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决议进行最后讨论

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举行预备会议,对提交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第四轮大讨论。

从6月15日起,开始分组讨论“决议”草案。胡乔木在5月19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几点说明》作为“六中全会参阅文件四”发给出席会议的195位中央委员、114位候补中央委员和53位列席者。起草小组成员分别在预备会议各小组,对“决议”的起草和修改情况作了一些说明。

邓力群6月17日在西南组作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一些说明,介绍了邓小平、陈云几次重要谈话的基本内容,对“决议”八个部分的重点作了说明,讲得比较全面、扼要。六中全会秘书组立即把它列为“六中全会参阅文件八”,印发给参加会议的各位同志。

在六中全会预备会审议“决议”稿的同时,还征求了参加1980年4000人讨论的中央党政军机关近1000人的意见,还征求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的意见。

这样广泛的讨论,这样上上下下反复征求意见,这样集中集体的智慧,发扬民主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作第一个“历史决议”。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的讨论,对“决议”稿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也反映出对一些重要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经过7天分组讨论,到第八天,6月22日下午,中央常委召开各组召集人碰头会,着重讨论怎样根据预备会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对“决议”稿进行修改。

在会上,邓力群汇报了根据大家意见进行修改的情况,各组召集人提了补充修改意见。几位常委都讲了话。邓小平讲话,首先给“决议”下了定论。

邓小平说:

又听了好多新的意见。没有时间了,这个稿子要定下来了,有些问题可以不放到这个文件来解决。总的说来,这个决议是个好决议,现在这个稿子是个好稿子。我们原来设想,这个决议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使这个决议起到像1945年那次历史决议所起的作用,就是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我想,现在这个稿子能够实现这样的要求。

这个决议写了一年多了,中间经过4000人的讨论,以后是几十人的讨论,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这次六中全会预备会的讨论是第四轮了。我看是相当认真、严肃,也相当仔细了。

核心问题是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稿子的分寸是掌握得好的。

接着,邓小平具体谈了三点:

一、核心问题是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稿子的分寸是掌握得好的。

二、为什么我们这次要强调恰如其分?就是在前一段时间里,对毛泽东同志有些问题的议论讲得太重了,应该改过来。这样比较合乎实际,对我们整个国家、整个党的形象也比较有利。

三、这个决议里面写上华国锋同志的名字,指出他的错误,对于全党、对于人民有益,有好处,对华国锋同志本人也有极大的好处。如果不点名,就没有理由变动他的工作。

在这次碰头会上,邓小平还对“路线斗争、路线错误”的说法作了解释。与会同志也纷纷插话,会议气氛十分热烈。

邓小平说,我们不提“路线错误”,是考虑到“路线斗争、路线错误”这个提法过去我们用得并不准确,用得很多很乱。所以,我们要很郑重地来对待这个问题,这是改变我们的党风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说“路线”两个字就一概不能用了。党内斗争是什么性质就说是什么性质,犯了什么错误就说是什么错误,原则上不再用“路线斗争”的提法。

会后,胡乔木、邓力群等按大家的意见,对“决议”稿进行了精心修改。

到6月26日,修改好了准备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正式讨论通过的稿子,首先送给中央常委等同志审阅。

这个稿子采纳、吸收了预备会上提出的意见,与提供给预备会讨论的稿子相比,篇幅从67页增加到75页,约增加3000多字;所作的增补和修改,使“决议”的内容更加充实、全面,表述更加准确、恰切。

叶剑英因病无法参加这次政治局常委会,躺在病榻上的他亲自给政治局常委和与会者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叶剑英在信中诚恳地说:

由于年老,又在病中,我不能参加这次全会的讨论,特向中央告假。

在小平同志的亲自主持下和参加写作的同志辛勤努力下,写出了“决议”修改稿,又经过同志们认真细致的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决议”。

虽然由于我长期在病中,未能详尽地研究,但我是同意和拥护中央所做的这一决议的。决议中确立毛泽东同志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对于我们党的千秋大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胡乔木、邓力群根据这次会上提出的新问题,对“决议”草案进行了提交六中全会审议前的最后修改,可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陈云看后,称赞道:“改得很好,气势很壮。”

6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还在中南海怀仁堂邀请在京的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全国政协部分老同志座谈,征求他们对“决议”稿的意见。

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主持会议。

李先念说,总结党的60年的历史,特别是建国32年的历史,是个很大的事情。这段历史经过了许多曲折,胜利过也失败过。这些问题只在中国共产党内讨论还不够,不少党外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比较了解,希望花点时间认真地帮助党总结历史,以便统一思想,集中精力,团结一致搞好现代化建设。

在座谈会上,大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有的民主人士提出,把知识分子当作所谓“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加以打倒,这也是重要的问题。

也有人发言指出,中共中央把建国以来每个历史阶段的成绩加以肯定,把工作中的错误包括个人的责任实事求是地指出来,使人信服,令人振奋,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继续和发展。

更多的人认为,“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既充分肯定了他的成绩,又毫不含糊地指出他的错误,这样的评价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通过这次讨论和征求意见,统一了党外人士的认识,为在党的中央全会上顺利通过“决议”打下了广泛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