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盆腔炎" level="1">第四章 盆腔炎
- 论盆腔炎的证治\班秀文" level="2">论盆腔炎的证治\班秀文
- 一、急性盆腔炎,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利湿
- 二、慢性盆腔炎,治宜养血祛瘀、益气除湿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3">附:秘验方介绍
- 1.养血化瘀消癥汤
- 2.清宫解毒饮
- 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与证治\金季玲" level="2">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与证治\金季玲
- 通络止痛治疗慢性盆腔炎\梁文珍" level="2">通络止痛治疗慢性盆腔炎\梁文珍
- 祛邪扶正,调理气血治疗盆腔炎\罗元恺" level="2">祛邪扶正,调理气血治疗盆腔炎\罗元恺
- 一、急性盆腔炎当以清热解毒而驱邪为先
- 二、慢性盆腔炎当以行气活血或温经通络为治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3">附:秘验方介绍
- 1.蒿蒲解毒汤
- 2.盆炎清热汤
- 3.丹芍活血行气汤" level="3">3.丹芍活血行气汤
- 盆腔炎从络论治\杨宗孟" level="2">盆腔炎从络论治\杨宗孟
- 论盆腔炎的证治\班秀文" level="2">论盆腔炎的证治\班秀文
第四章 盆腔炎" class="reference-link">第四章 盆腔炎
论盆腔炎的证治\班秀文" class="reference-link">论盆腔炎的证治\班秀文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与身热。若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慢性盆腔炎表现为下腹部疼痛不适,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经量增多,不孕,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周身不适、失眠等。中医药治疗盆腔炎需辨其虚实,辨清急性和慢性之不同而论治。
一、急性盆腔炎,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利湿
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有高热恶寒,带下量多,色泽黄白相兼而质稠秽,甚或呈脓样而夹血丝,少腹、小腹硬痛,按之痛剧,口苦咽干,大便秘结或溏薄,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舌质色红,脉象弦数或滑数等。这是由于湿热之邪毒乘虚侵袭下焦,内蕴胞宫,损伤冲、任二脉,以致胞脉不利,湿热邪毒与血凝结于下焦而发生的病变,治之当按湿热带下,湿瘀互结论治,以清热泻火、化湿祛瘀为法,常用四妙散配金铃子散加连翘、龙胆草、山栀子、忍冬藤、马鞭草、车前草、土茯苓、凌霄花、败酱草、百鸟不落治之。四妙散是清热燥湿之方,金铃子散是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之良剂,加龙胆草、山栀子、车前草、土茯苓、败酱草不仅能加强其清热燥湿之功,而且能疏解邪毒之患,加性微苦之马鞭草、性味苦辛微温之百鸟不落、辛而微寒之凌霄花、苦而微寒之连翘和甘寒之忍冬藤,则能解毒通脉、化瘀散结,促进炎症的消失。全方有清热利湿、解毒通络、化瘀消块、凉血止痛之功效。凡是炎症急性发作,辨之属实热湿热之邪与血瘀结者,用之相宜。如大便秘结难解者,加大黄、栝楼仁、桃仁苦寒下夺,化瘀通便;小便短急而涩痛者,加泽泻、石韦、磨盘根以利水通淋;带下如脓样而夹血丝臭秽者,加鱼腥草、白槿花、过塘藕、茜草根以除秽止带、化瘀止血。
急性盆腔炎属实属热,是湿、热、瘀交结为患的病变,治之既要清热化湿,又要活血化瘀。但清热之品,性多苦寒,用之不当,能导致血脉的凝结,所以喜用忍冬藤、马鞭草、百鸟不落之类,取其既能凉开清热,又能防止清热之品凝滞血液之弊。利湿最易伤阴,伐伤正气,故取土茯苓、车前草之甘淡微寒,能祛湿毒而不伤阴。
二、慢性盆腔炎,治宜养血祛瘀、益气除湿
慢性盆腔炎多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而转化的。由于病久正虚,抵抗力弱,邪毒与血凝结而成,水湿不化,湿瘀胶结于下焦,胞脉不利,故见少腹、小腹绵绵而痛、坠胀、喜暖喜按,经将行及经后较甚,带下量多,色泽黄白相兼,月经不调,腰酸腿软,全身乏力等。此属本虚标实,治之既要扶助正气,又要活血化瘀。宜用《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加北黄芪、土茯苓、鸡血藤、泽兰、莪术、香附治之。盖当归芍药散本是为“妇人怀娠,腹中疞痛”和“妇人腹中诸疾痛”而设,有调和肝脾、养血健运的作用。加用鸡血藤、泽兰、莪术,以增强补血活血,行滞化瘀之力;用土茯苓配泽泻,则不仅能利湿,而且能解毒;北黄芪甘温,能扶助正气而抗邪毒,且能通利血脉;气行则血行,故加香附以行气止痛。全方祛瘀不伤正,扶正不滞邪,每能收功。如急性发作,见发热口渴,乳房胀痛,胸胁苦满,少腹、小腹胀痛剧烈,腰痛如折者,此是正气本虚,复感外邪,“痼疾”加“卒病”而致。治之当衡量其标本缓急轻重,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急性发作期宜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法,以丹栀逍遥散配金铃子散加蒲公英、没药、橘核、莪术之类治之,待病情稍见缓解,再从本论治,或温补,或辛开,当随疾病的虚瘀偏重而定。
