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辨阴阳虚实,治在调补肝肾
    • 一、肝阳亢盛型" level="2">一、肝阳亢盛型
    • 二、水不涵木型" level="2">二、水不涵木型
    • 三、心肾阴虚型" level="2">三、心肾阴虚型
    • 四、肾阳虚衰型" level="2">四、肾阳虚衰型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2">附:秘验方介绍
      • 1.温阳通络汤" level="3">1.温阳通络汤
      • 2.滋阴清肝汤" level="3">2.滋阴清肝汤

    细辨阴阳虚实,治在调补肝肾

    钟 坚

    钟坚,男,1969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现为衢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医,国家级名老中医,浙江中医学院兼职教授。2002年经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局审核,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衢州市中医学会秘书长。近年来在国家及省级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省市自然科学论文奖3次。主持的“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新进展”项目定为浙江省中医继续教育项目,2000年被评为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32年,能取中西医之长治疗疑难杂症,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急性感染性发热、胃肠疾病和急慢性咳嗽。治疗冠心病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为指导从脾肾论治,获效显著,使一些心肌硬化、心功能差的患者症状得以缓解,体症得以改善。

    在中医看来,高血压病主要病位在肝,凡与肝有关的脏腑往往与高血压病有关。如肝与肾为子母脏,肝体依赖于肾水的滋养,肝阳亢,多因肾水不足所致。故高血压病常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标实为肝阳亢、肝火盛,临床多表现为上盛下虚。再如肝与心为母子脏,肝寄相火,心为君火,火与火同性相求,两者相互影响,心肝之火皆可损伤肾阴,造成阴虚阳亢,最终造成阴阳两虚。正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因此总结出高血压的病因为风、火、痰,主要为风。病位在肝、肾、心。主体在肝,其本在肾。因此在治疗高血压病时,要仔细辨明虚实阴阳。其将高血压病分为如下几型,并依型治疗。

    一、肝阳亢盛型" class="reference-link">一、肝阳亢盛型

    主要表现为经常头痛,位于太阳穴、颞部或巅顶。呈钝痛性质,常伴眩晕,面色时现潮红,情绪易激动,舌红脉弦。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其性喜条达,郁则化风、化火。火郁日久,肝阴耗损。阴不足则阳有余,势必造成阳亢。

    治疗用平肝熄风法,可用镇肝熄风汤。但此方潜阳有余,而滋阴不足。对于阴虚阳亢者,要加大养阴药的使用。常用药物有:石决明、草决明、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玄参、白芍、生地黄、杜仲、川楝子、茵陈、怀牛膝、全蝎、蜈蚣、炙甘草等。

    二、水不涵木型" class="reference-link">二、水不涵木型

    主要表现为病程长,头痛、眩晕时作时止,耳鸣眼花,五心烦热,口渴咽干,精神萎靡,体力虚怯,腰痛较重,大便或秘,舌红少润,脉弦细或细数。此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头晕耳鸣,阴虚生内热,热蒸于里,故五心烦热,阴津亏虚,则口渴咽干,精神萎靡。

    治疗用滋水涵木法,用大补阴丸或杞菊地黄汤加减。以头晕为主者,则可用滋阴清阳汤。常用药物有:生地黄、白芍、麦冬、石斛、桑寄生、山茱萸、牡丹皮、菊花、桑叶、石决明、草决明、柴胡、薄荷、灵磁石等。

    三、心肾阴虚型" class="reference-link">三、心肾阴虚型

    除有阴虚高血压共有的症状外,失眠症状比较严重。此乃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偏亢,煎灼阴津,阴津暗耗,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则心烦不寐,失眠严重。

    治疗用育阴潜阳、宁心安神法。方用建瓴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生地黄、熟地黄、白芍、怀山药、怀牛膝、生龙齿、珍珠母、柏子仁、炒酸枣仁、麦冬、远志、琥珀粉等。

