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常用药物
西药分为利尿降压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复方降压药或含有西药多种成分,或含有西药成分和中药成分;中成药和中药单方、中药复方都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选方用药。
西 药
利尿降压剂
利尿降压药有助于肾脏排出体内的钠盐和水分,使血浆与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血容量及心排血量降低,从而降低血压。是使用最早、最常用的降压药物,常与其他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合用以增加降压效果。常用的利尿降压药按照其降压作用的强弱,分为高效利尿降压药(速尿、利尿酸),中效利尿降压药(双氢克尿噻、氯噻酮),低效利尿降压药(安体舒通、氨苯喋啶)。利尿药既可单独应用,又是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的首选药物,尤其适用于心功能不全的病人。
●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zide(别名:双氢克尿噻、双氢氯噻嗪)
【临床应用】利尿,降血压。降压作用温和,单独应用于轻度高血压,或作为基础降压药与其他降压药配伍应用以增强疗效。口服吸收不完全,2 小时后起作用,大约 4 小时达高峰,作用大约持续6~12小时。
【用法用量】口服。起始量常为50mg,每日1~2次,最大剂量可用至每日200mg。见效后酌情递减,服维持量。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时 1 次10mg,1日1~2次。停用时应缓慢停药。
【不良反应】此药的不良反应常和使用时间长、利尿过多及水、电解质紊乱有关。
血容量过少,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电解质紊乱。出现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
高尿酸血症。
高血糖病人应用后有可能引起加重。
少数病人用药后可见倦怠、眩晕、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极个别病人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注意事项】
在服用本药的同时应适当地补充钾盐,如口服氯化钾,或增加含钾高的食物,或与保钾利尿降压药同时应用。
肾功能衰竭病人应用本品时须密切观察,如利尿作用不明显,应警惕药物的蓄积。
●吲哒帕胺Indapamide(别名:钠催离、寿比山、吲哒胺、吲满胺、吲满速尿)
【临床应用】该药是一种既能扩张血管、又起利尿作用的非噻嗪类利尿降压药,降压作用明显强于利尿作用,小剂量即有降压效果,只有大剂量时才有利尿作用,除利尿作用外还有钙拮抗作用,降压温和,疗效确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为一长效理想降压药。适用于轻、中型高血压,大约可使2/3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心、肾功能、血糖、血脂均无影响,不引起低血钾症,也没有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血压反跳等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伴有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高脂血症、老年高血压人服用。
【用法用量】该药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口服,常用剂量为每日1.25~2.5mg,早餐后服用。老年高血压人每 2 天服2.5mg即可控制血压。一般服药后 2 周内可见疗效,6~8周为 1 疗程。如疗效不满意,可每日服5mg,分 2 次服。
【不良反应】
服药后可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头晕、失眠、皮疹等不良反应。
长期大剂量用药可使血钾轻度降低。
【注意事项】
磺胺类过敏、脑血管病及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应停乳后再使用。●螺内酯Spironolactone(别名:安体舒通)
【临床应用】为弱降压保钾利尿降压药,同时有拮抗醛固酮作用,适用于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与排钾利尿药合用,以防止丢失钾。
【用法用量】治疗高血压开始每日40~80mg,分次服用,至少 2 周,以后酌情调整剂量。不宜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以免增加发生高钾血症的机会。
【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高钾血症,尤其是单独用药、进食高钾饮食、与含钾药物如青霉素钾等以及存在肾功能损害、少尿、无尿时。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胃痉挛和腹泻。
少见的有低钠血症,与其他利尿降压药合用时发生率高。
长期使用可致男性乳房发育、阳痿、性功能低下,在女性可致乳房胀痛、声音变粗、毛发增多,月经失调、性功能下降。
长期大量使用可发生行走不协调、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罕见的有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或呼吸困难等。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必须密切随访血钾和心电图。
老年人使用易发生高钾血症和利尿过度。
高钾血症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拟交感神经药物降低本药的降压作用。
