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病辨证用药经验谈
高血压病辨证用药经验谈
程志清
程志清,女,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攻心血管病研究方向,对高血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与康复研究有独到之处,长期从事心血管的临床、教学、科学研究,在中西医结合诊治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及支架术后、高血压的综合治疗等方面颇有建树。至今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论著5部。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自然基金、省科技厅等10项省部级课题,有8项获省、厅科技进步奖。其中,“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获得浙江省200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一等奖,“I+II”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肥胖大鼠减肥降压的作用研究获2006年度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二等奖。
中老年高血压病机是综合因素作用下,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肝肾阴阳失衡所致。肝肾亏虚为中老年高血压病之根本,阳亢痰瘀为高血压病之标,而瘀血内停贯穿高血压病的全过程。
一、病因病机" class="reference-link">一、病因病机
(一)肝肾亏虚为病之本,阳亢痰瘀为病之标" class="reference-link">(一)肝肾亏虚为病之本,阳亢痰瘀为病之标
当人步入中老年,脏腑生理功能衰退,尤其是肾精不足,肝失柔顺,脾失健运,心失所主可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痰瘀内生,风火相煽,气机升降失常而发为本病。肝肾亏虚,肝阳上亢:多因年高体衰,肾虚精亏,虚阳失潜所致。若阴虚及阳,可致阴阳两虚。该类病人易化火动风,若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易致气郁化火,阳亢动风、风火相煽,而引发中风。痰湿内盛:患者平素嗜食肥甘,伤及脾胃,化湿生痰,或肝气犯脾,脾虚不运,生痰助湿;或气郁化火,炼津成痰,以眩晕、胸闷、泛恶、苔腻、脉滑为辨证要点。瘀血内阻:瘀血内阻贯穿于本病始终,无论是肝气郁滞,或痰湿内盛,痰火壅滞,或肝肾亏损,阴阳失调,均可病及血脉,瘀滞不行。在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多为挟杂证存在。以舌下络脉瘀紫、舌暗紫或舌有瘀斑、脉涩为辨证特点。
(二)证候多变,易挟并发症" class="reference-link">(二)证候多变,易挟并发症
由于中老年人脏气虚衰,不耐劳作,过度思虑劳累,或寒温失调,易使脏气受损,气机逆乱,证候多变反复;或气血瘀滞,痰浊内阻以致心脉痹阻而见胸痹、心痛;或阳亢化火动风又冲激气血,使血压居高不下,而且还会出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发为“薄厥”(中风)的病变。
二、辨证分型" class="reference-link">二、辨证分型
由于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特殊的体质和复杂的病机特点,因此,临床对其辨证分型也谨守病机,参考体质,将此病分以下证型。
(一)肝火上炎证" class="reference-link">(一)肝火上炎证
本证型常见于中老年高血压病早期。中老年人多因家庭、社会、生活、工作压力等,日久肝气郁结,出现“气有余、便是火”的肝郁化火症状。临床上常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一派肝火上炎之象。
(二)阴虚阳亢证" class="reference-link">(二)阴虚阳亢证
