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插上翅膀

    古人的幻想与探索

    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很早就憧憬着能在蓝天下自由地飞翔。但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们只能把愿望寄托于神话和传说之中。在中国,嫦娥奔月、列子驾风飞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等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天空的美好愿望。

    嫦娥是谁呢?嫦娥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美女。她是为民除害、善于射箭的后羿的妻子。传说离现在好几千年的尧帝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把大地烤得焦焦的,草木庄稼枯萎,弄得人都快饿死了。于是尧叫后羿挽起他的强弓,接连射掉了九个太阳,只在天空留下一个,给大地以光明和温暖,于是,地上的草木庄稼又蓬勃生长起来。

    有一天,后羿向西王母求到了一些长生不老的仙药,准备和他的妻子嫦娥一同吃。谁知给嫦娥偷偷地一人全部吃了,之后她便飞升到月亮上面,成为广寒宫的仙女,把后羿撇在地球上。

    我国古代的诗歌有一名句: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另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代,秦国有一个很会吹箫的人叫萧史,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很喜欢吹箫,便招萧史为婿。两人常常配合吹奏,乐声非常美妙,好像鸾凤的吟鸣。有一天,乐声当真把凤凰引来了,甚至龙凤一齐来迎接萧史和弄玉,于是萧史骑着龙,弄玉跨着凤,一齐飞升上天去了。

    我国古代商朝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北方有个“奇肱”国,那里的人只有一只手臂却有三只眼睛。他们很聪明,能做很奇巧的器械叫“飞车”,飞车能随着风飞得很远。有一天,奇肱国人乘着飞车飞到中国,商帝把他们留下来,照样做了一个飞车,从此商汤的人也能飞行了。

    为了能在空中飞翔,古人对鸟类的飞行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模仿。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工匠鲁班,据说他用竹子等材料制成了能飞的木鸟。西汉王莽时期(公元9—23),有人用鸟羽做成翅膀,从高处滑翔数百步后坠落下来,作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勇敢的尝试。我国晋时的葛洪(约公元283—363)最早提出了滑翔理论,并把上升的气流称为“罡气”。在明朝弘治年间,有人设想把椅子绑在两个大风筝之间,装上47个火药筒,用火药的推力使人飞上天空。

    在国外,人们试图制造人工翅膀,盼望能像鸟儿一样“振翅高飞”。据说首先产生这一奇想的就是画家达·芬奇。

    人类征服天空的首次尝试是在1873年,当时有人利用比空气轻的热气球,载着人腾空而起,升到了900米的高空。

    大致说来,人类从开始设计制造飞机,到第一架可以实用的飞机上天,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

    第一位研究设计和制造飞机的人,是英国的凯利爵士。1804年,他开始有目的地从事这一工作。1843年,他制成一种叫做“空中车子”的飞行器械,在推进器和旋转翼的应用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借鉴。虽然他一生也没有制成一架能够起飞的飞机,但他在飞机的诞生史上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842年,英国两位工程师汉生和斯特林菲罗制造出一种叫“空中汽车”的飞机模型,他们第一次采用了蒸汽机——螺旋桨推进系统,为飞机的诞生奠定了推进和动力基础。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还很落后,气动结构也不合理,结果“空中汽车”未能升离地面。

    1852年,法国人季法儿把一个5马力(约7千瓦)的蒸汽发动机放在一只气球上,使气球沿着一定的方向飞行,从此飞船问世。后来,飞船的技术不断得以改进,但始终解决不了船体大、行动慢、不稳定、不安全等许多问题。从1870年起,人们又热衷于对滑翔机的研究,但亦碰到如何制造一个体积小、功率大的发动机的问题。直到1876年奥托内燃机出现和1883年达姆勒汽油机发明后,问题才真正得以解决。至此,阻碍飞机起飞的关键障碍可以说被排除了,飞机上天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1874年,法国的堂布勒制造出一架飞机,并且试图载人飞行,结果飞机未能升空,只是在地面上跳动了一段距离。

