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倡导辨病用药,善用经典复方
    • 一、辨证分析" level="2">一、辨证分析
    • 二、高血压的防治" level="2">二、高血压的防治
    • 三、临床用药" level="2">三、临床用药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2">附:秘验方介绍
      • 1.清眩降压汤" level="3">1.清眩降压汤
      • 2.天麻杜仲汤" level="3">2.天麻杜仲汤
      • 3.天麻钩藤饮加减" level="3">3.天麻钩藤饮加减

    倡导辨病用药,善用经典复方

    陈可冀

    陈可冀,男,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教授、研究员。全国中医心血管病重点研究室主任,全国中医心血管医疗中心主任,全国中医老年病医疗中心名誉主任。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及科学研究四十余年。对心脑血管病及老年病进行长期文献、临床及实验研究,宏观微观结合,辨病辨证结合,对活血化瘀治法及血瘀证理论,尤多创新,在冠心Ⅱ号及川芎嗪、血府逐瘀汤及去甲乌药碱等研究方面,成效显著,深入到了分子基因水平。对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的整理研究,尤多建树,填补了中医学继承史上的一段空白。著述丰硕(约30种),国内外影响巨大。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肝、肾、心的气血阴阳失调是高血压主要病理变化;风、火、痰、瘀、虚为高血压主要病理因素;气血逆乱,发为中风是高血压主要病理转归。在辨病基础上,根据具体证型加减配伍,能较好地调整高血压病人内在失调的生理功能,达到温和降压的目的,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

    一、辨证分析" class="reference-link">一、辨证分析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虽有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阴阳两虚等不同,分型也有肝热上冲、阴虚阳亢、怔忡型、肝风型、冲任不调型等各异,但脏腑辨证多责之于肝肾,方药应用则不止于肝。从临床来看,肝肾确为高血压累及的主要脏器。其一,病人多因紧张焦虑,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而肝阳上亢,肝阳鸱张而成中风。其二,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阴不足,肝火内盛而肝阳上亢,均可成肝肾同病。病之本为肝肾同病,阴阳失调;病之标为风痰瘀血。

    二、高血压的防治" class="reference-link">二、高血压的防治

    高血压的防治不能单单从单味中药出发,复方治疗的多靶点、多系统的作用,在该病的防治上有着思想的统一。清眩降压汤由苦丁茶、天麻、钩藤、桑叶、菊花、黄芩、夜交藤、杜仲、生地黄、川牛膝10味药物组成,功专清肝热、平肝阳、益肝肾。主治高血压病证属肝火上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阴虚肝旺型,用建瓴汤、大定风珠加减;怔忡型用天王补心丹、珍珠母丸化裁;肝风型选用天麻钩藤饮、羚羊汤化裁;妇女冲任不调型用当归芍药散、逍遥散化裁,也可用二仙汤。

    三、临床用药" class="reference-link">三、临床用药

    在用药上,辨证归纳为10类:

    1.滋阴药 如玄参、白芍、知母等。

    2.潜镇药 如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等。

    3.清热药 如龙胆草、夏枯草、黄连、黄芩等。

    4.补益肝肾药 如熟地、枸杞子、龟板等。

    5.平肝熄风药 如天麻、钩藤、菊花、羚羊角等。

    6.祛风通络药 如地龙、牛膝、秦艽、桑枝等。

    7.养心安神药 如茯苓、夜交藤、酸枣仁等。

    8.豁痰药 如半夏、天南星、贝母、竹茹等。

    9.化瘀药 如川芎、桃仁、益母草、鸡血藤等。

    10.温阳药 如杜仲、续断、仙茅、仙灵牌等。

    临床研究表明,辨病用药对轻度高血压降压效果好,改善症状也佳。虽然有人认为,高血压病势向上,风药不宜(如柴胡、防风、豨莶草等),恐有升提使病势不平,症状加剧,血压升高。但现代研究表明,这类“风药”对改善血管反应性有益,并无升高血压之虞。经过复方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系统研究的方剂,机理较为明确,疗效也较可靠。常用的有天麻钩藤饮,针对头晕、肢麻、头重脚轻等为佳;二仙合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黄柏、当归、知母)有一定降压作用,改善症状也佳,适宜于冲任不调及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六味地黄汤加味用于阴虚阳亢型;桂附地黄汤加味针对阴阳两虚或阳虚型的高血压患者,均是多用而有效的方剂。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清眩降压汤" class="reference-link">1.清眩降压汤

    【组成】苦丁茶30g 天麻30g 钩藤30~60g(后下) 黄芩10g 川牛膝10g 生杜仲10g 夜交藤30g 鲜生地30g 桑叶15g 菊花15g 

    【功效】益肝肾、清肝热、平肝阳。

    【主治】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之高血压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两剂。连服两周。