与引起血压下降的药物合用,利尿和降压效果均加强。
●呋塞米Furosemide(别名:速尿、呋喃苯胺酸)
【临床应用】利尿作用较强,尤其适用于心衰、肾功能不全或出现高血压危象者。
【用法用量】治疗高血压起始每日40~80mg,分 2 次服用,并酌情调整剂量。治疗高血压危象时40~80mg静注,伴急性左心衰或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可酌情增加剂量。
【不良反应】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休克、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以及与此有关的口渴、乏力、肌肉酸痛、心律失常等。
偶见皮疹、视物模糊、光敏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一组能阻断交感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物,既能降低血压,又能减慢心率,临床试验证明它可减少冠心病事件,对心肌梗死具有二级预防作用,与利尿降压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合用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吸烟往往会降低其疗效。
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对合并冠心病、心梗后、慢性心衰的高血压人尤为适合。
●普萘洛尔Propranolol(别名:心得安)
【临床应用】是临床应用较早、且使用最广泛的一种β受体阻滞药,常单独或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其抗高血压作用起始缓慢,需连续使用1~2周后才出现降压作用,长期口服用药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平稳下降,而无体位性低血压,适用于有高动力循环或心动过速的高血压人,亦可用于心律失常、心绞痛、肥厚性心肌病及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
【用法用量】用于抗高血压口服 1 次5~10mg,每日3~4次,可按需要及耐受程度逐渐调整剂量至血压被控制。重度高血压常与氢氯噻嗪合用以增加疗效。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开始每日40mg,早或晚服,必要时可增至2 粒。心肌梗死后预防可用至每日160mg。
【不良反应】
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眩晕、失眠、多梦、幻觉、发热、咽痛、皮疹、抑郁等症状,但一般较轻,无需停药。
可引起支气管痉挛,以致呼吸困难,诱发哮喘发作。故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忌用。
大剂量应用可使肢端供血不足、发冷、疼痛、指趾麻木、异常疲乏等,故外周血管功能不良者需要慎用。
可诱发心力衰竭或心脏传导阻滞,急性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者忌用。慢性心衰患者长期应用有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的益处。
长期服用后骤然停药时,可诱发心绞痛,必须逐渐减量后缓慢停药。
用于妊娠高血压患者时,能加重胎儿缺氧,增加胎儿或新生儿的死亡率。
【注意事项】
本药个体差异很大,用量宜从小到大严格掌握。尤其是老年人对本品代谢与排泄能力低,应适当调节剂量。
应用本品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糖尿病病人应定期查血糖。
长期用药后撤药须逐渐递减剂量,至少经过 3 天,一般为 2 周。
●阿替洛尔Atenolol(别名:氨酰心安 天诺敏)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也可用于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选择性的β1 受体阻滞药,经 1 次服药能使血压持续下降24小时,适用于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与血管扩张剂、钙拮抗药或利尿降压药合用,降压效果更好。
【用法用量】用于高血压每次25mg,每日1~2次服用。2 周后按需要及耐受量可渐增至每日总量100mg。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轻,可出现头晕、乏力、精神抑郁、皮疹等。
在心肌梗死病人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注意事项】与硝苯地平联用,二者的治疗作用与毒性均有增加应仔细选择。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及孕妇禁用。
●美托洛尔Metoprolol(别名:培他乐克、甲氧乙心安、美多心安、麦多洛尔)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1975年问世后,在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疗效,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头昏、心悸、眩晕、胸闷等症状,适用于一、二期高血压人,特别是中青年心率偏快的高血压患者。对合并冠心病者尤为合适。
【用法用量】口服,开始 1 次25~50mg,每日2~3次,以后按需要可以增加至 1 日400mg,分 3 次服。静脉注射首次2.5mg,最大量5mg,以每分钟1~2mg速度注入,根据需要及耐受程度5分钟重复 1 次,总量不超过1~15mg。
【不良反应】
部分病人服药后可有轻微上腹部不适、倦怠、睡眠异常、心率减慢、乏力、口干、胸闷等,多数能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减轻或消失,但合并支气管哮喘或心动过缓者禁用。