    在飞机诞生史上,俄国人莫扎伊斯基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1882年,他制造出一架单翼飞机。飞机的结构由机翼、尾翼、动力装置、螺旋桨、起落架和简单的机身等五大部件组成。这正是现代飞机的雏形。但是,由于莫扎伊斯基对空气动力学和翼型的理论重视不够,没有把机翼做成曲面,而是做成了一块长方形的平板,长宽之比也不合适,因而这架飞机也同样没能飞离地面。

    1898年,美国史密斯研究所负责人兰莱,开始设计用汽油内燃机代替蒸汽机作飞机发动机,1903年10月7日,他试制的飞机试飞一连两次均告失败。同年12月8日,由另一美国人蒙尼驾驶兰莱设计的这架飞机试飞时,不幸失事,兰莱的试验就此中断。然而,兰莱将汽油内燃机引进飞机制造的创举,在飞机诞生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莱特兄弟迷上了飞机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跨进了20世纪。美国的莱特兄弟二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1903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可载人、能稳定飞行的飞机。人们自由地在蓝天展翅飞行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威尔伯·莱特(WiIbur Wright,1867—1912)和奥维尔·莱特(Arville Wright,1871—1948)兄弟两人,都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工业城市迪顿,兄弟共5人,他们是最小的两兄弟。

    父亲密尔顿·莱特是一个牧师,是一个小宗教团体的负责人,他心地善良,助人为乐,还是一位藏书家,他收藏了国内外大量书籍,经常教导孩子们要好好读书。

    密尔顿的收入不多,全家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莱特兄弟的母亲是德国一名造车木匠的女儿,后来全家逃到美国居住。她有较高的音乐天赋,并擅长干木匠活。

    威尔伯小时候就喜欢读书,也爱好运动,是花样滑冰能手,10岁时因滑冰摔伤,上门牙全部脱落。从那以后,他就不再上学了,留在家里照顾有病的母亲。他的母亲于1889年去世。

    莱特兄弟二人从小阅读了父亲收藏的众多书籍,有神学的、哲学的,还有童话、历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特别是马雷的《动物的机械论》,对他们以后的研究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弟弟奥维尔比哥哥小四岁,小时候非常调皮,经常逃学。他们兄弟都没有上过大学,高中毕业后便出来工作了。

    当时,美国的年轻人都喜欢搞印刷,出版报纸。他们兄弟二人也出版自己的“报纸”。弟弟奥维尔不擅长写文章,就购置零件自己装配印刷机械搞印刷,由哥哥威尔伯写文章。后来威尔伯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成了一名业余作家。

    他们兄弟二人头一次接触飞机,是在1879年。当时父亲买回一架法国人佩诺设计的玩具直升机,作为送给两兄弟的礼物。兄弟俩爱不释手,还自己动手仿制了几架,竟然成功地飞上了天。哥哥善于动脑,弟弟善于动手,两人合作,亲密无间,左邻右舍无不羡慕。

    1892年,莱特兄弟合开了一个自行车店。当时美国进口了前后轮同样大小的“安全自行车”,他们兄弟出售的都是一些著名厂家生产的自行车,同时兼修自行车,生意十分兴隆。

    经营自行车店不久,一天他们听到德国人李连达尔进行空中滑翔的消息,马上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兄弟二人到迪顿的图书馆去查找有关飞行的资料,但没有找到可供参考的东西,于是,他们给研究航空的斯密索尼亚协会写信,索取有关的文献资料。

    斯密索尼亚协会是美国的国立学术机关,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多种设施。不久,这个学会给莱特兄弟寄去了奥克泰普·谢纽特的《飞机的发展》、兰格莱的有关空气动力学的著作等书籍。其中他们对李连达尔的《飞行问题和滑翔实践》一书最感兴趣,兄弟二人多次阅读了这本书,大大触发了对飞行的兴趣。

    滑翔,是鸟类一种最简单的飞行动作,也是人类最容易模仿的飞行动作。人们发现,许多鸟类有时在空中不用扇动翅膀也可以飞行,由此而启发了人类的智慧。后来,人们把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的过程叫滑翔。