本型多见于中老年高血压中后期,是常见证型。多因中老年人素体肝肾阴血亏虚;或因肝火亢盛,耗伤阴血,以致“阴不制阳”,出现阴亏于下而阳亢于上的阴虚阳亢病理变化。临床上常表现为头痛眩晕、两目干涩、腰酸膝软、心悸少寐、咽干口燥、舌红少津或薄黄苔,脉弦细数。
(三)痰湿壅盛证" class="reference-link">(三)痰湿壅盛证
本型多见于形体肥胖的中老年患者。中老年人处于形体易变期,且活动量减少,加之嗜食肥甘厚腻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日久痰浊内生,阻遏中焦脾胃气机,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为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头晕昏沉、肢体困重、嗜睡呕恶、纳呆脘痞、苔白厚腻、脉濡滑。
(四)痰热内盛证" class="reference-link">(四)痰热内盛证
本型多由痰湿壅盛发展而来,中老年患者形体肥胖,痰湿内阻,久而蕴湿化热,酿成痰热,痰热既可阻滞中焦脾胃,亦可上扰清窍。临床上常表现为头重如裹眩晕或昏蒙、心烦不寐、胸闷泛恶多痰、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五)肝风内动证" class="reference-link">(五)肝风内动证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之肝风内动有虚实之分。实风多因肝阳过亢,升动无制,化火生风。虚风多因水不涵木,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肝阳过亢,阳亢动风。无论虚风、实风,极易挟气血痰浊上逆,扰乱神明,或横窜脉络,发为中风。临床上实风常表现为眩晕、甚则如坐舟车、行走如飘、肢体麻木或震颤、或偏侧肢无力、舌红或嫩红、苔薄黄、脉弦劲而数、或浮滑、重按无力。虚风常表现为眩晕、肢麻、视物模糊、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六)阴阳两虚证" class="reference-link">(六)阴阳两虚证
本证型多见于中老年高血压晚期和年老体弱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或后天劳损过度;年老体弱,以致肝肾阴虚,渐而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两虚。临床上常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健忘、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动则气促、肢冷、夜尿频数、或见阳痿。舌淡嫩苔净、脉细弱或沉。
三、用药心得" class="reference-link">三、用药心得
治疗中老年高血压病师古而不泥古,要细心辨识,谨守病机,处方灵活,用药得当,在临床上收到满意的疗效。
(一)调肝法" class="reference-link">(一)调肝法
临床根据不同的病情可分为疏肝法、清肝法、凉肝法、平肝法。
1.疏肝法 常用于中老年高血压病早期,因病理变化多属肝气郁结,且瘀血贯穿本病始终,故拟疏肝理气,佐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去陈皮,加薄荷、郁金、当归、青木香。方中柴胡、香附、薄荷疏肝解郁,郁金、当归活血解郁,芍药、甘草养血柔肝,加青木香理气降逆。
2.清肝法 常用于中老年高血压病因肝气疏泄太过,或肝郁日久化火。该类患者常气郁化火伤津,炼液成痰而用一般疏肝理气已嫌药力不及,故拟清肝泻火,直折里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去木通、生甘草、车前子,加夏枯草、甘菊、钩藤、赤芍。方中龙胆草、黑山栀、夏枯草清肝泻火,甘菊、钩藤平肝清热,生地黄、赤芍益阴凉血以柔肝体,以防肝气疏泄太过,便秘加制大黄通腑泻热,以冀火灭风自熄矣。
3.凉肝法 常用于肝阳太过,化火生风,故拟凉肝熄风。方用羚黄钩藤汤去川贝母、茯神、生甘草,加地龙、竹沥。方中羚羊角、钩藤、菊花凉肝熄风,生地黄、白芍益阴凉血,地龙、淡竹茹、竹沥豁痰通络。
4.平肝法 常用于肝阳上亢,气血上逆。治拟平肝降逆,药用石决明、滁菊、川芎、珍珠母、钩藤、黄芩、夏枯草、桑寄生、牛膝、降香、茺蔚子、丹参。方中石决明、珍珠母重镇平肝定悸,滁菊、钩藤清热平肝为君;黄芩、夏枯草清肝降气,茺蔚子、牛膝引血下行平逆为臣;佐以桑寄生养肾以制肝阳,丹参、降香清心凉血除烦定悸;更以川芎疏肝气、升清阳为使,以遂肝条达之性,舒以平之,以防肝气愈郁愈逆,气火攻冲所致心悸,数投辄效,作用缓和持久,对中老年体弱者尤为适用。