偶见非特异性皮肤反应和肢端发冷。
禁用于2~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以及明显心动过缓的病人。
本品和其他β受体阻滞药一样,中断治疗一般在7~10日内逐步撤药,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骤然停药可使病情恶化。
不宜与异搏定同时使用,以免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和心脏骤停。
●比索洛尔Bisoprolol(别名:康忻、博苏)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用于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时。
【用法用量】口服,起始剂量为2.5mg,每日 1 次。可按需要调整剂量,最多不超过每日10mg。
【不良反应】
- 可有乏力、眩晕、头痛、失眠、多梦、抑郁、出汗、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肌肉痉挛、血压下降、房室传导阻滞等,可使心功能不全加剧、间歇性跛行及雷诺病加重。
【注意事项】
联合使用硝苯地平等降压药和口服降血糖药物会增加该药的作用。
与甲基多巴、利血平、可乐定联用可使心率减慢。
与维拉帕米类钙拮抗药、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须谨慎。
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后的心动过缓、低血压、支气管哮喘、晚期周围血流障碍的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长期禁食和代谢性酸中毒而使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慎用。
●拉贝洛尔Labetalol(别名:柳胺苄心定)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能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对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收缩反应,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和伴有心绞痛的患者。常与利尿降压药合用。本品降压强度与剂量相关,不伴反射性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立位血压下降较卧位明显,口服或静脉注射对各型高血压均有降压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100mg,每日 2次,2~3天后根据需要加量,常用维持量为200~400mg,每日 2 次。极量每日2 400mg。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或利尿降压药同用。
【不良反应】
用药切勿过快,以防止降压过快。
大剂量使用时偶见体位性低血压,因此用药剂量用逐渐增加。
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引起头昏、恶心、疲乏、眩晕、感觉异常、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注意事项】脑溢血、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的患者不宜使用,支气管哮喘及肝病患者慎用。
●倍他洛尔Betaxolol(别名:倍他索洛尔、倍他心安)
【临床应用】适用于高眼压症。滴用后30分钟开始降低眼压,2小时达最大作用,眼压下降率为24%,降眼压作用可持续12小时。长期滴用 4 年,眼压控制稳定,80%的病人可获得有效的眼压控制。倍他心安的降压作用相同于或略低于噻吗心安。
【用法用量】每日1~2次,每次1~2滴,摇匀后滴于结膜囊内。
【不良反应】
眼部可有一过性刺痛感、痒感、干涩感、烧灼感等不适,偶有异物感、视物模糊、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点状角膜炎等。
全身偶有疲倦、头痛、头晕、失眠、抑郁、胃功能紊乱、恶心呕吐、便秘等。
【注意事项】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尚未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禁用。肺功能异常、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小儿慎用。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是最常用的降压药物,以前最常用的是硝苯地平(心痛定),降压较为迅速,长期用药不出现耐药性,缺点是作用持续时间短,需频繁给药才能保持血压的持续下降,不符合平稳降压的原则。近年又开发出各种缓控释制剂或作用较为缓和的品种,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恬尔心缓释片、缓释异搏定(维拉帕米)、氨氯地平(络活喜)等长效药物。
●硝苯地平Nifedipine(别名:硝苯吡啶、心痛定、拜新同、艾克地平、圣通平、必同、欣默)
【临床应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其他许多疾病的钙拮抗药,舒张血管作用较强,降压作用迅速而确切,且安全性高,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
【用法用量】短效制剂成人常用口服量初始1次10mg,每日 3 次,渐增至最大疗效而能耐受,成人每次最大量为30mg,1日内总量不超120mg。剂量的增加应每隔1~2周进行 1 次。硝苯吡啶缓释剂,每日1~2次,每次10~20mg。硝苯吡啶的控释剂(拜新同),每日 1 次,每日30mg。
【不良反应】
反应短暂,较多见的是踝、足与小腿肿胀,用利尿降压药可消退。
