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肝胆病的推荐用药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的推荐用药,包括西药、中成药、中药单方、中药复方。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用药
迄今为止,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使其转阴,因此不主张盲目用药,盲目用药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可能造成药物性肝损害。可参考如下方案进行。
西药
1.慢性乙肝患者,如果转氨酶升高或者肝活检有明显炎症,同时HBV-DNA阳性,都可以使用干扰素治疗。但如果同时并发失代偿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其他重要脏器病变,则不适合使用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 一次30~50μg肌内或皮下注射。第一个月每日注射1次,以后隔日注射1次。疗程至少6个月。根据病情需要,可延长疗程至1年以上。
拉米夫定 口服,成人每次0.1g,每日1次。儿童慢性乙肝患者的最佳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mg,每日1次。12岁后,须用成人剂量100mg每日1次。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而定,达显效病人,继续用药3~6个月,经复查仍为显效者,可停药观察。
白细胞介素-2 静脉滴注,每次2.5万~5万U,每日1次,21~28天为1个疗程。
2.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年龄16岁或以上,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高于正常,胆红素低于50μmol/L,可用拉米夫定治疗。
拉米夫定 剂量10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至少1年。
3.肝活检改变不明显,给予随访,并给予免疫促进治疗数月,如ALT波动再给予拉米夫定或干扰素治疗。
左旋咪唑涂布剂 每次5mL(内含左旋咪唑500mg),儿童减半(或按10mg/千克体重计算),每周2次或5天1次,涂布于手臂、双腿内侧皮肤表面,24小时内不清洗,3个月为1个疗程。
双嘧达莫 75mg临睡前口服。
4.HBV DNA阴性的无症状携带者:40岁以上,有肝细胞癌家族史,给予干扰素间断治疗,每3个月连用3天,共1~2年。
中成药
1.益肝灵片 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属保肝药,具有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
2.逍遥丸 口服。水丸,每次6~9g 每日l~2次;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舒肝清热,健脾养血。用于慢性肝炎证属肝郁血虚,肝脾不和,症见两肋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中药单方
1.升麻、甘草 升麻30g 甘草6g。水煎取汁,饮汁,每日1剂。有清热解毒功效。
2.板蓝根 板蓝根100g 加适量水煎煮取汁。温服,每日1剂,连服10天。清热解毒,凉血。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3.大青叶 大青叶100g 水煎取汁。每日1剂,饮服,连用10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功效。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中药复方
1.温肾解毒汤
组成 巴戟天15g 淫羊藿、虎杖各15~30g 菟丝子、桑寄生、丹参各30g 陈皮6g 黄芩10~15g
加减 乏力加黄芪、党参;胁痛加延胡索、郁金等。
功用 温肾解毒,化瘀散结。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医杂志,1985(1):24~27
2.抗乙肝方
组成 黄芪、白蛇草、连翘各30g 夏枯草、炒莱菔子、焦三仙各15g 甘草6g 女贞子20g 白术、柴胡、黄芩、当归各12g
功用 清热解毒,益气健脾。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6):371~372
3.贯桑饮
组成 贯众15g 田基黄15g 桑椹子15g 土茯苓15g 平地木15g 虎杖30g 牡丹皮10g 郁金10g
功能 清热解毒,护肝解郁。用于无临床症状的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分服。
来源 汪履秋方(江苏省中医院).
