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滋阴化湿热,决明钩藤效验方
姚五达
姚五达(1921—2001),1940年在北京国医学院施诊室任医师,兼妇科、内科、儿科助教。被称为“四小名医之一”。历任中医主治医师、中医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等职,退休后任医院高级顾问,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命名为“北京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先后撰写出《妇科治疗经验》《温病治疗经验》《诊法伤寒要诀》《中医杂证》等著作,许多论著多次发表于《北京中医》《中医杂志》等专业期刊。在治疗妇科病、温病方面经验独到,创出“轻可祛实法”“截流开源法”“温病治疗六法”,并广泛用于临床收效甚佳。
中医病名里并无“高血压”,所以中医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和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烦热耳鸣、乏力等症状,属于中医“眩晕”证的范畴。
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工作的紧张,嗜酒肥甘,伤及脾胃,化湿生痰,阻于经络,郁久化热;忧郁恼怒,肝气失和,郁而化火,肝火上炎;劳逸无度,久而伤及精血,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夹相火,上踞高巅则眩晕。辨证大多为肝热阴虚、阴阳失调,兼有湿热内蕴,治疗常以清肝滋阴、调和阴阳,兼以清化湿热为法。
临床证型" class="reference-link">临床证型
根据临床证型分类,高血压病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一)肝火亢盛型" class="reference-link">(一)肝火亢盛型
气郁化火伤阴,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或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扰动清窍,发为眩晕,此类患者多见头晕,目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烦恼更甚。
立法以平肝泻火,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甘草、当归、丹皮、决明子、赤芍、钩藤、夏枯草。
(二)阴虚阳亢型" class="reference-link">(二)阴虚阳亢型
多由平素情治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伤阴。或肾液亏损,或病后阴津未复,导致肝肾阴亏余下,风木之阳上亢,累扰头目,眩晕旋生,此类患者临床常以眩晕、耳鸣,头胀痛,失眠多梦,伴腰膝酸软,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细数为特征。
立法以平肝潜阳,常用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丹皮、赤芍、生龙牡。
(三)阴阳两虚型" class="reference-link">(三)阴阳两虚型
因机体老化,脏腑功能衰减,肝肾亏损,气血虚衰,以致髓海不充,元神不足,发为眩晕;也可因阳气精华衰落,运血乏力,气血流通不畅,脑失所养而发。
治法以调补阴阳,常用药物:仙茅根、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知母、黄柏、熟地、杜仲、桑寄生、山茱萸肉、牛膝、龟板、鳖甲、龙骨、牡蛎。
(四)痰湿壅盛型" class="reference-link">(四)痰湿壅盛型
此类患者临床常以头晕目眩,胸闷,咳喘多稠痰,呕恶食少,苔滑,脉滑为特征。
治法以化痰除湿,常用药物:半夏、白术、陈皮、泽泻、天南星、天麻、川芎、薏苡仁、茯苓、益母草、竹茹、石菖蒲、全栝楼。
如兼肝风内动加羚羊角粉0.6g、全蝎粉3g、钩藤9g,也可以和用羚羊钩藤汤加减;兼痰浊中阻者加莱菔子、全栝楼、山楂,以利于行气化痰;兼肝旺痰阻加生代赭石、法半夏、夏枯草;兼血瘀凝滞加丹参、赤芍、三七粉、益母草、泽兰,或合用失笑散、桃红四物汤。
常以自拟“决明钩藤汤”为基本方(生决明、杭菊花、钩藤、生牛膝、川石斛、龟板、远志肉、首乌藤、青竹茹、六一散、生铁落、金银藤)治疗肝热阴虚,兼有湿热内蕴之高血压病,常可收效。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决明钩藤汤" class="reference-link">1.决明钩藤汤
【组成】生决明30g 杭菊花10g 钩藤10g 生牛膝10g 川石斛10g 龟板10g 远志10g 首乌藤15g 竹茹10g 六一散18g 生铁落20g 忍冬藤12g
【功效】清肝滋阴、清化湿热。
