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高血压病应当注意的几项原则
    • 一、溯因缘,和五脏" level="2">一、溯因缘,和五脏
    • 二、辨阴阳,佐动静" level="2">二、辨阴阳,佐动静
    • 三、审气机,调升降" level="2">三、审气机,调升降
    • 四、析水湿,祛浊邪" level="2">四、析水湿,祛浊邪
    • 五、明标本,施通补" level="2">五、明标本,施通补
    • 六、别四时,定法度" level="2">六、别四时,定法度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2">附:秘验方介绍
      • 1.培元降气方" level="3">1.培元降气方
      • 2.培元化痰祛瘀方" level="3">2.培元化痰祛瘀方
      • 3.培元利水方" level="3">3.培元利水方

    治疗高血压病应当注意的几项原则

    曹玉山

    曹玉山,甘肃中医学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1963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本科,从事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工作四十余年。擅长运用现代医学诊疗方法结合传统中医理论,辨病辨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各类心脏病,脑血管病及中风后遗症。用古方、立新意、创新路,经验丰富。在省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老年高血压病主要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的血压≥140/90mmHg,临床上往往以收缩压增高,舒张压水平偏低,脉压增大,血压波动性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晨峰高血压现象显著,并发症多等为特点。

    一、溯因缘,和五脏" class="reference-link">一、溯因缘,和五脏

    老年高血压病同其他年龄阶段的高血压病在病因方面相似,常与禀赋、情志、饮食、体虚、内伤等相关,但仍应审证求因,明晰因果之间发生的条件或诱因。不少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之所以在某一阶段血压居高不下或波动,往往与此前呼吸系统病史有关。肺喜润恶燥,而西北地处高寒之域且偏燥,致娇脏易戕而肺易虚。治疗上注意润肺、祛风;酌用麦冬、玄参、紫菀、款冬花、白芷、荆芥、防风、蔓荆子之类。金代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篇》中说:“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提出“金衰不能制木”是导致“头目眩运”的原因,经验与此相应。其尤好蔓荆子,一般用量15g,《本草汇言》谓其“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药品化义》称其“为肝经胜药”。

    老年人脏腑功能呈减退之势,虽历事磨炼较多,但情绪的刺激容易造成脏腑损伤。忧郁恼怒,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阴耗伤,阴虚阳亢,风阳升动,上扰头目,发为高血压眩晕,严重者可致中风。《类证治裁·眩晕》言:“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对这类患者,治疗上尤其重视“肝”。既注意“镇肝”“疏肝”“凉肝”,还注意“养肝”,药多用石决明、珍珠母、磁石、牡丹皮、栀子、夏枯草、柴胡、郁金、白芍、当归等。

    如遇晨起血压偏高患者,必追问夜间睡眠状况。《难经·第四十六难》指出:“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心为神明之主,神安则眠,神不安则失眠。失眠易致阴血损耗,进而耗伤肝阴,阴虚为阳所胜,一则终夜烦扰,二则阳亢而眩。方中多重用酸枣仁、远志、柏子仁、龙骨、牡蛎等。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安心神,可以稳五脏。

    查病,必问饮食喜好。《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汪昂《本草备要》释:“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咸能渗泄津液。”认为五味过度终伤五脏,且咸可致瘀。现代医学亦强调限盐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基础地位。因此,诊疗时,据其饮食喜好先做生活调理指导,处方立法注意补虚,遣药多加化瘀之属而兼顾“气血”之变。

    遵《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认为老年高血压治疗应注意“七七”“八八”之特点,男性需重视“肾”,女性需关注“冲任”。临床多用续断、桑寄生、杜仲、何首乌、枸杞、女贞子、旱莲草等。同时,考虑到“五七”(女子阳明脉衰)、“五八”(丈夫肾气衰)为人生转折之际,强调本病宜在35~40岁时高度警惕。

    二、辨阴阳,佐动静" class="reference-link">二、辨阴阳,佐动静

    高血压病因病机虽有多种,阴阳失调至为关键。尽管高血压临床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多见,但认为不可一概而论,临证仍需首别阴阳,尤其老年患者,阳虚夹阴虚,阴虚夹阳虚常见,多疾并存普遍。其诊疗时特别注意在高血压相兼疾病中寻找突破。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者临床不少见。糖尿病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对这一类高血压病患者,临床重视阴虚阳亢。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邹按》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临床多用玉竹、葛根、天花粉、生地黄、玄参、麦冬、枸杞等滋阴,但在阴柔之品中往往酌加淫羊藿,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

    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者临床亦不鲜见。冠心病以阳微阴弦为关键病机,对这一类高血压病患者,临床重视阳虚阴盛,临床多用淫羊藿、桂枝、附片、肉苁蓉等温(通)阳,尤其对兼有水饮及痰瘀者更为适宜。水饮、痰瘀属于阴类,非阳不运,其根本还在于“阳衰则气不化”(张景岳语)。对年老体弱之人施用补益之品时,往往虑其壅滞、黏腻、阴柔之性,喜以川芎佐入方中。此药辛温,功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开郁、燥湿。《本草汇言》谓其“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黏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如此,则组方动静结合,补而不腻,相得益彰。

