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可防可治
如果出现乏力、周身不适、食欲减退、厌油食,眼黄或尿色深,很可能患了肝胆病。如果出现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向右肩或中后背放散性疼痛、发热或出现眼黄,很可能患了胆系疾病。防治肝胆病要能做到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避免饮食等诱发因素,配合医生合理用药。
什么是肝胆病
肝胆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指的是发生在肝胆系统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脏肿瘤及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依据所感染病毒的种类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以及未知型病毒性肝炎。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旧称流行性黄疸及传染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微小RNA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病变。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粪一口传播。在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传播方式。初次接触HAV的儿童易感性较强,我国甲型肝炎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年次之。常见的临床表现:全身不适、乏力、纳差、伴有畏寒、发热、流感样症状,恶心、呕吐,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胀,肝脾肿大,黄疸,尿色逐渐加深,后期可呈现浓茶色。甲型肝炎为急性发病,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2)乙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称为“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可分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重症肝炎。传播途径有输血经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过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占5%);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主要是不良的性行为。临床表现:不适、乏力及纳差,可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胀,可有黄疸及肝脾肿大,还可有荨麻疹、关节炎、关节痛等症状。急性乙型肝炎预后良好,仅5%~10%发展成慢性肝炎。在慢性HBV感染时,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致使部分病人发展成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少数病例最终转化为原发性肝癌。
(3)丙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称为“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可分为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①主要是胃肠外传播,多数患者有静脉内滥用药物或输血、血制品史。②性传播的作用有限。多个性伙伴、有性传播疾病和性混乱者伴有HCV感染的危险性增加。③垂直传播的危险性较低,母亲HCV阳性传给新生儿的几率约5%。④其他传播途径:家庭中可能存在不显著的胃肠外暴露,可能通过共用剃须刀和牙刷引起。此病的传染源为急、慢性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临床表现:不适、乏力及纳差,可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胀,可有黄疸及肝脾肿大。
(4)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病毒(HDV、RNA病毒)与HBV等嗜肝DNA病毒共同感染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易使肝炎慢性化和重型化。丁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在我国HDV传播方式以生活密切接触为主。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急、慢性丁型肝炎病人和HDV及HBV携带者。临床表现:不适、乏力及纳差,可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胀,可有黄疸及肝脾肿大。丁型肝炎的预后较单纯乙型肝炎更易慢性化和重型化,HDV与HBV重叠感染者预后较差。
(5)戊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称为“戊肝”。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急性炎症,类似于急性甲型肝炎。发病多见于青壮年。本病的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戊肝也是只患急性肝炎,不会发展成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6)其他新型肝炎病毒
自从建立起甲、乙、丙、丁、戊5种肝炎病毒的实验诊断后,仍有少部分患者的病因得不到明确。因此,目前有研究庚型肝炎病毒及GB病毒、己型肝炎病毒等。但对于新型肝炎病毒的正式命名尚待国际病毒分类,并且相关的研究仍需要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有再生小结节形成,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结构的破坏,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成为肝硬化。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和多系统受累的各种表现。本病按病因可分为8种,即肝炎后肝硬化(主要指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瘀血性肝硬化(包括心源性肝硬化、肝静脉阻塞所致的肝硬化),化学性(药物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营养性肝硬化,原因不明的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因长期大量饮酒所导致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这3种形式可单独或混合存在。每日饮酒80~150g连续5年以上,可导致肝损伤,但有个体差异,在等量的饮酒情况下,女性肝损害较男性明显。酒精性脂肪肝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后,即不可逆转,可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脑病。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病理特征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3种主要类型。以40~50岁最多见,并且有低龄化的趋势。超重或者肥胖、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是本病最常见的发病因素。无典型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体检可发现肝脾肿大。多为体检时发现本病。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
