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肝清眩汤,治疗高血压病
魏执真
魏执真,女,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北京中医医院心脑病专家主任医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心病委员会委员、老年心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糖尿病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委员会副主任。擅长疾病:冠心病等各种心脏病、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生命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大动脉炎等。“调脉汤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北京中医管理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及获各级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心律失常中医诊治》等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高血压病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眩晕,或伴有头痛、颈僵、耳鸣、腰膝酸软等兼夹证候。解决这些临床证候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据此,笔者认为高血压所致眩晕的辨证治疗应该围绕肝来进行。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大,精神长期紧张,血气不宁,肝阴暗耗;且又忧思郁怒、肝气郁日久亦可化火伤阴;或老年肾亏,或劳伤过度,致使肾水不足,水不涵木,以上种种均可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形成高血压病。《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论述是:“肝为风脏,因精血耗竭,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所以笔者认为高血压病所致眩晕的中心病机是“阴虚肝旺”。故此,笔者立“柔肝清眩汤”以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柔肝清眩汤药物由白芍、牛膝、地龙、生石决、珍珠母、钩藤、天麻、香附、乌药、丹参、桑叶、菊花等组成,药味虽多但错落有致,配伍合理,共奏育阴潜阳、柔肝安脾、理气活血、通脉降浊的功效。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柔肝清眩汤" class="reference-link">1.柔肝清眩汤
【组成】白芍30g 牛膝30g 地龙30g 生石决30g(先煎) 珍珠母30g(先煎) 钩藤10g 天麻10g 香附10g 乌药10g 丹参30g 桑叶10g 菊花10g
【功效】育阴潜阳、柔肝降火。
【主治】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症见头晕,目眩,口燥咽干,夜寐欠佳,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少或苔黄,脉弦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8周为1个疗程。
【加减】如腰酸膝软加桑寄生、续断、杜仲;肢体麻木加蜈蚣、全蝎;颈僵加葛根;心烦加龙胆草、莲子心;健忘加潼蒺藜、远志。
【方解】方中重用白芍,柔肝气、养肝血、敛肝阳,不健脾而脾自安;牛膝补益肝肾,合地龙活血利水,引诸药下行;生石决明、珍珠母降心火、清肝热、潜肝阳、安心神、利耳目;钩藤、天麻熄风祛痰、清心止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活血凉血、养血安神;香附疏肝理气,乌药行气;桑叶、菊花平肝疏风清热。全方配伍合理,共具育阴潜阳、柔肝降火的功效。
【点评】柔肝清眩汤是魏老临床常用方剂,此方是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古方“天麻钩藤饮”基础上化裁而成。全方标本兼治、上下并取,药味虽多,但均系本人熟读本草又结合现代药理毒理理论反复取舍而成,本方具有平肝潜阳、滋阴熄风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属阴虚阳亢者亦可化裁使用,均疗效显著。
【验案】患者,女,64岁。
以“头晕间作两个月”于2010年4月12日就诊于魏老。患者自诉于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压增高,血压最高180/105mmHg,未服用西药。就诊时症见:头晕沉重,头胀,眼目间紧胀不舒,前额轻痛,双腿乏力,腹满纳呆,夜寐欠安,大便偏干。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脉弦细。此阴虚肝旺、风阳上扰之证,治以柔肝潜阳,兼清阳明。方以柔肝清眩汤化裁。处方:白芍30g,桑叶10g,菊花10g,石决明30g,珍珠母30g,钩藤10g,天麻10g,川牛膝30g,北沙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香附10g,乌药10g,莲子心1.5g。水煎服。守此方服用两个月余,患者症状消失,血压多次测量均在130~140/80mmHg,患者遵医嘱又坚持服药1月余,未再就诊。
2.平肝降压汤" class="reference-link">2.平肝降压汤
【组成】天麻10g 钩藤15g 栀子15g 黄芩10g 杜仲15g 益母草10g 夜交藤15g 茯苓10g 牛膝10g 石决明10g 菊花10g 蔓荆子10g
【功效】平肝潜阳。
【主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症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眠差,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黄,脉弦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8周为1个疗程。
【加减】一般不做加减,坚持服用全方。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补益肝肾,夜交藤、茯苓安神定志,配以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俱为佐使药。
【点评】本方主治证为肝阳上亢型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多梦,甚至失眠。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以达标本兼治之效。
【验案】患者,男,57岁。主因“头晕半年,加重1周”于2010年8月6日就诊。
患者半年前因劳累后自觉头晕,随就诊于当地社区医院,查血压:180/120mmHg,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口服以降压治疗。后患者血压稳定于135/85mmHg左右,1周前患者因情绪变化后自觉上症加重,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近日头晕的症状进行性加重,随于魏老处就诊。就诊时症见:头晕伴有头胀,很少有头痛,间断有恶心无呕吐,近几个月来觉视物模糊,或有眼胀,口干口苦,饮水一般,脘腹胀,大便偏干,食欲较差,入睡困难,且醒后无法再次入睡。平素性情急躁,舌质偏红,中有少许裂纹,苔薄黄略干,脉细弦有力。中医辨证为眩晕,证属肝阳上亢。方以平肝降压汤化裁治之。处方:白芍30g,桑叶10g,菊花10g,生石决明30g,珍珠母30g,钩藤10g,天麻10g,川牛膝30g,北沙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0g,香附10g,香橼10g,佛手10g,乌药10g,莲子心1.5g,百合15g。7剂,水煎服,每日两次。此患者前后守方服药两月余,血压正常,症状改善且情绪亦较前平和。
3.清胃化痰汤" class="reference-link">3.清胃化痰汤
【组成】半夏10g 白术15g 天麻10g 陈皮15g 茯苓10g 炙甘草10g 蔓荆子10g 川芎10g 苍术10g 竹茹10g
【功效】补脾燥湿、化痰息风。
【主治】痰浊中阻型高血压病。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脘腹满闷,恶心食少,嗜睡,肢体困倦,舌苔白腻,脉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8周为1个疗程。
【加减】腰酸膝软,加桑寄生、续断、杜仲;颈僵加葛根;心烦加龙胆草、莲子心。
【方解】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为君;白术运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臣;陈皮理气化痰,蔓荆子清利头目以止眩,川芎入于血分,行气活血上达巅顶,苍术、白术共奏健脾燥湿之功效,竹茹滋阴清热,化痰防诸药辛温燥烈之性太过,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共奏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之功。
【点评】本方是魏老先生的经验方,由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化裁而成。该方遣方用药合理,温凉并济,补泻兼施,配以川芎以行气活血,并可载药上行,为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之妙方。
(王 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