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理肝脏阴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 一、调整肝脏阴阳为根本" level="2">一、调整肝脏阴阳为根本
    • 二、防病防复,调养乎肝" level="2">二、防病防复,调养乎肝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2">附:秘验方介绍
      • 1.红龙夏海汤" level="3">1.红龙夏海汤
      • 2.参冬六子汤" level="3">2.参冬六子汤
      • 3.平抑降压方" level="3">3.平抑降压方

    调理肝脏阴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周文泉

    周文泉,男,主任医师,现为全国中医老年病医疗中心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及清宫医案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持国家级和部级课题等十余项,均任课题负责人。包括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以及科技部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0余项。科技部常见病重点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规范研究”。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已发表学术文章160篇。参编8部医学专著,参编二十余部。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证、对震颤麻痹、慢性肾炎、骨质疏松症、高脂血症,尤其治疗老年期痴呆、老年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失眠症、多汗症经验丰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原发性高血压属中医“眩晕”“头痛”和“中风”等范畴。本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变过程,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受情志、劳倦、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病。

    一、调整肝脏阴阳为根本" class="reference-link">一、调整肝脏阴阳为根本

    肝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曰:“肝病,头目眩,胁支满。”说明本病的发生与肝脏密切相关。若情志失调,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则肝气郁滞;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或恣情淫欲,耗竭肾水,以致肝肾阴亏,肝脏阴阳失调,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亢,久则阳热动风;血随气逆,鼓动血脉,循经上冲头目。其中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肝气、肝郁、肝火、肝风、肝阳、肝阴、肝血等肝脏病理的诸方面,尤其是肝阳和肝阴。基于以上理论,故确定了以调节肝脏阴阳失调为主,兼以通络化痰为助的基本方,名为红龙夏海汤,该方由川牛膝、怀牛膝、地龙、夏枯草、海藻、天麻、钩藤、葛根、川芎组成。其加减常遵循以下加减法:

    1.肝阳亢甚者 肝阳亢而无制则化火动风上扰头目,甚则挟痰瘀之邪阻于脑脉,清窍失养而发眩晕或中风,可见头晕欲仆,腰膝酸软,肢体麻木或不遂,舌红苔黄或苔少,脉弦而长,可加石决明、代赭石等。

    2.肝火旺盛者 肝火过盛则可使肝阳暴亢于上而见头晕耳鸣,头痛,急躁易怒,口干口苦,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加黄芩、龙胆草、茺蔚子等。

    3.肾阴虚明显者 肝阴虚久累及肾阴,则肾阴亦亏,水不涵木,肝阳亦亢,阴虚阳亢则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症,加生地、熟地、山茱萸肉等。

    4.脾气虚者 肝郁脾虚,日久气血亏虚,而见头晕,倦怠乏力,胸胁胀痛,心悸失眠,月经不调,脉弦细等症,加党参、白术等。

    5.阳阳两虚者 阴亏于前,阴阳互根,日久则阳损于后,而形成阴阳两虚,症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舌淡,脉沉细等,加枸杞子、杭白芍、龟板、仙茅、仙灵脾等。

    6.痰瘀阻滞重者 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则聚湿化痰,流于血脉则痰瘀互阻而见头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心悸失眠,食少无味,脉涩或滑,舌暗红苔厚腻等症,加胆星、天竺黄等。

    7.血瘀重者 肝藏血,火盛酌血伤络,则血瘀血热,而见头晕,头痛如刺,心悸胸痛,舌暗红有瘀斑,脉络迂曲等症,加益母草、丹皮等。

    二、防病防复,调养乎肝" class="reference-link">二、防病防复,调养乎肝

    原发性高血压虽与先天禀赋和年老体衰有一定关系,但发病与否,与后天调养有很大关系;已病者,防治不力终将很快累及脑、心、肾,发为中风、胸痹、水肿等严重疾病,甚至顷刻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原发性高血压要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和病退防复。防治原发性高血压,单纯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做起,做到治养结合。

