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的辨证与治疗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2">附:秘验方介绍
      • 1.降压1号秘方" level="3">1.降压1号秘方
      • 2.降压2号秘方" level="3">2.降压2号秘方
      • 3.降压3号秘方" level="3">3.降压3号秘方

    高血压的辨证与治疗

    魏长春

    魏长春(1898—1987),男,浙江宁波人。初学药业,旋学中医,继学中医,继拜浙东名医颜芝馨为师,从医六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早年以治疗外感时病为主,后又专攻内伤杂病调治,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疾患及急重症,享有盛誉。著有《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魏长春医案》《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中医实践经验录》等,并发表论文数十篇。历任浙江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顾问,浙江中医院副院长。

    高血压,顾名思义就是血压异常升高。由于高血压病的病因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故病人的精神状态和疾病变化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病人对疾病存在不必要的顾虑,紧张害怕一辈子不能治愈,或担心日后得“中风”等重病,不仅对疾病不利,相反会促使病情发展和恶化,而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有信心、乐观),则对病情的恢复起着积极作用,因此,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对症下药,对病人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就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本病临床常见头痛头胀、眩晕、耳鸣、失眠、心悸、四肢麻木等症状,根据中医辨证,则属于“肝风”“肝阳”“上盛下虚”、肾水不足,肝火上冲的证候。中医所谓的肝病范围很广,除一部分是指肝脏器官实质病变外,肝风、肝阳、肝火等则是神经系统的一些证候群,证候的性质部位和动态多与性情急躁或情绪激动有关。《黄帝内经》指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将军和谋虑,就包含着指性情急躁和情绪激动的意思。后人根据《内经》以上论述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旨,把它纳入肝病的范畴。尽管这类术语应用到实践中去还是比较抽象的,但从古籍的部分肝病内容里,是可以寻找到本病的部分治疗方法的。分析高血压的总病机是阴阳失于平衡,所以治疗方法要以协调人身阴阳水火的不平衡,使归于平衡为主,即从《黄帝内经》治病必求其本与治病必求其因两项入手。“求本”是辨明病人体质阴阳虚实。“求因”是探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病,查清其成病的原因和有无其他兼症夹症,随症用药,而不能仅着眼于降压。现介绍常用的方药如下:

    1.高血压早期,患者体质较强,多数为肝阳偏胜,胆火内炽,临床表现为头目眩晕胀痛,耳鸣,口苦,烘热,头重脚轻,手足麻木,大便秘结,脉来弦大有力,舌质深红或绛。治宜平肝泻火。方用黄芩泻心汤。药用黄芩9g,生白芍9g,生甘草3g,龙胆草5g,焦山栀9g,钩藤9g,怀牛膝15g。黄芩泻心汤适用于高血压初起肝胆实火为患,黄芩、芍药、甘草、龙胆草、焦栀子泻火,钩藤平肝散风,怀牛膝降压。这是新病实证的治法。

    2.高血压证的肝阳上亢,表现为头痛眩晕,行走欲仆,烦躁失眠,性情急躁,脉象弦硬,舌红。治以降压调肝汤为主。药用谷精草、旱莲草各30g,夏枯草12g,野菊花、广地龙、钩藤各9g,决明子、怀牛膝、桑寄生各15g。一般而言高血压多因郁怒不乐,阳不秘藏,发生内风,攻冲成病。降压调肝汤,是从平熄肝风着手,使内脏阴阳协调。方中的谷精草、旱莲草、夏枯草熄风降压,决明子、广地龙柔肝降压,野菊花散风降压,怀牛膝引药下行,以治头脑胀痛,桑寄生养血、散风、降压,钩藤平肝熄风。诸药合用,冀以达到平静内风,降低血压而归于平。

    3.高血压日久体虚,下虚上实,肾亏肝阳上升,症见头目眩晕,头痛欲仆,四肢麻木,心悸夜不安眠,脉象弦细活滑大,舌红干燥。治宜滋阴潜阳,清上实下。方以杞菊地膝煎为主。药用枸杞子9g,大熟地15g,怀牛膝9g,旱莲草、桑枝各30g,山茱萸、泽泻、决明子各9g。杞菊地膝煎是纳气归根、上病下治的方剂。枸杞子补肾填精、纳气强心、益肝明目;白菊花养肝散风,治头痛眩晕作痛;熟地补血固精;怀牛膝引头脑郁热下行;旱莲草滋益肾阴,凉脑明目;桑枝散风平肝以治肢麻;山茱萸补肝以治头风脑痛;泽泻滋阴泻火,治头晕耳鸣;决明子明目益肝,治头风热痛;全方以补虚培本为主。