    1853年,英国发明家凯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载人滑翔机。滑翔机载人飞上天空,轰动了欧美许多国家,从此掀起了研制滑翔机的热潮。

    到了19世纪末的后10年,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研究滑翔机的热情更高涨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机械发明家,都利用自己掌握的最新的科学技术,投入到这一研制当中。然而,他们的试验都一个接一个地失败了。

    德国滑翔机实验大师李连达尔通过多年的细致观察,总结了人类模仿鸟类飞行的各种方法,发表了一部轰动欧美的《鸟类飞行与人类飞上天空》的著作。他在书中详细地构想出人造翅膀的理想形状和构造。他那精彩的滑翔飞行,更使大西洋两岸的人为之称赞。然而,正当李连达尔连续成功地进行2000多次滑翔飞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空中英雄的时候,他在一次即将结束的盘旋滑翔飞行中,突然从后方吹来一股狂风,使滑翔机撞在山上,顿时机毁人亡,造成了重大的飞行惨剧。

    当这一消息传到美国俄亥俄州的迪顿市时,莱特兄弟无比震惊。他们兄弟俩决定继承李连达尔的事业,专攻飞行技术,以慰藉死者的在天之灵。

    1896年,那时哥哥威尔伯29岁,弟弟奥维尔25岁。他俩决定省吃俭用,用修理自行车挣来的钱从事飞行研究。从此,他们经常阅读、讨论有关飞行的书籍、报道和文献,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刻苦自学,善于钻研,努力掌握飞行的基本理论知识。

    荆棘载途的试验

    飞行研究从一开始便遇到了困难,因为莱特兄弟在德文面前是文盲。于是兄弟俩立即开始攻读德文,用不长的时间基本掌握后,便开始钻研德文版《鸟类飞行与人类飞上天空》和《滑翔实践》等著作。李连达尔在书中写道:“每一只鸟都是一名特技表演师”,“谁要飞行,谁就得模仿鸟儿”。于是,他们晚上读书,白天尽量利用时间观察鸟的飞行。他们连续几天跑到荒山野岭,卧在岩石上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仰望蓝天,观察老鹰的飞行动作,看它们是怎样起飞,怎样盘旋,又怎样滑翔的。晚上回家后,他们又急切地集中精力学习数学、物理学、机械学等课本。他们还不时写信请教兰格雷教授,并得到了夏努特技师的指导。

    经过一番刻苦钻研,奋力探索,他们决定开始动手试验,就从滑翔飞行入手。

    然而他们在试验中发现,李连达尔提出的模仿鸟类翅膀的滑翔机并不管用。他们根据自己的计算,设计制作了一个有上下两层看起来像是一个长方形的翅膀的机翼,这种机翼不仅可以增加浮力,还能够大大减小空气的阻力。

    就在这个时候,一连串的飞行失事的消息陆续传来:英国的皮尔查技师试飞失事丧命;随后,一位马克沁姆爵士在试飞时摔伤,几乎丧命;法国阿德尔技师制作的飞机在空中解体粉碎……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动摇莱特兄弟从事飞行研究的决心。他们坚信一条真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从斗争和牺牲中获得的。正是那些勇敢地面对死神而不幸牺牲了的人们,为后人的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莱特兄弟二人认真地总结前人试飞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努力钻研刚问世的空气动力学理论,并不断地完善机械加工手段。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当机体向左右偏斜时,必须变化两翼翼面的弧度,以使升力产生差距,借此扭转倾斜度。于是他们用风筝进行试验,结果被证实是可行的——这一补助翼的原理,至今仍被所有的飞机所采用。

    莱特兄弟夜以继日地赶制一架滑翔机,以便进行实验。试制工作临近尾声时,他们还需要找一个理想的试飞场地。于是他们写信给华盛顿气象台,询问各地一年间的风速记录,同时征求了滑翔机专家夏奴特的意见,最后选择了北卡罗来纳州基地霍克城的沙滩作为试飞场地。