急性病毒性肝炎用药
急性肝炎时主要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或胆红素明显增高,而反映肝脏合成及贮存功能的白蛋白及胆碱酯酶变化不明显。急性肝炎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需要选用2~3种保肝药,切勿同时多种药物及超常规的大剂量应用,以免增加肝脏负担及药物间的拮抗反应。
西药
1.甘利欣胶囊 每次150mg,每日2次,口服,3~6个月为1个疗程:注射液每次30mL(150mg),每日1次,稀释(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后缓慢静滴,1~2个月为1个疗程。ALT和AST正常仍要维持用药3个月左右。
2.强力宁 100~200mL,加入10%葡萄糖250~500mL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2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在肝功能基本恢复后,逐渐减量停药。
3.水飞蓟素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益肝灵、西利宾胺(水飞蓟宾葡甲胺)、复方益肝灵(为水飞获得素与五仁醇的复方片剂)。各药用法益肝灵:每片38.5mg,每日3次,每次2片。西利宾胺片:每次50~100mg,每天3次。复方益肝灵:每次3~4片,每天3次。
4.苦参碱 斯巴特康、岩舒较为常用。150mg加入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1~3个月为1个疗程。
5.肌苷 口服:成人每次0.2~0.6g 每日3次。静注或静滴:每次0.2~0.6g 每日1~2次。30天为1个疗程。
6.门冬氨酸钾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护天宝、天佳美。静脉滴注:每次10~20mL,每日1次,缓慢滴注。1个月为1个疗程。
7.肝得健 胶囊1~2粒,口服,每日3次。静脉注射:2安瓿每日1次。重症病例可2~4安瓿/日,1个月为1个疗程。
8.肝泰乐 口服:成人每次100~200mg,每日3次;5岁以下每次50mg,5岁以上每次100mg。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次100~200mg,每日1次。一般15~30天为1个疗程。
9.肝必复 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6个月为1个疗程。
10.肝勃宁 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20~30日为1个疗程。
●甲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经过只有急性型,不存在慢性经过。
停用所有肝毒性药物,对症支持治疗。不宜应用免疫制剂及抗病毒药物,可根据AST和/或ALT升高的情况选择保肝、降酶的药物。
●乙型病毒性肝炎 可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避免使用过多的药物。
用抗病毒药物加上免疫增强剂治疗,并结合对症治疗。如AST和/或ALT升高超过其正常值上线3倍以上,治疗可联合应用保肝药,同时合用下列免疫增强剂。
1.左旋咪唑涂布剂 每次5mL(内含左旋咪唑500mg),儿童减半(或按10mg/千克体重计算),每周2次或5天1次,涂布于手臂、双腿内侧皮肤表面,24小时内不清洗,3个月为1个疗程。
2.胸腺肽 治疗开始的最初4天,每日1.6mg,皮下注射,以后则改为每周2次,疗程3~6个月,但本药价格较贵。
3.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 2~4mg肌注,每周2~3次,3~6个月为1个疗程。
●丙型病毒型肝炎
急性期如AST和/或ALT升高3~4倍以上,不使用干扰素治疗,可保肝、降酶、对症治疗,可参照上述用法应用甘利欣、强力宁等药物。
●丁型病毒性肝炎
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或重叠感染,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治疗上同乙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为急性)
停用所有肝毒性药物,对症治疗,不需抗病毒治疗及免疫调节治疗,应积极保肝、降酶治疗。
中成药
1.鸡骨草丸 成人每次4丸,每日3次,儿童剂量酌减。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肝炎和胆囊炎属肝胆湿热症者。
2.苦胆片 成人每次5片,每日2次,儿童剂量酌减,清热解毒,舒肝利胆。用于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及急、慢性肝炎。
3.健肝灵胶囊 饭前服用,每次3粒,每日3次。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具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用于急性、慢性、迁延性肝炎。
4.柴胡疏肝丸 成人每次6~9g,每日3次,儿童酌减。舒肝理气,消胀止痛。用于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清,呕吐酸水。
5.急肝退黄胶囊 成人每次4粒,每日3次,儿童酌减。清肝利胆,退黄除湿。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身目俱黄,发热或无热,食欲不振,胸脘痞满,小便短少而黄,舌苔黄腻。
6.胃苓丸 成人每次6g,日服3次,儿童酌减,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无黄疸者。
中药单方
1.垂盆草 30g,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病毒性肝炎有黄疸者。
2.马鞭草 30g,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用于病毒性肝炎有黄疸者。
3.金钱草 25g,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用于病毒性肝炎有黄疸者。
4.苦丁香 焙干研末,0.5g吹鼻中,去黄水出。用于病毒性肝炎有黄疸者。
5.鹅不食草 20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病毒性肝炎有黄疸者。
6.五味子 五味子研末,每次5g,每日3次,饭后服。用于病毒性肝炎无黄疸者。
7.车前草 鲜车前草,捣烂取汁,频服。用于病毒性肝炎有黄疸者。
8.糯稻草 糯稻草100g 洗净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病毒性肝炎无黄疸者。
9.蒲公英 蒲公英干者25g 鲜者100g 水煎代茶饮。用于病毒性肝炎无黄疸者。
10.板蓝根 板蓝根50g 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病毒性肝炎无黄疸者。
中药复方
1.甲肝方
组成 茵陈、青蒿、虎杖各15g 龙胆草3g 黄芩、半夏各9g 金钱草30g 丹皮、茯苓各12g 炙甘草6g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内盛之甲肝。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 何立人.“甲肝方”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附75例临床观察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2):9~12
2.藿朴夏苓柴陈丹草大黄汤
组成 藿香10g 厚朴10g 姜半夏10g 茯苓10g 柴胡15g 茵陈蒿15g 丹参15g 白花蛇舌草15g 车前草15g 大黄6g
功用 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用于湿热并重的甲型肝炎,症见身目小便黄染,右上腹胀痛,脘痞纳呆,口苦干涩,恶心欲吐,肢倦乏力,大便或干或溏而不爽,苔黄厚腻质欠润,脉弦滑数或濡数。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2次温服。
来源 李培生方(湖北中医学院).
