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治疗经验
杨牧祥
杨牧祥,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兼任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第二、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首席考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四、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并担任《河北中医》第四、第五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疑难病杂志》第一、第二届编委会副总编辑,《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等国家级期刊编委。
一、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痰瘀阻滞为标" class="reference-link">一、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痰瘀阻滞为标
中医学无高脂血症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属于气血津液病变范畴,与痰浊、瘀血病证相似。中医学认为,血脂由水谷精微所化,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其含量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可称为“清脂”,有荣养机体作用;若超过了正常范围,则变为“浊脂”,成为致病因素。高脂血症与长期嗜食肥甘厚味及体质因素有关,病机不外虚、郁、痰、湿、瘀五端。脾主运化和布精,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不仅使水谷精微物质之“清脂”化生有源,而且通过布精作用输布周身,一旦脾气亏虚或脾气壅滞,不但“清脂”不得输布而瘀滞,津液亦将代谢失常而酿湿成痰;肾主藏精,为元气之所居,元气通行三焦,主持人体津液的运行和气化,肾气亏虚,则气化受阻,水湿停聚,酿生痰浊;肝主疏泄,条畅气机,关系着人体气血津液在体内的输布,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必将导致血行不畅,津液停聚,酿生痰瘀。高脂血症的形成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痰瘀阻滞为标。本虚标实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日久脉络受损,引发心脑血管病。因而提出的治疗原则是“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以化痰降浊、活血化瘀为主以治其标,辅以健脾益气、强本清源以治其本。临证时必须注意患者气色形体,问其饮食,察其舌脉,以辨虚实。
二、选用对药,独树一帜" class="reference-link">二、选用对药,独树一帜
临证善用对药,如丝瓜络与橘络,其中橘络对治疗高脂血症有着很好的临床效果,因凡植物之络类均能入人体之络,丝瓜络、橘络均为络类,故皆入络,而长于通络。丝瓜络为丝瓜的果络,性味甘平,归肺、胃、肝经,通经活络,主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橘络为橘的中果皮及内果皮之间的维管束群,性味甘苦平,归肝、肺经,可通络化痰,顺气活血。可将上药应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疗效显著。
三、守方是原则,擅变是灵魂" class="reference-link">三、守方是原则,擅变是灵魂
治疗本病守方是原则,擅变是灵魂。辨证用药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优势,具体的用药随证化裁方法是:①若腰膝酸软疼痛,眩晕耳鸣,属肾虚者,酌加桑寄生15g,杜仲1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以补肾壮腰。②若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不移,入夜尤甚,属血瘀脑络者,酌加川芎15g,水蛭、全蝎各3g(研末装胶囊冲服)以活血、化瘀、通络。③若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属肝郁气滞者,酌加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川楝子10g以疏肝理气。④若头晕且胀,面红目赤,胁肋灼痛,属肝郁化火者,酌加栀子10g,龙胆草6g,黄芩10g以清肝泻火。⑤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属肝阳偏亢者,酌加钩藤15g(后下),刺蒺藜15g,生石决明15g(先煎)以平肝潜阳。⑥若胸闷刺痛阵作,属胸阳不宣,心脉瘀阻者,酌加桂枝10g,薤白10g,栝楼10g,赤芍10g,川芎15g以宣通心阳、活血通脉。⑦若肢体麻木,属痰瘀阻络者,酌加胆南星10g,苏木10g,鸡血藤30g以化痰祛瘀、活血通络。⑧若大便干结难下,属热郁津亏者,酌加大黄10g,生地黄15g,玄参15g、麦冬15g,以泻热增液通便。⑨若月经后期或痛经,经色紫暗夹块者,酌加泽兰10g,益母草15g,桃仁10g,红花10g以化瘀调经。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脂调康方" class="reference-link">1.脂调康方