    老年人本易多痰多瘀,药物运输往往因“痰瘀”而阻;药效发挥,须先调血运,补益之品方易达病所。佐用川芎,可谓独具匠心。

    三、审气机,调升降" class="reference-link">三、审气机,调升降

    中医治疗疾病之关键在于“气机”问题,高血压的治疗亦是如此。脏腑通过气机升降而调理气血运行,对高血压气机之变,尤重脾胃、肝。究于脾胃,缘其升清降浊,通上彻下,为气机升降之枢。“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主升,方有肝之升发,肺之宣发,肾水之上滋;胃主降,方有心火之降,肺之肃降,肾之纳气。于是,斡旋上下,心、肝、肺、肾功能得到正常发挥与协调;脏腑升无太过,降无逆行,水火既济,高下相召,则气血和调。如升发太过,或下行受遏,均可致气血上逆而血压骤升。究于肝,“盖肝为木脏……水火炽盛,亦自有风,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张锡纯语)。

    据年龄、性别应顾及冲任;就气血升降而言,冲为血海,又为十二经脉之海,气血逆乱,必及冲脉,因此“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素问·调经论》)需联系冲脉而治。唐容川说“血之归宿,在于血海,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未有冲气不逆上,而血逆上者也,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治疗上多用牛膝、代赭石、半夏、决明子等药主降,并用丹参、桃仁等活血而“开下行之路”(张锡纯语);葛根主升。

    喜用川楝子、延胡索(即金铃子散)相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鉴于厥阴肝木不可过度克伐而需引肝气下达,折其反动之力,川楝子还能顺肝木之性不使之抑郁。在调理气机方面,还善用黄芪,旨在益气、升阳、利水。张锡纯谓其“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一般以30g为起始剂量,主张重用,血压平稳下降而未见其升。

    四、析水湿,祛浊邪" class="reference-link">四、析水湿,祛浊邪

    诊疗老年高血压病,较重视体内“水湿”之有无,尤其是血压较顽固者。其强调高血压病变脏腑与肾、肝、脾相关;肝、脾、肾功能失调,终致气、血、水生变于脏腑及经脉。《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如果脾虚不能输精以养肺,水谷之精转为痰饮上干;脾虚下不助肾,肾不主水则水液内停,流溢各处,波及五脏。现代医学在高血压治疗中重视利尿剂的使用,因其可减少循环血容量、心输出量及平均动脉压力,对正常肾功能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有效(这类人有盐敏感倾向)。衷中参西,方中往往加入玉米须、泽泻、车前子、猪苓等。重视高血压病患者痰瘀问题。关于高血压痰瘀形成的机制,认为主要涉及4个方面:一则脏腑功能失调;二则津血输化障碍;三则久病致痰致瘀;四则痰瘀互致互化。他判定痰瘀时注意结合一些生化指标(如尿酸、血脂、血糖等)作为参考。多用牛膝、当归、丹参、红花、川芎、地龙、鸡血藤、苏梗、水蛭等活血化瘀;陈皮、半夏、贝母、竹茹等化痰。好用竹沥,此药化痰降脂,《本草衍义》赞其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府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

    此外,注意从舌脉分析痰瘀是否化热,临床多以虎杖、连翘配入方剂。虎杖,《本草述》称其“其行血似与天名精类,其疗风似与王不留行类,第前哲多谓其最解暑毒,是则从血所生化之原以除结热,故手厥阴之血脏与足厥阴之风脏,其治如鼓应桴也”。连翘,张锡纯称其“味淡微苦,性凉。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为其性凉而升浮,故又善治头目之疾”。还赞其“善理肝气,既能舒肝气之郁,又能平肝气之盛”。

    五、明标本,施通补" class="reference-link">五、明标本,施通补

    老年高血压病就病性而言多为本虚标实,本虚涉及多脏,标实除风、火、痰、瘀外,尤应重视腑气。腑气不通易便秘,病变虽责在大肠,但实际与肝、肾、肺、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脾肺气虚,传送无力;胃气不降,食浊滞肠;肝气郁结,气机壅滞,“气内滞而物不行”(尤怡语),或气郁化火伤津,肠道失润;肾开窍于二阴而恶燥,又主五液。

    肾阴抑或肾阳不足,皆可影响大肠传导而为便秘。对高血压辨证,重视肝肾,但不拘于肝肾;施补益,重五脏和谐。

    腑气不通,每致气机升降失调。张锡纯认为“肝火之升,冲气上冲又多因胃气不降而增剧”,木旺生风而酿气升、火升之害终致气血上逆、上实下虚之变,未来可以预测。是故,通腑气为调理气机的关键一招。