    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病机核心在肝脏阴阳失调为主的病理特点,防治原发性高血压要时时刻刻把护养肝脏作为重点。首先要做到调畅精神情志。方能顺应肝性,使肝气调达,气血畅通,阴阳无偏。其次,饮食要合理,清淡为要。过食咸则伤肾与血脉,肝肾同源,五脏相关,终将累及干肝而血压升高;过食肥甘厚腻则碍脾生湿,脾困则土壅木郁,肝为之不利。于本病比较重视食疗,常给患者提供一些养肝肾、清肝火、通脉络等具有一定降血压作用的食疗方案。如山茱萸肉粥、黄精粥、冰糖醋酸饮、菠萝汁等药膳,菊花茶、夏枯草茶、山楂茶等药茶,嘱咐患者多吃一些香菇、海带、玉米、大蒜、醋等食物。再次,摒除不良嗜好,特别是酒要适量,烟要戒除。烟化火伤阴为肝之贼,酒毒伤肝更是不言而喻,如《医门法律》云:“醇酒厚味……久之酿成内热。”第四,要劳逸结合,且忌过劳。无论劳力、劳神、房劳,过则皆可伤及肝肾。华佗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极耳,动摇则气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对预防和控制血压是有帮助的,但要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锻炼方式且不可过度,如老年人可以练太极拳、气功或进行散步、打球等有氧运动。总之,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顺肝之性、养肝之阴、护肝之体、适肝之用,并配合有效药物,才能更好地防治原发性高血压。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红龙夏海汤" class="reference-link">1.红龙夏海汤

    【组成】川牛膝15g 怀牛膝15g 地龙15g 夏枯草15g 海藻15g 天麻12g 钩藤15g 川芎12g 葛根15g 枸杞子15g 

    【功效】平肝熄风、通络散结、调和阴阳。

    【主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见正文。

    【方解】方中怀牛膝滋养肝肾,川牛膝活血化瘀,通脉散结,共为君药;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潜阳,祛风除湿,活血通经为臣药;枸杞子滋补肝肾阴,以防阳燥之品太过伤阴;川芎行气活血,地龙咸寒入肝,平肝清热通络;夏枯草苦寒入肝,清肝火,化痰散结;海藻苦咸寒,软坚消痰,利湿泄热;另以葛根相合,升阳举陷,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共为佐使药。诸药相伍,共奏平肝熄风、通络散结、调和阴阳之功,化痰除瘀而不伤脾胃,功专于肝而兼顾脾肾。

    【点评】周氏积多年临床经验,遵循张仲景“阴阳自和则病自愈”的理论,以阴阳平衡,形神相合作为标准,以调理肝脏阴阳为法治疗高血压病。本方对收缩压、舒张压的降低均有效,其降压作用缓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对有眩晕、头痛等症状而血压在正常范围者,症状的改善同样明显。周氏对本方的加减自成规律,遵循其方法,活用本方可治疗各种证候的原发性高血压病。

    【验案】患者安某,男,66岁。初诊:2007年3月23日就诊。

    初诊:因高血压病两个月余,最高血压可达200/90mmHg,降压药控制仍有波动。近日来头胀痛,无口干口渴,腿软乏力,四肢偶有麻木,不怕冷,怕热,稍动则汗出,无手脚心发热,时有耳鸣,纳食可,夜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就诊时测BP160/100mmHg。西医诊断:高血压病(Ⅲ级,极高危)。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肝阳上亢,痰瘀互阻。患者体形肥胖,素体阳盛,阴阳失调,日久阳亢于上,肝失条达,劫伤肾阴,而致风阳上扰;平素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蕴,聚而为痰;痰阻脉道,血脉瘀滞,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而为眩晕,头痛;不能濡养四肢,故肢体麻木;气血不和,神气不安,则烦躁难寐。处方如下:川牛膝、怀牛膝各15g,地龙15g,夏枯草15g,海藻12g,天麻12g,钩藤15g,川芎12g,葛根15g,郁金12g,香附12g,炒酸枣仁20g,柏子仁15g,远志12g,夜交藤30g,服7剂。

    二诊:患者头晕痛症状减轻,腿软乏力好转,夜眠尚可,耳鸣消失,血压140/80mmHg。上方有效,随症加减,继服1个月,血压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