慢性盆腔炎多是虚瘀夹杂的疾病,治之首先要辨别其虚与瘀孰重,然后选方用药。一般来说,慢性盆腔炎属虚的为多,其治疗原则当以温开为主。如偏于血虚而凝滞,则用补血活血、行气化瘀之法,以当归芍药散加益母草、延胡索、莪术、香附之类;偏于寒凝结块者,当用桂枝茯苓丸或少腹逐瘀汤为主方,以温经散寒、行气化瘀、通脉消块,但二方活血化瘀之力有余,软坚消块之力不足,常加用穿山甲、生牡蛎、生鳖甲、皂角刺、急性子之类,以增强其软坚通络之功。
总之,急性盆腔炎是邪盛而正不虚,治之得法,其效可期;慢性盆腔炎则是正虚邪实,攻之不当则伤正,补之失宜则滞邪,治之较难,必须徐图论治,温而不燥,凉而不凝,使瘀去而正不伤,气血调和,才可收功。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养血化瘀消癥汤
【组成】当归10g 川芎6g 赤芍10g 白术10g 土茯苓20g 泽泻10g 丹参25g 莪术10g 香附10g 皂角刺15g 炙甘草6g
【功效】养血化瘀、健脾利湿、消癥。
【主治】因湿瘀所致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慢性炎性包块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本方由《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加味而成。方中既有当归、川芎、赤芍辛苦温通,直入下焦胞脉血分,消散瘀积,又有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以绝湿源。方中以土茯苓易茯苓可增加解毒利湿之功,全方化瘀药与利湿药相配合,有化瘀利湿、调理气血的作用。重用丹参配当归养血化瘀,补而不滞,且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活血而无耗血之虑。欲行其血,先调其气,故佐以芳香入血之香附行血中之气,散血中之郁,气行则血行。胞脉闭阻,久病入络,故选用皂角刺开关利窍,涤垢行瘀;莪术化瘀消癥,借皂角刺锋锐走窜之性引诸药直达病所;炙甘草补脾调和诸药。全方辛苦温通攻邪不伤正,共奏养血化瘀消癥之功。寒湿凝滞者加附子、桂枝增加其温散通行之力,其中附子走而不守,不仅能温肾壮阳通脉,且与血药同用,则温化寒凝、通行血脉之力益彰。
【加减】久病体弱,面白神疲,四肢乏力者,上方去泽泻加黄芪20g以益气化瘀;肝郁气滞者,上方加柴胡6g,夏枯草15g以理气疏肝、通络散结;寒湿凝滞者,上方加制附子10g(先煎1小时),桂枝6g;湿热下注,带下阴痒者,上方去川芎加马鞭草15g或和二妙散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点评】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妇女之所以腹痛,自然和气血失调有关。故治痛之法,在审因论治的基础上,不离乎疏通经络,宣导气血之法,从而达到“通则不痛”“养则能柔”的目的。根据不同病变,辨证施治,如果运用得宜,都有很好的疗效。
2.清宫解毒饮
【组成】土茯苓30g 鸡血藤20g 忍冬藤20g 薏苡仁20g 丹参15g 车前草10g 益母草10g 甘草6g
【主治】子宫颈炎、阴道炎。证属湿热蕴结下焦,损伤冲脉、任脉和胞宫,以湿、瘀、热为患而导致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稠秽浊,阴道灼热或疼痛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本方重用甘淡平之土茯苓为主药,以利湿除秽,解毒杀虫;忍冬藤、车前草、薏苡仁之甘寒既能辅助土茯苓利湿解毒,又有清热之功,而且甘能入营养脾,虽清利而不伤正;鸡血藤之辛温,能补血行血,是以补血为主之品;益母草之辛苦微寒,能活血祛瘀、利尿解毒;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有补有行,与鸡血藤、益母草同用,则补血化瘀之功益彰;甘草之甘,既能调和诸药又能解毒。全方以甘、辛、苦为主,寒温并用,甘则能补,辛则能开,苦则能燥,寒则能清,温则能行。故本方有热则能清,有湿则能利,有毒则能解能散,有瘀则能化能消。
【加减】如带下量多,色黄而质稠秽如脓者,加马鞭草15g,鱼腥草10g,黄柏10g;发热口渴者,加野菊花15g,连翘10g;阴道肿胀者加紫花地丁15g,败酱草20g;带下夹血丝者,加海螵蛸10g,茜草10g,大蓟10g;阴道痒者,加白鲜皮10g,苍耳子10g,苦参10g;带下量多而无臭秽,阴痒者,加蛇床子10g,槟榔10g;带下色白,质稀如水者,减去忍冬藤、车前草,加补骨脂10g,桑螵蛸10g,白术10g,扁豆花10g;每于性交则阴道疼痛出血者,加赤芍12g,地骨皮10g,丹皮10g,三七6g;腰脊酸痛、小腹坠胀者,加桑寄生15g,杜仲10g,续断10g,骨碎补10g。
【点评】子宫颈炎有急性、慢性之分。从临床症状看,急性时宫颈红肿,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色白或黄,质稠黏而臭秽,腰及小腹胀疼,个别患者伴有发热、口渴、脉弦数,苔黄腻,舌边光红;慢性宫颈炎者,带下量或多或少,小腹胀疼,腰膝酸软,甚或性交时阴道疼痛或出血。证属湿热带下或湿瘀带下范畴。治之宜用清热利湿、解毒除秽、活血化瘀之法。灵活运用,每能奏效。
(衣尚国 整理)
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与证治\金季玲" class="reference-link">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与证治\金季玲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多发病,缠绵难愈。祖国医学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散见于历代医著中的“妇人腹痛”“癥瘕”“痛经”“崩漏”“带下”“不孕”等病证中。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妇人腹痛范畴。临床以腹痛或腹痛伴有发热为其特征。病情多缠绵,病证以实证居多,日久亦可见虚实寒热错杂的复杂变证。
