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论治经验" class="reference-link">肝胆病论治经验
李佃贵
李佃贵,男,生于1950年,河北蔚县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全国著名胃肠病中医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胃炎浊毒证”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河北医科大学副书记、副校长,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北省中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创立中医浊毒理论学说,对慢性肝胆病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均有较深造诣。
一、从虚、实辨证论治肝硬化
肝硬化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饮食、情志、感染病毒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阻滞,水湿不化,湿浊中阻,郁积化热,热壅血瘀化毒,而成浊毒内壅之势。久则脾肾阳亏,三焦通调失司,而成正虚为本,湿、热、浊、毒、瘀等邪盛为标的病机特点。因此治疗应从整体着眼,肝脾肾三脏并治,标本同治,针对阴阳气血与湿、热、浊、毒、瘀等邪的盛衰,祛邪而不忘扶正,从虚、实辨证论治,提出治法如下:
(一)行气疏肝法
本病病位在肝,肝喜调达恶抑郁,肝病必有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终致全身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继则湿阻、水停、蕴热、血瘀。“木郁达之”,根据肝郁之轻重缓急,治以疏泄和通泻之法。疏泄法适宜肝郁轻症,常用香苏散加柴胡以调达肝郁;通泻法适宜肝郁重症,常在疏泄法基础上酌加苦泄通降之品,如龙胆草、郁金、栀子、姜黄等。此外喜用辛香理气之品,以畅达全身气机,如能升降诸气之木香,解六郁的气病之总司的香附等宣畅气机。肝病属湿热者较多,酌加辛香理气之品,能使气行湿化,气行则血行,湿化气血调和则病易恢复。气滞上焦者可用紫苏梗、檀香以行气宽胸利膈;气滞中焦者可用莱菔子、厚朴、枳实、槟榔等以调畅中焦气机;气滞下焦者常用沉香、荔枝核、乌药等以行气散结。
(二)解毒化浊法
病毒性肝炎属温病范畴,针对毒邪致病的病因特点“以毒攻毒”,根据症舌脉层次表现应用解毒之法,毒轻者应用黄芩、黄连、板蓝根、苦参等;毒略重者应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毒尤重者用黄药子、白英等。“湿为浊之渐,浊为湿之极”,肝硬化的发生是由正气虚衰,浊毒内侵所致。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浊邪在整个致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化浊”为治疗肝硬化之基本大法。常用荷叶、藿香、佩兰等能芳香悦脾,辛香温通,气行湿化以芳香化浊。黄芩、黄连、白豆蔻、砂仁等苦寒燥湿、泻火存阴以燥湿化浊。白茅根、滑石、茵陈、竹叶等清利小便使湿浊从小便而出以利湿祛浊。
(三)活血通络法
气滞血瘀贯穿慢性肝病的全过程,郁、湿、热、浊、毒、虚日久均可致瘀而成肝络瘀阻。所以活血通络法尤为重要,但活血一定要“缓中补虚”。擅用失笑散为基础,轻者可酌加虎杖、丹参以解毒化瘀、养血和络;稍重者可用白薇、地骨皮、牡丹皮等以凉血活血;久瘀重者可配伍三棱、穿山甲、全蝎、鳖甲等以软肝化坚。但此类药不可久用,中病即止,以免造成出血。
(四)软肝化坚法
肝病日久,气滞、湿阻、郁热、水停、血瘀互结于胁下则形成痞块,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体失养,萎而变硬。此时应祛邪兼顾补虚,扶正之时入络软坚,使积缓消。常以《金匮要略》大黄虫丸之缓中补虚,另可依病情酌加三棱、穿山甲、鳖甲、全蝎、水蛭等,软坚散结、入络搜剔。
(五)养肝健脾法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叶天士云“疏肝即所以补脾也”。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脾胃功能强弱直接影响疾病预后吉凶。所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养肝健脾之法。喜用当归芍药散合二陈汤,养肝健脾、燥湿和胃降逆。
