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和阴阳,眩晕可愈
    • 一、脏腑阴阳失调,必然导致气血失调" level="2">一、脏腑阴阳失调,必然导致气血失调
    • 二、辨证论治" level="2">二、辨证论治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2">附:秘验方介绍
      • 1.加味逍遥散" level="3">1.加味逍遥散
      • 2.平肝健脾益肾降压汤" level="3">2.平肝健脾益肾降压汤

    调和阴阳,眩晕可愈

    李英杰

    李英杰,男,汉族,1939年生,河北深州人。衡水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中医师,衡水市中医学会名誉会长,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河北省中医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1996年荣获“河北省中医院建设优秀院长”称号。李英杰在心血管病治疗方面,注重调理气机,认为此类疾病的发生多与气血失调有关,轻则气虚血虚、重则阴虚阳虚,继而引起气血失调,气虚生痰,血滞成瘀,治疗针对不同情况分别给予益气、养阴、补血、温阳、活血、安神等法治疗。他不但注重心本脏的气血阴阳变化,还充分考虑心与肺、肝、脾、肾、胆等脏腑的关系,运用脏腑相关理论治疗心血管疾病。

    一、脏腑阴阳失调,必然导致气血失调" class="reference-link">一、脏腑阴阳失调,必然导致气血失调

    血压升高是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失调所致。唐容川谓“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故脏腑阴阳失调,必然导致气血失调。因气为血帅,血行紊乱,又碍气机之升降,故治疗需调气与和血两相配伍,气调则血和,血和气亦顺。即“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从根本上消除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高血压病初期大多始于肝,进而影响于脾,最后归结于肾,属“阴虚阳亢”者为多,此为中医辨证的一般规律,但不能将高血压病与“阴虚阳亢”等同起来,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从其发病过程来看,一般初起及中青年患者以阳亢居多,逐渐发展为阴虚阳亢,久病不愈又可见阴虚为主,阳亢为标,多属暂时性;阴虚为本,常为重要的后果。标实与本虚互为对立,影响和联系。一般病程不长、年壮体实、标证为急者,多以治标为主;久病本虚明显、年龄较大者,则以治本为主。高血压病总的病机为阴阳失于平衡,治疗应辨明患者体质阴阳虚实,探求成病的原因和有无其他兼症,以协调人身阴阳水火之失,使其归于平衡为期。正如其反复教导学生们的“医之与药,犹工之与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欲治愈病,必先达其药”是也。

    二、辨证论治" class="reference-link">二、辨证论治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常把高血压病归纳为以下几型:

    1.肝郁化火型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此言阳气因烦劳过度,兴奋太过,动其五志之火,暗伤其阴精,阴虚于下,阳实于上而气血上逆;清·高鼓峰《医家心法》云“眩晕之病,悉属肝胆风火”;金·刘完素主张眩晕的病因病机应从“火”立论。肝主疏泄,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易致阴阳失调。长期恼怒忧思以致肝失疏泄,出现肝气郁结而致气血失调,肝气郁结日久化火则见口苦烦躁,小便黄,大便干或秘结等;肝郁乘脾则见纳呆、倦怠乏力。病位在肝、脾,为本虚标实之证。此类患者应治以疏肝健脾、清解肝热。

    由于高血压患者多为阴虚阳亢之体,故调气应避免香燥辛散,和血多用凉润和平,忌破血。即以疏肝为主,以四逆散从肝脾气郁入手,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肝脾同病则肝脾并调。

    2.肝阳上亢、脾肾两虚型 张景岳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叶天士谓“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则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则刚劲之质,化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胡?倘肾阴有亏,水不涵木,则血燥热而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倒,甚则昏厥”。《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肾之子,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则虚风上扰,故见眩晕。肾中之水火俱虚,火不归宅,虚阳浮越于上,则表现为肾阳虚证候,症见头目昏眩,浑身冰凉,夜尿频多。病位在肝、肾,为本虚标实之证。治以平肝潜阳,健脾补肾。阴阳两虚者,治疗若拘泥于苦寒清火或滋阴潜阳之法,则更损真阳,致使阴阳更失平衡,反使病情加重。黄精、茯苓、泽泻补中、益脾胃,五脏之气皆禀胃气以生,胃气盛则五脏皆实,实则安,脏安则气血精三者益盛;利水燥湿则脾得所养,脾得所养则五脏皆得所养,即通过补脾而补肾。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加味逍遥散" class="reference-link">1.加味逍遥散

    【组成】柴胡10g 当归10g 炒白芍15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丹皮10g 炒栀子10g 炙甘草10g 枳实10g 

    【功效】疏肝健脾、清解肝热。

    【主治】肝郁化火、脾虚型高血压病。症见头目昏眩,纳呆、倦怠乏力、口苦烦躁,小便黄,大便干或秘结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气虚加人参以补益;血虚加川芎以补血。

    【方解】柴胡疏肝为君,芍药配柴胡益阴养血调肝,柴芍并用调整阴阳,调整其疏泄藏血之平衡。当归既能养血又能活血,合柴胡有疏通气血的作用。白术、茯苓作用于脾,均有除湿散水作用。白术燥湿以中焦为主;茯苓渗湿利小便,使水湿从下而走,即上焦开宣,中焦芳化苦燥,下焦淡渗,所谓分消走泄是也。丹皮泻血中伏火,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兼利水道。枳实配柴胡一升一降,是调理肝脾气机的常用组合。枳实配芍药,又是一个常用组合,枳实行气,调气为主,有时通过行气导滞,可以解决气血郁滞;白芍可以调血,作用于血分,既有益阴养血作用,也有一定活血作用。

    【点评】本方是宋代明方逍遥散与仲景名方四逆散加减而成。前者重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后者偏于疏肝理气解郁。本方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肝火、补脾气、养血渗湿,肝脾同病则肝脾并调。