对本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在治疗上不应一味采用清热解毒之品,以防苦寒之品易伤脾胃,使人体抗病能力减弱,而应根据证型,适当佐以清热解毒、理气行滞、温阳散寒等治法。
一、湿热瘀阻
症见下腹坠痛,牵引腰痛,或时有低热。平素带下量多、黄稠,有异味。或见尿频,排尿不适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此证属湿热瘀结,治宜清热除湿,活血行气止痛。给予自拟盆腔炎方。药物:红藤、败酱草、薏苡仁、丹参、赤芍、白芍、白花蛇舌草、蚤休、延胡索、川楝子、木香、桂枝、茯苓、牡丹皮。随症加减:腰骶部疼痛者,酌加续断、桑寄生、枸杞子以补肾强腰;月经量多者,酌加茜草、乌贼骨以收敛止血;痛甚者,酌加九香虫、土鳖虫以破血逐瘀止痛;带下色黄、有异味者,酌加黄柏、泽泻、土茯苓以清热利湿;易疲劳者,酌加黄芪、白术以补益元气,每以此方口服加煎汤保留灌肠,同时配合电离子导入,协同治疗慢性盆腔炎,收效良好。
二、寒热错杂,瘀血内阻
症见下腹疼痛,经期和性生活后加重,牵扯腰痛,下坠感明显,得温痛减。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舌质紫黯,苔白,脉弦涩。此证多为盆腔炎缠绵日久,形成湿热瘀血与阳虚寒凝的虚实错杂之证。治宜活血化瘀除湿,佐以理气散寒止痛。常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本证。药物:桂枝、丹皮、薏苡仁、赤芍、乌药、茯苓、桃仁、红藤、败酱草、丹参。随症加减:湿热瘀结明显者,酌加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连翘以清热化湿、活血散结;寒湿凝滞明显者,酌加吴茱萸、小茴香、炮姜以温中散寒;气滞血瘀明显者,酌加香附、柴胡、枳壳、延胡索以理气行滞;肾阳虚衰明显者,酌加附子、巴戟天、补骨脂以温肾助阳;有包块者,酌加三棱、莪术以破血消瘀。桂枝茯苓丸是著名的活血化瘀方剂,妙用此方加减,可改善血循环,促进炎症渗出物吸收,促进血肿包块消散和吸收,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起到消炎、消肿、化癥、消积的作用。尤其用于慢性盆腔炎寒热错杂、瘀血内阻之证,颇为合拍。
秘验方介绍
1.盆腔炎方
【组成】红藤30g 败酱草15g 薏苡仁12g 丹参10g 赤芍、白芍各10g 白花蛇舌草15g 蚤休1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木香6g 桂枝6g 茯苓10g 牡丹皮6g
【功效】行气活血止痛、清热除湿。
【主治】盆腔炎证属湿热瘀结型。症见下腹坠痛,牵引腰痛,带下量多、黄稠,有异味,或有尿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以此方煎汤保留灌肠加电离子导入,1个月为1个疗程。
【方解】本方为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的基本方。方中丹参、延胡索、川楝子、木香行气活血止痛,红藤、败酱草、薏苡仁、赤白芍、白花蛇舌草、蚤休清热除湿,桂枝温通血脉,茯苓淡渗以利行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结消癥,全方共奏活血行气、清热除湿之功,使气顺血和,湿热瘀血得去,盆腔血脉通畅。临床配合灌肠及离子导入治疗盆腔炎症,疗效颇佳。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腰骶部疼痛者加续断10g,桑寄生30g,枸杞子10g;月经量多者加茜草10g,乌贼骨10g;痛甚者加九香虫10g,土鳖虫10g;带下色黄、有异味者加黄柏10g,泽泻10g,土茯苓12g;易疲劳者加黄芪10g,白术10g。
【点评】此方口服及灌肠,同时辅电离子导入治疗盆腔炎,收效良好。口服此方可从根本达行气活血止痛、清热除湿之功效;另以灌肠合离子导入,使药液直接通过直肠、结肠的吸收,达到前面的盆腔组织,使病灶局部保持较高的药液浓度,促使局部的气血运行,使盆腔内微环境直接得以改善,里应外合,标本兼顾,自可功效加倍。
【验案】崔某,女,28岁。2002年7月17日初诊。
主诉:下腹疼痛3个月。患者近3个月下腹坠痛,牵引腰痛,时有低热。带下量多、黄稠,有异味。尿频,排尿不适感,色黄。平素时有性交痛。孕2产1,末次人流6年前,现工具避孕。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为慢性盆腔炎,证属湿热瘀结型。方用盆腔炎方加味。处方:红藤30g,败酱草15g,薏苡仁12g,丹参10g,赤芍、白芍各10g,白花蛇舌草15g,蚤休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木香6g,桂枝6g,牡丹皮6g,枸杞子10g,续断10g,泽泻10g,土茯苓12g,黄柏10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用此方煎汤保留灌肠加电离子导入。
用药10剂后,带下及小便症状好转,仍觉下腹及腰部疼痛。于前方减泽泻10g,土茯苓12g,黄柏10g,加桑寄生30g,九香虫10g。再服10剂,诸症消失。予桂枝茯苓胶囊调理善后。
2.桂枝茯苓丸加味
【组成】桂枝、丹皮、薏苡仁、赤芍、乌药各10g 茯苓12g 桃仁6g 红藤、败酱草、丹参各15g
【功效】活血化瘀、除湿、理气散寒止痛。
【主治】针对慢性盆腔炎之寒热错杂、瘀血内阻之证。症见下腹下坠感明显,得温痛减,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舌质紫黯,苔白,脉弦涩。
【用法】水煎服,日1剂。经期停服。
