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并发症的推荐药物
针对病毒性肝炎并发胃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肝源性消化性溃疡、肝病并发腹水的推荐用药。包括西药、中成药、中药单方、中药复方。
病毒性肝炎并发胃炎用药
西药
本病的治疗首先强调肝炎的治疗,参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用药(第70页)及急性病毒性肝炎用药(第70页)”。其次是胃炎的治疗,可参照以下处方:
处方1 适用于并发急性单纯性胃炎
H2受体阻断剂可选用其中一种
西米替丁(甲氰咪胍) 口服400mg 2次/日或800mg 1次/日
雷尼替丁(善卫得) 口服150mg 2次/日或300mg 1次/日
法莫替丁(高舒达) 口服20mg 2次/日或40mg 1次/日
以下3种胃黏膜保护剂可选用其中一种
磷酸铝(裕尔) 口服1~2包/次3~4次/日
铝酸铋制剂(胃必治片、胃铋治片) 饭后嚼服1~2片/次3次/日
胶体果胶铋(维敏) 餐前服用,睡前加服1次3~4粒/次4次/日
处方2 适用于并发慢性胃炎
胃黏膜保护剂可选用下列任何一种
磷酸铝(裕尔) 口服1~2包/次3~4次/日
铝酸铋制剂(胃必治片、胃铋治片) 饭后嚼碎服用1~2片/次3次/日
麦滋林-S颗粒剂 餐前空腹服用1袋/次2次/日
思密达(蒙脱石散剂) 餐前空腹服用3袋/次3次/日
抑制胃酸分泌可选用下列任何一种
西米替丁(甲氰咪胍)口服400mg 2次/日或800mg 1次/日
雷尼替丁(善卫得)口服150mg 2次/日或300mg 1次/日
法莫替丁(高舒达)口服20mg 2次/日或40mg 1次/日
奥美拉唑胶囊 口服20mg/次1~2次/日
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
阿莫西林胶囊 口服1.0g 3次/日
甲硝唑 口服0.4g 3次/日
中成药
1.三九胃泰 冲服,早晚各服1包,每日1次,消炎止痛,理气健胃,主要用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癌等。
2.胃苏冲剂 冲服,每次15g 每日3次。理气消胀,和胃止痛。适用于慢性胃炎。
3.温胃舒胶囊 口服,每次3粒,每日2次。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主要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等症。
4.养胃舒胶囊 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主要用治于胃阴亏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5.六味安消散 口服,每次1.5~3g(每袋18g),每日2~3次。疏肝泄热和胃,用于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
6.良附丸 口服,每次3~6g 每日2次。温中祛寒,行气止痛。主要用于慢性胃炎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温者。
中药单方
●急性胃炎单方
1.莱菔子30g 煮水,对入鸡内金10g 温服。
2.马齿苋60g 水煎服,适用于急性胃炎湿热阻滞型。
3.葱白适量,捣烂,放入锅中加少量米酒炒热,用布包好,趁热熨患者肝脐。每日熨2~3次,每次10分钟,连续用2~3天,可显著缓解急性胃炎之胃痛。
4.乌贼骨30g 浙贝母12g 白及30g 一起研成细末,冲服,每次6g 每日4次。
5.大红袍50~100g 煎熬炖鸡蛋(鸡蛋1个,针刺七八孔,放入大红袍汤汁中,3~4小时后取食鸡蛋,每天1个,连服7~8个月。
●慢性胃炎单方
1.百合 30g 丹参20g 水煎空腹服用。
2.荔枝核烧焦,每3g 加入木香0.5g 一起研成细末,热水冲服。
3.蒲公英30g 猪肚1个,加水炖熟,分次食肚饮汤。亦可用于消化性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4.佛手20g 先加水,煎汤后去渣取汁,再与粳米100g 煮粥,粥熟时加红糖适量(也可不加)。每日分2次食用,治慢性胃炎所致胀气、疼痛等症。
5.生姜、橘子皮各20g。水煎,每日2~3次分服。
6.青木香10g 蒲公英60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连服月余。
中药复方
1.滋养健胃汤
组成 明党参20g 白术10g 山药30g 扁豆15g 玉竹15g 黄精20g 白芍10g 南蛇风20g 炙甘草6g 大枣5枚
功用 滋养健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来源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6):28
2.疏肝理脾消痞汤
组成 枳实、炒柴胡、厚朴各15g 太子参、茯苓、白术各18g 法半夏、黄连、干姜各6g 豆蔻10g 神曲15g 蒲黄12g 甘草6g
功用 疏肝理脾消痞,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mL,分3次与进餐间隔2小时服用。
来源 湖南中医杂志,2008,(1):46
3.脾胃升降汤
组成 党参15g 茯苓15g 白术10g 黄芪15g 枳壳10g 麦门冬12g 沉香10g 桔梗6g 白及12g 莪术10g 蒲公英15g 炒麦芽与炒稻芽各15g
功用 升清降浊,健脾和胃。
