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外阴病" class="reference-link">第八章 外阴病

防治结合治流产\夏桂成" class="reference-link">防治结合治流产\夏桂成

治疗流产类疾病方面,除延用前人从肾论治的观点外,还特别强调心—肾—子宫生殖轴对于妊娠的影响。心主血脉,其“藏经脉之气”,“淫精于脉”,代生营血,使脉中血气源源不绝。胞脉胞络亦属心之所主,心气借胞脉、胞络而使子宫藏泻适度,开合有时,孕育有常。心在生殖生理的活动过程中的意义关键是“主神明”的功能,而神明活动是在心肾相交、阴阳既济中得以实现。《傅青主女科》中多处提到的“胞脉者上系于心”“胞脉者系于肾”,故心肾升降交合与子宫的胞脉胞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心肾互相交合的场所则在子宫。子宫的藏泻,实际上是建立在心肾交济的基础之上。子宫藏精卵,自然生长发育与心神的宁静相关。所以当心神不宁、心肾失济,则会使胎元不固,甚则发为流产之疾。

一、补肾养血,固摄胎元

肾为先天之本,补肾可固本。《女科集略》曰:“女子肾脏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所系也。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因此补养肾气是治疗流产的主要方法。又女子以血为主,血聚以养胎。《女科证治》说:“妇人有孕,全赖血以养之,气以护之”,若血虚胎元失固,也可发为流产,故补肾必当养血。补肾养血的目的不仅在于固摄胎元,而且还在于养胎以助发育。在用药方面,常选用寿胎丸加上炒当归、白芍、淮山药、山茱萸肉等补肾养血者。同时根据“气以载胎”之说,临证之时还常在方药中加入黄芪、党参、白术,以助肾气充盛。

二、宁心安神,稳固胎元

心肾不交是产生流产的关键,其中尤以肾虚为前提,故在治疗上尤以补肾为主。而补肾尚须宁心。《慎斋遗书》中指出“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肾始实。”宁心之法又有三:清火宁心、安神宁心、疏导宁心。清火宁心法在补肾固胎法中为常运用的方法,多用于上热下寒型,下则温补脾肾以固胎,上则清降心肝以安神,常在补肾养血的方药中,加入钩藤、炒黄连、莲子心等药。安神宁心法在补肾法中多用于睡眠差的患者,临床常配用炒枣仁、五味子、合欢皮、茯神、柏子仁等药,使心肾得以交通。疏导宁心法主要是指通过语言疏导调节患者情志,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清除紧张心理,安定心神,实质上达到安精固肾之功效,待心神稍有安定,再转入补肾固胎的方法。

三、健脾和胃,旺后天之本

脾胃为后天之源,健脾和胃以之化源。胎孕形成在于肾精,胎元之固在于肾气。而肾精、肾气必得后天水谷之精以充养,同时胎儿的成长也必须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而孕后由于活动减少,甚至较长期卧床休息,脾胃运化功能不良,后天之本不固,易出现流产之兆。故临床在保胎的同时,常运用健脾和胃之法,在补肾安胎的治疗过程中,兼用香砂六君子丸另服,以旺后天生化之源,不仅使保胎成功率提高,而且亦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和发育。

四、调周补肾安胎,防重于治

此法尤其适用于滑胎的患者。临证时,对于有习惯性流产的患者,在未怀孕之前,用调周法,调其月经,使其内分泌水平恢复正常,并辨明其致病原因,加以调治。待怀孕之后,口服补肾安胎之品,一般自孕后即开始服药,同时必须注意到“3、5、7”数的时期,即是孕后50天、70天及3个月、5个月、7个月的时期。在此期间易于流产,称为易流产期,故更当预先防范,加强补肾安胎,绝对卧床休息及进行心理疏导,以安度危险期,获取较好疗效。

五、逐月养胎,食补为先

根据北齐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笔者倡导孕妇调摄饮食。如1~2月以肝为主养胎,饮食宜酸性物质,如梅子、糖醋排骨等。第3~4月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为主养胎,嘱孕妇饮用宁心养心之莲子汤、鱼头汤等。第5~6月以脾胃养胎为主,嘱孕妇多食鸡、鱼、瘦肉等。第7~8月以肺经为主养胎,嘱孕妇多食新鲜蔬菜、瓜果等。第9~10月以肾为主养胎,嘱孕妇多食甲鱼、黄鳝、鸡蛋、猪腰、骨头汤等使胎儿发育健壮。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牛鼻保胎新方

【组成】杜仲、党参各10~15g 山药、白术、阿胶各10g(阿胶另炖冲入) 砂仁、黄芩各5g 白术10g 甘草5g 卷心荷叶3g 蚕茧5g 炙黄牛鼻10g(以黄牛鼻一具,分为10份,每剂药1份入药) 熟地10g

【功效】健脾益气、补肾固胎。

【主治】血虚气弱,脾肾不足,孕后胎元不固,易于流产,或屡孕屡坠,流产3次以上的滑胎病证。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服。

