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病辨治十法
    • 一、滋肾柔肝法" level="2">一、滋肾柔肝法
    • 二、滋阴潜阳法" level="2">二、滋阴潜阳法
    • 三、平肝熄风法" level="2">三、平肝熄风法
    • 四、清胃泻肝法" level="2">四、清胃泻肝法
    • 五、疏肝解郁法" level="2">五、疏肝解郁法
    • 六、通阳祛瘀法" level="2">六、通阳祛瘀法
    • 七、健脾渗湿法" level="2">七、健脾渗湿法
    • 八、培元益气法" level="2">八、培元益气法
    • 九、调摄冲任法" level="2">九、调摄冲任法
    • 十、通腑降浊法" level="2">十、通腑降浊法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2">附:秘验方介绍
      • 1.平肝汤" level="3">1.平肝汤
      • 2.自拟金参七散" level="3">2.自拟金参七散
      • 3.滋肾汤" level="3">3.滋肾汤
      • 4.清胃泻肝降压汤" level="3">4.清胃泻肝降压汤

    高血压病辨治十法

    盛国荣

    盛国荣,男,福建南安人,出生于八代世医之家,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之一。原福建中医学院终身教授、福建中医学院盛国荣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专业编委、全国高等院校中医专业编审、新加坡同济医药研究学院客座教授,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等职。执医六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擅长内科、妇科和疑难病治疗,深受海内外关注。专著有《中医基础学》(合编)《内经要略》《伤寒论浅释》《中医诊断学》《盛国荣医案选》《温病条辨表解》。在国内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如《高血压88例临床疗效》等,1960年由医学科学院译成外文向国外交流,其各个时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受到国家的肯定和重视。

    高血压病乃西医名称,中医论治常以肝肾为主,旁及心脾肺。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所谓对症疗法,诚然是临证遣方用药的途径之一,但中医尤为强调辨证论治为主导,始不受表面现象所迷惑,则必须广开思路,灵活运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施治原则,诸如因阳气虚衰或气血两虚而导致高血压者,则需用参、茸、芪、术等补中益气,方能取得满意效果,而不致犯虚虚实实之戒。兹将余数十年临证经验,整理概括十法如下:

    一、滋肾柔肝法" class="reference-link">一、滋肾柔肝法

    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症见面色憔悴,两颧嫩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不寐,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或弦细。常用药物:桑葚、熟地、首乌、白芍、太子参、枸杞子、玉竹、柏子仁、龟板。余临证喜用桑葚滋肾柔肝,以其性味甘寒,专入肝、肾二经,功能滋肝肾,熄虚风,对于肝肾阴虚所致之高血压病尤为适用。唯其性和缓,用量须大,方能奏效,一般为15~30g。

    二、滋阴潜阳法" class="reference-link">二、滋阴潜阳法

    适用于阴虚阳亢,水不涵木之高血压,症见头目眩晕,行走飘浮,手足动拘急,烦躁不安,甚则半身不遂,口眼斜,舌颤质红,苔黄,脉弦。常用药物:桑寄生、怀牛膝、生地、杜仲、钩藤、鳖甲、龙骨、牡蛎、磁石、石决明。其中桑寄生乃桑得金木之气生,寄生一本于桑,得其精华,而尤胜于桑,其补肝肾、通血脉之功效卓著,对于高血压属肾阴亏损、虚阳上亢者尤为适宜,常为首选之品。

    三、平肝熄风法" class="reference-link">三、平肝熄风法

    适用于肝阳妄动,络道所受扰之高血压,症见头痛头胀,目眩、耳鸣,烦躁易怒,夜寐多梦,口苦咽干,手足麻木或动。常用药物:水牛角、代赭石,钩藤、天麻、地龙干、全蝎、蜈蚣、僵蚕、珍珠母。余临证喜用虫类药于平肝熄风法中,其中,地龙清热平肝之力尤强,全蝎、蜈蚣则长于熄风解痉,对于肝阳妄动之高血压,投之效著,且能减轻肢体偏瘫之程度。

    四、清胃泻肝法" class="reference-link">四、清胃泻肝法

    适用于肝胃火盛,上冲清窍之高血压,症见头胀痛而眩,面红目赤,口苦口臭,食欲亢进,心烦梦多,尿赤便秘等。常用药物:石膏、知母、菊花、夏枯草、龙胆草、黄芩、连翘、玄参、栀子。余治疗此类高血压患者,喜用白虎汤不拘于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之“四大症”,只要脾胃健运者,即可随证化裁,加减应用。其中石膏不仅能清胃肺之热,且具镇静安神之功。