肝恶性肿瘤
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在我国主要病因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中的黄曲霉素污染及饮水污染等。肝癌早期多无症状,中、晚期可出现肝区疼痛、腹块、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肝癌诊断靠影像学及甲胎蛋白(AFP)检测等,其中AFP广泛应用于肝癌的筛检、早期诊断。治疗多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肝动脉栓塞化疗及超声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治疗肝癌较为有效的手段。肝脏是实体瘤常见的转移部位,除脑肿瘤外,几乎所有的肿瘤均可转移到肝脏。转移性肝癌的病程发展较缓和,可仅有原发癌的表现而无肝脏受累的症状,AFP一般为阴性,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的证据是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的关键。转移性肝癌对各种治疗反应不理想,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获得治愈及长期生存的治疗手段。
肝良性肿瘤
肝血管瘤占肝良性肿瘤的80%,男女发病率约为6:1。半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有腹胀、腹部隆起及压迫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多数小的或无症状的肝血管瘤无需治疗,尚未见血管瘤恶变的报道,瘤体直径大于5cm,有明显症状者可考虑手术或栓塞治疗。
胆囊炎
肝囊炎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90%以上并发胆囊结石,其原因还包括胆囊内胆汁浓缩,高浓度的胆盐损伤胆囊黏膜致胆囊炎,细菌感染可导致胆囊炎,根据其发病的缓急和炎症的轻重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的病情往往较重可导致胆囊穿孔,需积极的抗炎和对症治疗。慢性胆囊炎大多数病人并发胆囊结石,可在餐后发病,腹痛多为上腹或右上腹绞痛,放射至右肩或右腰部,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的重要手段,治疗包括低脂饮食、抗酸、消炎利胆或胆囊切除。
胆石症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出一倍多。患者出现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部位、是否造成梗阻和感染等因素,胆石症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如超声或CT。如无任何症状可不予特殊治疗,如腹痛明显可给予消炎治疗或手术切除胆囊。
肝胆病是如何发生的
肝胆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在肝胆病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疾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例如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肝癌等。
2.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在肝胆病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胆囊炎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很多与细菌感染有关。感染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副大肠肝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产气杆菌等。
3.遗传因素 在高发区肝癌有家族聚居现象,有血缘关系的家族,肝炎、肝癌发病率显著高于无血缘者。有人认为这与肝炎病毒因子垂直传播有关,但尚待证实。
4.化学因素 慢性胆囊炎通称为化学性胆囊炎,是因胆盐的过度浓缩或胰液消化酶返流进入胆囊所致,常见于胆结石刺激导致奥狄括约肌痉挛时。
5.饮食习惯 肝病的发生与饮酒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每日饮入酒精≥80g连续5年以上则可引起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所引起的小结节性肝硬化部分也能演变为大结节性肝硬化,进而可能发展为肝细胞癌,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霉玉米、霉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能致肝癌。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肝胆疾病的发生。
6.生活环境 国内几个肝癌高发区的居民都饮用水质污浊或污染的水,而饮用井水的地区,极少或不发生肝癌。玉米中的钼的含量较低为肝癌病人不可忽视的因素。
如何早期发现肝胆病
肝胆病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诊断的时间,因此早期明确诊断是治疗肝胆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宜早期发现肝胆疾病,进而早期治疗。
1.定期进行体检
为了尽早发现肝胆疾病,建议定期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内容包括:
(1)肝炎标志物检查
对于“小三阳”者有必要查乙肝病毒DNA,以明确携带乙肝病毒的量。甲肝、丙肝、戊肝标志物的检查如抗体阳性表明体内现有或曾有病毒感染,还可行血HCVRNA、血或粪便HAVRNA、血HEVRNA检查。
(2)肝功能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转氨酶、胆碱酯酶、总蛋白、白蛋白、胆红素定量、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考虑患有肝胆疾病时应进行此项检查。一般来说肝炎标志阳性,或有饮酒史,或有用药史者,如出现转氨酶升高,可表明发生了肝炎。
