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肝炎、肝癌 - 图1

柔肝实脾顺其性而治肝病" class="reference-link">柔肝实脾顺其性而治肝病

罗凌介

罗凌介,男,生于1941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海南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海南省名老中医。对疑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有着广泛、深入的研究,治疗肝病几十年,自拟诸方治疗多种肝炎取得很好的疗效,尤其在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撰写的《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在全国传统医学临床研究大会和国际中医、针灸交流大会上宣读,将个人经验方制成的“肝炎康”“乙肝解毒丸”进行科研立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甚佳。

一、因地制宜辨肝病

结合南方地域特点将肝炎、肝硬化分为3个证型: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又包括湿蕴热毒型、瘀血阻络型;虚证包括肝肾阴虚型、脾虚型;虚实夹杂证包括肝郁脾虚型、阴虚血瘀型。

湿蕴热毒型:症见胁肋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目发黄或不黄,小溲黄赤,大便黏滞或臭秽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方用自拟急肝一方治疗,药物组成为茵陈60g,甘草、大黄各10g,栀子12g,神曲20g、鸡骨草、田基黄各30g。

瘀血阻络型:症见面色晦暗、黧黑,或胸前赤缕红斑,胁下痞块,女子经行腹痛,经色暗有块,舌紫暗有瘀斑,脉沉细涩。方用自拟抗纤肝方(见秘验方2)治疗以疏肝利胆、活血化瘀。

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瘦、苔少欠润,脉沉细无力。以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治疗。

脾虚型:症见面色萎黄,纳减,口淡乏味,腹胀便溏,舌淡红、苔白,脉细弱。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

肝郁脾虚型:症见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面色萎黄,口淡乏味,纳减,便溏,舌暗红,苔白,脉沉弦。以自拟慢迁肝方(见秘验方1)治疗以疏肝健脾。若脾虚血瘀则方用慢迁肝方(见秘验方1)加赤芍15g,郁金12g,三七末3g(冲)。

阴虚血瘀型:症见两目干涩,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兼见面色晦暗,胸前赤缕红斑,舌暗紫,脉沉细涩。方用抗纤肝方(见秘验方2)加女贞子、旱莲草各20g,沙苑子15g治疗。

另外肝硬化腹水多属气虚血瘀型,方用自拟肝腹水方治疗,药物组成为黄芪、白术、苍术、牛膝各30g,丹参、防己各20g,槟榔12g,砂仁(后下)、木香(后下)各10g。

二、肝病治疗六大原则

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慢乙肝的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因此治疗肝病应柔肝实脾,顺其性而治之,并归纳出治疗肝病必须遵守的六大原则,即“疏泄不可太过,补脾不可太壅,祛湿不可太燥,清热不可太寒,祛瘀不可太破,养阴不可太腻”。

1.疏泄不可太过 疏肝以药性平和者为主,喜用芳香舒气之紫苏梗、郁金、佛手、陈皮、枳壳、砂仁、刺蒺藜等,若气滞兼阴虚者常配合使用沙参、麦冬、白芍药、枸杞、女贞子等以养阴,大剂、久用辛温香燥之疏肝理气药,或配伍不当,易伤阴液,甚至化风动火。

2.补脾不可太壅 顾护脾胃是肝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土壅则木郁”“土厚则木德”,补脾胃培其本,即可治未病,又可脾实则肝自愈,常选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神曲以健脾益胃。

3.祛湿不可太燥 湿是慢乙肝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非温药不足以祛湿,然用药多选白豆蔻、木香、杏仁等温而不燥之品,取其芳香之性以化湿,少用干姜、桂枝、附子、高良姜等大辛大热之品,以免损伤肝阴、胃阴。

4.清热不可太寒 肝病中后期多为湿热留恋、正气已虚之本虚标实证,过用苦寒之品以降酶,势必重伤正气,故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阳虚者,宜补而兼温,瘀血者,应化瘀去旧积,补虚而生新,喜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垂盆草、板蓝根等药性微寒之品,少用黄连、黄柏等大寒药物,以免损伤脾胃。

5.祛瘀不可太破 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临床中常用活血药包括赤芍药、丹参、鳖甲等养血活血药,而较少应用三棱、莪术、红花等破血之品,以免引起出血,终伤肝脾。

6.养阴不可太腻 肝硬化患者消化功能低下,过用养阴药易致脾胃运化功能呆滞。临床中常用玉竹、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等养阴药,若兼见腹胀则加用砂仁、莱菔子、山楂、麦芽消导理气之品,以起到养阴而不滋腻的作用。

