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治疗经验

李安源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的、复杂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该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肾、心、脾等脏腑,从“虚、风、痰、火”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一、脏腑辨析病因病机

(1)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清灵,形气未充,具有“肝常有余,肾常虚,肝阳易亢”的生理特点,肾虚则肝木无制,阴虚则筋脉失养,易发生抽动。小儿肾之精气不足,肾阴化生乏源,肾为先天之本,各脏之阴均有赖于肾阴的滋润;正常情况下,肝肾之阴阳相互制约,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小儿“肝阳亢盛”一方面指肝主疏泄,具有升发全身气机之功能,同时又指病理时,肾阴常虚,无以制约肝阳,肝肾之阴阳失衡,而致阴虚阳亢,虚风内动,可见抽动,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而用阳,为罢极之本,小儿肝常有余肾常虚,肾水不能涵肝木,则肝之阴血不足,而致阴虚阳浮风动。阴主静,阳主动,阴虚阳亢,故阴静不能制约阳动,虚风内动,故见肌肉抽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若阴阳失和,则病变丛生。故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位在肝,与肝肾之阴阳失调关系最为密切。

(2)脾虚失运,痰浊阻窍 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脏腑娇嫩,有“脾常虚”的生理特点。中医认为,“怪病多责之于痰”“百病皆由痰作祟”。脾虚则易聚湿生痰,痰与风邪相携,易阻滞脏腑孔窍之经络,若风痰鼓动,上犯清窍,则挤眉弄眼,横窜经络,则发生头颈、四肢肌肉抽搐,痰阻气道则胸闷痰鸣,上壅咽喉则咽痒不适怪声连连或语声不断,流窜经络则肢体抽动。脾虚痰浊阻滞窍是重要病机。

(3)痰火扰心,神明失志 心在五脏中五行属火,主神明。《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曰:“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小儿为“纯阳之体”,脏腑经络之气柔弱,感邪后易化火伤阴,引动肝风,如刘完素《宣明论方》中说:“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故小儿有“心常有余”之说,《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本神》又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详细论述了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心的关系,当痰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宁,神明失志,便可见患儿出现猥琐言语、强迫、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

二、治疗活用经典方

在治疗时,强调辨证论治,巧用经典名方。肝肾阴虚,阳亢风动,常以《医宗金鉴》之钩藤饮(人参、全蝎、羚羊角、天麻、甘草、钩藤),以党参易原方中人参以防温补太过,以水牛角易原方中羚羊角以缓解过于寒凉之性,常加生地黄、白芍、菊花、生龙骨、生牡蛎、木瓜、伸筋草,对脾虚失运、痰浊阻窍或痰火扰心证,常在《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蔓荆子、生姜、大枣、甘草)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之基础上随症加减,基本方以健脾祛湿、化痰熄风为主,常加石菖蒲、郁金、胆南星豁痰通窍,加钩藤、全蝎、蜈蚣祛风止痉,肢体抽动加桑枝、木瓜、伸筋草以舒筋通络;情绪不稳者加柴胡、白芍以疏肝解郁;心神不宁者加炙远志、五味子等养心安神;咽部发声不适者常加蝉蜕、僵蚕、射干疏风利咽;眨眼频繁者加菊花、木贼清热疏风。

三、重视情志与调摄

由于多发性抽动症强迫、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患儿常有轻度抑郁或焦虑等表现,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注意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情志的调摄,强调避免指责或强行制止抽动的发生,指导家长日常生活中积极鼓励患儿提高治疗信心,减轻患儿学习和精神压力,避免过度劳累和看过于刺激性的电影或电视剧,禁止玩刺激性电子游戏;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饮食上注意均衡营养、平衡膳食,忌食辛辣或肥甘厚腻的食物,少食或少饮添加色素的零食或饮料,使药物治疗和心理调摄相得益彰,利于疾病的康复。

附:秘验方介绍

钩藤饮加减

【组成】党参6g 全蝎3g 水牛角6g 天麻10g 钩藤10g 生龙骨、生牡蛎各10g 僵蚕10g 生地黄10g 白芍10g 菊花10g 木瓜6g 甘草3g

【功效】滋阴熄风、平肝潜阳。

【主治】多发性抽动症(肝肾阴虚、阳亢风动型)。症见烦躁易怒、肌肉多发性反复抽动为主要特征,可有不自主发声和(或)猥亵言语,眨眼、皱眉、噘嘴、清嗓等症状。

【用法】两日1剂,水煎分2~3次口服。

【方解】方以水牛角、钩藤为君,滋阴熄风;配以全蝎、菊花祛风止痉为臣;党参扶正以祛邪,且防全蝎伤正气,生地黄、白芍滋阴养血、增液舒痉,生龙骨、牡蛎平肝潜阳,同时助钩藤、水牛角、全蝎熄风止痉,木瓜、伸筋舒筋活络止抽共为佐药,甘草缓急、调和药性为使药。

【点评】本方为《医宗金鉴》中钩藤饮化裁而来,为李氏治疗肾虚阳亢之多发性抽动症的有效经验方。该病多为情志失调、五脏不和、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引动肝风所致。治疗上宜清肝泻火、熄风止痉。同时应配合心理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验案】刘某,男,7岁8个月。2007年12月11日初诊。

半年前出现耸肩、皱眉,频繁眨眼,偶有干咳样发声,注意力不集中,两个月后症状加重,引起家长重视,在当地妇幼保健院咨询治疗,医生建议心理开导,数月后症状无明显减轻。就诊时,患儿身体偏瘦,发育尚可,手心发热,耽嗜电子游戏,伴心烦易急躁,口渴,纳眠可,盗汗,大便干,1~2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诊为多发性抽动症(肝肾阴虚、阳亢风动型)。治宜滋阴熄风、平肝潜阳。钩藤饮加减。药用党参6g,全蝎3g,水牛角6g,天麻10g,钩藤10g,生龙骨、生牡蛎各10g,僵蚕10g,生地黄10g,白芍10g,菊花10g,木贼6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嘱忌辛辣饮食,适当控制电子游戏,10剂。药后耸肩、皱眉、眨眼较前明显减轻,守上方加蝉蜕、伸筋草各6g,30剂,制水丸剂,每次服用15g,每日3次,饭后服用,服用两个月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丁利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