3.三金茵栀汤
组成 大黄8g 茵陈30g 栀子、白术、猪苓、茯苓、泽泻、鸡内金各12g 海金沙、金钱草各6g 甘草6g
加减 :热毒重加黄连、金银花;胁痛加柴胡、郁金。
功用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湿毒内盛之甲肝。
用法 每日1剂,浓煎取汁400mL,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7(3):180~181
4.三草愈肝汤
组成 人参叶、怀牛膝、大青叶、半支莲、夏枯草、滑石各10~15g 柴胡、五味子、陈皮各6~10g 甘草3~5g 野菊花、生山楂各15~30g 白花蛇舌草、虎杖、茵陈各10~30g 鲜白茅根30~60g
功用 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3):177
5.复方公英煎
组成 蒲公英、丹参各30g 白芍、赤芍各20g 板蓝根45g 甘草6g
功用 清热解毒活血。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天为1疗程。
来源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3):22
6.强肝解毒汤
组成 黄芪、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薏苡仁、丹参各30g 太子参、茯苓、赤芍、苦参、虎杖、蚤休各15g 当归20g
功用 调和肝脾,化瘀解毒。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来源 新中医,1996,28(10):48~49
7.清化阻断汤
组成 紫草、黄芪、八角莲各20g 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0g 白花蛇舌草30g 冬虫夏草1g (研末吞服)
加减 :有黄疸者加茵陈、金钱草、生大黄;腹胀纳差者,加砂仁、厚朴、佛手;转氨酶持续4周不降者,加山豆根、五味子。
功用 凉血解毒,清化湿热,益气扶正。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3):21~22
8.茵陈二根汤
组成 茵陈50g 栀子、黄芩、虎杖、龙胆草、泽泻各15g 丹参、苍术、芦根各20g 板蓝根30g 大黄、甘草各10g
功用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疸退黄。
用法 水煎浓汁200mL,每次50mL口服。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91~692
9.蛇龙解毒汤
组成 白花蛇舌草30g 龙胆草12g 岩柏草30g 败酱草40g 鸡骨草20g 大青叶根15g 生大黄4g 炒山栀子6g 甘草6g 牡丹皮10g 赤芍15g 焦山楂15g
功用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有目身黄染,发热、胸闷心烦、厌食呕恶、胁痛腹胀、溲赤便结等症者。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来源 乔仰先方(上海华东医院).