三、脂肪肝从脾论治

肝郁脾虚是脂肪肝的主要病机,是脂肪肝发生的根本,土得木则达、脾实则肝自愈,故常选用疏肝健脾之慢迁肝方(见秘验方1)化裁治疗,同时强调标本兼治,重视脂肪肝形成的条件痰湿、瘀血、气滞等病理产物,在辨证的基础上重用祛湿利水、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之品,以提高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应辨证立法,依“法”选择药证相符而又有降血脂作用的药物,并随症加减,若体胖、胁下隐痛、头晕、恶心、胸闷痞满、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属痰湿内蕴者,可加陈皮、法夏、明矾、青黛;若见口干、口苦、腹胀、尿黄、舌红苔黄腻,属肝胆湿热者,常加大黄、虎杖、山楂、草决明;若胁肋胀痛、善太息、腹胀,属肝气郁结者,加柴胡、枳壳、延胡索;若见明显乏力、气短,属脾虚气弱者,加葛根、苍术;若见失眠、腰膝酸软、劳累后胁痛加重,属阴虚血少者,加何首乌、黄精、枸杞子、女贞子等。

四、扶正健脾治肝癌

《卫生宝鉴》曰:“凡人脾胃虚弱……易致成积聚肿块”,“……实脾,则肝自愈”,故扶正健脾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关键。常用白术、茯苓、山药、太子参、薏苡仁、白扁豆等药物,因病久以寝食为要,临证时又常加鸡内金、焦山楂、神曲等消导之剂;肝体阴而用阳,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故当顺其性而治之,在健脾药中多加入乌梅、五味子、白芍、山茱萸等酸味药以滋养肝阴,同时配以生地黄、太子参、女贞子、墨旱莲、沙参、枸杞子等甘润生津之品。并临证加减以治疗兼证,气滞血瘀者,多伍用赤芍、丹皮,鲜用水蛭、虻虫、地鳖虫等破血逐瘀的虫类药,以防出血;有出血倾向者加仙鹤草、茜草、花蕊石等;湿热内蕴者,适量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重楼、虎杖、土茯苓等清热解毒药,瓦楞子、海浮石等软坚散结药;胁痛剧烈者,加川楝子、枳壳、延胡索、广郁金等;恶心、呕吐者,加陈皮、竹茹、半夏、生姜、旋覆花等;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者,加白芍、乌梅、酸枣仁、诃子等柔肝缓急之品以敛肝疏木;黄疸加茵陈、山栀、郁金等;腹水加茯苓皮、大腹皮、车前子、泽泻、薏苡仁等;有骨转移者,加骨碎补、补骨脂、威灵仙等;肝昏迷者,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附:秘验方介绍

1.慢迁肝方

【组成】柴胡10g 郁金15g 当归15g 白芍药15g 丹参20g 党参20g 白术10g 茯苓15g 神曲20g 甘草10g

【功效】疏肝健脾。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属肝郁脾虚证者;用于脂肪肝、原发性肝癌,作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方中柴胡辛散生发,并加入郁金疏肝理气,顺肝之性,使之不郁;当归、白芍药养血柔肝;木旺克土,肝郁乘脾,故加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以补脾胃,培其本,使脾实则肝自愈;以神曲增强健脾益胃之功;加入丹参活血化瘀。全方共奏疏肝解郁之功。

【加减】胃纳较差、恶心、食后腹胀等脾虚运化失常明显者加鸡内金、麦芽、砂仁、厚朴以健脾消食,行气和胃;小便黄、大便溏等肝病日久及脾,脾虚无以运化水湿,水湿内停,湿久化热者可配合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益气,或加入茵陈、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鸡骨草等清热利湿;右胁部疼痛明显,舌黯红有瘀斑等久病入络,瘀血内停者可加入桃仁、红花、赤芍药等活血化瘀之品;肝区不适症状明显除加入生姜、薄荷外,尚可加入郁金、佛手、延胡索等辛散之品,即“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但需防疏泄太过,耗气伤阴;夜寐差,乏力,口干等阴虚症状明显可配合一贯煎、二至丸以滋阴柔肝;伴口干口苦,阴虚内热者可加入生地黄、麦门冬、沙参以养阴清热,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点评】肝着者多因不慎感受邪毒,侵袭肝脏,久则肝失疏泄,木郁克土,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水谷精微不能输布,而成肝郁脾虚之证。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拟定慢迁肝方为肝郁脾虚型肝着基本方,临床多随证灵活加减。若辨证准确,加之调护得当,临床治疗慢乙肝每多见效。另外,肝硬化属肝郁脾虚型者,在该方基础上加味治疗,亦多能遏制病势,带病延年。