(二)补肾法" class="reference-link">(二)补肾法
补肾调阴阳为中老年高血压病的根本大法。常为肝阳平息后的图本治法。平补阴阳法常用于中老年高血压病属肾虚的患者。临床常用桑寄生、杜仲、川怀牛膝四味药平补阴阳,收效较好。滋阴潜阳法常用于肾阴不足、虚阳失潜之证。治拟滋阴潜阳,方用三甲复脉汤去炙甘草、阿胶、火麻仁,加赤芍、桑寄生、杜仲、川牛膝,方中生地、赤白芍、麦冬滋养肾阴,牡蛎、龟板、鳖甲育阴潜阳,桑寄生、杜仲、川怀牛膝补肾降压。温阳补阴法常用于肝肾不足、阴阳两虚之症。治拟金匮肾气丸去牡丹皮、桂枝加杜仲、桑寄生、仙灵脾、牛膝。方中熟地、山茱萸肉补肾填精,寓阳中求阴之意,附片、杜仲、桑寄生、仙灵脾、淮牛膝温补肾阳,泽泻、茯苓健脾渗湿,补中有泻,以泻助补。
(三)活血化瘀法" class="reference-link">(三)活血化瘀法
瘀血内阻贯穿于本病始终,多以兼挟证存在,但个别患者也有因气血郁滞,肝阳偏亢,或中风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而致血压不稳定,此时,若单用平肝潜阳,往往见效不著,需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使肝气条达柔顺,气血调和,血压下降,方用血府逐瘀汤去桔梗、甘草治疗。方中生地、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祛瘀并引血下行,有助于血压下降。
(四)健脾燥湿,化痰熄风法" class="reference-link">(四)健脾燥湿,化痰熄风法
适用于湿痰上逆引动内风所致的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去橘红、甘草加栝楼皮、薤白、丹参等。方中以二陈汤燥湿健脾祛痰,白术健脾助运,天麻平肝熄风,栝楼皮、薤白宽胸涤痰。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羚黄钩藤汤" class="reference-link">1.羚黄钩藤汤
【组成】羚羊角2g(先煎) 钩藤15g(后下) 生地18g 白芍12g 川贝6g 竹茹12g 滁菊12g 石决明30g(先煎) 地龙12g 桑叶15g 川牛膝10g 决明子30g
【功效】凉肝熄风。
【主治】证属肝阳亢逆,风火相煽,症见头痛剧烈,面红目赤,头晕欲仆,舌红绛,苔黄糙,脉弦劲而数,风火相煽,亢逆于上症状明显。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加减】一般随证加减。
【方解】方中重用羚角为君,性寒味咸,凉肝熄风,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镇静、抗惊、解热、降压、抗菌、抗病毒等作用,降压效果明显;臣以钩藤、石决明、决明子则使凉肝熄风作用增强,佐以白芍、生地酸甘化阴、滋阴柔肝,地龙、桑叶、甘菊清热平肝,竹茹、贝母清热化痰,诸药合用,可使热去阴复,痰消风熄。
【点评】此方取《通俗伤寒论》羚羊钩藤汤化裁而成,在临床中疗效显著。
【验案】赵某,男,58岁。
初诊:头晕、头痛如劈,行走飘浮反复不愈一月余,住院前有高血压病史,长服降压药片,1周前因工作繁忙,头晕头痛剧烈,测血压210/120mmHg而收住入院治疗,现经西药治疗血压下降而自觉病情未见好转,要求中医会诊。诊查:面红如醉,头痛剧烈,头重脚轻,头晕欲仆,肢麻颤抖,以致不能下床行走。舌红绛苔老黄糙,脉弦劲。BP170/100mmHg。证属肝阳亢逆,风火相煽。治法:凉肝熄风。给予羚黄钩藤汤3剂。
二诊:上方1剂后头痛顿减,3剂后,诸症悉减好转,血压降至150/90mmHg,原方再进7剂。
三诊:135/85kPa,诸症悉瘥,舌红苔薄黄腻,上方去羚羊角,加赤白芍各12g,川芎6g,天麻12g,带药出院,以资巩固。
2.泻热涤痰汤" class="reference-link">2.泻热涤痰汤
【组成】夏枯草15g 炒黄芩12g 龙胆草5g 焦山栀12g 柴胡10g 薤白9g 郁金12g 栝楼皮12g 竹沥半夏12g 丹参30g 赤芍12g 川芎6g 炒枳壳12g 天麻(先煎)12g 钩藤(后入)15g
【功效】清肝泻热,涤痰、化瘀、舒痹。
【主治】肝郁化热、痰瘀痹阻证,症见血压高、头晕、头胀、胸闷、胸痛等。
【用法】每日1剂,连服7剂。
