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本同治,缓降血压
    • 一、益肾清肝活血法" level="2">一、益肾清肝活血法
    • 二、活血通络渗湿法" level="2">二、活血通络渗湿法
    • 三、祛痰泄热化瘀法" level="2">三、祛痰泄热化瘀法
    • 四、益肾补心活血法" level="2">四、益肾补心活血法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2">附:秘验方介绍
      • 1.益肾清肝汤" level="3">1.益肾清肝汤
      • 2.通络活血汤" level="3">2.通络活血汤
      • 3.祛痰降压汤" level="3">3.祛痰降压汤

    标本同治,缓降血压

    杨继荪

    杨继荪,男,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任杭州市广兴联合中医院院长、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人大第五、第六、第七届常委,省科协副主席,省中医药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授予主任中医师职等职。在学术和治学上推崇求实精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方面,思路开阔,尤其是对疑难杂症的诊治,显示其独到之处。对心脑血管病、呼吸、消化系统及老年病的诊治,根据“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观点,运用祛瘀疗法,以大剂量的活血行瘀药,阻截因病致瘀、因瘀致病、互为因果的不良循环,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从医三十余年,擅长内科临床,对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高血压病当属于中医的眩晕范畴,综合《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对眩晕病机论述风、火、痰、虚外感内伤无不涉及,基本涵盖了引起眩晕的常见因素,这些病机的记述可以看作一个基础,此后的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见仁见智,使对眩晕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对诊断和方药的运用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主张治晕责之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不墨守于肝,治疗时根据心肾、阴阳、气血、痰火等病机变化,随证辨治,或清肝,或活血,或化痰,或补肾。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针对临床具体病症,常用以下四法,辨证施治。

    一、益肾清肝活血法" class="reference-link">一、益肾清肝活血法

    临床常见一些高血压眩晕患者,症见头昏胀痛,腰膝酸软,苔黄,多伴有眼底动脉硬化,皆系肝肾阴亏,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熏蒸巅顶而发病,病机虚实夹杂。对于此类眩晕,主张以清肝活血(白菊花、夏枯草等)与益肾滋阴(生地黄、杜仲、牛膝等)法同用,标本同治,缓降血压,诸症遂去。

    二、活血通络渗湿法" class="reference-link">二、活血通络渗湿法

    瘀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血黏度增高,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大多血黏度增高,血供不足致虚、致瘀,累及脏器,影响心脑肝肾,实为高血压病的本质。对于此类眩晕,应把化瘀求本作为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的一个原则,常用丹参、地龙活血化瘀;夏枯草、白僵蚕熄风降压;半夏、泽泻化痰降黏。

    三、祛痰泄热化瘀法" class="reference-link">三、祛痰泄热化瘀法

    有些高血压患者素体肥胖,即使平时血压控制良好,也时常症见头重如蒙、眩晕频繁,且多伴胸闷恶心。此类患者因痰湿偏重,痰湿中阻,蒙蔽清阳,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不利,而见上述诸症。无痰不作眩,治则化痰(浊)活血与清肝泻火兼施,以全栝楼、莱菔子清痰;白僵蚕、羚羊角熄风止眩;丹参活血、泽泻渗湿。

    四、益肾补心活血法" class="reference-link">四、益肾补心活血法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时常头晕恶心,胸闷心悸,舌红边瘀苔白,脉细无力。此多为久病不愈,耗伤气血,心之气阴不足,胸失所养而头晕;久病及肾,肾精不足,髓海难盈,头昏脑鸣;阴损及阳,心肾阳气不足,缠绵不愈,阴阳两虚,气虚无力运行血脉,气滞血瘀,则心悸舌瘀。临证主张补益心肾、平肝活血,药用麦冬、石斛、五味子、杜仲补益心肾、滋阴生津;薤白温阳;石决明、菊花平肝潜阳以熄阳亢;川芎、丹参活血散瘀;郁金、枳壳理气消滞。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益肾清肝汤" class="reference-link">1.益肾清肝汤