用法 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来源 中医药信息,2008,(1):48~49
4.补胃消痛化瘀汤
组成 党参、茯苓、白芍、海螵蛸各15g 三七粉(冲)3g 川芎、半夏、香附、延胡索、黄芩各10g 黄连、炙甘草各6g
功用 补气健脾为主,清化湿热,行气化瘀。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来源 陕西中医,2008,(1):31~32
5.柴平煎
组成 柴胡15g 黄芩9g 蒲公英12g 姜半夏12g 苍白术各15g 青陈皮各12g 厚朴12g 佛手12g 升麻6g 甘草6g
功用 疏肝健胃,燥湿化浊,理气宽中。
用法 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来源 河南中医,2007,(10):65~66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用药
西药
本病治疗上以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为基础,以求肝功能改善,减少胃黏膜损伤。
处方1 胃黏膜保护剂可选用以下其中一种
磷酸铝(裕尔) 口服1~2包/次3~4次/日
铝酸铋制剂(胃必治片、胃铋治片) 饭后嚼碎服用1~2片/次3次/日
麦滋林-S颗粒剂 餐前空腹服用1袋/次2次/日
思密达(蒙脱石散剂) 餐前空腹服用3袋/次3次/日
处方2 抑制胃酸分泌可选用下列任何一种
西米替丁(甲氰咪胍) 口服400mg 2次/日或800mg 1次/日
雷尼替丁(善卫得) 口服150mg 2次/日或300mg 1次/日
法莫替丁(高舒达) 口服20mg,2次/日或40mg 1次/日
奥美拉唑胶囊 口服20mg/次1~2次/日
处方3 降低门静脉压力可选用其中一种
奥曲肽 0.1mg静脉注射,以后0.5mg,每2小时1次静脉滴注。
垂体后叶素 20U加入5%葡萄糖溶液200mL,于2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而后以0.4U/分持续滴注,6~12小时内逐渐减少至0.1U/分
肝源性消化性溃疡用药
西药
处方1 质子泵抑制剂可选用下列任何一种
奥美拉唑 口服20mg/次2次/日
兰索拉唑 口服30mg/次2次/日
潘托拉唑 口服40mg/次2次/日
雷贝拉唑 口服10mg/次2次/日
埃索美拉唑 口服20mg/次2次/日
处方2 抗生素可选用下列一种或不同的两种
克拉霉素 口服250~500mg/次2次/日
阿莫西林 口服500~1000mg/次2次/日
甲硝唑 口服400mg/次2次/日
呋喃唑酮 口服100mg/次2次/日
处方3 胃黏膜保护剂可选用以下其中一种
磷酸铝(裕尔) 口服1~2包/次3~4次/日
铝酸铋制剂(胃必治片、胃铋治片) 饭后嚼碎服用1~2片/次3次/日
麦滋林-S颗粒剂 餐前空腹服用1袋/次2次/日
思密达(蒙脱石散剂) 餐前空腹服用3袋/次3次/日
中成药
1.胃得乐片 每次2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2.健胃愈疡片 每次4~6片,每日4次,疏肝理脾,解痉止痛,止血生肌。适用于胃溃疡。
3.猴菇菌片 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补气健脾,消炎止痛。主要用治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癌。
4.胃乃安 每次4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主要用治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以及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5.葵花胃康灵 口服,1次4粒,1日3次,饭后服用。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出血等症。
中药单方
1.海金沙若干装入空心胶囊,每次吞服3~5g (6~10粒),每日2~3次,或不装入胶囊用开水直接吞服,用量相同。
2.鲜藕两节洗净,切开一头灌满蜂蜜,以切开的藕节盖住,竹签固定蒸熟嚼服。另取一节藕冼净切碎,煎汤服。此方专治胃溃疡出血。
3.海螵蛸研细末,糖水调服,每次5g 每日3次,可治疗胃肠溃疡。
4.鸡内金15g 香附15g 研细末,混合,每次3g 每日2~3次。可治疗胃溃疡。
5.鲜山药蛋洗净,捣成泥,用布挤去水分,置沙锅里火煮,不要盖盖,蒸发掉水分,煮成黑焦结在锅底,就是“马铃薯锅巴”。研成粉末,每日早晚各服一匙,治胃溃疡神效。
6.儿茶5g 明矾2.5g。将二药研成细末,分2包,每服1包。适用于胃溃疡大出血。
中药复方
1.愈疡散
组成 白芍10g 延胡索10g 党参10g 黄芪15g 白及10g 三七3g 海螵蛸15g 茯苓12g 浙贝母10g 生甘草6g
功用 扶正益气健脾,化瘀通络。
用法 上药拣净,去杂物,置烘箱内,保持100℃,烘12h,共研细粉过筛,3次/d,每次6~8g 温开水送下。
来源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6):27
2.溃疡散
组成 海螵蛸30g 白及30g 丹参20g 川贝10g 延胡索20g 地榆30g 陈皮6g 枣仁30g 甘草20g 炒麦芽20g
功用 行气止痛,活血化瘀。
用法 以上药共研细末,每次6g,每月3次,饭前冲服。
来源 中国医药导报,2007,(12):101~102
3.丹参饮加味
组成 丹参30g 檀香6g 砂仁6g 黄芩10g 大黄6g 木香6g 乌梅6g 黄连9g 甘草6g