    四、肾阳虚衰型" class="reference-link">四、肾阳虚衰型

    主要表现为面色少华,语言无力,形寒肢冷,腰腿酸软,大便溏软,小便清长且频,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弱。肾为先天之本,温养脏腑组织,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肌肤,则面色少华,形寒肢冷。

    肾阳虚者治用金匮肾气丸加二仙汤及巴戟天、补骨脂等。若阳虚症状明显,尺脉弱,舌有津液,不论舌苔黄白,都可重用肉桂、附子。若阳虚症状不重,可少用肉桂、附子,重用黄芪。有痰湿者则为脾肾俱虚,可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温阳之品。头刺痛明显者加活血药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

    对于高血病的患者,血压增高是共性,但就每一个人来说,又都有其个性。从现代医学角度观察,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有很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失调的因素,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治疗高血压要辨治施治,因人而异。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温阳通络汤" class="reference-link">1.温阳通络汤

    【组成】熟附片10g 生黄芪20g 桂枝10g 白芍12g 川芎30g 蔓荆子10g 薄荷6g(后下) 细辛6g 藁本10g 水蛭3g 全蝎2g 蜈蚣3g 红花10g 三七粉3g(冲)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通络。

    【主治】用于肾阳气虚弱,血脉运行不畅,瘀血阻络型高血压病患者。症见面色少华,形寒肢冷,腰腿酸软,大便溏软,小便清长且频,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加减】若头刺痛明显者可加桃仁、红花等药;若阳虚症状明显,可重用肉桂、附子等药。

    【方解】方中熟附片入肾,且性走窜,能温一身之阳气,重在补肾中真阳,直接发挥温肾阳的作用,故为君药;黄芪气微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乃补气之圣药,与君药合用使温补作用增强;桂枝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黄芪共为臣;川芎、红花、三七粉活血、化瘀、行气,气行则血行;水蛭、蜈蚣、全蝎合用增强破血、逐瘀、通经之功;细辛通窍止痛;蔓荆子、薄荷清利头目,共为佐药。而藁本直入巅顶,引药上行入清窍,为使。诸药合用肾阳得温,清窍得养。

    【点评】本方围绕温通肾阳,益气活血立法,肾阳复则五脏六腑得以温养,瘀血祛则经脉通畅,在仔细辨明虚实阴阳基础上应用本方,对此证型患者收效甚捷。

    【验案】某男,60岁。

    因患高血压10年,一直用心痛定治疗,血压时高时低。近1月来头痛明显,常于睡眠时出现,血压一般在22.61/13.3kPa左右,伴畏寒膝冷,口干喜热饮,夜尿频多,腰痛乏力,活动后诸症可以稍减,舌质黯,苔薄白,脉沉细,尺无力。此属肾阳气虚弱,血脉运行不畅,瘀血阻络,清窍失养。治宜温阳益气,活血通络。药用温阳通络汤,患者服21剂病情明显好转,血压降至17.96/11.31kPa,后将此方黄芪加至30g配成丸药连服药3月,症状基本消失,血压平稳。

    2.滋阴清肝汤" class="reference-link">2.滋阴清肝汤

    【组成】桑寄生30g 熟地黄30g 菊花20g 山茱萸(制)20g 石斛20g 牡丹皮15g 泽泻15g 灵磁石15g

    【功效】滋肾、养肝、清肝。

    【主治】用于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型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桑寄生补肝肾之不足;熟地黄滋补肾阴,与桑寄生共为君药,以增强滋补肾阴之功;菊花辛、苦、甘,微寒,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平肝明目。山茱萸、石斛滋补肝肾阴,为平补之品;熟地、山茱萸肉、石斛三味,既能五藏兼入,又能将诸藏之气,尽行纳入肾藏;泽泻利湿泄浊,可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阴虚阳失所制;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灵磁石平肝益肾、潜阳纳气,上药合用才能达到滋肾、养肝、清肝的目的。

    【点评】此方是以六味地黄丸的加减而成,滋肾阴以平肝阳,针对疾病的根本进行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杜言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