较少见的是呼吸困难、咳嗽、哮喘、心跳快而重;
罕见的是胸痛(可出现于用药后30分钟左右)、晕厥(血压过低所致)、胆石症、过敏性肝炎。
逾量时可出现低血压,此时应停药观察,必要时用血管收缩药。
【注意事项】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肝或肾功能不全患者须慎用。
服药期间必须经常测血压和做心电图检查,在开始用药而决定剂量的过程中以及从维持量加大用量时尤须注意。
●尼群地平Nitrendipine(别名:硝苯乙吡啶、硝吡乙甲酯)
【临床应用】第二代钙拮抗药,作用与硝苯吡啶相似,可降低周围动脉阻力,而且不影响心脏功能。主要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具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和血管扩张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效应。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对治疗体循环阻力过高特别有效,并适用于低肾素性高血压的治疗。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每次20mg;也可以随反应调整增至20~40mg,每日 1 次。
【不良反应】
较少见的反应有短暂的头痛、面红、心悸、眩晕、多尿等。
少见的反应有头晕、恶心、低血压、脚肿、心绞痛发作。
【注意事项】对本品有过敏反应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尼莫地平Nimodipine(别名:尼莫同、落普恩)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缺血性中风、偏头痛、突发性耳聋、老年性痴呆、脑外伤恢复期,也可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的患者可优先选用。
【用法用量】轻中度高血压,每次40mg,每日 3 次。
【不良反应】可见头痛、颜面潮红、胃肠不适、恶心、血压下降。
【注意事项】避免与其他降压药、钙离子拮抗剂合用,必须合用时应密切观察。有脑水肿、颅压增高的患者及孕妇、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拉西地平Lacidipine(别名:司乐平、乐息平)
【临床应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时。
【用法用量】口服,起始剂量每日 1 次,4mg,3~4周后可增加至每日 1次6mg。老年人、肝病患者初始剂量应为每日 1 次2mg。与利尿降压药、β受体阻滞药及其他降压药合用可增加降压作用。
【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有头痛、皮肤潮红、水肿、眩晕和心悸。
少见有无力、皮疹、恶心、胸痛等。
过量时可有低血压、心动过速,此时需用输液及升压药。【注意事项】肝功能不全、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氨氯地平Amlodipine(别名:络活喜、施慧达)
【临床应用】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具有抗高血压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本品缓解心绞痛是通过扩张外周小动脉,使外周阻力降低,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另外扩张正常和缺血区的冠状动脉及冠状小动脉,使冠状动脉痉挛病人的心肌供氧量增加。
【用法用量】口服,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的初始剂量为5~10mg,每日1次。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可将剂量增加,最大可增至10mg,每日1次。
【不良反应】
发生率较低,较常见的有踝和足外周水肿,疲劳、头疼、失眠、恶心、腹痛、面红、心悸和头晕。
较少见瘙痒、皮疹、心绞痛、心动过缓、呼吸困难和消化不良等。
【注意事项】对二氢吡啶类药物过敏者、儿童、主动脉瓣狭窄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肝功能不良、严重心衰患者慎用。
●非洛地平Felodipine(别名:波依定)
【临床应用】本品为一种血管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动脉血压。由于对小动脉平滑肌的高度选择性,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对心肌收缩力和心脏传导无直接作用,又因对静脉平滑肌和肾上腺素能血管张力调节无影响,故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本品有轻微的排钠利尿作用,所以不引起体液潴留。用于治疗各种高血压。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最初剂量为5mg,按个体反应情况调整,一般间隔应少于 2 周。最大剂量为每日20mg。
【不良反应】
面肿、头痛、头晕、潮红、口干、恶心、乏力、呕吐、关节痛等,但发生率较少。
伴有牙龈炎或牙周炎的患者,用药后可能会引起轻微的牙龈肿大。
过量可致严重低血压,伴心动过缓。
【注意事项】对本品过敏者、低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者禁用。肝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通过对动脉血管的扩张来降低血压。此类药物可逆转和防止左心室肥厚及胰岛素抵抗,降压疗效确切,根据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短效的有卡托普利,中效的有依那普利,长效的有苯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