慢性病毒性肝炎用药
慢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血清白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明显降低,伴或不伴转氨酶和/或胆红素的增高。应当注意的是,当转氨酶和胆红素都不增高时,应排除营养不良引起的ALB和CHE减低。
西药
1.干扰素 乙肝为“三大阳”或抗HCV阳性,HCVRNA阳性,转氨酶升高在4倍以内,可使用干扰素治疗。成人常用剂量为每次500万U,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每周3次,疗程6个月。也可每天1次,连续15~30天后改为每周3次。一般可使用1~2个疗程。
2.甘利欣、强力宁 如转氨酶升高3倍以上,剂量上可参照急性病毒性肝炎应用甘利欣、强力宁等保肝药,疗程可稍延长。
3.促进细胞生长 肌内注射:每次40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可用于肌内注射,每日2次,静脉注射:每次80~100mg加入10%葡萄注射液250mL缓慢静脉点滴,每日1次,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4~6周,慢性重型肝炎,疗程8~12周。
4.慢肝灵 口服:每次200mg,每日3次,饭后服,疗程可连续12周。
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 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症见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湿热带下。
2.香砂养胃丸 每次9g,每日3次,温中和胃,用于慢性肝炎肝胃不和证,症见不思饮良,呕吐酸水,胃脘满闷,四肢倦怠。
3.逍遥丸 每次1丸,每日2次,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慢性肝炎肝气不舒证,以胸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4.柴胡舒肝丸 每次6~9g,每日3次,舒肝理气,消胀止痛。用于肝气不舒之胸胁痞闷、食滞不清、呕吐酸水,苔薄,脉弦。
5.麦味地黄丸 每次1丸,每日2次,滋肾养肺。用于慢性肝炎肺肾阴亏证,症见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中药单方
1.丹参 丹参25~50g 水煎服,每日1剂。
2.阿魏 阿魏5g 放膏药上烘,融化后贴于肝区,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肝区疼痛。
中药复方
1.慢肝复方
组成 党参、白术、枸杞子、当归、黄芩各15g 炙黄芪、黄精各20g 茯苓、玄参、金银花、薏苡仁、丹参、车前子、焦三仙各30g 甘草10g 茵陈蒿40g 鸡内金15g
功用 益气活血,清热利湿,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来源 江苏中医杂志,1985,(10):10~12
2.肝复煎
组成 黄芪、丹参各30g 茵陈20g 虎杖、郁金、赤勺、白芍各15g 半支莲、白术各12g 鸡内金10g 柴胡、五味子各8g 大黄、三七各6g
功用 解毒化瘀,理脾柔肝。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来源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2):121
3.慢肝宁方
组成 党参30g 沙参30g 生地15g 熟地15g 川楝子10g 枸杞子15g 麦冬10g 当归10g 垂盆草30g 鸡骨草30g 丹参30g 郁金10g 何首乌10g
功用 养肝舒肝,清毒利湿。用于慢性肝炎脾肾阴虚证,症见头晕目涩,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疗程3个月。
来源 谷济生方(天津市第一医院).
肝硬化用药
西药
迄今为止尚无治疗肝硬化的特效药物,不主张应用免疫调节剂和抗病毒药物。肝硬化时不可盲目使用过多的保肝药物,以免增强肝脏负担。治疗药物可分以下几类:
1.纤维化药物
秋水仙碱剂量为每次0.5mg,每日服2次,3个月为1个疗程。
马洛替酯片口服。每日0.6g 体重在50千克以下者为0.4g 分3次饭后服用。
甘草甜素具有护肝与抗纤维化作用,可静脉滴注较大剂量:每天150~200mg,也可以口服,每天3次,每次150mg,疗程3~6个月。
2.护肝细胞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
益肝灵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肌苷0.1g,每日1次肌注。
肝乐宁肌内注射:每次20~40mg,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40~80mg,每日1次,疗程可达3个月。
另外,急性肝炎中所列出的保肝药均可作为肝硬化的辅助用药。
3.维生素类
维生素C 有促进代谢和解毒作用。
维生素B12、叶酸慢性营养不良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和叶酸。
维生素K1 有凝血障碍者,可注射维生素K1。
4.促进代谢类药物
用于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
三磷腺苷(ATP) 口服,每次40mg,每天3次。静脉滴注,每次20~40mg加于葡萄糖500mL,每天1次。
