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证平调,经方降压
    • 一、平肝熄风" level="2">一、平肝熄风
    • 二、苦泄泻火" level="2">二、苦泄泻火
    • 三、化痰消瘀" level="2">三、化痰消瘀
    • 四、下气降逆" level="2">四、下气降逆
    • 五、补益肝肾" level="2">五、补益肝肾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2">附:秘验方介绍
      • 1.潜阳降逆汤" level="3">1.潜阳降逆汤
      • 2.燥湿化痰熄风汤" level="3">2.燥湿化痰熄风汤
      • 3.泻火潜阳汤" level="3">3.泻火潜阳汤

    临证平调,经方降压

    汪履秋

    汪履秋(1919—1999)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历任江苏省中医学会急症研究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省卫生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风湿病、时病等内科病证的治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根据高血压病的主要规律,以平肝熄风、苦泄泻火、化痰消瘀、下气降逆和补益肝肾为五大治则,并在临证时有机地进行串联贯通,多可控制血压和减轻症状。

    一、平肝熄风" class="reference-link">一、平肝熄风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巅顶之上,唯风可到”。从症求因,盖高血压病的头痛眩晕之候,并非外来之风,而是厥阴肝木不静,肝风上冒,清空被扰,窍络不利,故出现头昏脑涨,著于两侧太阳及嫩顶部位,甚则痛如抽擎,双目模糊涩胀。若素体阳盛,或长期忧思恼怒,肝失条达,可致气郁化风生火,风阳升动,临床上除血压明显升高外,又可伴见面色潮红、烦躁少寐、口苦耳鸣等症。其治疗应以平肝熄风为主法,天麻钩藤饮是首选方剂,若兼阳热亢盛,非羚羊角莫属,意取凉肝镇惊之功,除天麻具熄风镇痉,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外,钩藤、僵蚕、全蝎、蜈蚣等均能平肝熄风、清热镇惊,临床应随证选用。

    二、苦泄泻火" class="reference-link">二、苦泄泻火

    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转化,虽与肝风内动密切相联,但《医学从众录》指出:“盖风者,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是风升火动,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可见风火相煽,或痰火内盛,上蒙头目,扰及心神,皆可出现头额胀痛,面红目赤,阵感供热,貌似醉状,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苔黄,脉弦而数等。届时如用一般平肝熄风法,尚嫌药力不及,必须参入苦泄肝胆实火之品,方能直折里热,龙胆草、黑山栀子、黄芩、丹皮、夏枯草、菊花均为清泻肝热的佳药。

    三、化痰消瘀" class="reference-link">三、化痰消瘀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最恶抑郁,长期心胸不悦,气机失调,或进而化火,可致津液不布,火聚成痰,再则嗜酒醇厚,饥饱劳倦,内伤脾胃,健运失司,水谷精微不归正化,亦能聚湿生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高血压病变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病理。故治疗时把握化痰环节至关重要湿痰上蒙,逆而不降,头重牵眩,泛恶欲吐时,应予燥湿化痰,熄风和胃,用半夏天麻白术汤、泽泻汤之类。呕吐频繁加旋覆花、代赭石、竹茹、生姜降逆和中;伴耳鸣重听,用葱白、郁金、石菖蒲、苏梗通阳利窍;若痰阻气机,郁而化火,症兼心烦口苦,苔黄腻,脉弦滑,应伍入苦泄清热之品。气郁易化火,阳亢则风动,风阳升动关联气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高血压病一的全程必须始终重视治血法,血虚者养血,重用黄芪、当归、白芍、生熟地、桑葚,血瘀者活血,宜选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郁金之类,必要时配上全蝎、蜈蚣、地龙、地鳖虫等虫类搜逐药,既活血又祛风,效果更加理想。

    四、下气降逆" class="reference-link">四、下气降逆

    《素问·方盛衰论篇》说:“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景岳全书·头痛》又说:“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高血压病的风阳痰火痕诸邪,均源于气机失调,反过来又促使气难畅达,所以调气,降气势在必行,它一面可将里邪消散,一面又能镇逆潜阳,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功效,金石重镇药即属此列,龙骨、牡蛎、石决明、代赭石、珍珠母、灵磁石每多选用,此外,旋覆花、枳壳、厚朴、降香、川楝子等治理气机药,若能参进他法,一旦气机得畅,则可望风平火灭、痰去血和,而诸证悉除。

