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伯牙精通音律,是个著名的琴师。
年轻时,伯牙跟随很有声望的成连先生学弹七弦琴。
但伯牙总觉得自己的琴音缺乏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为此他很苦恼。
成连老师知道伯牙的想法后,就带他到东海的蓬莱岛上寻找仙师,继续学艺。
仙师不在,成连老师就留下伯牙,独自出海寻找。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飞鸟为伍,每日练琴不辍。
一天,伯牙从海边散步回家,突然天空中乌云翻滚,下起了大雨。
他举目眺望,只见波涛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眼前动人的景致激发了伯牙的创作热情。
伯牙跑回住处,取琴弹奏,音随意转,大自然的美妙全部被融进了琴音。
不久,伯牙的琴艺就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他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次,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
风停后,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
忽然,岸边传来拍手叫绝的声音。伯牙寻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
伯牙立刻请樵夫登船,兴致勃勃地为他弹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伯牙弹起表现澎湃波涛的曲调,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奔腾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
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于是,二人结为好友,并约好第二年中秋时节再相会论琴。
第二年,伯牙如期而至,谁料好友已离他而逝。伯牙在钟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又弹了一次《高山流水》。
曲终,伯牙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完,将琴朝祭台狠狠摔去,从此不再抚弦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