阴静阳燥、阳动有余为特点。

三、病证结合,分型施治用专药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在辨治上应以肝为核心,从风论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把该病分4型论治,可谓执简驭繁。

一是肝阳上亢型,用清肝降火法,治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二是土虚木贼型,用扶土抑木法,治以钩藤异功散加减(详见附:秘验方介绍)。三是风痰上扰型,用驱风化痰法,治以玉真散加减。药用:天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四是阴虚动风型,用滋阴熄风法,治以大定风珠加减。药用:白芍、阿胶、地黄、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鳖甲、鸡子黄、龟板。

在辨证施治基础上,以上4型均必用如下专药:木瓜、伸筋草、蝉蜕、全蝎、白芍、石菖蒲、酸枣仁、生龙齿、珍珠母、防风、羌活、胆南星、白附子、天麻等,获得很好疗效。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二经,舒筋和络,化湿和胃,柔肝熄风;伸筋草味苦辛性温,入肝、脾、肾经,祛风除湿,舒筋活血;石菖蒲味辛性温,归心胃经,开窍宁神,化湿和胃;酸枣仁味甘性平,归心肝经,养心安神;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平抑肝阳;蝉蜕味甘性寒,归肺肝经,疏风热,熄风止痉;全蝎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息风止痉通络;生龙齿味甘涩性凉,归心肝经,镇静安神;珠珍母味咸性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清肝安神;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熄风止痉,平肝潜阳;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胜湿解痉;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祛风胜湿止痛;胆南星味苦性凉,清热化痰,熄风定痉;白附子味辛甘性温,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如此病证结合的用药模式,体现同病异治的思路。

在以上4型之中,又以土虚木贼型为临床最常见,自拟扶土抑木的经验方钩藤异功散,乃临床常用有效方剂,患儿一般服药十余剂后,多数症状都会有所缓解,但此病是个慢性过程,治疗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一般治疗期限短则为4~6个月,长则6个月至1年以上,中途不要中断。应注意不要感冒,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应该用鼓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发挥其正常才能,以此来配合治疗,以期获得最佳疗效。本方可随证化裁:若咽痛可加玄参、升麻、板蓝根、牛蒡子、蚤休等以清热利咽;如性情急躁者,加龙胆草、黄芩等;如气阴两虚者,加南沙参、麦冬等;如肝肾两虚者,加熟地、枸杞子等滋养肝肾。

附:秘验方介绍

钩藤异动散

【组成】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甘草6g 陈皮6g 钩藤10g

【功效】扶土抑木、健脾舒肝。

【主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之土虚木贼型。除本病特征性症状外,兼见面色不华、入睡困难、梦多盗汗、烦躁易怒、便溏等症状。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两次。

【方解】本方是由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加陈皮,钩藤而成的经验方。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的常用方剂,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甘淡,健脾渗湿;白术、陈皮理气醒脾以助运化;钩藤性味甘凉,归肝、心包经,平肝潜阳,熄风止痉。整方配合即能扶土抑木、健脾疏肝。

【加减】咽痛可加玄参、升麻、板蓝根、牛蒡子、蚤休等以清热利咽;如性情急躁者,加龙胆草、黄芩等;如气阴两虚者,加南沙参、麦冬等;如肝肾两虚者,加熟地、枸杞子等滋养肝肾。

【点评】该方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之土虚木贼型的主方。小儿发病多以饮食所伤,对脾胃损伤较大,脾胃受损,运化失健,营养不能濡养全身,多累及他脏。脾虚则木旺风动。故本方以健脾益气为主使脾旺以抑木,使肝气得疏,气血乃行阴平阳秘,同时加以平肝潜阳之品,有助于清热熄风,使脾运而肝静。

【验案】丁某,男,16岁,2008年9月1日初诊。

主诉:发现多发性抽动十余年,加重4年。患者12岁之前即有轻微多抽现象,因症状轻微未引起重视而未正规治疗。12岁读小学六年级时一次感冒后头痛剧烈,感冒头痛好转后就出现多抽现象加重,以后易紧张、冲动,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甚至上课时在教室走动或冲出教室。来诊时喉部吭吭有声,耸肩,噘嘴,平素挑食,消瘦,流口水,面色不华,入睡困难,梦多,盗汗,烦躁易怒,便溏,大便1日3次,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诊断:TS征(脾弱肝旺)。治则:扶土抑木,缓肝健脾。方用钩藤益宫散加减。处方如下: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6g,钩藤10g(后下),木瓜10g,伸筋草15g,蝉蜕5g,全蝎5g,白芍30g,僵蚕10g,石菖蒲10g,酸枣仁30g,生龙齿30g(先下),珍珠母30g(先下),山药15g,浮小麦30g,地骨皮20g,日1剂,7剂。

二诊:患者服7剂后盗汗减轻,抽动症状有所改善,摇头眨眼、耸肩、噘嘴的频率稍减,睡眠稍好,说明辨证思路正确,故守方不变,上方减伸筋草、僵蚕,加白蒺藜10g,续服30服。

三诊:2008年12月6日复诊,自述服药开始1月过程中效果明显好转,后因感冒后抽动症状又有所加重,因家在重庆,来北京不方便,遂又自己按前方在外抓药续服1月余,来诊时抽动现象较初诊时明显减轻,摇头眨眼、噘嘴耸肩等症状已能自我控制,性格较前温和,食欲转好,大便已成形,次数减少,日1~2次。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山药15g,苡仁15g,炙甘草6g,陈皮6g,钩藤10g(后下),白芍30g,木瓜10g,伸筋草15g,蝉衣5g,全虫5g,石菖蒲10g,酸枣仁30g,生龙齿30g(先下),丹参10g,日1剂,共30剂,抽动症状明显减轻。

(马 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