    五、补益肝肾" class="reference-link">五、补益肝肾

    肝肾本为同源,风阳痰火久恋不解,或因禀赋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肝肾精血亏耗,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濡养,上实下虚,症见头中空痛,每兼眩晕,腰酸胫软,耳鸣不聪,神疲寐差等,其时治当兼顾,视其主次处理。《临证指南医案·头痛》邹时乘按“……如阴虚阳越而头痛者,用仲景复脉汤、丹麦大枣汤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阴熄风为主,如厥阴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头痛者,用首乌、柏仁、稽豆衣、甘菊、生芍、枸杞辈熄风滋阴为主。”临证可做遣药借鉴。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潜阳降逆汤" class="reference-link">1.潜阳降逆汤

    【组成】钩藤12g 白蒺藜10g 石决明15g 夏枯草15g 黄芩10g 小蓟15g 旋覆花6g 代赭石30g 桃仁10g 红花10g 槐花15g 豨莶草15g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

    【主治】适用于面色潮红、烦躁少寐、失眠多梦、口苦苔黄、脉弦而数之高血压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若心火独亢,再配黄连、竹叶、莲子芯以清心泻火,伴见大便秘结,腑气不行,可增当归、芦荟、大黄、青黛等泄肝通腑,冀其火灭风自平也。

    【方解】方中重用代赭石、配合旋覆花加强镇逆降气之功。用黄芩的苦寒,夏枯草清热散郁,二者合用,共奏苦泄泻火之能。石决明功能平肝熄风,钩藤功在清热平肝,白蒺藜也有平肝降压之功。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可使血行通畅,防止血脉瘀阻。槐花性味苦寒,功能清热平肝、凉血,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改善毛细血管壁脆性。豨莶草、小蓟凉血、通络。

    【点评】本方熔平肝熄风、苦泄泻火、降气镇逆、化瘀和络四法于一炉,临床用于治疗阳亢体实的高血压病人,确实能使肝火得降,气血得平,血压很快下降。

    2.燥湿化痰熄风汤" class="reference-link">2.燥湿化痰熄风汤

    【组成】半夏10g 陈皮5g 天麻10g 苍术10g 泽泻15g 胆星5g 地龙10g 牛膝10g 豨莶草15g 石菖蒲5g 生山楂15g

    【功效】燥湿化痰、熄风和胃。

    【主治】适用于头昏而重,倦怠懒动,晨起干恶,舌苔白腻,脉小滑之高血压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肝肾不足者,可加生地、熟地、山茱萸肉、当归、杜仲等养肝滋肾之品亦可参选其中。

    【方解】方中半夏、胆星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牛膝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为君;苍术运脾燥湿,泽泻、健脾、渗湿为臣;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山楂调和脾胃为佐;甘草协合诸药为使。

    【点评】本方是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加减方,用于风痰上扰所致的高血压。本方具有燥湿化痰、平肝熄风、健脾袪湿的功效,能使风熄痰消、脾健湿袪,则血压自降。

    3.泻火潜阳汤" class="reference-link">3.泻火潜阳汤

    【组成】龙胆草5g 夏枯草10g 焦栀子10g 制大黄10g 天麻5g 钩藤12g 半夏10g 牛膝10g 石决明15g

    【功效】泻火潜阳。

    【主治】适用于头目胀痛、心烦善怒、口中干苦、面部潮红、目赤溲黄,常有耳胀耳鸣、大便偏干、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眼目干者可加枸杞、菊花。

    【方解】方用龙胆草、夏枯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主要药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大黄清热祛湿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牛膝引血下行。

    【点评】本方是以泻肝胆之实火,平上逆之肝阳为宗旨组成的祛邪之方,可使火降热清,肝阳下潜,循经所发诸证如血压升高等可随之而愈。

    (马 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