    莱特兄弟满载建筑材料、工具、食品等去到那里,支起帐篷,搭起一个木板仓库。那儿荒无人烟,蚊虫很多。他们白天进行零件加工、组装,晚上就睡在帐篷里。

    一个月后,滑翔机快要制成了。

    “哥哥,先进行无人控制滑翔吧,这样更安全、稳妥。”弟弟奥维尔说。

    “好的,我们不能作无谓的牺牲,这是我们今后搞飞行实验的原则。”哥哥威伯尔肯定地说。

    1900年夏日的一天早晨,第一架无人驾驶双翼滑翔机像一只大风筝被放上天空,它靠捆在纵向轴上的绳子进行操纵,当左翼、右翼外后角向上或向下弯时,能产生较大的向上的推力。安装在飞机前面的升降舵可摆动操纵横轴。这次试验虽然只维持了几秒钟的飞行,但他们认为成功的希望很大。

    1901年莱特兄弟又制作了一个较大的滑翔机,滑翔的距离仅达到100多米。他们原指望会有更好的成绩,而这样的结果使他们很不满意。

    在夏奴特的指导下,他们制作了一个小风洞,用流体力学知识对模型翼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过去使用的数字中有几个是错误的。

    于是,他们又制作了一个较大的风洞,进行了反复实验。大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使用了200多种翼形模型,研究了它的性能,测定了机翼特性的各种参数。从而使他们的试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阶段。

    1902年,莱特兄弟又制作了第三架滑翔机,获得了空前的好成绩。

    经过多次无人试飞成功以后,兄弟俩按计划进行了载人试飞,情况良好,从而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信心。

    从1900年至1902年,莱特兄弟进行了1000多次滑翔飞行实验,获得了大量数据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奥维尔在飞行中,还成功地试验了倾斜滑行、空中转弯等高难动作。

    接着,莱特兄弟制成了装有活动舵的滑翔机,还可以通过改变机翼的角度和面积来影响空气的阻力和升力,较好地解决了升降、平衡、转弯等问题。

    莱特兄弟深深懂得,光依靠无动力滑翔是不可能征服天空的,必须依靠动力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飞行。

    飞机的动力依靠什么呢?他们首先想到蒸汽机。可是,当时再精巧的蒸汽机安装在滑翔机上也显得是个庞然大物,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当时刚兴起不久的汽油机。然而,他们兄弟二人对汽油机的知识几乎等于零,只好又一切从头学起。

    他们买来一台废弃的汽油机,卸下来又装上去,装上去又卸下来,最后总算学会使用汽油机了。但是,对于在滑翔机上安放多大的发动机才合适他们并不清楚;发动机的功率与飞行有什么关系他们也不知道。一切都要靠摸索和试验。

    为了测量滑翔机的运载能力,莱特兄弟一次又一次地往滑翔机上装沙袋进行实验,最后总算弄清了他们的滑翔机最大载重不能超过90千克;也就是说发动机不能超过90千克。可是,当时最小的发动机也有140千克重。怎么办?莱特兄弟陷入了困境。

    第一次只飞行了12秒

    自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以来,人类的业绩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自然中发现客观规律;二是创造了一些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莱特兄弟最大的乐趣就是从事“从无中创造有”的事业。没有合适的发动机,就“自己研制”!他们兄弟俩很快又变成了发动机制造商。

    20世纪初期,汽油机的制造算是一门深奥的技术。莱特兄弟以顽强的意志和决心,将研究工作的重点从飞行转向了汽油发动机。他俩刻苦攻关,执著追求的精神,感动了一位名叫狄拉尔的机械技师。

    “你们兄弟俩都问我汽油机的事,看来想抢我的饭碗喽!我肚子里的那点真货差不多被你们掏空了。”狄拉尔幽默地说。

    “我们一定要制造出重量轻、马力大的汽油机,然后把它装在我们的滑翔机上。”

    “小伙子们,你们的精神感动了我,如果你们不嫌弃我这个老头子,算我一个,怎么样?”其实狄拉尔那时并不老。

    “太好了,狄拉尔大叔,这回飞机准会成功!”莱特兄弟高兴得几乎要把狄拉尔抬起来抛向天空。

    兄弟俩在狄拉尔技师的帮助下,经过许多曲折和艰辛,终于制造出了一部4个汽缸、12马力(约16千瓦)、重70余千克的汽油发动机。经过试验,运转性能良好。

    他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脸。第二天,他们把汽油机安装到了滑翔机上。发动机的主轴通过链条带动两副推进式螺旋桨一起旋转。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待时机进行试飞了。