功用 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150mL,早晚各1次。
来源 中医药导报,2006,(2):27~28
4.疏肝健脾方
组成 柴胡10g 白芍15g 延胡索10g 郁金10g 枳实6g 陈皮10g 怀山药20g 炒白术20g 石斛10g 乌贼骨30g (先煎)砂仁10g 焦三仙各15g 甘草5g
功用 疏肝健脾和胃。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 中医研究,2003,(5):33~34
5.生肌愈疡汤
组成 黄芪20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当归12g 白芍20g 制半夏10g 黄连6g 蒲公英30g 吴茱萸6g 延胡索12g 白及15g 浙贝母15g 枳壳10g 砂仁6g (后下)甘草6g
功用 补气血,健脾胃,畅调气机,兼清热解毒,生肌止痛。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来源 中国民间疗法,2002,(5):43~44
肝病并发腹水用药
西药
处方1 利尿剂可选用下列其中一种
螺内酯(安体舒通) 口服20~40mg/次3次/日
氨苯蝶啶 口服100~300mg/日
速尿 口服开始量为20~40mg/日酌情增加用量
处方2 低蛋白血症用药可选下列其中之一
白蛋白 静脉点滴10~20g /次根据病情选择用量
输血浆 以新鲜血浆为宜200mL/次根据病情选择用量
中成药
1.济生肾气丸 口服,水蜜丸每次6g 小蜜丸每次9g 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温肾化气,利水消肿。
2.五苓丸 内服。水丸剂:每12粒重1g 9g/次,2次/日;散剂:10g/包,l包/次,3次/日。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用于水肿、泄泻、水气内蓄等证。
3.中满分消丸 本药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空腹时服。健脾和中,清热利湿。
中药单方
1.紫金牛 鲜紫金牛100g 左右,加红枣20枚水煎,日2次饮服。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
2.消水方 槟榔6g 枳实、木通、茴香、牵牛子各5g 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3次,2日后加草果5g 厚朴6g 大黄3g。连服7~10日。该方对消退腹水有效。
3.青蛙砂仁粉 取青蛙1只,剖腹去肠后,将砂仁7粒装入其腹内。然后将青蛙用湿泥巴包裹,放入烧柴草的热灰中焙干。剥去泥土,将青蛙砂仁研成细末,分为14份,装入瓶中备用。治疗时早晚各服1份,7日为1个疗程。一般服5~7只即可获效。
4.郁李仁 郁李仁15g 粳米100g 郁李仁捣烂,加水研磨绞汁,文火煎煮后滤去残渣,将药汁盛沙锅中,将已淘净的粳米置沙锅药汁中,再添水900mL熬为稀粥,分数次食用。每日1剂。
5.鳖甲 鳖甲30~60g 大蒜15~30g 加水煮熟,每日1剂。淡服。
中药复方
1.加减人参鳖甲汤
组成 炒白术30 茵陈25 白参20 泽泻15 赤茯苓15 赤芍15 当归15 川芎10 柴胡10 蝼蛄10 猪苓10 鳖甲10 丹皮10 甘草5g
功用 健脾益气扶正,活血柔肝,化瘀逐水。
用法 1日1剂。将鳖甲捣碎,加水适量先煎半小时,再对入其他药,慢火煎2次,剩药液300mL,分2~3次空腹温服。
来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8,(3):61~62
2.铁扫帚牵牛汤
组成 铁扫帚、马鞭草、半枝莲、茯苓皮、泽泻、炒车前子各30g,刘寄奴、丹参、牵牛子、石见穿各15g 广木香、大腹皮各12g
功用 行气活血、利水消肿。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3~5次服。
来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31):4601
3.龟鳖消水方
组成 鳖甲20g,龟板、太子参、当归、黄精各15g 白术、赤芍、白芍各10g 连皮茯苓、大腹皮、丹参各30g 砂仁12g 黄疸明显者加茵陈30g 纳差腹胀者加焦三仙各15g 伴胸水、咳嗽、气急者加葶苈子24g
功用 益气、健脾、柔肝、利湿。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 湖北中医杂志,2007,(9):32
4.益气软坚汤
组成 黄芪30g 茯苓15g 白术15g 丹参20g 鳖甲15g 穿山甲6g 半边莲20g 牵牛子15g 车前子20g 大腹皮15g 牛膝15g 鸡内金30g 泽兰12g 葶苈子15g。
功用 益气化瘀,软坚散结排毒。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来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337~338
5.益气散结消臌汤
组成 :黄芪、大腹皮、丹参各30g 当归、茯苓、猪苓、路路通、白茅根、车前子各20g 白术15g 鳖甲、龟板、穿山甲各10g
功用 扶正祛邪、化瘀软坚,健脾利水。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来源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4):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