对所有类型的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且对血脂和血糖的代谢障碍有治疗作用,对肾脏有保护作用,是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理想的首选药物,近年来应用较多。
服用此类药物同时限制钠盐的摄入或联用利尿降压药可增强其降压作用。
●卡托普利Captopril(别名:开搏通、益压利、开富林、巯甲丙脯酸)
【临床应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特别是常规疗法无效的严重高血压,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尤以此药为首选。该药与利尿降压药联合制剂称为复方卡托普利,治疗效果和范围更胜一筹。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12.5mg,按需要1~2周增至25mg,每日2~3次;疗效不满意时可加用利尿降压药;若需要进一步加量,宜观察疗效2周后再考虑。应急降压时,可舌下含化1片。
【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有:皮疹、瘙痒、心悸、心动过速、胸痛、咳嗽、味觉异常等现象。
较少见的有:蛋白尿、眩晕、头痛、肢体血管神经性水肿、心率快而不齐。
少见的有:白细胞与粒细胞减少,发热、寒战。
【注意事项】
本药的抗高血压作用可被消炎痛、布洛芬、阿司匹林所拮抗。
不宜与保钾利尿降压药合用。
合并肾功能损害者须与利尿降压药合用时可选用呋塞米。
老年病人对本药降压作用较敏感,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
孕妇、哺乳期妇女、过敏者慎用。
●依那普利Enalapril(别名:悦宁定、益压利、苯酯丙脯酸、苯丁酯脯酸、依那林、埃那拉普利尔、恩纳普利、依苏)
【临床应用】与卡托普利相似,适用于治疗各类高血压和心力衰竭。与某些β受体阻滞药合用能增强该药的抗高血压作用。与利尿降压药合用降压作用明显增强,但不宜与潴钾利尿降压药合用。
【用法用量】口服,降压初始剂量为每日5mg,1 次服用。以后随血压反应调整剂量至每日10~40mg,分2~3次服用,如疗效仍不满意,可加用利尿降压药。肾功能严重受损病人(肌酐清除率低于每分钟30mL)为每日2.5mg。
【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有:眩晕、头痛、疲乏、咳嗽,均较轻微、短暂。
较少见的有:肌肉痉挛、恶心、乏力、阳痿、腹泻。
少见的有: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皮疹、心悸、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胸痛、白细胞减少、电解质紊乱等。
【注意事项】
●西拉普利Cilazapril(别名:一平苏)
【临床应用】是一种特定的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各种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也可与洋地黄或利尿降压药合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降压作用在给药1小时后出现,3~7小时达到高峰。通常服用2~4周后才能达到完全降压效果。
【用法用量】口服,起始1~2天为1日1次1.25mg;以后渐增至1日1次2.5~5mg。原发性高血压:每日1次,每次2.5~5mg,前1~2天从小剂量开始,视病情需要每隔2~4周个别调整剂量,如每日服用5mg仍不能控制血压时,可并用保钾利尿降压药。肾性高血压宜采用更小剂量为每日1次0.25~0.5mg。维持量可按个体化调整。
【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有:轻微头晕、乏力、低血压、消化不良、恶心、咳嗽,大多数症状短暂,不需停药。
少见的有:症状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皮疹、便秘、胃炎、失眠、感觉异常、关节痛、哮喘等。
【注意事项】
同时服用利尿降压药会导致低血压,故应先停服2~3天利尿降压药后再改用本药。
与非甾体抗炎药并用可影响该药的降压作用。
过敏体质、腹水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老年人、儿童、双侧肾动脉狭窄及严重肾功能障碍患者慎用。
使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避免引起血压急剧下降。
●培哚普利Perindopril(别名:雅施达、哌林多普利、普吲哚酸)
【临床应用】长期服用可逆转心肌肥厚和血管壁损害,改善血管弹性,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较常用。与某些β受体阻滞药合用能增强该药的抗高血压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治疗高血压起始2mg,每日1次;以后按需要可递增至4mg,每日1次;最多为8mg,每日1次。常用维持量为4mg,每日1次。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对该药过敏、手术前、肾动脉狭窄、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禁用。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剂量根据肾损害情况决定。
与钾盐或含钾药物合用可引起高钾血症。
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可能对该药过敏,应谨慎。
与噻嗪类药物合用可降低该药的血液浓度。
●苯那普利Benazepril(别名:盐酸贝那普利片、洛汀新)