【验案】林某,男,18岁。2009年1月15日初诊。

右胁不适,纳差,乏力1周。患者1周前出现右胁不适,纳差,乏力,遂来门诊求治。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28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3IU/L;乙肝六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刻诊:右胁不适,纳差,乏力,口干口苦,大便尚调,小便色黄,量中。舌淡红,苔淡黄厚腻,脉弦。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肝着(肝郁脾虚、湿热蕴结)。治宜疏肝健脾、清热化湿。方选慢迁肝方加减。药物组成:柴胡15g,丹参20g,当归15g,白芍药15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5g,生姜2片,薄荷6g,神曲15g,郁金10g,板蓝根15g,白花蛇舌草20g,沙苑子20g,女贞子15g,鸡内金1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7剂。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坚持门诊治疗,继服14剂,并注意休息,调摄饮食及情志,复查肝功能正常。

2.抗纤肝方

【组成】当归30g 丹参20g 郁金12g 三七3g(冲服) 鳖甲20g(先煎) 黄芪30g 赤芍15g 丹皮5g

【功效】疏肝利胆、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肝炎属瘀血内阻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方中当归养血活血,郁金疏肝理气,二药合用,养肝体而助肝用;丹参、丹皮、赤芍凉血活血;三七祛瘀止血;鳖甲软坚散结;黄芪补气健脾;诸药合用,顺肝之性,养肝而不留瘀,疏肝而不伐肝,使瘀去新生。全方共奏疏肝利胆、活血化瘀之功。

【加减】伴阴虚者加二至丸、沙苑子;痰湿内停者加陈皮、法半夏、明矾、青黛;肝气郁结者加柴胡、枳壳、延胡索。

【点评】慢性肝炎病程中,肝体肝用俱损,逐渐形成血瘀、气滞、痰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产物留着不去,反之进一步损害肝体肝用,形成恶性循环,故使用本方以疏肝活血,有利于阻止疾病向肝硬化方向发展。

(高 蕾 整理)

治疗肝病的用药经验" class="reference-link">治疗肝病的用药经验

杨世忠

杨世忠,男,生于1952年,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海南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兼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学会医疗鉴定、成果鉴定、项目评审专家;国家2005年药典委员会中医药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吉林省政协医药卫生委员会委员等。致力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与科研工作。研发了肝宁等系列中成药,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等若干奖项。

一、擅用寒凉药物治疗肝病

肝属木,体阴而用阳,主生、主动、喜调达而恶抑郁,故肝脏的重要病理特点之一为“肝气易郁”,即暴怒或情绪抑郁都会引起肝气不舒,而气郁又为诸郁之首,“气有余便是火”,故六郁皆从火化。因气而郁,因郁而热,热又易伤阴耗液,阴虚则火旺,由实热致虚热,虚实夹杂,临床肝病患者常见实热证候及阴虚内热证,如:口干口苦,目涩肿赤,手足心热,寐差,乏力,消瘦,小便黄,大便干,舌体偏红,苔黄等,从肝病的发病特点看多表现为寒少热多。因此在用药上可酌情使用寒凉之品。如生地、白芍、女贞子、鳖甲、龟板等柔肝养肝药;柴胡、木香、川楝子、枳实等疏肝理气药;泽泻、薏苡仁、猪苓、通草、茵陈蒿、茯苓、滑石、白茅根、车前子等利水渗湿药;栀子、大黄、半边莲、半枝莲、垂盆草、虎杖、苦参、黄芩、鸡骨草、胆草、白花蛇舌草、连翘、败酱草、大青叶等解毒逐邪药;赤芍、丹参、虎杖、益母草、水蛭、郁金、虎杖等活血化瘀药。但寒凉之品多伤脾胃,所以在应用时应注意酌加甘草、白术、砂仁、麦芽、鸡内金、干姜等,以缓和药物苦寒之性,减轻寒凉药物对脾胃的损伤,固护脾胃之气,同时还应注意中病即止,切不可长期大量应用。

二、应用活血解毒固本法治疗原发性肝癌

中医认为原发性肝癌是邪留于肝,肝气内郁,久郁则化热,灼津生痰,气滞血瘀痰凝于肝,久则变生本病。日久不愈,正气虚耗,如《圣济总录》言“令人瘦而腹大,至死不消”。因此治疗上应注重活血解毒固本法相结合,以扶正固本逐瘀,驱邪而不伤正。常用活血化瘀药有:赤芍、红花、丹参、虎杖、水蛭等;常用清热解毒药有:紫草、龙葵、连翘、半边莲、白花蛇舌草、栀子、半枝莲等;蜈蚣、马钱子等攻毒散结;常用益气补虚固本药有:红景天、西洋参等。