    他们继续选择北卡罗莱纳州的吉蒂霍克沙滩作为飞机试验场地。

    1903年9月底,飞机运到了试验场地。仲秋时节,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一个多么难得的试飞的好天气呀。莱特兄弟心里十分高兴,胜利在向他们招手了。哥哥转动螺旋桨,弟弟启动汽油机,发动机启动成功,螺旋桨呼呼地飞速旋转着。弟弟奥维尔俯卧在机身的驾驶位置上,眼睛凝视前方,用脚加大油门,放开制动器,飞机缓慢地向前驶去,速度由慢变快。这时,奥维尔把操纵杆拉到了尽头,可是飞机还是在地上滑行,不料,撞到了一个土堆上,停住了。

    试飞失败了,奥维尔失望地哭了起来!

    “奥维尔,不要哭。我们应该找出原因!”哥哥安慰着弟弟。

    狄拉尔技师从中看出了门道,他认为不能光从发动机减少重量去考虑问题,飞机的自身重量也要减轻。于是,经过进一步减轻飞机的自重后,飞机可以在瞬间离开地面飞行一段短短的距离了。

    1903年11月底,一架用轻质木料为骨架、帆布为基本材料的双翼飞机制成了,莱特兄弟把它命名为“飞行者”号。这架飞机以双层机翼提供升力,由活动方向舵操纵升降和左右盘旋,汽油发动机推动螺旋桨旋转,驾驶者俯卧在下层主翼正中。经过这番改进和试运转,证明飞机性能良好,他们决定在12月14日进行一次试飞。

    初冬季节,试验场上吹着凉风。为了预防万一,他们还从急救站请来5位急救人员。这次由弟弟驾机飞行,哥哥一再嘱咐他“保重!”,发动机吼声由小变大,飞机从铁轨上缓缓滑动起来,一瞬间,飞机冲出轨道,离开了地面……

    当地面的哥哥和5位急救人员正在惊愕的时候,飞机又安然无恙地落到地面。

    “整整飞行了3.5秒!”哥哥一边看秒表一边高喊着向飞机跑过去。

    12月16日,他们兄弟二人在试验场附近的小村里贴出了一张通告,上面写着:明天上午10时30分,在沙丘上进行世界上第一次载人的飞机试飞,欢迎参观。

    原以为飞机试飞会吸引很多人来,但到场的观众却很少,除急救人员外,只有两名观众,其中一名还是小孩。这大概与10天前兰利的试飞失败有关。兰利教授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建造了一架耗资巨大、结构复杂的飞机,可是在试飞中坠毁了,摔得粉碎。因此,大家对莱特兄弟今天的试飞根本不抱希望,甚至不屑一顾。

    1903年12月17日10时30分,“飞行者”号试飞又开始了。哥哥威尔伯上前用力转动螺旋桨(当时发动机用这种方式起动),随即发动机响了起来。弟弟奥维尔不慌不忙地跨上飞机,环顾了一下四周,果断地喊了一声:“起飞!”只见飞机疾飞如箭,滑行一段距离后离开了地面。“啊,它飞起来了!”人们发出了欢呼声。可惜,很快飞机又徐徐地着陆了。测量一下,飞行距离为36.5米,飞行高度为3米,飞行时间是12秒。

    稍微休息一下以后,奥维尔又试飞了两次。第四次由哥哥威尔伯试飞,他居然把飞行距离提高到260米,高度200米,飞行时间达59秒。

    这就是后来得到世界公认的第一次动力载人飞行记录。这在今天看来,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在人类历史上,却是空前的。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探索,在不断地批判和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莱特兄弟终于成功地用螺旋桨作动力,以控制器控制飞行,实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翱翔蓝天的夙愿……