【临床应用】具有双通道排泄的特点,适应于各期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保护患者的靶器官,尤其是对肾脏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用法用量】用于降压每日1次口服10mg,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增至20mg。维持量可达20~40mg,每日1~2次给药。对于每日服用1次的高血压患者,在给药间隔末期,降压效果可能会减弱,此时每日剂量分2次服为宜。如疗效不满意,可加服另一种抗高血压药(以噻嗪类利尿降压药为宜)。严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初始剂量应为每日1次5mg。
【不良反应】较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口渴、咳嗽、倦怠、眩晕。少见的有:皮疹、心悸、症状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胸痛、失眠、感觉异常、白细胞减少、电解质紊乱等。
【注意事项】
肾动脉狭窄、心衰、冠状动脉硬化或脑动脉硬化患者慎用。2. 妊娠期和哺乳期禁用。
用药后如出现面部水肿应立即停药。如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并发喉部水肿或休克者应立即抢救治疗。
该药物首次服用后可能发生严重的低血压,因此服药后应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变化。
●赖诺普利Lisinopril(别名:苯丁赖脯胺、捷赐瑞、蒂益洛)
【临床应用】疗效与卡托普利相似,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降压药如利尿降压药合用。
【用法用量】口服。用于降压每日1次10mg,维持量可达每日1次20~40mg。肾功能不全或有水、钠缺失者开始用5mg,每日1次。
【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有干咳、头痛、眩晕、疲乏、恶心。
少见的有:症状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心悸、周围性水肿、皮疹、皮炎、便秘、焦虑、失眠、感觉异常、关节炎、哮喘等。
罕见神经性水肿、蛋白尿、粒细胞减少。
【注意事项】首剂应用本品可能发生突然而严重的低血压。给药剂量须循个体化原则,按疗效予以调整。
●福辛普利Fosinopril(别名:蒙诺)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高血压或心力衰竭。可单独使用作为初始治疗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联合使用。
【用法用量】口服。用于降压初始剂量为每日1次10mg,如果病人对初始剂量能很好耐受,可逐渐增量至每日1次40mg。维持量为20~40mg,每日1或2次服用。最大剂量为每日80mg。
【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有:头晕、咳嗽、恶心、呕吐、腹泻、眩晕、疲乏。
少见的有:心悸、胸痛、皮疹、瘙痒、感觉异常、味觉障碍、低血压等。
【注意事项】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及对福辛普利过敏者禁用。
●雷米普利Ramipril(别名:瑞泰)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高血压,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降压药如利尿药合用。也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用法用量】口服,用于降血压1日1次2.5mg;2~3周以后调整剂量,维持量2.5~10mg,每日1次,每日最大用量为20mg。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同时服用利尿降压药会导致低血压。
与非甾体抗炎药并用可影响该药的降压作用。
过敏体质、腹水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是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基础上开发研制成功的一类最新型的降压药。该类药物安全、有效,耐受性好,有心、脑、肾保护作用,不良反应少,不会引起咽痒干咳的不良反应。最早应用的是氯沙坦,以后不断开发的有缬沙坦、依贝沙坦等。其适用和禁用对象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同,目前主要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后发生干咳等不良反应且不能耐受的患者。
●氯沙坦losartan(别名:科索亚、海捷亚)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后发生干咳等不良反应且不能耐受的高血压患者,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尤适用于伴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高血压人。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50mg,维持量可为每日1次25~100mg。
【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有:头晕、疲乏。
少见的有:体位性低血压、腹泻、偏头痛、皮疹、失眠等。
【注意事项】妊娠、高钾血症及双侧肾动脉狭窄者禁用。
●替米沙坦Telmisartan(别名:诺金平、美卡素、立文)