    对于血压明显波动或某一阶段居高不下并呈一定周期性者,均会仔细询问排便情况。在辨证基础上多用郁李仁、枳实(壳)、厚朴、桃仁、杏仁等;尤喜桃仁、杏仁。桃仁,《本草思辨录》谓其“主攻瘀血而为肝药”,《药品化义》谓其“味苦能泻血热,体润能滋肠燥”。杏仁,《本草纲目》谓其“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本草求真》谓其“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秘,温则宣滞行痰”。

    六、别四时,定法度" class="reference-link">六、别四时,定法度

    临床观察到血压随四时节气变化,一般每年冬春较夏季稍高;节气交替时(如立春、雨水、清明、白露、寒露、冬至)血压也易明显波动。此特定之际,气血波动增剧之时,为高血压病患者多事之秋。认为此现象与脏腑及寒热变化相联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气血之变。《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临床注意“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原则,且在此时鼓励一些高危患者静脉滴注丹参、红花、川芎、疏血通等注射液,以防并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危重症。除药物外,还建议患者据四时节气而养生。

    老年高血压病的控制应强调个体化,其治疗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积极控制血压,并不是一味降压,否则,不良事件反而会增加;治疗用药以平稳、和缓为要,“以平为期”;要反复宣教,提高患者的认识和依从性。如此,既能提高疗效,又能保持特色。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培元降气方" class="reference-link">1.培元降气方

    【组成】豨莶草15g 夏枯草12g 杜仲15g 天麻12g 钩藤(后下)10g 葛根10g 牛膝15g 桃仁10g 杏仁8g

    【功效】补益肝肾、通腑降气。

    【主治】高血压,症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头重足轻、耳鸣健忘、五心、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气滞明显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大便秘结甚者,可加郁李仁、枳实(壳)、厚朴。

    【方解】方中杜仲、牛膝为君,《本草纲目》称杜仲为“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本草经疏》称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肝肾”,二药合用补益肝肾以治本;天麻、钩藤平肝祛风,以制肝阳上逆之势,为臣;豨莶草通经活络、清热降压,夏枯草降肝火,二药合用既平肝火、降血压、通经络,又能制约君药温热之性,共为佐药;葛根善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可改善本病患者颈项强痛症状,桃仁、杏仁通便润肠,共为使药。

    【点评】本方是曹老治疗高血压的自拟经验方,本方在补肝肾以治本的同时,伍用平肝祛风,升阳降火,通经活络之品,标本兼顾,尤在用桃仁、杏仁通腑以调理气一处,堪称独到。

    2.培元化痰祛瘀方" class="reference-link">2.培元化痰祛瘀方

    【组成】豨莶草15g 夏枯草15g 杜仲12g 天麻12g 钩藤(后下)15g 葛根10g 牛膝15g 地龙8g 竹茹、竹沥各10g

    【功效】补益肝肾、化痰祛瘀。

    【主治】高血压,症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头重足轻、耳鸣健忘、五心、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活血化瘀用桃仁、鸡血藤、水蛭;痰浊明显者陈皮、半夏、贝母。

    【方解】方中杜仲、牛膝为君,《本草纲目》称杜仲为“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本草经疏》称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肝肾”,二药合用补益肝肾以治本;天麻、钩藤平肝祛风,以制肝阳上逆之势,为臣;豨莶草补肝肾,夏枯草降肝火,二药合用既可补肝肾,又能制约君药温热之性;葛根善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可改善本病患者颈项强痛症状,地龙、竹茹、竹沥合用化痰祛瘀,共为佐使药。

    【点评】方中竹沥可化痰降脂,《本草衍义》赞其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

    3.培元利水方" class="reference-link">3.培元利水方

    【组成】豨莶草15g 夏枯草10g 杜仲15g 天麻、钩藤(后下)各15g 葛根10g 牛膝15g 玉米须20g 泽泻15g

    【功效】补益肝肾、利水化湿。

    【主治】高血压,症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头重足轻、耳鸣健忘、五心、头身困重、双下肢肿胀、舌淡苔白,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临证加减。

    【方解】方中杜仲、牛膝为君,《本草纲目》称杜仲为“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本草经疏》称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肝肾”,二药合用补益肝肾以治本;天麻、钩藤平肝祛风,以制肝阳上逆之势,为臣;豨莶草补肝肾,夏枯草降肝火,二药合用既可补肝肾又能制约君药温热之性,共为佐药;葛根善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可改善本病患者颈项强痛症状,玉米须、泽泻化湿利水,共为使药。

    【点评】西医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中重视利尿剂的使用,中医临床往往加用玉米须、泽泻、车前子、猪苓等具有清热、利尿、通淋等作用的药物,可起到与西药利尿剂类似的作用。

    (杨 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