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肝助阴以抑阳,温肝助阳以抑阴
万友生
万友生,男,是江西省全国著名的中医学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生前曾任江西省卫生厅中医科负责人、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中华中医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等职,倾毕生精力提出寒温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在全国中医学术界独树一帜。主要著作有《伤寒知要》《寒温统一论》和《热病学》三书。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医案、医话一百三十余篇。他领衔的国家科委“七五”攻关中医急症科研课题——应用寒温统一热病理论治疗急症(高热、厥脱的临床研究)获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寒温统一论》一书还获得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优秀奖。
高血压病患者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但也有相当部分患者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在疾病的起始阶段最能体现其基本病机。
一、高血压的基本病机" class="reference-link">一、高血压的基本病机
根据上述症状,可以认为高血压的基本病机可分为虚、实两方面。
1.实与肝有关 肝失疏泄是其基本病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亦开朗。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畅,在情志上则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或易于激动发怒。而情志活动的异常也导致气机失调,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如激动发怒等易致肝气上逆,肝的升泄太过,气随血逆,血壅于上,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实证症状。
2.虚与脾肾相关 脾气亏虚、肾阴不足是其基本病机。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加之劳神或劳力之后耗血伤气,故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虚证症状。肾阴不足,由于肝肾同源,极易导致肝阴不足,肝脏体阴用阳,肝阴不足,阴不制阳,则出现肝失疏泄的病证。中医临床观察,多见肝阳上亢之症,大都宜用滋水平木的清降方剂,极少见有用助阳抑阴的温降方剂者。而且在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教训时总结出,虽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青木香能降血压,但因其性寒冷(《中药大辞典》指出“虚寒患者慎服”),只适宜于高血压阳证,而不适宜于高血压阴证。
二、以头晕巅顶痛为主症的高血压病" class="reference-link">二、以头晕巅顶痛为主症的高血压病
针对临床中以头晕巅顶痛为主症的高血压病,其症有阴阳之辨,中医临床只有严格遵从中医理论以辨证立法选方择药,才能提高疗效。如果离开了中医理论,硬套西医病名而不辨证型,生搬药用成分而不辨药性,“中为西用”而“对号入座”,则不但难以提高疗效,而且有时难免产生不良后果。
头晕巅顶痛而拒按,喜冷恶热,脉弦数等,属阳证,一般称之为“厥阳头痛”;头晕巅顶痛而喜按,喜热恶冷,脉弦迟者,属阴证,一般称之为“厥阴头痛”。三阴经脉唯厥阴有一支与督脉会于巅顶,故厥阴病无论阳盛阴虚而阳风上逆或阴盛阳虚而阴风上逆,都可发生头晕巅顶痛症。但阳风上逆的,必阳亢而热,治宜滋肝助阴抑阳以清降之;阴风上逆的,必阳虚而寒,治宜温肝助阳抑阴以温降之。本证多见于西医所称之高血压病,并以肝风阳证治宜清降者居多数,但肝风阴证治宜温降者也非罕见。至其所兼见的面色晦暗水肿、两目迎风流泪、口淡出水、饮食减少而喜热恶冷、受寒则胸胃隐痛、嗳气吐酸、二便不利等症,则是由于厥阴阴盛阳虚,木邪侮土,土虚不能制水,浊阴或随阴风冲逆而上泛,或随木郁气滞而内结所致。所以肝风阴证的高血压病多采用温肝降逆的方法,即获得预期的效果。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温肝降压汤" class="reference-link">1.温肝降压汤
【组成】吴茱萸15g 生姜15g 大枣15g 党参15g 黑锡丹3g
【功效】温阳暖肝、降逆熄风。
【主治】因肝经阳虚阴盛而阴风内动所致的肝风阴证高血压病。症见眩晕、面青、头顶痛而喜按、喜热怕冷、或惊癫抽搐、口吐涎沫、舌暗淡白润、脉弦而迟等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加减】一般服用5剂后,随证进行加减。
【方解】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点评】此方为吴茱萸汤和黑锡丹组合而成,以大剂吴茱萸汤为主方温肝降逆,同时配合黑锡丹升降肝的阴阳,临证也可加用旋覆花和代赭石以化浊平冲。
【验案】患者,男,51岁。
初诊,患高血压病久治少效。现血压高达31.2/18.2kPa,头晕甚而巅顶重痛喜按,头皮麻木,不知痛痒,两目迎风流泪,怯寒特甚,每当天寒风大即不敢外出,如受寒即胸胃隐痛,口淡出水,饮食喜热恶冷,时或嗳气吐酸,大便时结时溏(溏时较多)而粪色淡黄,小便不利而尿色清白,面色晦暗水肿,声音重浊,舌黯淡润滑,脉弦动而迟。此证属肝经阳虚阴盛,阴风内动,浊阴向上冲逆所致。法当温肝降逆以熄风。方用温肝降压汤:吴茱萸15g,生姜15g,大枣15g,党参15g,黑锡丹3g。连服5剂,头晕稍减,血压稍降;再进5剂,头晕续减,巅顶痛除,头皮麻木和怯寒明显减退,精神见好,口味见佳,继续用本方随证加青木香、旋覆花、代赭石等。
凡六诊共进药30剂,血压降至19.5/11.7kPa;更进12剂,血压稳定在18.2/10.4kPa;继续服药1个月,血压一直正常,诸症全除,上班工作。
2.钩藤散" class="reference-link">2.钩藤散
【组成】钩藤15g 陈皮15g 半夏15g 麦门冬15g 茯苓15g 茯神15g 党参15g 菊花15g 防风15g 生石膏30g 炙甘草3g
【功用】平肝熄风、养阴清热、祛湿化痰。
【主治】用于本病痰热上扰、肝阳上亢型,症见头晕头痛,胸闷呕恶,脉弦滑,苔黄腻,四肢麻木等。
【用法】水煎去渣取汁温服,每日1剂,连服2~3个月。
【方解】本方为治疗高血压兼有痰热之象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常用方。方中钩藤平肝熄风清热;生石膏清胃热;陈皮、茯苓健脾助化湿;半夏燥湿化痰同时又可防止石膏过于寒凉;党参、麦门冬滋阴清热;茯神养心安神、通络;菊花清热解毒;防风为风中之润剂,既可平内风,又可熄外风;炙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养阴清热、祛湿化痰之效。
【点评】本方是万老先生的经验方,可视为二陈汤加减方。全方不仅可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除根本病因,而且清热、平肝、熄风之力较著。加用健脾养阴之品后,更使本方祛邪而不伤正,可谓王道之方。
3.石决牡蛎汤" class="reference-link">3.石决牡蛎汤
【组成】石决明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白芍15g 牛膝15g 钩藤(后下)12g 莲子心10g
【功效】平肝潜阳。
【主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
【加减】苔黄、脉数有力者加黄芩;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加大黄;苔厚腻者去莲须加茯苓、泽泻;头痛甚者加菊花或龙胆草;头晕甚者加天麻;失眠加夜交藤或酸枣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方解】方中石决明、生牡蛎平肝潜阳,除热;钩藤平肝熄风清热;白芍酸寒,养血柔肝,滋补肝阴;莲子心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配合牛膝引热下行,使肝热从下而出。
【点评】本方是万老先生的经验方,药仅6味,主要作用是平肝潜阳,妙在用莲子心一味,以防肝阳化火,引发变证。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临床最为多见,不妨试用。
(闫小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