辅酶A 静脉滴注,每次100单位加入5%~10%的葡萄糖500mL,每天1次。
中成药
1.护肝片 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具有降低转氨酶、舒肝解郁、理气助消化之功能。适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2.益肝灵片 口服,每次2片,每日2~3次。本品具有改善肝功能,稳定肝细胞膜的作用。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及中毒性肝损伤等。对改善症状,如增进食欲,减轻肝区疼痛,消退浮肿等有较好疗效。
3.鳖甲煎丸 每次6g,每日2次,功能软坚散结、行气活血化瘀。适用于肝硬化肝脾肿大,质地较硬,疼痛拒按,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时有寒热者。
4.扶正化瘀胶囊 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25周为1个疗程。具有补肝益肾、活血化瘀的作用,用于肝硬化,肝脾肿大,症见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黯,腰膝酸软,疲倦乏力,头晕目涩,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或微黄,脉细弦。
5.大黄蛰虫丸 口服,1次1~2丸,1日1~2次。活血破瘀,通经消痞。用于治疗肝硬化瘀血凝滞,症见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
中药单方
1.蛴螬 蛴螬30只,焙干研末,每服2g,每日2次,热黄酒冲服。
2.向日葵 向日葵秆芯25~50g,水煎服。
3.蝼蛄 蝼蛄5~10个,焙干研末,0.5~1g,水冲服。
4.丹参 丹参15~30g,水煎取汁,每日1剂,2次分服。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肝肾阴亏型早期肝硬化。
5.鳖甲 鳖甲120g,炙酥,研为细末,每服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可益阴除热,软坚消痞。用治肝硬化所致的脾肿大。
6.消胀散 莱菔子粉、鸡内金粉、沉香粉各1.5g,调匀吞服,每日分2~3次。主治肝硬化之腹胀。
中药复方
1.清化四逆散
组成 柴胡15g 白芍12g 枳实10g 甘草3g 白术10g 茯苓10g 茵陈蒿15g 黄连6g 黄芩10g 藿香10g 砂仁10g 陈皮10g 厚朴10g
功用 疏肝健脾,清化湿热,行气消胀。用于肝炎后肝硬化早期肝郁气滞、湿热中阻患者。症见胁痛,腹胀,纳呆,口苦,乏力,便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腻,脉滑。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来源 张琪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消水丹
组成 甘遂10g 沉香10g 琥珀10g 枳实5g 麝香0.15g
功用 攻水逐胀。用于肝硬化腹水,症见腹胀而按之疼痛,大便不通,小便短赤不利,其人神色不衰,舌苔厚腻,脉沉实,属实证者。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中,每粒重0.4g,每次腹4粒。晨起空腹用桂枝汤去甘草(桂枝10g,白芍10g,生姜5片,大枣20枚)煎汤送服。
来源 刘渡舟方(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3.活瘀消积汤
组成 三棱(炒)、莪术(炒)、青皮(炒)、枳实(炒)、郁金、当归各10g 柴胡8g 赤芍12g 鳖甲15g (醋制)生牡蛎20g (先煎)
功用 理气活血,软坚散结。用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损害,肝脾肿大,消瘦乏力,面色晦滞,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细。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 巴坤杰.名医名方录:第三辑.
4.化瘀软肝汤
组成 丹参12g 柴胡10g 生地10g 赤芍10g 当归10g 桃仁10g 牡丹皮10g 甘草3g
功用 活血祛瘀,清热凉血。用于肝炎后肝硬化血瘀血热型,症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心烦易怒,蜘蛛痣,肝或脾肿大,时有齿衄或鼻衄,面色晦暗,妇女月经量多、早期,舌紫,脉弦有力。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来源 张琪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酒精性肝病用药
西药
1.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 1.8g,每日1次,静脉滴注,用14~30天。
2.凯西莱 每日3次,每次1~2片,3个月为1个疗程。
3.肝乐 口服,每次40mg,每日3次。儿童每次20mg,每日3次。肌注或静注:每次40~80mg,每日1次,20日为1个疗程。
4.肝健宁 口服,每次1~2片,每日3次。肌注:第1日1mL,以后每日增加0.5~1mL,至3~5mL后,每隔1~2日注射1次,连续2~3个月。注射前先深部肌注0.1mL,做过敏试验。
5.安肝灵 口服:每次服0.2g,1日3次。
中成药
1.胁肋胀痛为主,可选用逍遥丸,疏肝丸,元胡止痛片。