    迎来了航空新时代

    1903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莱特兄弟二人的名字很快传遍到欧美各国。

    然而,莱特兄弟并不满足。他们一边调试和改造飞机,一边进行飞行表演,以扩大社会影响,募集更多的研制资金。

    1904年,“飞行者”号的飞行时间延长至5分钟。

    1905年,莱特兄弟又制造了一架称为“飞鸟3型”的双翼飞机。它的翼展12.2米,用一台16马力的发动机驱动两个推式螺旋桨。采用弹射器沿木制的单轨发射,并采用起落撬降落。这种技术使得飞机容易起飞,能够在不平的地面上降落。

    在1905年6月到10月的试飞中,证明“飞鸟3型”飞机结构坚固,在操纵上可以倾斜、转弯,飞“8”字形和盘旋,并能以每小时约45千米的速度飞行半小时。他们在俄亥俄州德汤附近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机场和机库,在邻近的霍夫曼大草原飞行了40余次。

    1905年10月14日,国际航空联合会在法国宣告成立。法国政府决定,能够绕过规定的标识往返飞行1千米以上的飞机制造者和驾驶者将受到奖励。1908年1月13日,法国人法尔曼驾驶着自己设计的飞机,成功地绕过标识往返飞行了1千米,在飞机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08年春,美国人戈林·卡契斯在纽约进行了一次公开的试飞。他所使用的飞机叫“金龟子”号,飞行引起的轰动超过了莱特兄弟5年前的首次试飞。同年8月,莱特兄弟远涉重洋来到法国试飞。他们的成功表演使欧洲大陆人大开了眼界。

    由于莱特兄弟试飞的成功,法国人开始对他们的飞机进行仿制。

    1909年8月22日,在法国的理姆进行了第一次国际飞行竞赛,展现了人类对飞机研制和驾驶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就在这一年,法国人布莱里奥驾驶飞机成功地横越了英吉利海峡。他所驾驶的飞机发动机为25马力的汽油机,连续飞行了40千米。

    我国的冯如也在此时研制出了世界上先进的飞机。他从1906年开始设计和制造飞机。1910年10月,在国际飞行协会举行的飞行比赛中,他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获得了第一名,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他拒绝了美国的重金聘请,毅然带着自己研制的飞机于1911年3月回国。令人遗憾的是,1912年8月25日,他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不幸因飞机失事身亡。

    在飞机诞生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体育娱乐工具来看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才开始改变了人们的这种认识,使飞机由单纯的体育娱乐工具变为注重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从而大大地刺激了飞机工业的发展。

    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世界上拥有飞机的国家,最多也才几十架。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飞机数量特别是军用飞机数量成倍地增加。法国的军用飞机已达1400架,德国为1000架,苏联为800架,英国为400架,此外,中国、日本、巴西和美国等国也有一些。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法、德等国的飞机均多达几千架。

    飞机的发明者是美国人。1909年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军用飞机的国家。然而,美国政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远远落后于英、法、德等国。1917年4月美国参战时,其军用飞机只有23架。这时美国政府才幡然醒悟,大力加强了飞机的研究和制造,并很快地赶上英、法而居领先地位。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飞机的时速已增到250千米,1920年增至313千米:飞行高度可达7000米,飞行距离为600千米。

    1918年至1920年,美国首先使用飞机跨越海洋运送邮件,并将军用飞机改为民用飞机。

    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各国陆续建立了民用航空公司,开始将飞机应用于人们的交通旅行中。1930年,有10个座位的客机问世。当时最经济可靠、最受欢迎的是DC-3型运输机。当时在世界各地航线上同时飞行的有450架,连续使用了30年。

    飞机,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12年5月30日,飞机发明家之一威尔伯患伤寒病在迪顿去世,终年45岁。

    威尔伯去世后,他的弟弟奥维尔在个人的实验室里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再也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成果。1948年1月3日,奥维尔在迪顿去世,终年77岁。

    莱特兄弟二人终生没有结婚,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类的航空事业。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人们把莱特兄弟誉为航空事业的奠基者。

    他们发明的“飞行者”号被公认为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至今仍保存在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