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潜解郁,重在调肝
    • 一、肝火内动,肝阳上扰" level="2">一、肝火内动,肝阳上扰
    • 二、湿痰壅遏" level="2">二、湿痰壅遏
    • 三、体虚眩晕" level="2">三、体虚眩晕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2">附:秘验方介绍
      • 1.疏肝潜阳汤" level="3">1.疏肝潜阳汤
      • 2.清肝解郁降压汤" level="3">2.清肝解郁降压汤

    平潜解郁,重在调肝

    何 任

    何任,浙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博士生导师。为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当选为首届国医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数十年来,撰写著作十余部及学术论文二百多篇,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成为现代校注《金匮要略》的最权威版本,是迄今为止国内该学科最高奖项;编著出版的《〈金匮要略〉新解》,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被日本汉方医学界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临床以内科、妇科为主,专于温热时病;晚年于疑难杂症潜心钻研。遇重症大症,常以经方取效;遇杂病、疑难症,则经方、金元医家方选而用之,治效更显。

    历来医家叙述眩晕之病因,虽说法各异,但总是以《素问》《灵枢》所说为立论之基本。其中突出论眩晕病因的,以刘河间之由于“风火”说;朱丹溪之由于“痰”说;张景岳之由于“虚”说,影响较深广。张景岳综合前人所论眩晕,说:“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证之临床,此说可信。目前中医资料中关于眩晕一证的分类,大体上以肝阳上扰、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4种为主。高血压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凡出现振颤、眩晕、手足麻等症,当认为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症见厥逆、头痛、眩仆者,当属“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至于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者,则是“大厥”。余临诊时在习惯上多先分清标本虚实。本虚者,以肝肾不足、心脾亏损为主标实者,以肝风、火、痰、湿浊为主。病位在肝、脾、肾,而三者又以肝为主。

    一、肝火内动,肝阳上扰" class="reference-link">一、肝火内动,肝阳上扰

    因肝火内动,肝阳上扰眩晕者:每因烦劳、恼怒而眩晕,常见口苦,苔黄、脉弦。常以平肝潜阳、解肝郁、清肝火诸品。常选用逍遥散、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等。本虚肝肾不足甚者,亦可酌情选用杞菊地黄丸之属。

    二、湿痰壅遏" class="reference-link">二、湿痰壅遏

    湿痰壅遏致眩晕者:则常见头脑晕兼闭塞,气促泛漾,苔白腻,脉濡。治以祛痰湿为主,以二陈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或选用泽泻汤、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若气虚挟饮者,则往往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重下轻所致。常以六君子汤为主加减治之。

    三、体虚眩晕" class="reference-link">三、体虚眩晕

    体虚眩晕甚者:兼有气促,脉微,自汗不已,以重用人参或党参并六君子汤为宜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者常有手足心热,舌质红,脉弦细,常选用六味地黄汤。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往往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常选用右归丸之类。

    据临床所见,往往虚实互见,或本虚标实,或数种成因见证交织并见。更有眩晕不甚,而头目不利者多为气血亏虚而肝阳上扰之轻症,可以川芎散、防风散类见效。合而观之,高血压病是由于肝肾阴阳失调,肝肾阴虚和肝阳上亢化生出多种病变,出现多种见症,故临床中所见高血压患者多以肝阳上亢症为主。针对这一特点,临床运用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随症进行加减取得显著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疏肝潜阳汤" class="reference-link">1.疏肝潜阳汤

    【组成】天麻20g 钩藤20g 石决明15g 山栀15g 黄芩15g 益母草10g 牛膝1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郁金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

    【功效】疏解肝郁、平潜亢阳。

    【主治】高血压病眩晕,症见郁闷烦恼,头眩目花,夜寐转辗难安,脉弦,苔黄。

    【用法】水煎,5剂,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如肾气虚者加菟丝子水、山茱萸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胡桃肉;肾阳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

    【方解】本方是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以致头部疼痛、眩晕的常用方。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郁金行气活血、疏肝利胆,与山栀、黄芩相配共奏清肝火之效;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

    【点评】此方由天麻钩藤饮加郁金而成。天麻钩藤饮出自《杂病证治新义》,该书称此方为“用于肝厥头痛、晕眩、失眠之良剂”,加郁金者,在于加强本方调理气血行之功效。若以现代之高血压头痛而论,本方所用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经研究有降低血压之作用,故有镇静精神、降压缓痛之功。

    2.清肝解郁降压汤" class="reference-link">2.清肝解郁降压汤

    【组成】龙胆草9g 生地12g 姜半夏9g 生栀子9g 知母6g 柴胡4.5g 竹茹12g 当归9g 黄芩6g 车前子9g 泽泻6g 保和丸15g(包煎)

    【功效】解肝郁、清肝火。

    【主治】肝郁化火、肝胆湿热型高血压病。临床上症见头部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舌苔薄黄,脉弦数夹有湿热。

    【用法】5剂水煎连服两周,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如肾气虚者加菟丝子、山茱萸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胡桃肉;肾阳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

    【方解】方中龙胆草上能清肝胆实火,下能泻肝胆温热,两擅其长为君药。黄芩苦寒,泻火燥湿。栀子苦寒,清热泻火,除烦利胆。故用黄芩、栀子为臣。泽泻、车前子、木通三药合用能通利血脉,利关节,渗湿泄热,泻相火,去肝中风热,使阳亢气血上壅的诸症得消;生地滋养肝肾阴,当归补血以养肝,均用以为佐。

    【点评】本方是龙胆泻肝汤的加减方,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调节血压的机制涉及神经中枢、神经节、周围神经、心脏和外周血管等不同环节,是治疗高血压肝郁化火证的有效方剂。

    (贾晓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