二、分期论治肝硬化
(一)肝硬化代偿期
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多有肝胃同病的症状及肝脾肿大等表现,治以疏肝和胃、祛湿化浊、理气活血、解毒逐邪之法。其中疏肝理气药:常用香橼、香附、大腹皮、姜黄、佛手、郁金等,此类药剂量宜小,以免过于香燥,有伤阴之弊;祛湿化浊药:常用龙胆草、大黄、黄连、黄柏等燥湿存阴之品以苦寒燥湿;猪苓、茯苓、泽泻等渗湿清热,使邪从小便而出以淡渗利浊;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等醒脾祛湿之品以芳香化湿;茵陈、栀子、金钱草、鸡骨草、垂盆草等可清热化浊。理气活血药:常用丹参、郁金、赤芍等平和之品,以活血而不伤正,养血而不滞血;解毒逐邪药:常用大黄、黄连、金银花、连翘、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重者可投以狼毒等化浊解毒,使毒祛而病自轻。
(二)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临床常见有肝功能减退及脾大、腹水、出血等症状。肝硬化代偿期久治不愈,肝脾肾具损致使气滞、水湿、浊毒、血瘀互结,当治以行气利水、化浊解毒、化瘀消癥、养肝益肾。腹水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失司关系密切,此外治水时还应配合补气,使气足则血行水化。常用药有麻黄、杏仁等宣通肺气、开发上焦;茯苓、白术、薏苡仁、大腹皮等健脾益气,以运中焦;猪苓、泽泻、滑石等通利下焦。肝病后期血瘀症状较为常见,尤为重视血水同治,肝脾兼调,喜用当归芍药散为基本方以健脾利水、养血活血,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轻重,酌加丹参、郁金、赤芍等平和活血之品,或莪术、三棱等峻猛破血之品,其癥瘕积聚者可酌以穿山甲、龟板等以软坚散癥之品。肝肾阴虚者可予龟板、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等滋阴化气;脾肾阳虚者可予山药、党参、菟丝子、肉苁蓉等运化中焦,滋补肾阳。伴呕血、便血等血证者,常辨证予蒲黄、三七等化瘀止血;白茅根、地榆等凉血止血;阿胶、地黄等补血止血。
三、治疗胆石症三法
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胆石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肝胆失于疏泄,气血郁滞,终致胆汁瘀积而成胆结石。其发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气滞则血瘀,肝郁则克脾,脾虚则痰湿内生,久则凝为石。根据其气滞、血瘀、痰浊等病理特点,提出治疗胆结症三法:
(一)排石法
适用于气滞证,临床常表现为:右胁胀痛,每遇情绪激动而加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结石直径较小,形状圆滑的胆囊或胆总管结石。治以疏肝理气、通腑排石之排石汤(见经验方1)。
(二)溶石法
适用于瘀血证,临床常表现为:右胁刺痛,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细或涩。此类患者结石直径较大,且形状不规则。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溶石汤(见经验方2)。
(三)化石法
适用于痰浊证,临床常表现为:肝区隐痛,困倦乏力,胸脘满闷,恶心眩晕,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濡数。治以祛痰逐瘀、消浊利湿之化石汤(见经验方3)。
附:秘验方介绍
1.排石汤
【组成】金钱草30g 大黄5g 厚朴15g 茵陈20g 柴胡15g 川芎15g 香附15g 延胡索15g 枳实15g 白芍15g 芒硝10g
【功效】疏肝理气、通腑排石。
【主治】肝郁气滞型胆石症。
【用法】清晨空腹服油煎鸡蛋两个,促进胆汁分泌,中午用排石汤猛攻,患者一般可在晚上引起腹泻,结石每随大便排出。
【方解】方中金钱草、茵陈清利肝胆;大黄、厚朴、芒硝通腑排石;川芎、柴胡、枳实、香附疏肝理气;白芍、延胡索柔肝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胆以利枢机,排结石而止疼痛之功效。
【加减】可随症加减。
