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精当,诸眩可消
郭维琴
郭维琴,女,1940年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第一届卫生部进口天然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七届卫生药典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北京中西医结合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药物保护品种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随先父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郭士魁先生学习。1959年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得名师指导,1965年毕业。大学毕业后的三十多年来一直潜心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继承了先父经验,并潜心钻研古今医典,吸取现代医学之对内科心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症有独到见解及治疗方法,尤其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风湿病、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头痛、失眠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定社会影响。
在临床中常常把高血压病分为6个证型,分别来用药遣方:
1.肝火上扰 症见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恼怒之后头胀痛加重,面色潮红,耳鸣如潮,噩梦多,口干口苦,溲黄便干,舌红、苔薄白,脉弦数。治宜平肝潜阳,清泻肝火。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火热重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加减:噩梦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远志、柏子仁以镇静安神;胁肋胀痛者加川楝子、赤芍、白芍、延胡索以疏肝止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苦寒泻下。
2.痰湿中阻 症见眩晕,头重如裹,昏昏沉沉,胸闷,脘腹满闷,恶心食少,嗜睡,舌苔白腻,脉滑。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和胃。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加减:恶心呕吐者予旋覆代赭汤合方以和胃降逆;脘腹胀闷,食欲不振者,加白豆蔻、砂仁、炒莱菔子以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理气消胀;头脑昏沉者加川芎以辛温走窜,交通上下。
3.瘀血阻络 症见头痛伴眩晕,重则头跳痛,刺痛难忍,记忆力减退,口干不欲饮,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治法:活血化瘀。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头晕者加钩藤、菊花、茺蔚子以平肝活血;舌暗有瘀斑者加土鳖虫、蜈蚣、全蝎以活血祛风。
4.精血不足,虚风内动 症见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肢体麻木,筋惕肉,手抖,记忆力减退,五心烦热,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或沉细弦。治宜滋阴潜阳通络。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手抖头摇者加羚羊角粉、石决明以镇肝熄风,失眠者加珍珠母、夜交藤、生龙齿以镇静安神;肢麻筋惕肉者加鸡血藤、木瓜、地龙以养血活络;舌淡、五心烦热者加鹿角胶、鳖甲、阿胶、当归以滋阴养血除虚热。
5.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症见头晕伴头痛,两眼视物模糊干涩,耳鸣如蝉,腰酸腿软,盗汗,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弦或沉弦数。治宜滋补肝肾,平肝潜阳。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头晕耳鸣者加生龙骨、生牡蛎以平肝潜阳;五心烦热、舌红者加知母、地骨皮以滋阴清热;记忆力减退、腰酸腿软者加龟甲、鹿角胶、杜仲、桑寄生以补肾填髓、壮腰膝。
6.脾肾阳虚 症见头脑皆昏沉不清,困倦欲睡,疲乏无力,食欲不佳,食后胀满,大便溏薄,进冷食后易腹泻,时有腹痛,胃寒肢冷,夜尿频,夜尿多但排尿不爽,时有下肢水肿,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无力。治宜温补脾肾,化湿利水。药用真武汤加减。精神不振,嗜睡者加郁金、石菖蒲、砂仁以化湿、开窍、醒脾;乏力、腹泻、脘腹胀满者加党参、炙黄芪、苍术、补骨脂、肉豆蔻、茯苓、厚朴以健脾补肾、燥湿止泻;夜尿频、小便不爽者加补骨脂、菟丝子、山茱萸、桑螵蛸、金樱子、小茴香、荔枝核以补肾缩尿;水肿甚者加干姜、桂枝、车前子、猪苓、泽泻以温阳利水;头眩昏沉不清者加钩藤、葛根、川芎、丹参以活血升阳。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祛湿化痰清窍汤" class="reference-link">1.祛湿化痰清窍汤
【组成】天麻10g 半夏10g 白术10g 茯苓15g 厚朴10g 钩藤15g 苍术10g 川芎10g
【功效】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主治】痰浊中阻型高血压病。症见眩晕,头重如裹,昏昏沉沉,胸闷,脘腹满闷,恶心食少,嗜睡,舌苔白腻,脉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一般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为君;白术运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臣;厚朴理气化痰,苍术燥湿化痰,川芎、钩藤相须为用上达头目,行气活血,化痰熄风,以上4味共为佐使药。诸药相伍,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之功。
【点评】本方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注重升清阳降浊阴清阳得升,浊阴得降,诸病向愈。
【验案】李某,男,74岁。
头晕反复发作十多年。被确诊为高血压病后,未正规服用降压药,症状加重时才服用。近1个月来头晕伴沉重感,昏蒙如有物包裹,食欲不佳,恶心,食后胀满,乏力,便溏(每日2~3次),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血压170/90mmHg。1个月来坚持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次1片,每日两次;倍他乐克12.5mg,每日两次。辨证:脾虚运化失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升清。处方:天麻10g,钩藤15g,法半夏10g,白术10g,党参15g,茯苓15g,厚朴10g,苍术10g,川芎10g,竹茹10g,荜澄茄10g,炒莱菔子10g,7剂。复诊时,头晕减轻,恶心消失,仍头沉,食欲不佳,食后胀满,乏力,便溏(每日1~2次),舌胖有齿痕、苔腻略变薄,脉沉,血压150/80mmHg。上方去竹茹,加黄芪15g,车前子(包)15g,补骨脂10g,继进7剂。三诊时,药后头晕消失,头脑清爽,乏力,胀满减轻,食欲略增,大便仍不成形(1~2次/日),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血压140/80mmHg,原方继服7剂。
2.温阳醒神降压汤" class="reference-link">2.温阳醒神降压汤
【组成】茯苓10g 白芍10g 白术15g 制附子10g 郁金10g 石菖蒲15g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型高血压病。症见头脑昏蒙,困倦欲睡,疲乏无力,食欲不佳,食后胀满,大便溏薄,进冷食后易腹泻,时有腹痛,胃寒肢冷,夜尿频,夜尿多但排尿不爽,时有下肢水肿,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无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头重不爽,站立不稳,胸闷呕恶,苔滑腻,加制南星;难于入寐,呕恶不食,上方加远志、炒枣仁。
【方解】白术、茯苓两药并行培土制水,附子温壮肾阳,“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已停湿邪得以排出。郁金、石菖蒲以化湿、开窍、醒脾。诸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点评】本方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巧用郁金、石菖蒲,共达开窍醒脾之功。
3.益肾降压汤" class="reference-link">3.益肾降压汤
【组成】枸杞子15g 菊花10g 熟地黄10g 山茱萸15g 牡丹皮10g 山药20g 茯苓15g 泽泻12g 地骨皮10g 鳖甲15g
【功效】滋肾养肝、平抑肝阳。
【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症见头晕伴头痛,两眼视物模糊干涩,耳鸣如蝉,腰酸腿软,盗汗,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弦或沉弦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头偏痛昏沉,呕恶不食,上方加柴胡、钩藤,时时呕吐痰涎,伴心悸,加郁金、虎杖、益母草。
【方解】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地骨皮、鳖甲而成。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血上注于目则能视。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善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地骨皮、鳖甲两药相须为用功达滋阴清热之功效。10种药物配伍组合共同发挥滋阴、养肝、明目的作用。
【点评】本方是在杞菊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味而来,杞菊地黄丸可滋肾养肝,更加鳖甲与地骨皮可滋阴清热,平抑肝阳。
(都业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