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补化瘀立论,益肾培元见效
翁维良
翁维良,男,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60—1962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两年。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临床药理基地主任,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著有《老年病》《活血化瘀治疗疑难病》《实用中西医结合肥胖病学》《临床舌诊图谱与疾病治疗》《临床中药学》《翁维良临床经验辑要》等学术著作1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次在美、日、法、韩、新及港、澳、台等讲学。
一、高血压病辨证施治" class="reference-link">一、高血压病辨证施治
1.肝阳上亢(或肝热上冲) 头痛头晕,口干口渴,目赤,便秘尿黄,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有力,属实证热证。
治宜平肝潜阳,清热降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0g,黄芩、野菊花各12~15g,栀子10g,泽泻10~15g,磁石30g,草决明15~30g,生地12~20g,虎杖、汉防己各12~15g,大黄3~10g。方中龙胆草、虎杖、黄芩泻肝热;野菊花、栀子、草决明、磁石清热除烦平肝明目;泽泻、大黄、汉防己使湿热由二便出;本方苦寒药较多,加用生地使苦寒药不致伤阴。
2.阴虚阳亢(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酸腿软,四肢麻木,舌质正常或暗红,苔薄黄或薄白,舌质红,脉沉细。
治宜滋阴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加减:天麻10~12g,钩藤12~20g(后下),石决明20~30g,黄芩12~15g,菊花10~15g,生地12~20g,怀牛膝、桑寄生、生杜仲、赤芍各12~15g,葛根12~20g,地龙12~15g。方中天麻、菊花、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黄芩泻肝火,生地养阴;杜仲、桑寄生补肝肾通经络,牛膝补肾引药下行;赤芍、葛根活血解肌,地龙通络。
3.肝肾阴虚 头晕眼花,目涩而干,耳鸣,腰酸腿软,足跟痛,夜尿多,舌质红,无苔,脉沉细尺弱。
治宜滋补肝肾。方用首乌汤加减:何首乌10~12g,丹皮12~15g,菟丝子15~20g,女贞子12~15g,磁石20~30g,决明子、桑寄生各12~15g,生杜仲10~15g,怀牛膝12~15g。方中首乌、女贞子、菟丝子、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丹皮、决明子、磁石平肝清热,牛膝引药下行。
4.阴阳两虚 头晕眼花,耳鸣目涩,腰膝酸软,肢冷、心悸气短,腹胀腹泻,或有阳痿早泄、月经失调等症,舌质淡或红,脉结代尺脉弱。
治宜养阴温阳。方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3~10g,党参10~15g,生地、阿胶各10~12g,桂枝6~10g,麦芽10g,珍珠母20~30g,女贞子、枸杞子各10~12g。方中党参、炙甘草补气,女贞子,枸杞子补肾。阿胶、生地、麦冬补心血养心阴,桂枝补心阳,珍珠母宁心。
5.冲任失调 头晕耳鸣,烦躁易怒,手足心热,记忆力减退,心慌失眠,月经失调,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或弦数。
治宜调补冲任。方用补肾二仙汤加减:仙茅10~12g,仙灵脾10~15g,黄柏10~12g,知母10~15g,当归10~12g,巴戟天10~15g。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阳补肾,黄柏、知母滋阴清热以泻相火,当归调理冲任。
6.痰湿阻逆 头晕,头重如裹,心烦欲吐,腹泻痞满,少食多眠,舌胖质淡,苔白腻,或厚而无津,脉弦滑。
治宜健脾化湿,清热化痰。方用温胆汤加味:陈皮、半夏各10g,茯苓12~15g,甘草6~10g,枳壳、竹茹各10g,钩藤15~20g,马尾连6~10g。二陈汤燥湿化痰,枳壳与半夏相配化痰降逆,竹茹、陈皮相配和胃理气,钩藤平肝,尾连清热。
二、高脂血症病因病机" class="reference-link">二、高脂血症病因病机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浊阻”范畴,与肝、脾、肾三脏有关。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或膏粱厚味实热内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肝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脾胃蕴热,运化失司,热痰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而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食入胃化生水谷之精微,厚浊部分归心脉,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微之正常输布与肝之调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肝气调达,脾土健运。肾虚而致脾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久之阻塞经脉而引起胸痹心痛。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有“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指出由痰浊阻碍经络引起之胸痹心痛的治疗。
三、高脂血症辨证施治" class="reference-link">三、高脂血症辨证施治
根据临床的不同表现,多采用利湿、化痰、清热、疏肝利胆、养阴补肾等法治疗。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半夏、白术、陈皮、茵陈、金钱草、郁金、荷叶、金银花、忍冬藤、黄芩、胡黄连、虎杖、柴胡、大黄、郁金、玉竹、沙参、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桑葚、仙灵脾、桑寄生等。
1.清热利湿法 用于血脂高而有烦渴,烦热尿少,腹胀水肿,脉滑数,苔腻者。药用:金银花12~15g,连翘10~15g,野菊花、草决明、荷叶、泽泻各12~15g,茯苓10~15g,虎杖12~15g,忍冬藤15~20g。
2.祛痰除湿法 用于血脂高,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者,脉滑苔腻。药用:陈皮、半夏、竹茹各10~12g,茯苓10~15g,甘草6~10g,胆南星、杏仁各10~12g,黄芩、莱菔子各12~15g,薏苡仁15~20g。
3.清里通下法 用于血脂高而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苔厚腻者,药用:大黄10~15g,枳壳10~12g,丝瓜络、黄芩各10~15g,芒硝、胡黄连各6~10g,茵陈10~12g。
4.滋阴补肾法 用于血脂高,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脉沉细,舌质红,苔薄者。药用:生地12~15g,沙参10~15g,五味子10~12g,菟丝子10~20g,何首乌10~12g,丹皮、泽泻、黑芝麻各10~15g,桑寄生12~15g。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平肝降压方" class="reference-link">1.平肝降压方
【组成】天麻15g 钩藤20g 黄芩15g 生地12g 决明子15g 菊花、栀子、川牛膝各12g 泽泻、酸枣仁各15g
【功效】平肝潜阳。
【主治】症见头晕,心烦失眠,易怒,大便偏干,脉弦而有力,舌苔黄,舌质红。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加减】头晕头重加葛根15~20g,白蒺藜12~15g;食少加山楂、莱菔子各12~20g,尿少加车前子、汉防己、泽泻各12~15g。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菊花、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泽泻利水,牛膝补肾、引药下行,配合酸枣仁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
【点评】高血压病表现为肝热上冲实证时,不用苦寒药(龙胆草、黄芩、栀子等)不能清其火、且不易收到降压效果。
2.益肾降压方" class="reference-link">2.益肾降压方
【组成】仙茅10~12g 仙灵脾10~15g 黄柏10~12g 知母10~15g 当归10~12g 巴戟天10~15g 路路通10~15g
【功效】补肾、平肝、潜阳。
【主治】症见头晕耳鸣,烦躁易怒,手足心热,记忆力减退,心慌失眠,月经失调,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或弦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加减】烦躁易怒加柴胡、苏梗各10~12g。心烦失眠加合欢皮15~20g,远志6~10g,夜交藤15~20g。
【方解】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阳补肾,黄柏、知母滋阴清热以泻相火,当归调理冲任,路路通以利尿使邪有出路。
【点评】以上二方是翁老治高血压病的经验方,用药精良,疗效确切。一般认为,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活血通络药物治疗高血压,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杨丽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