【方解】慢性盆腔炎迁延日久,多成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本方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临床疗效颇佳。其中桂枝茯苓丸可活血化瘀消癥、健脾化湿;薏苡仁清热除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乌药理气散寒止痛,丹参活血祛瘀,以增强本方活血化瘀之功能。全方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清热除湿,理气散寒止痛,针对慢性盆腔炎之寒热错杂、瘀血内阻之证,颇为合拍。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湿热瘀结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连翘各15g;寒湿凝滞明显者加吴茱萸3g,小茴香、炮姜各6g;气滞血瘀明显者加香附、柴胡、枳壳各10g,延胡索12g;肾阳虚衰明显者加附子6g,巴戟天、补骨脂各10g;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g。
【点评】盆腔炎的病机在于“瘀血”为患,故对本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桂枝茯苓丸主治“妇人素有癥病”,是著名的活血化瘀方剂之一。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寒热错杂、瘀血内阻之盆腔炎,活血化瘀之余,适当佐以清热解毒、理气行滞、温阳散寒等治法,更兼顾脾胃枢纽之机,使邪去而不伤正,自然药到病除。
【验案】刘某,女,38岁,已婚。初诊日期:2005年7月25日。
患者于2001年10月16日行人工流产术,术后3天突发下腹疼痛,并逐渐加重,牵扯腰痛,外院诊断为盆腔炎,予抗生素治疗,症状缓解。但此后常感下腹疼痛,经期和性生活后加重,下坠感明显,得温痛减。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舌质紫黯,苔白,脉弦涩。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度差,双侧附件组织增厚,压痛明显,并于左后触及一如40mm×40mm×30mm大小肿物,触痛明显。B超检查:①左卵巢囊性占位(45.6mm×42.2mm);②盆腔积液。治宜活血化瘀,散寒除湿。予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丹皮、薏苡仁、赤芍、乌药、三棱、莪术各10g,茯苓12g,桃仁、小茴香、炮姜各6g,红藤、败酱草、丹参各15g,吴茱萸3g。
治疗期间,腹痛等症状逐渐减轻,共治疗两个月,症状及体征均恢复正常,妇科及B超检查,左附件包块消失,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
(刘志超 整理)
通络止痛治疗慢性盆腔炎\梁文珍" class="reference-link">通络止痛治疗慢性盆腔炎\梁文珍
梁文珍(1944—),安徽中医药学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编、副主编或协编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并先后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学术著作奖1项、省级教学奖2项、省级优秀论文奖2篇,全国首届中医传承特殊贡献奖一次,主持并获省级科研成果4项。从事中医妇科医、教、研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月经病及妇科杂症。
中医古籍无盆腔炎之名,据其临床特点,散见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等病证中。慢性盆腔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下腹疼痛、腰骶酸痛、白带增多,迁延日久则可因盆腔粘连而引发继发性不孕症或异位妊娠等,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本病的病机根本为瘀血内阻,病因多为经行产后,胞门未闭,正气未复,风寒湿热,或虫毒之邪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积于胞宫,反复进退,耗伤气血,虚实错杂,缠绵难愈;或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久则内结成癥。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除内服有关方药外,还常以中药保留灌肠、理疗、热敷、离子透入等方法综合治疗。
慢性盆腔炎与少腹宿有瘀滞,冲任、胞脉、胞络不畅有关,缠绵难愈,久病必瘀,且治疗过程中长期反复用药,以及部分患者思想负担重,均可损伤脾胃、耗伤正气,故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顾护胃气为辅。临床治疗上以中药汤剂口服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综合治疗。
一、中药汤剂全身治疗
临床上表现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者,应用通络汤为主,主要药物为:当归、川芎、三棱、莪术、透骨草、皂角刺、薏苡仁。随证加减用药;辅以砂仁、木香、姜半夏等理气温中之品,鼓舞胃气,培补正气,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
(一)湿热瘀结证" class="reference-link">(一)湿热瘀结证
少腹部隐痛,痛连腰骶,带下增多,色黄或黄白,质稠,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体胖大,色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其病机为湿热下注,瘀结内伤。治宜清热利湿化瘀,在通络汤基础上加入蒲公英、红藤、车前草、黄柏等。
(二)气滞血瘀证