附:秘验方介绍

1.利胆退黄汤

【组成】茵陈30g 大黄5g 金钱草15g 栀子15g 郁金10g 赤芍10g 虎杖10g

【功效】清热利湿,化瘀、利胆、退黄。

【主治】瘀胆型肝炎肝胆湿热型,临床症见身黄,目黄,小便黄,全身皮肤瘙痒,大便色浅或色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3个月。

【方解】茵陈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大黄导湿热、瘀热由大便而出,栀子引湿热从小便而下,二药前后分消,给邪以出路;赤芍凉血活血化瘀,以除血中瘀热;虎杖利胆解毒、活血祛瘀利水;金钱草利水退黄;郁金行气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化瘀、利胆、退黄之功。

【加减】可随症加减。

【点评】本方由茵陈蒿汤化裁而来,酌加行气活血之品,助化瘀利胆、清热利湿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茵陈能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固醇、胆红素的排泄量;栀子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地排泄,同时亦能增加肝脏二磷酸腺苷—葡萄糖脱氢酶的活力,具有保肝作用;大黄、金钱草、虎杖皆具有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的作用;赤芍可以改善肝脏的微循环,具有解痉利胆的作用。实验研究的结果证实:利胆退黄汤能保护肝细胞,改善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与转运,降低毛细胆管压,调节毛细胆管的功能状态,促进胆汁的排泄。

2.肝纤溶颗粒

【组成】丹参20g 黄芪20g 海马15g 紫河车10g 三七5g

【功效】活血化瘀、益气软坚。

【主治】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肝血瘀阻型。临床症见面色晦黯,肌肤甲错,胸腹壁可见脉络暴张,或见血缕赤痕,肝掌,舌紫黯,苔燥,脉沉涩。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3个月。

【方解】方中重用丹参以活血化瘀治其本,黄芪、紫河车益气养血,推动血行,使瘀血自去;海马、三七调补气血、软坚散结,既能扶正补虚又可避免克伐太过。诸药合用,祛瘀通瘀,血气得补,既养肝体又畅肝用,攻补兼施,共奏活血化瘀、益气软坚之功效。

【加减】可随症加减。

【点评】本病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所致。病机是正衰邪盛,肝血瘀阻,而关键在于血瘀。血瘀贯穿于肝纤维化的整个病理过程,本方以活血化瘀、益气软坚为法,重用活血化瘀之品,兼以益气补虚,虚实同治,标本兼顾,使邪去而正不伤。现代实验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黄芪能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减少胶原在肝内的沉积,并可调节细胞免疫;紫河车含多种抗体及干扰素,有增强免疫和提高机体抗癌能力的作用;三七具有显著的抗凝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海马、鳖甲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实验证实,肝纤溶颗粒能够促进肝纤维化大鼠组织的修复,有抗慢性肝损伤及抗肝纤维化作用。

3.益肝消水汤

【组成】土茯苓15g 猪苓15g 白茅根30g 泽泻15g 大腹皮15g 茵陈10g 栀子15g 大黄3g 赤芍10g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消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湿热蕴结型。临床症见腹大肿胀,口干苦,呕恶,乏力困倦,胸脘满闷,小便赤涩,大便黏滞不爽,或见目黄、身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3个月。

【方解】方中以茵陈蒿汤为基础,茵陈、栀子、大黄能清热利湿;白茅根凉血止血而利水,合土茯苓、泽泻增强利水之功;大腹皮行气利水消肿;猪苓利水而不伤阴;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消水,上药合用,使得三焦通利,热祛络通水消而诸症渐愈。

【加减】气虚重者加黄芪、白术;阳虚腹泻者加肉桂、干姜、黄连;阴虚重者加生地、旱莲草、冬虫夏草、黄精;腹水消失后加鳖甲、当归、薏苡仁;瘀血重者加赤芍、刘寄奴、泽兰;有癌变倾向者加龙葵子、半边莲、半枝莲。

【点评】全方补而不燥,利而不耗,避免应用芒硝、牵牛子、甘遂等峻猛之剂,伤正水消而复起之弊。方中大黄取其清热燥湿活血通瘀之功而不在其通腑,故用量以病人大便次数而定,以每日1~2次为宜。

(隋晓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