    【验案】何某,女性,46岁。

    2009年6月22日初诊。头晕两天。患者于两天前因劳累复又生气后突然出现头晕、头胀、无恶心呕吐及肢体活动障碍,在单位医务室测查BP:190/145mmHg,予硝苯地平薄膜衣片含服后头晕减轻,遂前往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经检查未见异常。现症:时有阵发性头晕,头胀,晕时大汗淋漓,汗出冰冷,眼干,急躁易怒,倦怠乏力,畏寒,食欲不振,神情焦虑,小便黄赤,大便偏干,夜寐不实。既往体健。体格检查:BP150/95mmHg,形体偏胖,面红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5.5mmol/L,三酰甘油1.79mmol/L,胆固醇5.52mmol/L。肝、肾功能正常。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I级。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属肝郁化火、肝脾阴虚。

    方选加味逍遥散加味:柴胡10g,当归10g,炒白芍15g,炒白术15g,茯苓15g,丹皮10g,炒栀子10g,枳实10g,生姜10g,薄荷9g,大枣10g,女贞子10g,酸枣仁20g,夜交藤15g,石菖蒲10g,远志1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甘草10g。

    二诊(2009年6月29日):患者头晕明显好转,右胁不适,焦虑减轻,精神明显好转,睡眠改善,舌淡稍暗苔薄黄脉弦细。BP120~140/80~90mmHg。上方改炒白芍20g,加青皮10g,佛手10g。

    三诊(2009年7月8日):头晕基本缓解,诉腰痛,白带多,色黄,有异味,无少腹坠胀及疼痛。舌淡稍暗苔薄黄脉细。BP120~130/75~85mmHg。上方加白花蛇舌草15g,炒杜仲15g。予10剂以善后。

    2.平肝健脾益肾降压汤" class="reference-link">2.平肝健脾益肾降压汤

    【组成】夏枯草15g 菊花15g 钩藤10g 赤芍10g 川芎12g 怀牛膝10g 地龙15g 葛根10g 石菖蒲10g 丹参15g 黄精10g 泽泻15g 茯苓15g 焦三仙各10g 鸡内金10g 淫羊藿10g 甘草10g 

    【功效】平肝潜阳、健脾补肾。

    【主治】肝郁化火型高血压病。症见纳呆,倦怠乏力,口苦烦躁,小便黄,大便干或秘结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阴精不足,宜滋补肾阴,加用枸杞、熟地、女贞子;头晕心悸,胸脘痞闷,宜健脾除湿,加陈皮、谷麦芽。

    【方解】夏枯草清热泻火,平肝降压;菊花质轻气凉,轻清走上,能清肝泻火,平降肝阳;钩藤善于清肝热,平肝风,舒筋脉,除眩晕;牛膝苦平降泄,性善下行,能使头部和上半身的血液“下行”,从而减轻头部充血,与钩藤合用,清上引下,降血压甚效;地龙咸寒,以下行为主,清热熄风,通络止痉;石菖蒲开心孔,补五藏,通九窍;淫羊藿甘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降血压;赤芍、川芎、丹参入血分,赤芍味苦,性微寒,入肝经,泻肝火,活血散瘀;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能上行巅顶,下达血海,旁能四肢,为血中之气药,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丹参,《本草汇言》谓“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黄精,其色正黄,味厚气薄,滋肾润肺,补益脾气。茯苓益脾胃而利小便,水湿均消;泽泻成咸能入肾,甘能入脾,寒能去热,盖淡渗利窍之药也。黄精、茯苓、泽泻通过补中、益脾胃而补五脏,即通过补脾而补肾;焦三仙、鸡内金生发胃气,健脾消食,健脾运以助脾胃虚弱,体现时时顾护脾胃的治疗思路。

    【点评】本方是李老师的经验方。本方融平肝、活血、健脾、补肾于一炉,认为五脏之气皆禀赋于胃气,胃气盛则五脏皆实,实则安,五脏安则气、血、精三者皆盛;利水燥湿则脾得以运化,脾得以运化则五脏皆得所养,即通过补脾而补肾,可谓本方一大特色。

    【验案】李某,男性,82岁。

    2009年2月27日初诊。头晕十余日。患者因春节期间劳累、饮食不节后出现3次发作性头晕脑涨,血压最高达220/105mmHg,当地医生予“心痛定”含服后缓解。发作时无肢体活动障碍及恶心呕吐等症。现症:间断头晕,头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夜寐不安,畏寒,浑身冰凉。既往体健。体格检查:BP160/100mmHg,舌暗红舌体胖大苔薄黄脉弦滑,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肝、胆、脾、胰、双。肾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三酰甘油1.87mmol/L,胆固醇6.52mmol/L。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Ⅲ级。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属肝阳上亢,脾肾两虚。

    方以平肝健脾益肾降压汤:夏枯草15g,菊花15g,钩藤10g,赤芍10g,川芎12g,怀牛膝10g,地龙15g,葛根10g,石菖蒲10g,丹参15g,黄精10g,泽泻15g,茯苓15g,焦三仙各10g,鸡内金10g,淫羊藿10g,甘草10g。

    二诊(2009年3月9日):头晕好转,患者诉其将“人参”粉碎后每日服用已3年。BP145~155/85~95mmHg,舌暗红苔后部黄厚脉弦滑。上方去淫羊藿,加炒栀子10g,薏苡仁20g。

    三诊(2009年3月24日):患者头晕明显减轻,现偶有头晕,仍感浑身冰凉,夜尿多,精神明显好转,食欲转佳,BP120~135/80~90mmHg,舌暗稍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加山药20g,炒杜仲15g,桑寄生10g。予10剂以善后。

    (王 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