少腹部胀痛或刺痛,乳房胀痛,心烦,失眠,带下量多;舌体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涩。其病机为肝气内伤,气血瘀结。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在通络汤基础上加蒲黄、延胡索、桃仁、香附、郁金、枣仁等。
(三)气虚血瘀证
下腹部疼痛,缠绵日久,痛连腰骶,带下量多,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质黯红,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无力。其病机为瘀血内停日久,气血耗伤,中气不足。治宜益气健脾、化瘀散结,在通络汤基础上加云茯苓、焦白术、黄芪、薏苡仁等。
(四)肾虚血瘀证
少腹疼痛,绵绵不休,腰脊酸痛,膝软乏力,带下量多,质稀;舌黯苔白,脉细弱。其病机为久病及肾。治宜补肾活血,在通络汤基础上加狗脊、杜仲、续断。
二、中药局部综合治疗
本病病位局限,单独口服药物难以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所,故同时配合通络灌肠颗粒保留灌肠,及内服中药之药渣湿热外敷下腹部。
慢性盆腔炎,病程长、病情反复,久病入络,瘀血内结,日久耗伤,正气亏乏,故治疗上以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为法,采用口服中药汤剂配合灌肠、热敷的综合疗法。中药汤剂以活血化瘀为主,据患者体质、病情,佐以理气类、清热解毒类药物,适当加味及调整药量。值得单独提出的是,对于长期反复用药或思虑伤脾胃,正气亏虚者,在治疗上常扶正补虚,增强体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灌肠及热敷均是利用其热量,促进盆腔组织器官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组织的供氧和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加速药物的吸收及组织修复过程,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以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另外,盆腔与直肠位置毗邻,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能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极大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松解周围组织粘连,促进炎症吸收,加强治疗效果,并能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减轻肝脏负担。临床常用的经验方如通络汤、通络灌肠颗粒等疗效显著。
附:秘验方介绍
1.通络汤
【组成】当归10g 川芎6g 三棱10g 莪术10g 透骨草20g 皂角刺10g 薏苡仁15g
【功效】扶正化瘀、散结止痛。
【主治】用于慢性盆腔炎瘀血阻滞、凝聚不去者,也适用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及其他气血搏结、瘀蕴内积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取其药渣湿热敷于小腹部,但注意避免烫伤。
【方解】方中三棱、莪术走窜攻坚,具行气破血逐瘀、消散瘕积之力,《医学衷中参西录》称二者“性近和平,而以治女子瘀血,虽坚如铁石亦能徐徐消除”;川芎为血中气药,辛香行散,通达血海,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薏苡仁健脾利湿,二者合用共奏益气扶正、化瘀逐邪之功效;透骨草祛风除湿、解毒止痛;皂角刺散结活血、消肿排脓。方中诸药相互配伍,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理气止痛而不耗气,清热散结而不败胃,最终使瘀滞得散、疼痛得止、症结得散、湿热得清,可使慢性盆腔炎所致诸症得到有效治疗或缓解。
【加减】据辨证加减,若腹痛明显,加蒲黄、延胡索;若湿热象者重,加蒲公英、红藤、车前草、黄柏;若心烦、失眠,加香附、郁金、酸枣仁;若腰痛腿软,加狗脊、杜仲、续断。
【点评】活血化瘀的同时需要顾护胃气,全方选药精当,既能增强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又能通过活血化瘀之法改变血液流变学,以促进炎性病灶的消退及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充分发挥了中医整体调节、扶正祛邪之作用。
【验案】王某,女,32岁。2008年7月22日初诊。
药流后下腹隐痛不适3年。现下腹疼痛,腰骶酸痛,白带量多,神疲,睡眠欠佳,纳差,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式;阴道通畅,内见较多淡黄色分泌物;宫颈光滑,有举痛;子宫后位,质中等,大小正常,轻度压痛,活动差;双附件压痛(+),左侧团块状增厚,质韧。盆腔B超:子宫直肠陷凹少量积液。证属湿热瘀阻,兼心脾气虚,治宜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佐以益气健脾。方用通络汤加减:日1剂,连用10日。药渣湿热敷下腹部,同时配合中药通络灌肠颗粒保留灌肠。服药后下腹疼痛减轻,带下量减少,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脉细。续服10日,继续药渣热敷及中药保留灌肠。症状明显改善,效不更方,续用原方及物理治疗,继续治疗3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无下腹或腰骶部疼痛,无其他不适症状。妇科检查盆腔B超:未见明显异常。
2.通络灌肠颗粒
【组成】穿山甲3g 蜈蚣1g 败酱草15g 野菊花15g 皂角刺10g
【功效】活血祛瘀、消癥止痛。