【方解】方中首用杜仲、党参、黄芪大补脾肾为主,而且用量亦较大,并用莪术、山药、阿胶之药为辅佐。白术不仅健脾,而且安胎。山药亦是补养脾肾的药物,但偏于阴分。阿胶养血安胎、滋补肝肾,乃阳中涵阴之意。甘草调和诸药,亦有安中保胎之意。卷心荷叶,清芬安神,亦有一定的保胎意义。蚕茧乃固胞胎之药品,是保胎中的重要固胎佐药。熟地滋肾。黄牛鼻不仅有健脾安胎之用,而且还有下乳的作用。全方既重培补脾肾之阳气,又注意到滋养肝脾之阴,既着重固冲涩胎,又注意到清心安神。

【加减】本方药在临床运用时尚须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加减,如腹胀矢气、大便偏溏者,本方药应去熟地,加煨木香9g,砂仁(后下)5g;若心烦失眠、舌质偏红者,本方药须加莲子心5g,炒酸枣仁10g,五味子5g;若出现腰腿酸软明显、小便频数者,须加菟丝子12g;若见胃脘痞胀、纳欠、呕恶者,本方药中应去熟地、阿胶,加陈皮、佛手片各6g,炒谷芽10g。

【点评】在先兆流产的病证中,大多伴有脾肾不足,血虚气弱者,尤其是滑胎者,其脾肾不足更为明显,本方用于滑胎效果较好。

【验案】金某,女,34岁。

已连续流产4次,一般均在早孕50天或70天左右流产。月经后期,经行量多,色紫红,有血块,夹有烂肉样血块,小腹坠,经行便溏,经前胸闷烦躁,乳房胀痛,头昏腰酸,经间排卵期绵丝状带下偏少偏短,脉象细弦,舌质淡红、苔白腻,用补肾助孕汤,得以受孕,孕后腰酸,漏下呈咖啡色,BBT高温相欠稳定,查血孕激素偏低,腹胀纳差,神疲乏力,腰酸神疲,脉细滑,舌质红,予以牛鼻保胎新方,前后服至孕期100天,终获保胎成功。 (刘丽敏 张颖 整理)

论外阴营养不良的证治\沈仲理" class="reference-link">论外阴营养不良的证治\沈仲理

外阴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是外阴局部皮肤干燥、肥厚、角化、变白、形成失去弹性的斑片。病变区城可在大小阴唇、阴蒂部、也可蔓延至会阴、肛门及股部。本病可分外阴局部和弥漫性白色病变两种类型。早期外阴部稍有红肿,以后皮肤变厚变白,皮肤干燥、表面可发生皲裂或溃疡、小疣,伴有难以忍受的瘙痒及灼痛,后期表现为白色萎缩性病变,并有发生癌变的可能。祖国医学虽无外阴白斑症之病名,从上述临床表现,在中医妇科文献中已屡见描述,如阴痒、阴肿、阴疮等,皆与本病相关。今对女阴营养不良的探讨,多从以上病症进行推敲。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病人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故古代医籍对“阴痒”等病症缺乏完善的论述。当前,研究此病已引起了中西医妇科学者的高度重视。

妇女外阴营养不良是中西医妇科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医根据本病临床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故多从“阴痒”等病症中进行探讨。当然,对女阴外阴营养不良仅仅从瘙痒、灼痛和白斑等症状进行诊断,尚属片面,还必须做病理组织切片,以资证实。临床上应注意与外阴瘙痒、外阴湿疹和外阴白斑症相鉴别。

女阴外阴营养不良的病变虽在会阴部位,但根据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及“审证求因”的辨证方法,结合临床观察,多与肝、脾、肾三脏精血虚衰,功能失调,以及冲、任、督三脉气血运行失常有关。常见的有血虚生风、湿火下注、肾阳不足,又以本虚标实的病证为多。治疗方法,内服则重在调理肝肾,或清肝泻火,或温补肾阳,或健脾渗湿等法。局部用药尤为重要,常用熏洗和外敷软膏,以消肿化斑、敛疮生肌、祛湿止痒。但不宜用辛热燥烈,损伤表皮的药物。配伍上祛湿止痒,与润肤化斑应并举。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外阴部清洁,剪去手指甲,以免损伤皮肤或抓痕的感染。应避免性生活,并要定期检查以防癌变。有癌变者应按外阴癌处理。

附:秘验方介绍

1.白斑外敷方

【组成】炉甘石30g 密陀僧12g 煅龙骨9g 枯矾6g 煅石膏9g 炮山甲9g 飞滑石15g 制南星9g 肥皂荚9g(去子筋)

【功效】清热化湿、消肿杀虫、去腐敛疮、止痒定痛。

【主治】适用于阴部破溃、脓水淋漓,日久不愈者。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麻油或凡士林调匀,于每次坐浴后擦于患处。开始每日擦2~3次,症状好转后每日擦1~2次。