    2.参冬六子汤" class="reference-link">2.参冬六子汤

    【组成】太子参、麦冬各30g 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五味子、莱菔子各15g 蔓荆子12g

    【功效】益气养阴、滋补肝肾、调和阴阳。

    【主治】气阴两虚、肝肾阴亏之原发性高血压。头晕,视物模糊,耳鸣,记忆力减退,气短乏力,腰膝酸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五心烦热加知母;肢麻加豨莶草、炙地龙;失眠加枣仁、合欢皮;心悸气短加紫石英;神疲倦怠,大便不实,加党参、淮山药。

    【方解】方中太子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生津,两者为君药,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以治其本;菟丝子温补肾阳,女贞子补肝肾阴、枸杞子滋补肝肾阴,两者相须为用,功专补肝肾之阴精,而能制上逆之虚阳,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莱菔子降气,气降则阳不上逆,气血冲和,以上五者为臣药,滋补肝肾,调和阴阳。蔓荆子上清头目,引药上行,为引经药。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之功效。

    【点评】本方是周氏经验方,是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要对象拟定的具有益气养阴,补益肝肾功效的方剂。类似方剂并不多见,且本方妙用莱菔子、蔓荆子两味,一降一升,条理气机,使补益之剂灵动鲜活,值得效法。本方降压作用缓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对有头晕,视物模糊,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的改善非常明显。

    【验案】楼某,男,69岁。2009年3月6日初诊。

    初诊:患者由于劳累过度,常觉头晕,视物模糊,耳鸣,记忆力减退,查颅脑CT未见异常,诊见:咽部不适,胸闷,纳食可,二便尚调,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此为年老肾气不足之证。处方:太子参、麦冬各30g,菟丝子、女贞子、覆盆子、莱菔子、天麻、川芎、蔓荆子各12g,五味子10g,合欢皮、枸杞子、丹参、葛根各15g,6剂,每天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

    二诊:尽剂后,自觉头晕减轻,视物稍清,背发紧,咽部仍不适,纳食好,夜寐亦可,二便调,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枸杞子、鸡血藤各15g,菊花、天麻、白术、山茱萸、生地黄、川芎、女贞子、石斛各12g,威灵仙、茯苓各20g,法半夏10g,合欢皮30g。

    三诊:续服6剂后,自诉于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后头晕,休息后则好转,耳鸣除,咽不适减轻,记忆力好转,上方去菊花、威灵仙、鸡血藤、女贞子、石斛,加党参20g,山药、牡丹皮、蔓荆子各12g,继服12剂,患者头晕明显减轻,视物清楚,舌红,苔少,脉稍弦,仍以上方继服12剂,调理善后,随访两个月未见复发。

    3.平抑降压方" class="reference-link">3.平抑降压方

    【组成】天麻9g 钩藤12g(后下) 罗布麻叶15g 牛膝12g 决明子10g 杜仲12g 桑寄生12g 黄精10g 菊花10g 葛根10g

    【功效】平肝熄风、滋养肝肾。

    【主治】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伴头目胀痛,目赤舌红者酌加菊花10g,黄芩10g;伴痰浊较重者加泽泻15g,山楂10g,苍术10g。

    【方解】方中天麻有平抑肝阳、熄风止痉之功效;钩藤有熄风止痉、清热平肝之功效,故二者合用以为君。罗布麻叶,归肝经,有平肝潜阳、除热利尿之功,与天麻、钩藤合用可增益二者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可活血通经、引火(血)下行、补肝肾而强筋骨,决明子功能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使平肝之力更强,故与罗布麻叶、牛膝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黄精滋肾润肺、补脾益气、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野菊花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至上扰而安于下,此五者均用为佐药。诸药合用,共成平肝熄风、滋养肝肾之剂。

    【点评】原发性高血压病机核心在肝脏阴阳失调为主,防治原发性高血压要时时刻刻把护养肝脏作为重点,同时根据肝肾同源之理,滋阴补肾在治疗过程中亦不可轻视,二者相辅相成。本方滋肾以平肝之逆,可除眩晕、祛头痛、强腰膝,从而有效缓解高血压病的病症。

    (李淑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