【临床应用】替米沙坦可以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线治疗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降压药组成复方制剂使用。能提供长时间的降压作用,并在各类高血压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包括老年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和/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用法用量】口服,1次/日,通常剂量为40mg。在20~40mg剂量范围内,本品的降压作用与剂量相关。若剂量达80mg,降压效果仍不满意,可加用利尿剂;也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联合使用。
【不良反应】本品的不良反应轻微且呈一过性,一般不需停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呼吸道感染(7%)、背痛(3%)、鼻窦炎(3%)、腹泻(3%)及嗜睡、头晕和过敏反应。本品毒性的早期症状是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对有低血压可能的病人(如充血性心衰、正在用利尿剂治疗、透析或严重血容量不足等)应注意观察。
【注意事项】对本品或其他敌国管紧张素受体转换酶拮抗剂过敏者禁用;妇女一旦妊娠应立即停药;应用本品期间若发现有喉头喘鸣和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应立即停药;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肾损害,服用本品的病人应每月检查肾功能,肾功能恶化应停药;肝功能障碍病人应减低剂量。本品可提高地高辛的血浆浓度平均49%。本品不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但对CYP 2C19有部分抑制作用,因此对由CYP 2C19代谢的药物,本品可能抑制其代谢。
●缬沙坦valsartan(别名:代文)
【临床应用】是一种强效和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适用和禁用对象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同,目前主要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后发生干咳的患者。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中较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突然停药无血压反跳或其他不良反应。长期给药无积蓄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80mg,2~4周后酌情可增加至每日1次160mg。维持量为每日1次80~160mg。
【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腹泻、腹痛、疲劳、皮疹等。
【注意事项】妇女不宜在妊娠、哺乳期使用。
●厄贝沙坦lrbesartan Tablets(别名:格平、安博维)
【临床应用】适合于各类高血压患者。降压过程温和持久,波动小,口服后能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60%~80%,不受食物的影响。与洋地黄类药如地高辛、β受体阻滞药如阿替洛尔、钙拮抗药如硝苯吡啶等合用不影响相互的药代动力学。尤其适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
【用法用量】口服,推荐起始剂量为150mg,每日1次。根据病情可增至每日1次300mg。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合用。对重度高血压及药物增量后血压下降仍不满意时,可加用小剂量的利尿降压药(如噻嗪类)或其他降压药物。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心悸等,偶有咳嗽,一般程度都是轻微的,呈一过性,多数患者都能耐受。罕有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
文献报道本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大于1%的有:消化不良、胃灼热感、腹泻、疲劳和上呼吸道感染、恶心呕吐、皮疹等。低血压和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约为0.4%。
【注意事项】
服用本药前应纠正血容量不足和钠的缺失。
肝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使用本品时不需要调节剂量。
妊娠、哺乳期妇女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过量服用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应采用催吐、洗胃及支持疗法。
α受体阻滞药
这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有降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在同时合用调脂药、降糖药时应注意调整后者的剂量。常用制剂为哌唑嗪、压宁定。
该药一般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可安全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疾病者。
●哌唑嗪Prazosin(别名:脉宁平)
【临床应用】作为治疗高血压的第二线药物常在第一线药物治疗不满意时采用或合用。对小动脉及静脉血管均有舒张作用,可用于治疗轻度至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或肾性高血压。常与利尿降压药、β受体阻滞药合用,以增强其降压效果。
【用法用量】口服。初始剂量为每次0.5~1mg,每日3次;逐渐按疗程调整为1日6~15mg,分2~3次服。每日超剂量服用未必能提高疗效。
【不良反应】