【主治】本方不仅适用于慢性盆腔炎,也适用陈旧性异位妊娠等稳定型盆腔包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等疾病的治疗。
【用法】浓煎取汁100ml,温度保持在39℃~40℃,便后灌肠,保留35~40min,月经干净后第3天起,每日1次,经期停用,每月连续12~15次。
【方解】穿山甲一味,诚如张锡纯所说“其走窜之性无所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蜈蚣能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二者合用取其咸能散结,以除五脏癥结、心腹积聚。败酱草、野菊花、皂角刺清热燥湿、散结止痛,有抑菌抗病毒,促进盆腔血液循环,防止粘连的作用。全方加热后保留灌肠更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经期盆腔充血加重,患者抵抗力下降,易感染,故经期应停用。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使用全方。
【点评】本方较之通络汤,采用直肠给药,能增加血液循环,增强局部代谢,破坏细胞毒素,控制炎症扩散,配合中药口服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有独到疗效。
(梅雪靖 整理)
祛邪扶正,调理气血治疗盆腔炎\罗元恺" class="reference-link">祛邪扶正,调理气血治疗盆腔炎\罗元恺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常因经期、产后、流产后调摄不当,房事不节,或体虚感染外邪,湿热或寒湿蕴结于胞宫、胞脉或胞络,甚则酿成热毒;日久则邪与血结,阻碍气机,以致气滞血瘀,可发生输卵管阻塞、积液、盆腔粘连、包块等,影响生育,是不孕症、异位妊娠的重要因素。
一、急性盆腔炎当以清热解毒而驱邪为先
在急性或亚急性阶段,主要表现为湿热、湿毒或热毒证,其证候为发热或壮热,恶寒,头痛,口干苦,烦渴,下腹剧痛拒按,或自觉小腹灼痛,肛门坠胀不适,小便黄赤、频数、涩痛,大便秘结,带下增多,色黄质稠而臭秽,或阴道下血,淋漓不止,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治疗原则当以清热解毒,佐以行气化瘀,可用蒿蒲解毒汤或盆炎清热汤(自拟方)内服。带下量多者予“茵陈败酱汤”,以绵茵陈、败酱草、银花藤、黑栀子等清利湿热,冬瓜仁、薏苡仁、茯苓等利湿止带。热甚加青蒿、连翘、紫地丁;腑实便秘则加大黄以泻下热结。湿热为患,热可伤津,湿碍气机,处理不当,容易损伤气阴,故清热毋过苦寒,以免损伤正气;利湿勿太峻猛,以防耗竭阴津。
亚急性发作者常有慢性盆腔炎病史,证候表现与急性者相仿但程度较轻,多有湿热胶结的表现,如发热不甚高但缠绵难退、胸闷欲呕、大便不爽等,可在蒿蒲解毒汤的基础上加强祛湿之药,以冬瓜仁30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等加减出入其间。待邪热清退后,可继续按慢性盆腔炎巩固治疗。
二、慢性盆腔炎当以行气活血或温经通络为治
急性盆腔炎如没有彻底治愈,或感染炎症重,迁延日久,便转入慢性。在慢性炎症阶段,由于湿热胶结,阻碍气机,热灼血络,血脉凝涩,瘀阻胞中,往往缠绵难愈。应根据不同证型,辨证用药。
(一)气滞血瘀型" class="reference-link">(一)气滞血瘀型
瘀血内阻、胞络阻滞者,可见小腹或少腹经常疼痛,经前乳房胀痛,腹痛较为明显,经色暗红,有血块,平时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喜太息,或有嗳气,胃纳欠佳,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舌暗红,脉弦。亦有症状不明显,仅有附件包块或输卵管阻塞者。治宜行气活血,佐以散结或通络。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膈下逐瘀汤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见长。偏热者,可去当归,加丹参;肝气郁结、乳房胀痛者,加郁金、青皮;胞络不通,加路路通、穿破石、王不留行;大便不畅者,枳壳改枳实,或加槟榔。
(二)瘀血包块型
瘀血内阻致胞中结块,可见少腹一侧或双侧疼痛,扪之有硬块,拒按,带下或白或黄,大便干结不畅,唇舌暗红或有瘀斑点,脉沉弦。治宜化瘀散结软坚,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茯苓丸以活血散结为主,可加牡蛎、海藻以咸寒软坚;莪术、橘核以行气活血散结;土鳖虫、九香虫以活血止痛。
(三)气虚寒湿型
若迁延日久、气虚而兼寒湿者,乃邪去正伤之证。可见小腹冷痛,带下清稀,面色白,神疲体倦,畏寒肢冷,短气懒言,头晕目眩,口淡纳呆,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经散寒、益气健脾。可用《金匮要略》温经汤加减。小腹冷痛较甚,去丹皮、阿胶,加艾叶、补骨脂;带下量多清稀,去丹皮、麦冬,加白芷、白术、茯苓;纳呆者,加佛手、藿香。
此外,慢性期患者除内服汤药外,尚可配合外治以提高疗效。其一是外敷下腹部,可用双柏散(大黄、黄柏、侧柏叶、泽兰叶各等份,共研细末)约60g,以开水和蜂蜜调匀,加热,敷贴于小腹或少腹部,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其二是药液保留灌肠,可用大黄30g,虎杖30g,丹参20g,蒲公英30g,枳壳12g,以水600ml煎煮至200ml,待药液温度与体温接近时做保留灌肠,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也可用毛冬青灌肠液(单味,以干品60g为1次量)代之。对于慢性盆腔炎的这些治法亦可用于治疗西医诊断为盆腔瘀血症、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蒿蒲解毒汤