【方解】炮山甲、制南星、皂荚、密陀僧消肿排脓;飞滑石、枯矾、煅龙骨清热收湿止痒;炉甘石、煅石膏清热解毒、止痒敛疮。全方清热收湿、消肿杀虫、去腐敛疮、止痒定痛。

【点评】本方适用于外阴部瘙痒,皮肤黏膜变白粗糙、溃疡、皲裂,坚持治疗,多可痒痛消失,溃疡皲裂愈合。

2.白斑外洗方

【组成】鹤虱30g 苦参15g 蛇床子15g 野菊花15g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适用于外阴色素脱失、瘙痒灼痛者。

【用法】上药用水10碗煎煮,滤汁入盆内坐浴,先熏后洗,严重者洗时加鲜猪胆汁1具与药汁搅匀。每日两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方解】鹤虱、蛇床子燥湿杀虫;野菊花清热解毒;苦参祛风燥湿、杀虫止痒。全方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功。

【点评】以此方熏洗坐浴外阴部痒痛,多可解痒止痛。

【鸡蛋黄油制法】熟鸡蛋不限多少,去壳剥除蛋白留蛋黄,置烧热之少许麻油中,文火熬之,约30~45分钟后,锅底有胶样油液即蛋黄油,瓶贮备用。

【验案1】邱某,女,21岁。1974年12月27日初诊。

据述经由上海某医院妇科门诊多次检查,在病理变化上,见到外阴部有红肿和局限性的白色病变,小阴唇黏膜变厚、变白,皮肤干燥,弹性有轻度降低。病人平日外阴瘙痒难忍,盖被睡觉时,更加奇痒不堪,不能入睡,曾经中西医药治疗,效果不显。脉象弦细带数、苔薄黄、舌质淡红。证属肝火下移阴部,遂与内服苏甲马鞭散:苏木15g,炙鳖甲15g,生地30g,马鞭草15g,龙胆草9g,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3g。同时外用白斑外敷方和白斑外洗方。初用外敷方时,因药物刺激疼痛,而时用时停,当言明本病性质严重需要坚持外敷。嗣后,药物适应,渐能忍受以至不痛。白斑皮损逐渐消退,瘙痒减轻以致完全平息,经治3月而痊愈。

本例为青春期女阴白斑症。病因系阴虚肝旺,肝经湿火循经下注外阴所致。故初起阴部稍有红肿,继而表皮增厚,或干燥变白,奇痒和触痛,伴有湿疹、溃疡,或带下色黄有腥味,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症状。治疗原则,以养阴凉营、清肝泻火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如为营分热盛者,可用清营汤(《温医条辨》)加减。或苏甲马鞭散(自拟方)。此病属初期的女阴白斑症,为肝经湿火下注,故用苏甲马鞭散重在清利湿火,再加外洗方、外敷药,内外合治,故奏效良好。

【验案2】姜某,女,33岁。

1963年经哈尔滨医大×院多次妇检,确诊为外阴白斑症。经用紫外线照射治疗及中药熏洗,外擦北京某医院之藤黄膏,疗效不显。1970年经黑龙江省某中医院用外用药治疗和西药己烯雌酚,及可的松软膏等外擦而无效。1973年又到天津某医院内服“龟柏散”,同时制成软膏外用亦无效。同年4月又经医大×院妇科检查:大小阴唇和阴蒂包皮均萎缩,呈灰白色,并有裂纹,阴道黏膜正常、宫体后倾,稍大质软,可活动,双侧附件正常。1974年6月,患者家属来沪叙述病情(患者因病卧床已年余):外阴瘙痒异常,小腹与阴部感觉寒冷,精神萎靡,外阴病变如上述。处方:熟地15g,黄芪15g,苁蓉12g,炙甘草9g,仙灵脾15g,石楠叶12g,阳起石30g,紫石英30g,益母草12g,每日1剂。同时用外敷方和外洗方治疗两个月后,来信叙述病情好转,外阴瘙痒症状减轻,晚间已能入睡,白斑已见浅淡。治疗半年有余,临床症状消失,精神好转,已能上班工作。

本例为中年妇女,生育二胎,人流一次。在人流时发现有女阴白斑。病人小腹与阴部感觉寒冷,乃肾阳虚衰所致。故拟温阳益肾、祛风止痒之剂,并用外敷药和外洗方。因其外阴部干燥皲裂,加用“鸡蛋黄油”外擦以润之。

【验案3】洪某,女,55岁。

1971年3月确诊为外阴白斑。遂由上海市某医院做外阴切除术,术后复发,外阴又感奇痒。1972年5月经介绍来门诊治疗。妇科检查:外阴阴道下1/3有白斑,阴门两侧亦有两条白斑。症见形体消瘦、心烦易怒、舌质淡红、脉象弦细。治以清肝泻火的龙胆泻肝丸内服,每次12g,1天两次。复诊时内服养阴平肝,清心安神之剂,同时外用外敷药、外洗方(与例一方相同)。经过6个多月的内服外治后,残留的白斑消退,瘙痒平息,诸症痊愈。

本例为老年性女阴白斑症。经过外阴白斑切除术后而复发。为此病人心理恐惧,疑有癌变之虞,忧郁沉闷,以致肝气抑郁化火,病情日益加重,因此对术后复发者,必须耐心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该例复发患者,用中药内服外治,亦获得临床治愈。

(王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