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脂血症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
    • 一、辨证求因" level="2">一、辨证求因
    • 二、治疗原则" level="2">二、治疗原则
      • (一)肝肾阴虚" level="3">(一)肝肾阴虚
      • (二)痰湿内阻" level="3">(二)痰湿内阻
      • (三)肝胆郁滞" level="3">(三)肝胆郁滞
      • (四)脾肾阳虚" level="3">(四)脾肾阳虚
    • 附:秘验方介绍" level="2">附:秘验方介绍
      • 1.何首乌丸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level="3">1.何首乌丸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 2.泽泻汤合失笑散加减" level="3">2.泽泻汤合失笑散加减

    高脂血症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

    陈克忠

    陈克忠,男,1927年生,江苏铜山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现任职于山东医科大学附院内科。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委员会主委,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逾五十载,德高望重,学术精湛,名闻遐迩,处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多年来对中医肾与脑功、性功与延缓衰老的相关及Ⅱ型糖尿病与脑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中药抗衰老和改善脑功能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厅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主编和参编书9部,发表论文共一百三十余篇。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两者兼有。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已逐年下降,血脂异常是目前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极为重要的治病危险因素。陈克忠教授认为高脂血症是因为脂质代谢紊乱状态所致,中医视为痰浊,血瘀,脏腑虚损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主要为肾虚,波及肝脾;标实,是指痰浊,血瘀。故治当益肾固本,佐以化痰祛瘀。所以有效的控制高脂血症是防治老年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途径,所以中医中药在防治高脂血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一、辨证求因" class="reference-link">一、辨证求因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脂质代谢紊乱状态,可视为痰浊、血瘀。痰浊、血瘀为脏腑虚损所产生的病理产物。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脾虚失运,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精徽,则痰浊内生。脾之健运根于肾之温养,肾虚及脾,或脾脏本虚,均可使健运失司,痰浊内生。在肾虚为主的多脏器虚损的衰老过程中,气化功能减退,气血失调,故血行不畅,易致血瘀。在血液流变学方面的改变是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肝肾同源,肾阴不足,肝失涵养,故常肝肾俱虚。肝阴不足可使琉泄功能随之减退。肝失琉泄,气机不畅,则直接影响脾之运化及血脉之畅达。故痰浊、血瘀之形成,亦与肝功能失调有关。肾脾肝诸脏亏虚,痰浊、血瘀乃生,痰瘀同病,作用于机体,浸淫脉道,共同构成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二、治疗原则" class="reference-link">二、治疗原则

    高脂血症的治疗应以标本兼顾、补虚泻实为原则。临床辨治,当分清标本缓急,虚实轻重,或益肾固本为主,或化痰祛瘀为主,或二者并举。高脂血症分以下几种常见证型。

    (一)肝肾阴虚" class="reference-link">(一)肝肾阴虚

    症见:多见于中年以上形体并不丰腴者,常眩晕,耳鸣,头痛,肢麻,腰膝酸软,口咽干燥,五心烦热,健忘难寐。舌红少苔,脉多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降脂。

    处方:何首乌30g,玉竹30g,泽泻20g,丹参15g,五味子6g,决明子12g,生地12g,枸杞子15g,菊花9g,黄精12g,玄参20g,女贞子10g。

    加减:兼心阴不足加麦冬、天冬;兼痰浊加石菖蒲、天竺黄;兼血虚加当归、鸡血藤。

    (二)痰湿内阻" class="reference-link">(二)痰湿内阻

    症见:此型多见于肥胖之人,平时经常头晕胀痛,胸脘痞闷,甚则呕恶痰涎,身沉肢重,乏力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腻,脉多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脂。

    处方:法半夏10g,茯苓20g,苍术12g,白术12g,栝楼皮12g,炒薏苡仁10g,泽泻30g,陈皮9g,生山楂20g,丹参15g,甘草30g。

    加减:痰多加白芥子、制胆星、莱菔子;气虚湿重加黄芪、党参或重用苍术、白术。

    (三)肝胆郁滞" class="reference-link">(三)肝胆郁滞

    症见:平素性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伴胸闷,少腹或胁肋胀痛,脘痞嗳气,泛酸苦水,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腹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治法:疏肝解郁、利胆降脂。