【组成】青蒿(后下)12g 蒲公英30g 白薇20g 丹参20g 丹皮12g 赤芍15g 黄柏12g 桃仁15g 连翘20g 青皮10g 川楝子10g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化瘀。
【主治】急性盆腔炎。
【用法】水煎,每日1~2剂,药渣再煎,多次分服。
【方解】方中青蒿、蒲公英、白薇、连翘清热解毒,丹参、赤芍、丹皮、桃仁活血化瘀,青皮、川楝子行气活血,共奏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化瘀之佳效。
【加减】如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后下)12g,恶心呕吐,不欲食者,加鲜竹茹15g,藿香10g;小便刺痛者,加六一散20g;少腹痈结已成者,加败酱草30g,紫花地丁15g;如神昏谵语、四肢厥逆者,当急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救治,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抢救。
【点评】本方针对盆腔炎急性或亚急性发作者,每获良效。
2.盆炎清热汤
【组成】金银花25g 绵茵陈25g 丹参25g 蒲公英30g 车前草30g 败酱草30g 丹皮12g 黄柏12g 山栀子10g 乌药15g 桃仁15g 延胡索15g
【功效】清热化湿、活血理气止痛。
【主治】急性盆腔炎。
【用法】水煎,每日1~2剂,药渣再煎,多次分服。
【方解】方中以蒲公英、败酱草、金银花清热解毒,绵茵陈、黄柏、栀子、车前草清利湿热,丹皮、桃仁、丹参、延胡索等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清热化湿、活血理气止痛之功效。
【加减】高热者,加青蒿(后下)12g,白薇30g;有寒战者,再加防风9g;月经量多者,加益母草30g,蒲黄9g;化脓者,加冬瓜仁、薏苡仁各30g;大便干结者,加生地20g,大黄(后下)10g;腹胀严重者,加广木香(后下)10g,大腹皮20g;尿痛者加滑石25g,甘草梢6g。
【点评】急性盆腔炎者内服本方,疗效显著。
3.丹芍活血行气汤" class="reference-link">3.丹芍活血行气汤
【组成】丹参20g 赤芍15g 乌药12g 丹皮1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2g 桃仁15g 败酱草30g 当归9g 香附9g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盆腔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两次。
【方解】盆腔炎归属在经病疼痛范畴。就诊病人以慢性盆腔炎较多,患者经年累月下腹疼痛不止,经前或经行疼痛更明显,带下增多,此多因气血不畅、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活血化瘀行气以止痛。故方用丹参、赤芍、当归、桃仁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川楝子、乌药、延胡索、香附疏肝泻热、理气止痛;败酱草、丹皮清热凉血、解毒镇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加减】如瘀滞明显者,腹痛较剧,可加五灵脂12g;偏于寒者,加小茴香10g,桂枝12g;体虚者,去桃仁,加何首乌15g,鸡血藤20g;大便干结者,加生地25g;小便短涩者,加车前草30g,薏苡仁30g;输卵管阻塞者,加青皮10g,路路通15g,穿破石15g或王不留行15g;腹部包块明显者,加莪术、三棱各10g。
【点评】对各种类型慢性盆腔炎,配合其他外治法,如外敷或保留灌肠,则取效更捷。临床屡用,内外合治,效果颇佳。
【验案】黄某,女,26岁。1992年12月30日初诊。
患者右少腹痛伴腰痛一年余。曾因人流不全行清宫术,其后出现“盆腔炎”症状,经常少腹痛,腰痛,时轻时重,经前下腹胀,经期腹痛尤甚。末次月经12月15日,量中,色黯,质稠,有血块。平时口干,睡眠不宁,带下黄稠,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舌暗红,苔厚白,脉细弦。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子宫后倾,正常大小,质中,有压痛,双侧附件增厚,压痛。诊断:慢性盆腔炎。辨证:湿浊蕴结、气滞血瘀。治法:以行气活血化湿为主。处方:丹参20g,桃仁、乌药、郁金、山楂各15g,藿香、香附各10g,鸡血藤、桑寄生各30g,麦芽45g。每日1剂。
二诊(1993年1月6日):腹痛减轻,仍有腰痛,带下减少,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细弦。诸症好转,时近经前,乃守上方,加益母草25g。
三诊(1993年2月3日):末次月经1月14日,痛经减轻,经后时有下腹痛,便秘。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湿热未除,加薏苡仁、冬瓜仁各30g,去桑寄生、麦芽,以利湿通便。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改善,半年后妊娠。
(衣尚国 整理)
盆腔炎从络论治\杨宗孟" class="reference-link">盆腔炎从络论治\杨宗孟
慢性盆腔炎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其病因多是湿邪为患。迁延日久均可出现络虚络瘀的病理变化,即“久病入络”。入络之邪有伏邪之嫌,形成缠绵难愈,随时复发的状态。
一、湿热瘀结证