    五、疏肝解郁法" class="reference-link">五、疏肝解郁法

    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机阻滞,疏泄失司之高血压,症见头目眩晕,胸闷不舒,胁胀痛,呃逆口干,易怒,纳少,大便秘或溏等。常用药物:柴胡、丹参、川芎、赤芍、玫瑰花、郁金、青陈皮、蒺藜、香附。余以为解郁莫过于逍遥散,故常喜用之。然对于肝郁化火者,常去辛温之当归,代之以川芎、丹参等。

    六、通阳祛瘀法" class="reference-link">六、通阳祛瘀法

    适用于胸阳不振、阴寒上乘、血行不畅、脉络痹阻之高血压,症见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彻背,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涩或结代。常用药物:丹参、栝楼、薤白、桂枝、茜草、郁金、三七、桃仁、红花等。余尝自拟参七散(西洋参、川三七、鸡内金等量焙干研末)给患者长期服用,或配以汤剂,对于高血压伴动脉硬化症,高血脂患者疗效尤著。

    七、健脾渗湿法" class="reference-link">七、健脾渗湿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痰湿内生,络脉为痰浊阻滞之高血压,症见体弱虚胖,头重眩晕,腹胀纳呆,恶心,便溏,眼睑或下肢水肿,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或黄,脉弦滑。常用药物:带皮茯苓、白术、淮山药、蚕沙、赤小豆、玉米须、车前子、泽泻。余临证擅用玉米须,以其性味甘平,功能利水祛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不但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尚有抗溶血、抗过敏及解毒等作用,民间恒以之炖冰糖饮服,治疗高血压、水肿。因此对于肾性高血压患者,尤为适用。为其气味平淡,临证须用较大剂量,方能奏效,常用量为30~60g。

    八、培元益气法" class="reference-link">八、培元益气法

    适用于元气虚衰,阴亏阳损之高血压,症见头晕目眩,胸闷气喘,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少气懒言,手足麻木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常用药物:党参、黄芪、黄精、肉苁蓉、枸杞子、当归、附子、肉桂。对此类高血压患者,余常用肉桂,因为在补阴药中佐用肉桂有鼓动气血运行之功,若配附子则于通利血脉尤佳。

    九、调摄冲任法" class="reference-link">九、调摄冲任法

    适用于肝肾亏损、冲任失调之高血压,症见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食欲不振、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等。常用药物: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桑葚,首乌、阿胶、鹿角胶、菟丝子、杜仲、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锁阳等。在妇女更年期,因为冲任不调而致高血压病,亦为常见之疾。方药之中,常以二至丸、二仙膏为基础,以调摄冲任,其中龟板胶货常缺,可以阿胶代之。

    十、通腑降浊法" class="reference-link">十、通腑降浊法

    适用于腑气不通,升降失常之高血压,症见头胀头晕,口苦口臭,脘腹不舒,纳食欠佳,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白厚或黄,脉洪大。常用药物:大黄、元明粉、火麻仁、郁李仁、草决明、枳实、生莱菔子、苦杏仁、桃仁等。临证中,因腑气不通,湿浊痰饮留滞、升降失常,气血运行悖乱而致血压升高者屡见不鲜,余恒用通腑降浊法以釜底抽薪。临证处方喜用草决明,乃因其性凉味甘苦,功专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且其性缓味醇、滋益肝肾、镇潜补阴,对于高血压之便秘,无论男妇体弱或老年者,均为佳品,以本品研末冲服,或入复方中煎服。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平肝汤" class="reference-link">1.平肝汤

    【组成】地龙20g 生地20g 夏枯草15g 钩藤15g 白蒺藜10g 白芍10g 丹皮10g 天麻10g 车前子10g 甘草3g 

    【功效】平肝、利水、熄风。

    【主治】常用于肝阳妄动、络道受扰之高血压。症见头痛头胀,目眩、耳鸣,烦躁易怒,夜寐多梦,口苦咽干,手足麻木或动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剂。

    【加减】若头胀眩晕减,寐安,二便通畅,可加茯苓、枸杞子。

    【方解】方中地龙功能清热平肝,通络利水,为君;夏枯草清肝散结,能“补养厥阴血脉,疏通结气”;天麻,钩藤平熄肝风;白蒺藜祛风同时又能疏肝,为臣;车前子通利水道,白芍养肝血柔肝阴,生地、丹皮清热凉血,为佐;甘草调和缓中,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平肝、利水、熄风之效。