    处方:柴胡15g,郁金10g,金钱草30g,茵陈30g,山楂15g,沉香6g,香附12g,赤芍12g,白芍15g,川芎9g,炒山栀9g。

    加减:兼脾虚痰湿重加半夏、陈皮;气滞血瘀加木香、当归、丹参;食积不化酌加炒麦芽、鸡内金。

    (四)脾肾阳虚" class="reference-link">(四)脾肾阳虚

    症见:多形体肥胖,形神衰退,常头昏头晕,耳鸣,齿摇,腰膝酸软,形寒怕冷,手足欠温,腹胀纳呆,肠鸣便溏,阳痿滑精。舌体淡胖,边有齿印,苔中根白腻,脉象沉细而迟。

    治法:健脾温肾、化浊降脂。

    处方:附子9g,茯苓15g,党参20g,白术9g,仙灵脾12g,菟丝子9g,杜仲12g,肉豆蔻10g,淫羊藿10g,桑寄生15g。

    加减:痰浊盛加栝楼、薤白、半夏;尿少、水肿加车前子、椒目;大便溏薄加莲子、薏苡仁、大枣。

    附:秘验方介绍" class="reference-link">附:秘验方介绍

    1.何首乌丸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class="reference-link">1.何首乌丸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组成】制何首乌30g 枸杞子15g 熟地黄20g 黄精30g 淫羊藿30g 泽泻40g 生山楂30g 仙灵脾30g 山茱萸(制)20g 山药20g 牡丹皮20g 菊花15g

    【功效】益肾固本、化痰祛瘀

    【主治】高脂血症见于中年以上形体并不丰腴者,常眩晕,耳鸣,头痛,肢麻,腰膝酸软,口咽干燥,五心烦热,健忘难寐。舌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两剂。连服1个月

    【加减】若肾阴偏虚,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女贞子、黑芝麻,并重用熟地;肾阳偏虚,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加肉苁蓉、巴戟天、制附子;脾虚偏重,院腹胀满,倦怠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半夏。

    【方解】何首乌、枸杞子、熟地、淫羊藿益肾填精,黄精补益脾气,泽泻助脾渗湿,生山楂消食化浊。

    【点评】本方益肾固本佐以化痰祛瘀此为重在治本之法。

    【验案】张某某,男,52岁。1992年3月31日就诊。

    高脂血症史一年,平时无不适感觉,近两周来手足心热、两目干涩、大便时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血压130/100mmHg,血脂;TC:8.56mmol/L,TG:2.80mmol/L,HDL:0.95mmol/L,aPOA-11.029/L,aPOB-10.98/L。证属肾阴不足累及肝阴。治宜滋补肝肾为主。处方:制何首乌30g,枸杞子15g,熟地黄30g,黄精30g,淫羊藿30g,泽泻40g,生山楂30g,女贞子15g、黑芝麻30g,菊花15g,大黄6g(后下)。连服10剂,症状明显减轻。继服10剂,症状悉除。复查血压:130/90mmHg;血脂:TC6.7mmol/L,TG1.52mmol/L,HDL1.16mmol/L,aPOA-1.239/L。aPOB-10.99/L。临床治愈。

    2.泽泻汤合失笑散加减" class="reference-link">2.泽泻汤合失笑散加减

    【组成】泽泻40g 生蒲黄12g 五灵脂12g 大黄6~15g(后入) 决明子30g 制首乌30g 郁金10g 生山楂30g 

    【功效】化痰祛瘀、益肾固本。

    【主治】高脂血症见于平时经常头晕胀痛、胸脘痞闷,甚则呕恶痰涎,身沉肢重,乏力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濡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两剂。连服1个月。

    【加减】若胸闷胸痛者,加栝楼皮、丹参、赤芍;眩晕明显、肝阳上亢者,加菊花、生石决明、钩藤;口干烦躁、苔黄厚腻,痰湿化热者,加茵陈、黄芪、胆星。

    【方解】泽泻、蒲黄、五灵脂、大黄、郁金利湿化痰、祛痰行气。

    【点评】化痰祛瘀、益肾固本此为标本兼治之法。

    (贾晓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