2.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者,可用龙胆泻肝丸。
3.脘痞不能食为主者,可用香砂养胃丸,疏肝健脾丸,保和丸,山楂丸,健脾消食片。
4.腹泻乏力为主,可用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丸(水),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附子理中丸。
5.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者,可用肝炎灵,益肝灵,鸡骨草片,云芝肝片,护肝片,五味子制剂。
6.肝脾肿大者,可用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消肿片。
7.腹水者,可用舟车丸,己椒苈黄丸。
8.东宝肝泰片每次2片,每天3次,适用于酒精性肝病。
中药单方
1.葛根、肉豆蔻 葛根30g 豆蔻数枚,水煎服。
2.鳖甲 鳖甲适量,研细面装胶囊,每服3粒,每日3次,适用于酒精性肝硬化。
3.赤小豆 用赤小豆煮汁,热饮。
中药复方
1.酒精肝方
组成 丹参15g 连翘20g 黄柏、苍术各15g 薏苡仁20g 三七10g 枳子15g 白豆蔻、木香各10g 莪术15g
功用 解酒利湿,行气活血。
用法 水煎剂100mL,每日3次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
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4):284
2.清肝活血方
组成 柴胡12g 黄芩9g 丹参9g 鳖甲6g 葛根9g
功用 清热疏肝,利湿解毒。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
来源 江苏中医药,2003,24(9):18
3.醒酒保肝汤
组成 茵陈蒿20g 葛根20g 铁观音茶20g 白茅根20g 茯苓15g 佩兰10g 山楂15g
功用 清利酒湿,和肝祛积。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连服6周。
来源 河南中医,2003,23(3):19
4.山楂茶叶汤
组成 生山楂、茶叶各15g 荷叶、白术各10g 白矾1.5g (研末冲服)大黄10g 丹参15g 当归尾、赤芍各12g 路路通、香附、郁金各10g 决明子15g 何首乌30g
功用 消积利湿,疏肝益肾。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2):86
脂肪肝用药
西药
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脂肪肝的特效药物。主要有护肝祛脂及调脂药。护肝药的应用可参照酒精性肝病,血脂不高的脂肪肝患者一般不用降脂药,肝功无明显异常的脂肪肝患得也不必服用保肝的药物。
1.传统祛脂药物
(1)熊去氧胆酸 每次50mg,可达每次150~300mg,每日3次。
(2)复方胆碱胶囊 每次1~2粒,每日3次。
(3)东宝肝泰 每次3片,每日3次。
(4)蛋氨酸片 每次1~3g,每日3次。
(5)肌醇片 每次0.5~1.0g,每日3次。
2.调脂药物
(1)血脂康 每次2粒(600mg),每天2次。
(2)力脂平 每次200mg,每天1次,与餐同用。
(3)卵磷脂片 儿童用量:口服1次0.1g,1日3次;成人用量:口服1次0.3g,1日3次。
中成药
1.决明降脂片 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肾虚痰湿型的高脂血症,也可作为冠心病和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2.轻身消肿丸 每次30粒,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脾虚痰湿型单纯肥胖患者。
3.月见草油胶丸 每次3丸,每日3次。适用于痰湿阻滞型脂肪肝。
4.降脂灵片 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肾不足,痰瘀互结型之脂肪肝。
5.山楂降脂片 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适用于肝郁脾虚之脂肪肝。
中药单方
1.生山楂 生山楂10~15g 为1日量,开水泡,当茶饮,可减肥,降血脂。
2.丹参 丹参15~20g 为1日量,开水泡,当茶饮,久用减肥,预防高脂血症。
3.荷叶 荷叶1张(大者半张),煎水当茶饮。
4.白茅根 白茅根20g 为1日量,开水泡,当茶饮。
中药复方
1.平胃二陈汤加味
组成 苍术15g 厚朴、陈皮各10g 炙甘草6g 清半夏、茯苓、泽泻各15g 山楂肉20g 荷叶10g 有热象加枳实、竹茹各10g (取温胆汤方意);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各15g;肝肾阴虚者,加何首乌20g 黄精15g;血瘀加川芎10g 赤芍15g。
功用 燥湿运脾化痰。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肝炎肝硬化专辑.
2.青碧散
组成 青黛10g (包)明矾3g 草决明15g 生山楂15g 醋柴胡10g 郁金
10g 丹参12g 泽兰12g 六一散15g (包)
功用 祛湿化痰,舒肝利胆,活血化瘀。用于肝炎后肝脂肪性变。临床以肝炎恢复期由于过度强调营养所致短期内体重迅速增加,食欲亢进,仍极度疲乏,不耐劳作,大便不调,舌质暗,苔白,脉沉滑为特征。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或共研细末,装一号胶囊,每次饭后服1粒,每日2~3次。
来源 关幼波.肝病百问答.