【加减】一般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夏枯草清肝热为君药;半夏清热燥湿化痰,黄芩清热燥湿,龙胆草清肝胆湿热,三药相合共奏清热燥湿之功;山栀清三焦之热;柴胡疏肝郁,理肝气;郁金行气活血疏肝郁;薤白、栝楼皮涤痰化瘀通痹;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行气,且川芎引药上行,使药直达头部;枳壳理气;天麻、钩藤平息肝风,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热、涤痰化瘀之功。
【点评】此方为龙胆泻肝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减而成,适用于因肝郁气滞蕴久、生痰化热,以致气火上逆、痰瘀痹阻的高血压患者,以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热,栝楼薤白半夏汤加丹参、赤芍、川芎,涤痰化瘀舒痹,辨证应用,多见显效。
【验案】林某,男,42岁。
初诊:2003年3月1日。主诉:头晕,头胀伴胸闷,胸痛,反复不愈两年,近月加剧,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两年。诊查:面色晦暗,形体肥胖,头晕,头胀伴胸闷,胸痛善太息,口苦,大便黏滞气秽,舌红苔黄腻干,舌下瘀紫,脉弦细,体重87kg,身高1.80m,血压160/110mmHg,平时服用开搏通。辨证:肝郁化热,痰瘀痹阻;治法:清肝泻热,涤痰化瘀舒痹。处方:夏枯草15g,炒黄芩12g,龙胆草5g,焦山栀12g,柴胡10g,薤白9g,郁金12g,栝楼皮12g,竹沥半夏12g,丹参30g,赤芍12g,川芎6g,炒枳壳12g,天麻(先煎)12g,双钩(后入)15g,7剂。
二诊:2003年3月15日,血压165/105mmHg,头晕脑涨,大便黏滞,气秽显著好转,尚感胸闷,心悸,口苦,舌红苔中薄边黄腻,舌下瘀紫好转,脉弦,生化全套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治拟原法泽泻15g,生蒲12g,炒决明子15g,夏枯草15g,炒黄芩12g,龙胆草5g,焦山栀12g,柴胡10g,薤白9g,郁金12g,栝楼皮12g,竹沥半夏12g,丹参30g,赤芍12g,川芎6g,炒枳壳12g,天麻(先煎)12g,双钩15g(后下),7剂。
三诊:2003年3月29日,BP140/90mmHg,原发性高血压病,头晕、头胀,胸闷胸痛好转,咽痒,咳嗽显减,口腻,舌红中薄边黄腻,脉弦,治拟原法。3月22日方生地改12g,加制天虫12g,车前子12g,5剂。
3.眩晕通痹汤" class="reference-link">3.眩晕通痹汤
【组成】天麻(先煎)12g 钩藤(后下)15g 怀牛膝12g 葛根15g 郁金12g 炙甘草9g 桑寄生15g 丹参10g 赤芍12g 当归10g 川芎10g 甘松12g 夏枯草15g 石决明(先煎)30g 栝楼皮12g 薤白9g 制半夏12g(另心宝丸每次2粒,每天2次)
【功效】平肝降逆、通阳舒痹、涤痰活血。
【主治】肝阳亢逆日久以致气滞痰凝、心脉瘀阻,症见头痛头晕,胸闷胸痛,脉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
【加减】一般随症加减;头晕、心悸、胸闷显著好转后,上方去制半夏,加玉竹、鲜石斛。
【方解】方中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故三药为君;桑寄生、牛膝补肝益肾,引火下行;栝楼皮、薤白、制半夏通阳散结,行气祛痰,郁金、川芎行气散瘀,赤芍、当归、丹参养血活血化瘀,其中甘松甘温气香透窍,行气、开痹、通瘀。与炙甘草合用辛甘化阳,行气通阳,与心宝丸(附子、肉桂、人参、鹿茸、麝香、洋金花、田七等温阳、益气、活血药物组成)合用有提高心率与纠正心律失常的作用。少佐夏枯草清肝泄热,以防心宝丸之温热而升动肝阳。值得一提的是,葛根甘辛平无毒,轻清升散,有解肌舒项背之效,现代研究证实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显降压作用。以上诸药合用发挥平肝降逆、通阳舒痹、涤痰活血的作用。
【点评】本方为天麻钩藤饮合栝楼薤白半夏汤化裁而来,临床研究表明,此方能增强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因此对高血压、冠心病兼有项背不适者甚为合拍。
(马 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