【点评】本病以肝郁气滞证最为常见,本病其标在胆,其本在肝,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先,本方综合疏肝、柔肝、清肝之法,不仅可达利胆、理气、止痛之效,同时配以胃肠动力药更可快速促进结石排出。
【验案】谷某,女,44岁。2002年3月24日初诊。
患者右胁胀痛,不欲饮食半年,加重两周。伴嗳气、泛酸、口苦、上腹胀满,随情绪加重,厌油腻,偶有后背疼痛,大便干,2日1行。舌红苔黄腻,脉沉弦。B超示:胆囊炎,胆结石(数个结石,最大0.4cm×0.3cm)。病属肝郁气滞。治疗以疏肝理气,通腑排石。方药:金钱草、茵陈各20g,柴胡、枳实、川芎、香附各15g,大黄9g,芍药、延胡索各12g,牡蛎、昆布、丹参各15g。6剂,水煎服。二诊:患者服药后右胁及上腹胀痛明显减轻,泛酸、口苦消失,饮食增加,大便稀,日1次。舌红苔薄黄,脉弦。方药:金钱草、茵陈各30g,柴胡、枳实、川芎、香附各15g,大黄9g,厚朴、芒硝各15g,芍药、延胡索各12g。1剂。嘱患者早晨空腹服油煎鸡蛋2个,中午服排石汤300ml。至傍晚开始腹泻,排大便3次,查见结石两个,大小约0.3cm×0.2cm。此后患者右胁及上腹胀满基本消失,已无背痛,饮食、大便均正常,继进柴胡疏肝散5剂收功。
2.溶石汤
【组成】金钱草30g 茵陈15g 牡蛎20g 海浮石20g 海藻15g 丹参15g昆布10g 赤芍15g 当归20g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气滞血瘀型胆石症。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3个月。
【方解】方以金钱草、茵陈清肝利胆;海浮石、海藻、牡蛎、昆布软坚散结;当归、丹参、赤芍活血化瘀。上药合而用之,可使结石逐渐溶解,渐至消散。
【加减】可随症加减。
【点评】血瘀患者多因病情迁延较久,由气滞而血瘀,结石逐渐凝聚而成,瘀滞较难速祛。本方在清肝利胆基础上,重用软坚散结和活血化瘀之品,“新瘀宜急散,久瘀宜缓攻”,使瘀血得溶,血行则气畅,使结石溶至消散。
【验案】张某,男,60岁,2001年7月25日初诊。
右胁刺痛1年余。患者素有右胁刺痛,食欲不振,近期加重。现症:右胁刺痛,食欲不振,口干口苦,时有嗳气泛酸,食后感觉上腹胀满,遇情志不遂时有两胁胀痛。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大便干,日1次。舌质紫暗苔黄厚腻,脉弦细滑。B超显示:胆囊炎,胆结石(两个,分别为0.5cm×0.4cm、0.3cm×0.1cm)。本病属气滞血瘀。因病人年老体弱,且素有冠心病病史,不宜用排石汤通腑排石。方用溶石散,方药:金钱草、茵陈各20g,丹参、当归、赤芍、牡蛎各15g,海藻、昆布各12g,海浮石30g。7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患者服药后两胁刺痛减轻,舌质紫暗好转,舌苔渐薄,脉弦细。继以上方随症加减共服6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B超示:肝胆未见异常,说明结石在服药过程中溶解消散。
3.化石汤
【组成】陈皮15g 茵陈15g 丹参15g 威灵仙15g 茯苓15g 半夏5g 柴胡20g 礞石30g 郁金20g 浙贝15g
【功效】祛痰逐瘀、消浊利湿。
【主治】浊邪凝聚,痰湿阻络型胆石症。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3个月。
【方解】方中茵陈、柴胡疏肝利胆;陈皮、浙贝母、半夏、礞石祛痰化浊;丹参、威灵仙、郁金活血通络;茯苓健脾祛湿。上药合用,祛瘀滞,除痰浊,化结石而病愈。
【加减】可随症加减。
【点评】此方由二陈汤化裁而来,方中合燥湿化痰、理气化痰、健脾渗湿之法,使脾旺,痰无由生。活血通络亦使血水同治,疏肝使气机调和,共奏祛瘀消浊而化结石之功。
【验案】李某,女,36岁。2001年9月2日初诊。
肝区隐痛,胸脘痞闷1年。患者1年来肝区隐痛,自感胸脘痞闷,肢体困倦,头目眩晕,午后尤甚,形体肥胖,不思饮食,厌油腻,恶心欲吐,大便不爽,量少,日1次。舌淡苔白腻,脉濡数。B超显示:胆囊壁厚,内有散在泥沙状结石。根据病人临床表现,本病属浊邪凝聚,痰湿中阻。治以祛痰逐瘀、消浊利湿。方选化石汤:柴胡、郁金各20g,陈皮、茯苓、浙贝母、威灵仙、茵陈、丹参各15g,半夏5g,礞石30g。水煎服,日1剂。患者共服药40余剂,自感神清体健,肝区隐痛消失,食欲增强。B超显示:肝胆未见异常。
(隋晓丹 整理)
治疗肝胆病经验浅析" class="reference-link">治疗肝胆病经验浅析
张志发