    4.慢性肾炎,病程久,内脏阴阳失调,症见血压升高,头晕痛,小便短少,体肿,口干,大便微溏,行动气促,脉象沉迟或沉细,舌淡苔白。此乃命门火衰,三焦气化失职,无排尿能力,需通阳利尿,升清化浊,以利积水、平血压。拟用瞿附通阳汤加味。药用瞿麦、熟附子、淮山药、茯苓、天花粉、车前子、怀牛膝、椒目、生黄芪等。

    5.病人素体胃阳虚,中气不足,内蕴痰水,呕吐涎沫,使肝气厥逆上冲,头痛眩晕,四肢酸麻,脉弦或沉紧,舌质淡白。此肝胃气化失调,导致血压不正常,时高时低,治宜温胃暖肝、和中降逆。拟用吴茱萸汤加味。药用吴茱萸、西党参、生姜、红枣、姜半夏、怀牛膝、决明子等。吴茱萸汤方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两书,原治干呕吐涎沫、头痛病症,今用治高血压胃阳不足,有水气及肝气上逆证。此方以萸、姜、参、枣四味温中平肝降逆;加姜半夏消痰厥、止头晕;怀牛膝引药下行,亦能起降压之效;决明子善治头风痛。此是治疗高血压之虚寒体质肝胃失调方。若因痰湿上蒙清窍者,可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治之。

    6.凡病都有兼症及夹症,高血压病兼痰火,头眩胀痛,喘咳气急,咳痰黄白厚腻,眼睛高突,脉象滑大,舌红,苔黄白厚腻。治以清降痰火为主。用雪羹汤加味,使肺气清肃,血压自然平稳。药用陈海蜇60g(洗净),野孛荠7只(洗去泥),海藻、昆布、决明子各9g,黛蛤散12g(包),桑枝30g、桑白皮、马兜铃各9g,黄芩6g。血羹汤由海蜇、孛荠二味组成,清代王晋三《古方选注》谓此方可治痰火咳逆,兼能平肝柔坚,今借治高血压血管硬化夹痰火证,佐海藻昆布咸以软坚,黛蛤散是煅蛤壳与青黛合剂,消痰火治喘逆,决明子、桑枝平肝熄风,桑白皮、黄芩、马兜铃清肺降压,善化痰火,以平咳喘,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下降,痰火自消,血压自然下降。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降压1号秘方" class="reference-link">1.降压1号秘方

    【组成】天麻12g 白术10g 茯苓10g 法半夏10g 陈皮6g 钩藤16g 柴胡10g 泽泻10g 怀牛膝24g 甘草3g 

    【功效】健脾化痰、升清降浊。

    【主治】症见头晕,伴耳鸣,恶心,呕吐,食欲欠佳,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舌体稍胖,舌质偏红,苔少而润,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加减】头晕甚者可加石菖蒲开窍醒神,寐差者加磁朱丸10g。

    【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为君;白术运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臣;柴胡、泽泻清肝泻热使邪有出路,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佐;甘草协合诸药为使。诸药相伍,共奏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之功。

    【点评】本方由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柴胡、泽泻而成。致眩病因有虚有实,医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作的原因之一,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出自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具有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之功效,本方可使风熄痰消、眩晕自愈而血压平复。

    2.降压2号秘方" class="reference-link">2.降压2号秘方

    【组成】吴茱萸6g 太子参12g 大枣5枚 生姜10g 黄连4.5g 法半夏10g 怀牛膝10g 决明子10g 

    【功效】温肝和脾、降逆止呕。

    【主治】症见头晕头痛,气短,胃脘作痛,喜温喜按,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加减】胃寒者可加木香、砂仁。

    【方解】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

    【点评】本方是吴茱萸汤的加减方,原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不仅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尚能温肝散寒,平冲降浊。魏老谨守病机,精心组成上方,用其治疗高血压病而证属肝胃虚寒,浊明上逆者,常获得满意疗效。

    3.降压3号秘方" class="reference-link">3.降压3号秘方

    【组成】瞿麦、熟附子各9g 淮山药、茯苓各12g 天花粉、车前子各9g 怀牛膝24g 椒目3g 生黄芪15g

    【功效】通阳利尿、升清化浊。

    【主治】慢性肾炎久治不愈,血压居高不下,症见头晕痛,小便短少,体肿,口干,大便微溏,行动气促,脉象沉迟或沉细,舌淡苔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加减】小便不利者可加路路通、泽泻。

    【方解】本方用附子峻补元阳,益火消阴。用椒目、车前子、瞿麦利水消肿,用山药、茯苓健脾利湿,用黄芪益元气、健脾胃,用天花粉清热生津,加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利尿除湿之功效。

    【点评】本方是魏老治慢性肾炎(水肿)的经验方瞿附通阳汤加黄芪而成,方中增加怀牛膝的药量,以增强导下之力,使头脑积瘀、身中积水下行,加生黄芪以温补脾肾之气,升清化浊。内脏安,三焦调则血压平。高血压病阳衰日久,小剂量扶阳温肾,于事无补,必附子以温阳降压。

    (李淑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