(3)甲胎蛋白 原发性肝细胞癌甲胎蛋白阳性率高,其阳性率高达90%以上。诊断标准:如无肝癌其他证据、甲胎蛋白对流免疫电泳法阳性,或定量超过500μg/L持续1个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瘤等,即可诊断为肝细胞癌。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应定期检测甲胎蛋白,以便早期发现肝癌。
(4)超声检查 超声可确诊脂肪肝、血管瘤、肝囊肿、肝硬化、肝癌等。可用于:测量肝脾及胆囊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观察肝静脉、门静脉及其分支的变化;确定肝胆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范围,证实临床印象诊断和解决特殊问题;可作为过筛检查方法,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对已确诊的肝胆疾病进行治疗随访观察;观察胆囊的收缩功能,肝胆疾病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2.肝胆病发生的早期信号
出现下列症状、体征可考虑为肝胆病。
(1)腹痛 持续性上腹(尤其是右上腹)隐痛、钝痛、绞痛,可放射至右背部。进食高脂或油腻食物后腹痛可加重。
(2)黄疸 是胆总管结石的重要征象,可伴有寒战、发热;肝脏损伤如肝炎、肝硬化也可出现黄疸。
(3)消化不良 腹胀、泛酸、嗳气、厌油食。乏力及纳差,可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
(4)肝外症状 可有荨麻疹、关节炎、关节痛。伴有畏寒,发热,流感样症状。还可有消瘦、衰竭。
(5)体征 体重减轻,腹水,牙龈出血,鼻衄、皮肤黏膜紫斑或出血点或呕血与黑便,女性常有月经过多,男性可见乳房发育,并可出现性功能障碍及精神神经症状。
肝胆病常见的皮肤表现
脏病时有皮肤的多种改变,甚至是十分典型的表现,因此,皮肤表现是肝脏病诊断中最直观、最简捷的指标,是不可忽视的。
1.面容面色 部分急性肝炎患者在没有出现黄疸而有发热时和肝脓肿患者发热时,可表现面红等急性病容。大多数肝病患者呈现出慢性病容。肝硬化患者多有面色黝黑、灰暗等特征性表现,称为肝病面容。肝硬化患者伴有消化道出血时,导致继发性贫血可见面色、口唇和睑结膜苍白。
2.黄疸 黄疸时肝胆病最多见、最明显的皮肤表现。黄疸不仅表现在皮肤,黏膜也可表现黄染,特别是巩膜,是最敏感、出现最早、最容易观察的部位。此外,尿液、唾液、泪液和其他组织等都可黄染。
3.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是肝胆疾病常见的皮肤表现,是与胆红素代谢障碍相伴随的胆汁淤积导致胆盐对皮肤的刺激所产生的症状。瘙痒通常首先发生在手、足掌,以后变为全身性的。
4.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及肝掌 除黄疸外,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的皮肤表现为蜘蛛痣和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多发生于面部、颈部、胸部及上肢等部位,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毛细血管扩张亦多见于面部和颈部。肝硬化患者手掌、指前端、大小鱼际可有充血表现,称为肝掌。
5.皮疹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有各种皮疹,最常见的为痤疮样皮疹,其次为荨麻疹、斑丘疹。
6.出血点和瘀斑 肝病患者常因凝血功能低下等原因有皮肤出血点或瘀斑,有时可有鼻出血和牙龈出血。
7.其他改变 肝硬化是由于性激素代谢异常,男性体内雌激素增多,出现乳房增大,乳头及乳晕变黑、增大,而女性患者出现乳房萎缩;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腹壁静脉曲张;肝硬化、肝癌大量腹水时,腹腔压力增高,可形成脐疝。
得了肝胆病怎么办
如果出现乏力、周身不适、食欲减退、厌油食、眼黄或尿色深,很可能患了肝脏病。如果出现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向右肩或中后背放散性疼痛、发热或出现眼黄,很可能患了胆系疾病,首先思想上必须镇定,寻求有经验的肝胆病专家。如怀疑患肝病,必查肝功能即转氨酶、肝炎病毒标志物、肝胆脾超声或CT。如怀疑患胆系疾病,应检查胆系超声或CT、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查结果由医师诊断出疾病的类型,以便及时、准确地给予治疗。肝脏病用药尽量做到少而精,因为所有药物均由肝脏代谢,有些药物的疗效还不确切,很可能加重肝脏的负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应注意休息、情绪稳定,增强自信心。如出现右上腹绞痛、高热,尽快就医行超声检查,如出现结石嵌顿在胆总管会发生化脓性胆管炎,可危及生命,应尽快行手术治疗。
肝胆病的危害
肝胆病是常见病,一旦患上肝胆病将会对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肝胆病对人体的危害可有:
1.影响胆汁的制造和排空 由于影响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出现消化不良、脂肪泻等。并出现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一系列症状。
2.影响糖代谢的正常进行 出现血糖异常,高血糖与低血糖均可见。
3.影响人体激素代谢 在肝病时由于肝脏对雌激素灭活能力下降,可引起如男性乳腺女性化,女性月经不调等。
4.影响人体的解毒功能 因肝病时体内的有毒代谢产物不能有效地转化排出,可出现肝昏迷等并发症。
5.影响蛋白质代谢 肝病时可出现浮肿、腹水,免疫力下降,凝血功能障碍等。
肝胆病与其并发疾病
1.病毒性肝炎并发胃炎 肝炎病毒可直接侵害胃黏膜或病毒启动免疫系统异常,胃黏膜屏障作用削弱,损害胃黏膜。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饱胀不适、疼痛及消化不良,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不易区分。
2.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由于肝病引起的溃疡称为肝性溃疡或肝源性溃疡。肝炎后肝硬化发生本病的几率最高,且随肝硬化的病程增加而增加。肝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上腹部疼痛较轻,无明显的规律性,可有泛酸、嗳气、恶心、呕吐、黑便,常被肝病本身的消化道症状所掩盖。
3.肝性消化性溃疡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胃黏膜病变称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胃炎和急性胃黏膜出血。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其中30%~40%来源于PHG。
4.肝病并发腹水 肝脏疾病是引起腹水最常见的原因,肝病所致的腹水称为肝性腹水或肝源性腹水。其中最多见于各种类型的肝硬化。肝癌患者亦常有腹水,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甚至急性病毒性肝炎也会出现腹水。肝硬化腹水分为耐药性腹水、顽固性腹水。超声检查可准确显示腹水的有无及其量;腹水常规可以判断其性质,为常规检查。