【组成】橘络6g 炙黄芪15g 炒白术10g 清半夏10g 泽泻10g 丹参15g 姜黄10g 虎杖15g
【功效】健脾化湿、祛痰降浊、活血化瘀。
【主治】脾虚痰瘀兼夹型高脂血症。症见头晕、头痛、头重如蒙,夜寐不安,胸闷腹胀,便溏不爽,舌淡红而黯,苔白腻,脉弦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方解】方选橘络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为主药,以涤脉络之痰瘀;半夏功擅燥湿消痰,泽泻渗湿降浊,以乏生痰之源;丹参活血化瘀,姜黄活血行气,虎杖活血散瘀兼能清热利湿,三药以助橘络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之效;炙黄芪、炒白术益气健脾化湿,以助化痰降浊、行气祛瘀之力。诸药相合,共奏祛痰降浊、行气化瘀以治其标,健脾益气、强本清源以治其本之功效。标本兼治,直切病机。
【点评】本方是杨老师的经验方,用于治疗脾虚痰瘀兼夹型高脂血症。一般认为,痰瘀互结是高脂血症重要病理基础,脾虚则为发病之本。因而杨老师以祛痰降浊,行气化瘀以治其标;健脾益气,强本清源以治其本,组成本方,验之于临床,屡试屡效。
【验案】默某,男,45岁。2003年9月5日初诊。
眩晕头痛、头重如蒙两年余,近日加剧,伴胸闷腹胀,便溏不爽,舌淡红而黯,苔白腻,脉弦涩。体温37℃,脉搏73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80mmHg。血脂检查:总胆固醇5.73mmol/L,三酰甘油2.79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8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77mmol/L。西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诊断:眩晕,痰瘀兼夹证。痰浊蒙蔽清阳,故眩晕头痛,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机不畅,则见胸闷;湿盛困脾,脾失健运,则腹胀,便溏不爽;舌淡红而黯,苔白腻,脉弦涩为痰瘀互结、气机不畅之证。治宜健脾化湿、祛痰降浊、活血化瘀。处方:脂调康方加味。药物组成:橘络6g,炙黄芪15g,炒白术10g,清半夏10g,泽泻10g,丹参15g,姜黄10g,虎杖15g,茯苓15g,天麻10g,陈皮10g,栝楼10g。15剂。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物,忌酒。
2003年9月2日复诊:眩晕头痛已减,仍胸闷腹胀,便溏不爽,舌淡红而黯,白腻苔渐退,脉弦略涩。上方减天麻,加薤白10g,薏苡仁10g,砂仁6g。
2003年10月10日三诊:眩晕头痛、头重如蒙、胸闷腹胀诸症明显减轻,舌淡红稍黯,苔白略腻,脉弦。复查各项指标:总胆固醇5.35mmol/L,三酰甘油1.8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7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6mmol/L。前方减栝楼、薤白、砂仁,继服20剂。
2003年10月30日四诊:眩晕头痛、头重如蒙、胸闷腹胀诸症皆无,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复查各项指标:总胆固醇4.96mmol/L,三酰甘油0.69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7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1mmol/L。该患者经两个月治疗,诸症悉平,随访两年未复发,达到临床控制标准。
2.降脂通脉汤" class="reference-link">2.降脂通脉汤
【组成】丹参15g 山楂10g 决明子10g 葛根15g 泽泻10g 茯苓15g 薏苡仁10g 泽兰10g
【功效】健脾和胃、化瘀通脉。
【主治】湿浊痰瘀兼夹型高脂血症。症见头晕、头痛、胸闷或胸痛,腹胀,口渴不欲饮,便溏不爽,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方解】方中选用丹参理气活血,气行则血行,为君药;山楂消食化痰,决明子清肝明目,葛根燥湿化痰生津,为臣药;泽泻、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为佐药,泽兰活血健脾不伤正为使药。诸药合用可达清热、化痰、开瘀之功效。
【点评】高脂血症其基本病机是脾胃失调,导致湿浊内阻,痰瘀内停,本方是杨老师的经验方,用于治疗湿浊痰瘀兼夹型高脂血症。本方从湿、痰、瘀三方面入手,利湿化痰开瘀,疗效颇佳。
(闫小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