【主治】肝热阴虚、湿热内蕴之高血压病。症见头晕,耳鸣,头胀痛,目胀,面色潮红,胸闷,呕恶等为主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方中生决明、龟板、生铁落为重镇潜质药物须先煎半小时,再加入其余药物同煎。
【加减】阴虚较重,可加用龟板、鳖甲;痰浊较重,可用代赭石;阳虚较重,可用灵磁石。
【方解】方中生决明入肝经潜阳,质重镇降,用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眩晕十分有效,与钩藤相配,可升可降,平肝熄风,调和气血。钩藤能清肝热、平肝阳,对于肝风内动、肝火上炎之火,《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其“为决明相配,一升一降,共主清肝养阴”之功;用菊花平肝清热,用石斛、龟板、牛膝养阴滋肾、益精补血,以远志、首乌藤交通心肾,调和阴阳,安神定志。以竹茹清诸经之热,清热化湿,除烦止呕,开发中焦,调畅气机。忍冬藤能清经络中风湿热邪,疏通经络。六一散畅利二便,祛除湿热之邪。在眩晕重症时,可重用生铁落,《本草纲目》中称其有“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之功,为平肝镇热之良药。
【点评】姚老先生认为,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工作的紧张,嗜酒肥甘,伤及脾胃,化湿生痰,阻于经络,郁久化热;忧郁恼怒,肝气失和,郁而化火,肝火上炎;劳逸无度,久而伤及精血,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夹相火,上踞高巅则眩晕。辨证大多为肝热阴虚,阴阳失调,兼有湿热内蕴,治疗常以清肝滋阴、调和阴阳,兼以清化湿热为法。据此拟定本方,用于临床,多能收效。
【验案】黄某,女,41岁。初诊日期:1995年8月14日。
初诊:患者高血压病史9年,服中西药物无效。眩晕,视物不清,心悸,时有一过性全身麻木及失聪手足逆冷。查:血压190/110mmHg,舌质淡红、苔黄,脉弦细数。诊断为:眩晕(高血压病),辨证为阴虚肝热,经络失和,治以清热平肝、疏通经络。处方:生决明24g,生牛膝15g,杭菊花10g,双钩藤10g,地龙10g,生海蛤壳18g,竹茹18g,忍冬藤18g,蒲公英18g,六一散18g。
二诊:服用5剂后,以上方为基础,加入远志10g,炒枣仁15g,首乌藤15g,炒山楂10g,共服药11剂,症状基本消失,血压稳定在150/90mmHg,恢复正常工作。随访5年,基本稳定。
2.平肝泄浊汤" class="reference-link">2.平肝泄浊汤
【组成】天麻12g 钩藤10g 珍珠母30g 半夏10g 川牛膝10g 地龙10g 白术10g 茯苓15g 防己30g 泽泻15g 莱菔子12g 川芎10g
【功效】平肝、健脾、化浊。
【主治】肝阳上亢,脾虚痰浊壅盛之高血压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肝肾亏虚、夜尿频数、腰膝酸软者加女贞子、川杜仲、补骨脂;胸闷痛、痰浊重者加薤白、栝楼、红花;头晕甚者加白蒺藜、石菖蒲;口干苦、舌质红者加菊花、夏枯草。
【方解】方中天麻平肝化痰浊,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晕为君;辅以钩藤、珍珠母、地龙平肝熄风潜阳,地龙化痰通络止痛,白术、茯苓、泽泻补气健脾化湿,以绝生痰浊之源,故共为臣药;佐以陈皮理气化痰健脾,莱菔子行气化痰消肿,防己淡渗化湿利水;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引药上行,川牛膝活血利水,引药下行,两药合用,使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起平肝健脾、泄浊降压之效。
【点评】本方以平肝健脾化浊为治疗原则,适用于高血压病症以头晕目眩,走路轻飘,头重本脚轻;胸痞闷,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舌苔厚腻为主者。
3.决明茺蔚汤" class="reference-link">3.决明茺蔚汤
【组成】苦参15g 茺蔚子15g 决明子20g 山楂15g 槐花20g 五味子10g 磁石15g 牛膝15g 天竺黄15g
【功效】平肝潜阳、补肾益精。
【主治】肝火亢盛或阴虚阳亢之高血压病。
【用法】水煎取汁300ml,日2次,早晚分服。3周1个疗程。
【加减】偏于火盛者,加龙胆草、黄芩;便秘者加生大黄;若气虚者加太子参、黄芪;若湿滞明显者加薏苡仁、苍术、茯苓等。
【方解】方中决明子、磁石、五味子平肝潜阳、补益肾精;天竺黄、山楂泻热豁痰、散瘀疏滞;槐花、茺蔚子、苦参、牛膝活血顺气、凉肝清热、通利下行。全方具有平肝潜阳、补肾益精之功效。
【点评】平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伤阴。或肾液亏损,或病后阴津未复,导致肝肾阴亏于下,风木之阳上亢,累扰头目,用此方甚效。
(王 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