5.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常见的诱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利尿剂应用不当或大量放腹水,麻醉、镇痛、催眠、镇静剂的使用、高蛋白饮食、感染、便秘等。临床常分为4期:I期也称前驱期,II期也称昏迷前期,III期昏睡期,IV期昏迷期。
6.肝病与糖尿病 糖尿病与肝病的关系亦很密切。临床上两者通常相继发生或合并存在。常见的形式:
(1)原发性糖尿病引起的肝病: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最为常见。
(2)慢性肝病引起的肝源性糖尿病:当肝脏功能因各种肝病而受损时,往往影响糖的正常代谢,甚至出现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这种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通称为肝源性糖尿病。
(3)某些疾病同时并发肝病和糖尿病。
7.肝病与肥胖
(1)肥胖是引起健康体检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常见原因。体重过重或短期内体重增长就可诱发脂肪肝。
(2)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以HCV感染最为常见。
(3)临床上部分隐源性肝硬化与肥胖有关。肥胖为隐源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8.脂肪肝与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为脂肪肝的重要致病因素,关系最密切的为高三酰甘油血症。绝大多是高脂血症多同时伴有肥胖、糖尿病和酒精中毒。
9.肝胆病与上消化道出血 肝病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胃病。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胆囊或胆管癌,术后胆总管引流管造成的胆道受压坏死,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瘤破入胆道均可引起胆道出血,也归为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最特征性表现是呕血与黑便。
肝胆病是可以预防的
肝胆病虽然发病率很高,但肝胆病是可以预防的,人们不必过分担心。在前几部分,我们已经介绍了常见的几种肝胆病,它们都是可以预防的。
1.病毒性肝炎 在肝胆病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预防病毒性肝炎的一般原则在于切断传播途径。
●甲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甲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传染源为急性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综合治理受污染的环境,控制污染源,是预防甲型肝炎流行的根本措施,接种甲肝疫苗和注射免疫球蛋白也是预防的重要环节。
●乙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传染源为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是:经血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口腔黏膜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防止输血传播:输血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2)防止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在产程中应特别注意不要损伤婴儿的皮肤,对HBsAg阳性,尤其HBeAg也为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应在产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如能同时注射乙型肝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其预防效果比单用一种更好。
(3)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传染病工作者、密切接触乙肝病毒的研究人员及血库工作人员可接种乙肝疫苗。
●丙型病毒性肝炎 是由丙型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丙型肝炎多因输血或血液制品(包括凝血因子)而引起,其次是性接触传播。丙种球蛋白对丙型肝炎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对暴露机会较多的人,可考虑使用丙种球蛋白。输血及使用血制品,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丁型病毒性肝炎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保护皮肤黏膜免受损伤,避免不必要的针刺,防止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密切接触,均有助于阻断丁型肝炎感染传播。对乙肝病毒敏感的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能预防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戊型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为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为粪一口途径,综合治理受污染的环境,控制污染源,是预防戊型肝炎流行的根本措施。
2.酒精性肝病 预防要点为戒酒。
3.肝硬化 肝硬化的病因复杂,可由肝炎、长期饮酒、胆汁淤积、药物性、营养代谢性障碍等原因所致,最常见者为病毒性肝炎,因此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平素注意饮食卫生;严格执行器械的消毒常规,严格选择献血员;尚未感染乙肝者,主张注射乙肝疫苗;节制饮酒;注意合理营养;避免应用损肝药物;加强劳动保健措施;避免工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慢性化学品中毒;定期体格检查,无疑也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措施。
4.肝癌 肝癌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缺乏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对降低肝癌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5.胆病 胆囊炎、胆石症的预防应避免可能导致胆囊炎发病的某些诱发因素,如高脂饮食、进食过饱和大量饮酒等。积极治疗肠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