张志发,男,生于1954年,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临沂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临沂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临沂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临沂市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淮海经济区中西医结合学会男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首届山东省优秀青年中医。擅长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肾炎、肾病、阳痿、不孕不育、肝硬化腹水、疲劳综合征、低血压及肝胆胃肠疑难杂病的诊治。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著作两部,先后获省市科研成果奖7项。
一、清热利湿法治疗瘀胆型肝炎
瘀胆型肝炎是一种肝内胆汁瘀滞症,可发生在肝炎病变的任何阶段,如慢性活动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肝硬化等。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脾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胆为中清之府,与肝互为表里,肝气条达,则胆汁分泌、排泄功能正常。若肝气抑郁或各种原因致脾胃受损,湿浊内生,久郁化热,郁热湿浊熏蒸于肝胆,肝胆失其疏泄则发生此病。故瘀胆型肝炎多以湿热郁滞为主。病程中出现的转氨酶升高及黄疸均与湿热有紧密关系。临床用清热利湿法治之,常用药有:金钱草、茵陈、土茯苓、大黄、黄芩、金银花、败酱草等,酌以柴胡、青皮、白芍、元胡等疏肝利胆、行气化瘀止痛,使热清湿祛、气机调和而黄疸速去。
二、益气温阳、化瘀利水治疗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是肝病迁延日久发展而成,大量腹水同时常伴脾肿大,总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病性属本虚标实,临床常见腹胀大如鼓,腹壁青筋暴露,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胁腹疼痛,或胁下痞块,肝掌,四肢不温,或肢体水肿,食少,神疲乏力,尿少,出血倾向等。在治疗上应注重正邪兼顾,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化瘀利水。自拟芪遂汤(见经验方1)以益气温阳、化瘀利水,攻补兼施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证实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并能改善肝功能,使脾脏有不同程度回缩,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三、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治疗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相当于中医的胁痛、腹痛等。《黄帝内经》言:“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胆为中清之腑,输胆汁以传化水谷,以通降为顺,最忌郁滞。故当肝胆气滞,湿热壅滞时,易致胆汁输泄不畅,郁阻化热而发病。临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右胁肋胀痛,脘腹痞满,恶心欲吐,嗳气嘈杂,倦怠,口苦,口干而不欲饮水,纳呆,大便不爽或干燥,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以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法,自拟柴芩利胆汤(见秘验方2),临床疗效确切。同时,慢性胆囊炎为慢性复发性疾病,因此无论在治疗过程还是治愈后,重视本病的调护都是十分重要的。如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调节情志,尤其要注意忌怒,还要注意调节饮食,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且不消化之食物。