    【点评】本方是盛老先生的经验方。现代研究证实,地龙、夏枯草对麻醉动物及肾性高血压犬均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尤其夏枯草含有丰富钾盐,降压而不失钾,此方在临床运用中疗效显著。

    2.自拟金参七散" class="reference-link">2.自拟金参七散

    【组成】西洋参、川三七、鸡内金各15g 

    【功效】通阳祛瘀。

    【主治】临床上胸阳不振,阴寒上乘,血行不畅,脉络痹阻之高血压病。

    【用法】焙干研末,每次5g,温水冲服,日服两次;或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若头胀眩晕减,寐安,二便通畅,可加茯苓、枸杞子。

    【方解】西洋参补益气阴,三七活血化瘀,鸡内金消食助运,本方所主之证候,大抵是气阴两虚、痰浊留滞者。

    【点评】本方是多年临床经验研制而成,能益气活血,对冠心病、肝硬化、高血压病、高血脂有一定疗效。

    3.滋肾汤" class="reference-link">3.滋肾汤

    【组成】西洋参3g(另炖冲服) 桑葚、钩藤(后下)、白芍、丹参、柏子仁各15g 枸杞子、何首乌、玉竹、麦冬各10g 磁石、龙骨、牡蛎(打碎先煎)各30g

    【功效】滋肝肾、熄虚风。

    【主治】对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高血压者尤为适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随症化裁。

    【方解】桑葚滋肾柔肝,以其性味甘寒,专入肝、肾二经,功能滋肝肾,熄虚风;磁石体质重而下行,善于平定上逆之挟血肝风,主治血逆之标实。龙骨、牡蛎二药,最善滋阴潜阳。龙骨、牡蛎皆水中之物,而入药皆用其骨,故善将浮越之阳潜降于水中。加钩藤平肝潜阳,白芍养血柔肝而缓肝风之急,丹参、麦冬、玉竹善养阴而清热。西洋参补气养阴,何首乌养血添精。

    【点评】此方剂其中有些药物现代药理研究尚有降血脂、降血糖之效,可以避免服用西药所带来的高血脂、高血糖等不良反应。

    【验案】李某,86岁。

    头晕目眩,心悸气喘,夜寐不安,纳呆口干,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弦细。血压230/115mmHg。证属肝肾阴虚,心气不足,治宜滋肾柔肝,药用西洋参3g(另炖冲服)、桑葚、钩藤(后下)、白芍、丹参、柏子仁各15g,枸杞子、何首乌、玉竹、麦冬各10g,龙骨、牡蛎(打碎先煎)各30g。随症化裁,服药1个月,诸症明显好转,血压180/90mmHg。嘱服杞菊地黄丸,做善后之图。

    4.清胃泻肝降压汤" class="reference-link">4.清胃泻肝降压汤

    【组成】生石膏、牡蛎各30g 地龙、夏枯草、连翘、菊花、钩藤、知母各10g 栀子、牛膝各20g

    【功效】平肝清胃、清热泻火。

    【主治】证属肝胃火盛,上扰清空,症见头胀痛而眩,颜面烘热,夜寐不安,梦多,口苦而干,纳亢,尿赤便秘,舌红苔黄厚,脉弦滑为主的高血压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随症加减。

    【方解】石膏不仅能清胃肺之热,且具镇静安神之功;牡蛎水中之物,而入药用其骨,故善将浮越之阳潜降于下;地龙清热平肝之力尤强;菊花清肝热解毒;钩藤平肝熄风,三药合用以平肝,清肝火;夏枯草、连翘清上焦之火;栀子、知母合用清三焦火;牛膝最善引血、热下行,重用牛膝,可以将随风上逆的邪热引而下行。

    【点评】此方是白虎汤化裁而来,具有两清肝胃之火,平潜上扰之肝风的功效,适用于肝胃火盛所致的高血压病。

    【验案】赵某,43岁。

    头胀痛而眩,颜面烘热,夜寐不安,梦多,口苦而干,纳亢,尿赤便秘,舌红苔黄厚,脉弦滑,血压180/110mmHg。证属肝胃火盛,上扰清空,治宜平肝清胃、清热泻火。药用生石膏、牡蛎各30g,地龙干、夏枯草、连翘、菊花、钩藤、知母各10g,栀子、牛膝各12g。服药6剂,头面诸症均减,血压160/100mmHg,于上方去连翘加元参12g,再进6剂,诸症消失,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李淑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