    【组成】白菊花15g 夏枯草15g 牡丹皮10g 生地黄10g 桑生15g 杜仲15g 丹参10g 川芎10g 当归10g 牛膝10g

    【功效】益肾活血、清肝养肝。

    【主治】适用于肝肾阴亏,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高血压患者。症见头昏胀痛,腰膝酸软,苔黄。

    【用法】水煎,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

    【方解】夏枯草、白菊花清肝降压;生地黄、桑寄生、杜仲益肾滋阴,滋肾阴以养肝阴;丹参、川芎、当归养血活血、行气通经络;牛膝活血补肾、引肝经热邪下行。决明子、羚羊角熄风止眩,丹参、川芎活血通窍,诸药组方,药到病去,疗效颇佳。

    【点评】本方滋补肝肾与活血法并施,标本同治,缓降血压,尤其适合肝肾亏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2.通络活血汤" class="reference-link">2.通络活血汤

    【组成】川芎15g 丹参15g 地龙10g 白菊花10g 夏枯草10g 白僵蚕8g 茺蔚子8g 莱菔子10g 黄芩10g 泽泻10g 佩兰10g 半夏10g 厚朴10g 

    【功效】活血通络、熄风降压、化浊渗湿。

    【主治】适用于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可随症加减。

    【方解】本方药用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为君;白菊花、夏枯草、白僵蚕清肝熄风,茺蔚子、莱菔子、黄芩、泽泻、佩兰、半夏祛痰化浊渗湿,共为臣;佐以厚朴燥湿下气消痰。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渗湿之功效。

    【验案】曾治一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头昏头晕,头面四肢时感麻木,口淡无味,苔黄腻,脉细。常服洛汀新及倍他乐克控制血压。检查发现三酰甘油偏高,心电图示心肌损害,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脂血症。考虑此类患者属气滞血瘀,血脉痹阻,脑窍肢节失养而发病,加之脾虚生湿成痰,随风上扰清窍加重眩晕,投以通络活血汤,5剂后患者头晕减轻,去地龙、茺蔚子、莱菔子、半夏,加葛根、山楂肉、石决明,服7剂后症去。续服月余,配合服非诺贝特,三酰甘油逐渐降至正常。

    【点评】有些高血压病伴有高脂血症,后者可加重动脉硬化,使高血压病加重,本方活血通络,化浊渗湿,可使气血运行通畅,痰浊化解,血脂渐趋正常,从而有利于高血压病的治疗。

    3.祛痰降压汤" class="reference-link">3.祛痰降压汤

    【组成】全栝楼20g 莱菔子20g 羚羊角15g 白僵蚕10g 全蝎8g 龙胆草15g 决明子10g 丹参10g 川芎10g 黄芩10g 泽泻10g 牛膝10g 

    【功效】祛痰化浊、清肝通络。

    【主治】适用于痰湿偏重,痰湿中阻,肝火上炎而见眩晕的患者。症见头重如蒙、眩晕频繁,伴胸闷恶心。

    【用法】水煎,每日1剂。

    【加减】随证加减。

    【方解】方中全栝楼、莱菔子清泄痰浊共为君药;羚羊角平肝泄热、熄风止眩;全蝎、白僵蚕化浊通络;龙胆草、决明子清泄肝热;以上五药与君药合用以达到化痰湿与清肝泄热并进;丹参、川芎活血祛瘀;黄芩、泽泻利水化湿;牛膝作为引经药引热下行,同时滋肾柔肝。上药合用则眩晕遂除。

    【点评】本方是杨老先生的经验方,有些高血压病患者,平时血压维持较好,但身体肥胖,常自觉头痛头晕,胸闷呕恶,此为痰湿偏重,清阳不升所致,应用本方可获良效。

    【验案】

    孙某,身高166cm,体重83kg,行走困难,气喘吁吁,平素困倦易睡,头昏重如裹,食少寐多,苔白腻,血压最高曾达205/105mmHg,现服药血压控制在130~140/80~95mmHg之间。思虑其体丰湿盛,脾虚生痰,结合丹溪头眩以痰火立论的观点,投以祛痰降压汤。水煎服,日1剂。患者服7剂病情明显好转,血压降至130/90mmHg,后将此方栝楼加至30g配成丸药连服药3月,症状基本消失,血压平稳。

    (贾晓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