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调中治疗小儿反复麦粒肿
陈昭定
麦粒肿是一种由于睑板线阻塞,腺体内滞留的分泌物刺激周围组织而形成的初期以睑缘皮肤局限性红肿、硬节、疼痛,数日后出现黄色脓头,脓肿破溃排脓后疼痛缓解、红肿消退为主要表现的眼睑病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儿童易患本病,单眼、双眼、上下眼睑均可发生,严重者可延及面部,发展成睑结膜炎,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现在医学常采用局部及口服抗感染药物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成脓者则行手术切开引流,严重者形成局部瘢痕,但术后并不能阻止其再发,因此反复发生常导致患儿及家长的困扰。
本病大多数经过早期抗炎或点眼药可消退,但对于已成脓者,常应用切开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由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不能配合治疗,必须在全身麻醉下施行,因此病儿家长不易接受,且手术后,留有细小的瘢痕,影响美容。尤其部分患儿常反复发作,仅通过抗感染,手术治疗,更是难于完全解决问题。通过内服及外治相合的方法治疗这类反复发作的患儿,不仅能在急性期很快控制局部红肿,减少切开排脓比率,而且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复发,从而从根本上解除患儿的痛苦。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故本病发生在小儿多为实证热证,反复发作者,亦有虚实夹杂,但虚寒之证少见;且小儿“肝常有余”,肝开窍于目,肝气失调,肝血不足,则气血郁滞,肝火内生,肝火循经上客于目之胞睑,则红肿疮发,热越盛则气血壅滞越甚,肿痛亦愈发明显。胞睑为脾胃所主,小儿“脾常不足”,若素体阳明热盛或饮食燥热肥厚之品,导致饮食积滞,湿热内生,肝火上炎,引动脾胃湿热,邪毒上犯,结于胞睑,则发为本病,清泄郁热则疖肿消失,但脾胃之湿滞缠绵不易肃清,常由于外感热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因素使得郁热复生又与湿滞互结,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急性期治疗应以清热通络为主,尤其应注意清泻肝经郁热,调畅气血,气血调畅,热毒消散,则肿痛自解。对于反复发作的患儿,芳香醒脾,清除脾胃湿热,预防脾胃湿热的再次蕴结是减少反复发作的关键。对于虚实夹杂者,应以调为主,注重调畅气血、调理脾胃,而不主张采用补益壅滞之品。达到清肝脾郁热、疏风明目之功,为君药;以白蒺藜与石决明同用直清眼目之热,调气血,散风潜阳,为臣药;以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加强清热散结的作用;枸杞子性甘平,入肝、肾经,滋肾补肝明目,为佐助药,且菊花、枸杞子相伍,一清一补,具有良好的益肝明目的作用。反复发作者,加用清泻脾胃伏火、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品以清除素有湿滞郁热,使脾胃气机调畅,湿热之邪不复缠绵。用藿香芳香醒脾,用炒栀子清泻脾中伏火,用莱菔子、山楂消食导滞,陈皮、甘草理气和中避免湿热的复生。久病体虚者则加用当归、白芷调畅气血。还应根据麦粒肿所起部位与中医的五轮关系随症加减,如生在下睑,胃火旺盛可加用石膏;生在上睑以藿香清除脾湿;生在目眦加用莲心、连翘清心泻热;眼球结膜浅层水肿加桑白皮清泻肺热;耳前淋巴结肿大加可用夏枯草加强清泻肝胆、散结消肿的作用,但用量宜少。在内服中药的同时,还采用中药熏蒸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不但可使患儿更早恢复,而且对于服药困难的婴幼儿,单纯应用湿热敷加药物热浴的方法,也可达到治疗目的,且痛苦小,患儿容易接受。
附:秘验方介绍
清热通络饮
【组成】青黛 菊花 白蒺藜 石决明 连翘 公英 枸杞子 藿香 栀子莱菔子 甘草 山楂 陈皮
【功效】清热通络。
【主治】用于小儿麦粒肿急性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根据病情,随证加减。如生在下睑,胃火旺盛可加用石膏;生在上睑以藿香清除脾湿;生在目眦加用莲心、连翘清心泻热;眼球结膜浅层水肿加桑白皮清泻肺热;耳前淋巴结肿大加可用夏枯草加强清泻肝胆、散结消肿的作用,但用量宜少。
【方解】本方以甘寒之青黛清肝胃积热,以解毒散郁、凉血散风;以菊花与青黛相配,清散结合,达到清肝脾郁热、疏风明目之功,为君药;以白蒺藜与石决明同用直清眼目之热,调气血,散风潜阳;以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加强清热散结的作用;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肾经,滋肾补肝明目,且菊花、枸杞子相伍,一清一补,具有良好的益肝明目的作用,共为臣药;用藿香芳香醒脾,用炒栀子清泻脾中伏火,用莱菔子、山楂消食导滞,陈皮、理气和中避免湿热的复生,为佐。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使。
【点评】陈老认为,小儿麦粒肿急性期治疗应以清热通络为主,尤其应注意清泻肝经郁热,调畅气血。气血调畅,热毒消散,则肿痛自解。对于反复发作的患儿,芳香醒脾,清除脾胃湿热,预防脾胃湿热的再次蕴结是减少反复发作的关键。对于虚实夹杂者,应以调为主,注重调畅气血、调理脾胃,而不主张采用补益壅滞之品。
(荆 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