附:秘验方介绍
1.芪遂汤
【组成】黄芪30g 焦山楂15g 丹参30g 水红花子30g 大腹皮30g 鳖甲12g 甘遂1.5g(冲服) 附子15g 生白术20g 焦神曲15g 人参10g 泽泻12g 茯苓20g 焦麦芽15g
【功效】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3个月。
【方解】方中黄芪、人参、生白术、茯苓扶正健脾益气;甘遂攻逐水饮,使腹水从二便而走;大腹皮、泽泻理气宽中,利水消肿祛湿;丹参、水红花子活血化瘀利水,防“血不利为水”之弊;附子温阳化气,使水液得以运行,周流全身;鳖甲滋补软坚消癥;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和胃消食。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同治,补而不留寇,邪祛不伤正。
【加减】湿热明显者加茵陈;肝郁气滞者加柴胡、沉香;脾虚湿困者加砂仁;肝肾阴虚加枸杞子;瘀血者加当归、赤芍;总蛋白降低,白球蛋白倒置者加鹿角胶。
【点评】本方针对肝硬化腹水、本虚标实之象,以扶正为先,益气温阳以助水行,活血化瘀通经以畅气机利水道,焦三仙以健脾和胃,培固正气,加之攻逐利湿之品,使邪祛而正不伤,气血调和而水肿渐消。
2.柴芩利胆汤
【组成】柴胡12g 黄芩10g 白芍10g 延胡索12g 郁金10g 枳壳10g 川楝子6g 龙胆草6g 金钱草20g 蒲公英15g 生甘草6g
【功效】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主治】慢性胆囊炎。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7天1疗程,治疗2~3个疗程。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理气;川楝子、郁金、延胡索行气止痛;黄芩、龙胆草、金钱草清热利湿;白芍养血柔肝;枳壳理气化痰祛湿、行滞消积,增强胃肠蠕动,利胆抗炎,治胁肋胀痛、脘腹胀痛;蒲公英入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兼散滞气;生甘草清热,调和诸药。全方有疏肝理气、清热除湿利胆之效。
【加减】热甚者加牡丹皮、栀子;胁痛甚者川楝子、郁金、延胡索加量;泛酸者加乌贼骨、瓦楞子;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便秘者加大黄;纳呆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伴结石者加海金沙、鸡内金。
【点评】全方以疏、利、清、通兼顾,使肝胆调和,湿热得清以达柔肝利胆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芩、金钱草、蒲公英、柴胡、龙胆草、郁金、甘草等都有抗炎作用,大部分药物都有松弛平滑肌及较好的收缩胆囊的功用,且不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通过利胆疏肝,调整机体,增强代谢功能,以清除胆囊内异物、杂质,达到治疗目的。
【验案】张某,女,56岁。2007年4月16日就诊。
主诉:右胁胀痛伴口苦、上腹胀满两年。平素好生闷气,饮食厌油腻,脘腹痞满,嘈杂,曾服消炎利胆片等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纳呆,恶心欲吐,嗳气频作,大便偏干,二日未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右上腹压痛;超声波检查显示: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壁增厚,边缘略毛糙。两年前曾做B超,确诊为胆囊炎。辨证属肝胆气滞,痰热内蕴。治宜疏肝利胆,清利湿热。处以柴芩利胆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龙胆草6g,金钱草20g,郁金10g,枳壳10g,白芍10g,延胡索12g,川楝子6g,蒲公英15g,生甘草6g,代赭石12g,竹茹9g,焦山楂12g,大黄8g(后下)。每日1剂,清水煎,分两次服。服1剂后,当晚胁痛减轻,上腹胀满明显减轻。连服5剂,诸症状明显减轻。再诊,大便调,原方去大黄,连服7剂,病告暂愈,嘱调畅情志,调节饮食。1月后复查B超提示胆囊基本正常,随访未复发。
(隋晓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