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腹痛或坠胀,痛引腰骶、性交痛、痛时白带增多,白带下后疼痛缓解,部分患者可有低热、月经异常、不孕等;妇检常见子宫呈后倾后屈位,活动受限,宫体可有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可触及条索状增厚的输卵管或扪及肿块,伴或不伴压痛等。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在辨证明确后,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散结消肿,兼顾整体与局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采用多途径给药的综合疗法,方用活络效灵丹加减。
二、湿盛络瘀证
慢性盆腔炎由于病程日久,往往耗伤了人体的正气,虽表现为湿盛络瘀的实证,但潜在的本虚是疾病不易治愈的关键,其实质是络虚络瘀,故治疗本证以补虚化瘀立法,既强调治本又不忽视标证,注重扶固机体的正气,在正气强壮的情况下,机体驱逐病邪的能力增强,再配合祛邪药物的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临床运用“加减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1.加减活络效灵丹
【组成】丹参25g 赤芍15g 丹皮15g 知母10g 黄柏10g 桃仁15g 莪术15g 败酱草25g 薏苡仁25g 牛膝15g 车前15g 蜈蚣2条 虫10g 鸡血藤50g
【主治】适用于慢性盆腔炎。症见小腹疼痛,腰骶酸痛,时作时止,或轻或重,反复发作;伴肛门坠胀,口苦口腻,带下量多,色黄质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略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方中丹参活血祛瘀,赤芍养血活血,丹皮清热凉血,知母、黄柏清热降火、滋阴润燥,桃仁、莪术活血祛瘀、软坚散结,败酱草、薏苡仁清热利湿,牛膝、车前活血除湿、引邪外解,蜈蚣、虫均为虫类药,具有飞灵走窜、搜剔络中瘀血的作用,鸡血藤活血补血,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有包块者,去桃仁,加三棱15g,桂枝15g,茯苓25g;热甚伤阴者,加生地25g;热毒较甚,舌红绛,苔黄厚腻者,加金银花50g,白花蛇舌草50g,蒲公英25g,紫花地丁25g,以增加清热解毒之功效。
【点评】本方用于盆腔炎湿热较盛者,相当于西医慢性盆腔炎亚急性发作期。病情较重以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加强了清热利湿、缓急止痛之功效。
2.加减理冲汤
【组成】党参25g 黄芪30g 白术15g 山药25g 三棱15g 莪术15g 败酱草25g 薏苡仁25g 牛膝15g 车前子15g 桂枝15g 茯苓25g 蜈蚣2条 虫10g 鸡血藤50g
【功效】健脾化湿、益气通络。
【主治】适用于慢性盆腔炎。症见小腹疼痛,时作时止,或轻或重,反复发作;伴腰骶酸胀,或肛门坠胀,疲乏无力,带下量多,色白或黄白。舌质淡黯或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而腻,脉沉弦细或弦滑较大略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皆为补气要药,大补元气;白术、山药为健脾益气之良药,与参、芪合用,共奏益气扶正之功;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益胃、扶助正气;三棱、莪术破血行气、破瘀消癥,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利尿,引火下行,引药下行,直达病所;车前子甘寒滑利,既能利小便又能清热,与牛膝同用,使湿热之邪从下而解,且车前与白术、薏苡仁同用,增加健脾利湿之功;败酱草、薏苡仁同用,清热凉血、解毒化湿;桂枝温通血脉,以行瘀滞;鸡血藤苦甘性温,既能活血又能补血,兼以补虚化瘀之功效;蜈蚣、土鳖虫活血行血,通络祛瘀,以其蠕动之性,通幽消积,而达到化瘀消癥的作用。
【加减】考虑三棱消癥破瘀之力较强,可改用桃仁15g。
【点评】本方对于脾虚湿盛、湿瘀互结型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临床上配合灸疗神阙穴效果更好,亦可隔药灸,药用细辛、川椒等分为末,生理盐水调糊敷脐。
【验案】患者,女,34岁。2008年3月24日初诊。
主诉:婚后3年不孕,小腹及腰痛半年。患者2005年1月结婚,婚后未避孕至今未孕,从2007年8月始月经不调。诊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月经不调,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少,色黯质薄,经行腹痛,腹痛拒按,舌淡白、苔白腻,脉沉弦滑无力。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子宫后倾,较正常稍小,有压痛,两侧附件均有明显压痛。西医诊断:原发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湿盛气虚血瘀。治法:健脾化湿、益气通络。方剂:加味理冲汤。处方:党参25g,黄芪30g,白术15g,山药25g,三棱15g,莪术15g,败酱草25g,薏米25g,牛膝15g,车前子15g,桂枝15g,茯苓25g,蜈蚣2条,土鳖虫10g,鸡血藤50g。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将药液加热至37℃左右保留灌肠,并用特定电磁波治疗机(TDP)灸疗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于经后3天开始,每月治疗12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月经渐趋正常,腰腹痛亦渐消失。至治疗3个月,经期未再腹痛,白带正常。妇科检查:除子宫有深压痛外,余均正常。再继续巩固治疗半年,2008年8月23日输卵管通液检查,结果通畅。并于2009年1月受孕,2009年11月顺产一女孩。
(刘丽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