3.三仙胃苓汤加减
组成 生熟山楂各20g 炒麦芽20g 炒神曲15g 苍术、白术各15g 猪苓、茯苓各15g 陈皮10g 姜厚朴15g 泽泻15g 嫩桂枝10g 醋香附15g 丹参15g 川芎10g
功用 疏肝健脾化湿。
用法 水煎服,早午间服用,每日1剂。
来源 千家妙方(上册).
4.加味温胆汤
组成 陈皮5g 茯苓、山楂、丹参各30g 法半夏、竹茹、枳壳各10g 荷叶15g
功用 疏肝理气,祛痰清热。
用法 水煎服,早午间服用,每日1剂。
来源 新中医,1996,(11):39
5.化痰祛瘀降脂汤
组成 茯苓10g 陈皮10g 柴胡12g 生山楂30g 泽泻20g 何首乌20g 决明子30g 丹参30g 郁金12g 制大黄6~10g
功用 化痰祛湿,消瘀降脂。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来源 江苏中医,1998,(6):27
6.降脂益肝汤
组成 泽泻20~30g 生首乌、草决明、丹参、黄精各15~20g 生山楂30g 虎杖12~15g 大荷叶15g
功用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4个月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医杂志,1989,24(4),24
7.清肝化滞汤
组成 柴胡10g 白芍15g 金钱草10g 浙贝母10g 鸡内金10g 茯苓10g 枳实10g 郁金10g 莱菔子10g 香附10g 丹参15g 黄芪50g 山楂10g 陈皮10g
功用 疏肝利胆,运脾化滞。
用法 水煎分2次温服,1日1剂。
来源 肝胆疾病古今效方.
胆囊炎用药
西药
慢性胆囊炎,如疼痛不明显,无胆囊区压痛,血白细胞不高,可不用抗生素治疗,用消炎利胆的口服药即可。如病情重,抗生素宜早期静脉应用,可用头孢三代、喹诺酮三代,由于常有厌氧菌感染,故宜加用甲硝唑静滴。用药治疗待发热退尽、腹痛及压痛消失、全身状况显著改善后停用。如并发结石者,可加用溶石药物,如胆石通、熊去氧胆酸等。
1.去氢胆酸片 口服,成人1次1~2片,1日3次,餐后或餐中服。
2.利胆酚(柳氨酚) 1日3次,每次服0.25~0.5g 餐前服。静脉注射:0.25~0.5g/日。
3.熊去氧胆酸(优思弗) 口服,利胆,1次50mg,每日3次,进餐时口服。疗程最短为6个月。
4.胆维他 口服,成人1日3次,1次1片。
5.利胆醇 口服:每次0.1~0.2g 每日3次,餐后服,如治疗超过3周,每日剂量不宜超过0.1~0.2g。
6.亮菌甲素 口服:每次10~40mg,每日3次,2~3个月为1个疗程。肌内注射:每次1~2mg,每日2~4次,疗程为10天左右。急性期每日4次,症状控制后改为每日2次。静脉滴注:每日15~20g。
中成药
1.消炎利胆片 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对各种胆道疾病有明显的消炎、止痛、退黄、退热等作用,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口苦、胁痛和急性胆囊炎、胆管炎。
2.益胆片 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本品可清热通淋,行气散坚。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肾结石、膀胱结石等疾病见湿热蕴结者。
3.熊胆胶囊 口服,每次2粒,每天3次。具有清热、平肝、明目功效,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
4.沉香舒郁丸 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本品可舒气开胃,化郁止痛。适用于慢性胆囊炎属肝郁气滞者,症见胸腹胀满,胃部疼痛,呕吐酸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郁闷不舒。
中药单方
1.金钱草 金钱草20g,水煎频服。
2.大黄 大黄30~60g 泡服,1~2小时1次,每天5~8次,3天为1个疗程。治疗各型胆囊炎。
3.鱼腥草、白茅根 鱼腥草100g,白茅根50g 水煎取汁,代茶饮服。可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用于胆囊炎。
4.绿豆 绿豆100g,加水置锅中,武火煮开文火煮至豆开花,代茶饮服。可清热解毒,利胆养胃,用于急、慢性胆囊炎患者。
5.蒲公英 蒲公英100g,水煎取汁,代茶饮,连服数日。可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用于急性、亚急性胆囊炎之辅助治疗。
中药复方
1.利胆合剂