    【加减】眩晕、耳鸣、头痛重者,可酌加羚羊角粉冲服,以凉肝熄风定惊;血压难降可加旋覆花、代赭石等;便秘可加石膏、大黄、厚朴、枳实等;伴痰浊者可和温胆汤等;更年期高血压可配合二仙汤。

    【方解】方中以苦丁茶散肝风、清头目、活血脉,天麻、钩藤平肝潜阳熄风为主,辅以杜仲补益肝肾,夜交藤搜风通络,养心安神,黄芩、桑叶、菊花清肝热,平肝阳,佐以牛膝祛瘀通络,引血下行以折其阳亢,更助苦丁茶等活血通脉之力,鲜生地清热养阴以滋肾水,诸药合用,共奏益肝肾、清肝热、平肝阳之功效。

    【点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宁静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散乱昏惑”,本方益肝肾、清肝热、平肝阳,使肝肾得补,肝阳平复,血压得平。

    【验案】林某,女,65岁。2001年春就诊。

    初诊:患高血压病5年,腔隙性脑梗死3年。身高155cm,体重67kg,长期服用替米沙坦80mg,日1次,氨氯地平5mg,日1次,氢氯噻嗪12.5mg,日1次,今查血压160/80mmHg,平时血压控制在150~170/70~90mmHg,时发头晕,睡眠欠佳,伴有焦虑,心空空感,易发脾气,指端感觉麻木,皮肤干燥、无光泽脱屑,双下肢无水肿,趾甲增厚,二便尚可,舌暗苔黄腻,脉弦大,重按则空。辨证属肝肾阴虚,脉络瘀阻之眩晕,方用清眩降压汤加减,药用:苦丁茶30g,天麻30g,钩藤30~60g(后下),黄芩10g,川牛膝10g,生杜仲10g,夜交藤30g,鲜生地30g,桑叶15g,菊花5g,加用白芍9g,柴胡9g,地龙10g,竹茹12g,白术9g,丹参12g。连服用4剂。

    二诊:服用4剂后,舌转红,黄苔明显减轻,睡眠好转,查血压136/78mmHg。后再做加减,连续服用15剂,随访半年,血压一直保持在130~140/70~80mmHg之间,焦躁情绪好转,睡眠可,舌苔不黄,脉平。后用本方合杞菊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患者阳亢夹瘀夹痰,故而加用白术、竹茹、丹参、地龙化痰通络熄风,白芍、柴胡加强理气平肝。陈老设此方,以达清肝热、平肝阳、益肝肾之功。患者肝肾得补,肝阳平复,肝气得舒,情绪稳定,睡眠改善,血压得以控制。

    2.天麻杜仲汤" class="reference-link">2.天麻杜仲汤

    【组成】杜仲10g 枸杞子15g 川续断15g 牛膝15g 天麻15g 钩藤15g 菊花15g 丹参15g 川芍10g 赤芍10g 半夏10g 泽泻10g 防己15g 

    【功效】补益肝肾、平肝潜阳。

    【主治】肝肾亏损、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两周。

    【加减】若气血亏虚、气短乏力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伴阳虚水肿者加仙灵脾、补骨脂、茯苓、车前子;伴咳嗽、咳痰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芩。

    【方解】方中杜仲、枸杞子、川续断、牛膝补肝肾以治其本;天麻、钩藤、菊花平肝潜阳、镇惊熄风;丹参、川芍、赤芍活血化瘀、疏通气血;半夏、泽泻、防己化痰、利水、祛湿以治其标。诸药配伍,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点评】高血压病多以阴虚为主,阳亢为标,多属虚实错杂。因而本方在论治中以扶正祛邪、标本同治为原则,此即“高者抑之”“阴虚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同时以辨证论治为依据,从肝肾着眼,治标重在肝,治本重在肾,兼以调和气血。

    3.天麻钩藤饮加减" class="reference-link">3.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成】天麻10g 钩藤15g 珍珠母20g 决明子15g 杭白芍10g 白蒺藜10g 川牛膝10g 夜交藤30g 炙甘草6g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活血、滋阴柔肝。

    【主治】肝风上扰型高血压病。

    【用法】水煎取汁300ml,日2次,早晚分服。3周1个疗程。

    【加减】偏于火盛者,见目赤,鼻出血等加龙胆草、山栀、黄芩、牡丹皮;便秘者加生大黄、芦荟、肉苁蓉;若眩晕明显加龙骨、牡蛎;若气虚者加太子参、黄芪;若有痰湿阻滞者加二陈汤、薏苡仁、苍白术、石菖蒲等。

    【方解】用天麻、钩藤抑肝熄风止晕;珍珠母、决明子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杭白芍、白蒺藜滋补阴血平肝;川牛膝引血下行;夜交藤与珍珠母有养心安神镇惊;甘草调和诸药。中西结合达到降压的效果。

    【点评】本证病机以阳亢化风上扰为标,肝肾阴虚为本,标急本缓。本方适用于因年老体衰、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所致之高血压患者。

    (贾晓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