组成 茵陈9g 大黄6g 去氢胆酸200mg乌梅20g
功用 利胆退黄。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2):71
2.牛胆散
组成 鲜黑牛胆1枚黑豆100g 郁金、半夏、枳壳、木香、白术各30g
功用 疏肝利胆排石。
用法 诸药装如牛胆内封口,待胆汁将药浸透后,焙干研末,装入胶囊,1粒1.5g,1次2粒,每日3次。
来源 新中医,1988,(5):54
3.胆豆丸
组成 猪胆10个绿豆250g 甘草50g
功用 疏肝利胆。
用法 猪胆洗净,将绿豆分装入胆中,用线缝紧,放锅内蒸2小时,取出捣烂,再用甘草煎汁,取汁与之混合为丸,烤干备用,每次10g 每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 四川中医,1990,(11):28
4.疏肝清胆汤
组成 柴胡9g 黄芩9g 半夏9g 银花30g 蒲公英15g 郁金13g 丹皮9g 延胡索15g 赤白芍各9g 枳实9g 广木香9g 败酱草30g。
功用 清热利胆。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4,(1):12
胆石症用药
西药
胆绞痛发作时可用解痉镇痛药,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阿托品10mg,肌注。可用溶石药物,仅适用于胆结石。如鹅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其中熊去氧胆酸应用较多。如优思弗,每日每千克体重10mg。
1.熊去氧胆酸 溶胆石,每日450~600mg,分2次口服。
2.鹅去氧胆酸 口服每次0.25~0.5g 每日2~3次。
中成药
1.胆石通胶囊 每次4~6粒,日服3次,开水送服。
2.肝胆结石片 每次5~7片,日服3次,开水送服。
3.胆乐片 每次4~5片,日服3次,开水送服。
4.金钱草冲剂 每次1袋,日服3~4次,开水送服。
5.消炎利胆片 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中药单方
1.金钱草 金钱草50~100g,每日1剂,加水适量,分早中晚3次煎服。
2.威灵仙 威灵仙30g,每日1剂,加水适量,分早中晚3次煎服。
3.巴豆 巴豆20g,每日1剂,将巴豆去油研末,装入胶囊,分2次服完,开水送服。主治肝胆郁滞型胆石症。
4.生大黄 生大黄粉0.6g,冲服,每日3次。适用于腑实热型的胆石症。
中药复方
1.柴牡五金汤
组成 生牡蛎(久煎)30g 金钱草15~30g 冬瓜子18g 瓜蒌、冬葵子各12g 海金沙15g 柴胡、广郁金、金铃子各9g 鸡内金、青皮、陈皮、甘草各4.5g 枳实、川朴各6g。并拟疏肝和络饮(柴胡10g 生牡蛎60g 制香附、乌药、菖蒲、苍术各9g 厚朴、枳壳各6g 夜交藤15g 合欢皮24g )善其后,防止复发。
功用 利胆排石。用于胆石症。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 河北中医,1993,(1):25
2.攻石汤
组成 金钱草40g 败酱草30g 海金沙、冬葵子、枳实、威灵仙各20g 鸡内金15g 攻下后再连服2剂健脾益肝汤(太子参、白术、山楂、佛手各15g 金钱草、败酱草、王不留行、炒扁豆、薏苡仁各20g 鸡内金10g )。如此间断攻下,1个月为1个疗程。
功用 利胆排石。用于胆石症。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 吉林中医药,1995,(3):20
3.金氏排石汤
组成 金钱草120g 海金沙40g 柴胡20g 黄芩20g 川楝子20g 木香25g 茵陈40g 大黄20~40g 白芍40g 鸡内金20g
功用 舒肝利胆,清热利湿,化瘀排石。主治胆系结石。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绞痛发作时给予止痛剂。呕吐剧烈适当补液。
来源 金文华.肝胆病.
4.排石汤
组成 金钱草60g 海金沙20g (布包)海浮石20g (布包)酒川军10~15g (后下)硝石10g (分2次冲服)
功用 通结攻下,利胆排石。主治各型胆结石。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来源 杨浩观.肝胆病.
5.加减大柴胡汤
组成 柴胡12g 大黄(后下)20g 黄芩、芍药各10g 木香、枳壳、郁金各15g 芒硝(冲服)6g 金钱草30g
功用 疏肝利胆,通里攻下,清热燥湿。主治胆道术后结石。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医杂志,1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