可有“首剂现象”,症状为直立性低血压、恶心、眩晕、心悸、晕厥、疲乏和感觉虚弱等。预防“首剂现象”的给药方法是:使用哌唑嗪之前,停用1天利尿降压药,以防止血容量不足;或在睡前首次给药,这样能避免发生体位变化;首次给药使用小剂量。
偶有口干、皮疹、尿频、下肢浮肿、体重增加、手足麻木等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引起心绞痛发作,降低首次用药量可以避免发生。
如有耐药现象,可间隔1周增加1次剂量,最大剂量可加到每次5mg。
妊娠、肾功能不良或合并有糖尿病、肝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高血压患者使用时剂量可适当减小。
●乌拉地尔Urapidil(别名:压宁定、优匹敌)
【临床应用】本品具有中枢和外周双重作用机制,能扩张外周血管,使血压下降,也可降低延髓心血管控制中枢的交感反馈调节而起降压作用。适用于各型高血压。
【用法用量】口服,开始每次60mg,早晚各1次,如血压逐渐下降时,即可减量为每次30mg。维持量每天30~180mg,适合长期服用。与降压药或补充血容量不足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其降压作用。
【不良反应】
偶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乏力、口干、睡眠欠佳、腹泻、呕吐和皮肤过敏反应。
有些患者则伴有高血压的典型症状如心律不齐,心悸、胸骨后压迫感或疼痛,以及体位性低血压。
罕见烦躁、血小板减少、尿频、尿失禁和肝功异常。
【注意事项】
对该药过敏,如出现皮肤瘙痒、潮红、皮疹等应停药。
机械操作员、司机、高空作业者应慎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特拉唑嗪Terazosin
【临床应用】治疗高血压。也治疗良性前列腺肥大,改善排尿症状。
【用法用量】口服,开始1mg,每日1次,睡前服用,以后调整剂量。维持剂量为1~5mg,每日1次。每日最多不超过20mg。
【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有头晕、头痛、乏力。
较少见的有胸痛、心跳快或心律不齐。首次剂量后的体位性低血压常在给药后30分钟至2小时出现,失水、低钠及运动后易出现。
【注意事项】
复方降压药
不同降压机制和不同作用部位的抗高血压药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的降压作用,而且每种药物的剂量可以减少,既减轻了不良反应,又提高了疗效,因此,降压药复方制剂在国内外临床上广为应用。使用复方降压药时,一定要注意看清说明书上标明的药物成分和含量。
●北京降压0号Hypotenstve(别名:复方降压平)
【主要成分】利血平、硫酸双肼屈嗪、氢氯噻嗪、氨苯喋啶等。
【临床应用】抗高血压,具有降压、轻度镇静作用。降压作用比较温和、持久,具有基础降压、协同降压、中枢神经调整以改善症状辅助降压多方面功效。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本药的最大优点是显效快,药价便宜,一般患者可以承受。
【用法用量】常用量:每日1片;维持量为2~3日1片。
【不良反应】恶心、头胀、乏力、嗜睡等,减少用量或停药即可消失。
【注意事项】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者慎用,对活动性溃疡忌用。
老年人服用宜谨慎。
●降压灵Verticil
【主要成分】利血平、双肼苯哒嗪、珍珠母、车前子等。
【临床应用】主要成分是利血平,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同利血平。具有中等强度的降压作用,其特点是舒张压下降较显著,并能增加肾血流量。适用于轻、中度的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人的其他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心悸也有一定的改善。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8mg,每日3次,血压稳定后改为每次4mg。每日1~2次,每次8~16mg。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临近产期的孕妇不宜应用。
●罗己降压片
【主要成分】罗布麻叶浸膏、防己浸膏、野菊花浸膏、硫酸胍浸膏、硫酸双肼屈嗪、盐酸异丙嗪、氢氯噻嗪、维生素B1、三硅酸镁、维生素B6、泛酸钙。
【临床应用】平肝、清热、降压。适用于高血压。
【用法用量】口服,1次2片,1日3次;维持量1日2片。
【注意事项】本品含多种西药成分,宜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孕妇慎用。
●降压乐Enduronyl
【主要成分】甲氯噻嗪、去甲氧利血平。
【临床应用】本品降压作用稳定,不易产生利血平样的不良反应,用于中等程度高血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片,每日1次,重症者可遵医嘱增至3~4片,当血压控制到理想疗效时,剂量可减至每日1片或2片。
【不良反应】个别人服用本品后,偶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多梦、焦虑、血小板及粒细胞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等。
●复方罗布麻片
【主要成分】胍乙啶、罗布麻、双氢克尿噻、肼苯哒嗪、利眠宁、维生素B1、野菊花、汉防己、三硅酸镁等。
【临床应用】本品对高血压症疗效显著,能使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消失。用于各种高血压症。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降压后维持量,每次1片,每日3次;如血压不降,可酌加至每次3片,每日3次。
●珍菊降压片
【主要成分】可乐定、双氢克尿噻、芦丁、野菊花、珍珠层、槐米等。
【临床应用】降血压药。
【用法用量】常用量:每次1片,每日3次。
●复方降压片
【主要成分】利血平、双氢克尿噻、双肼哒嗪、异丙嗪、利眠宁等组成。
【临床应用】配方合理,不良反应小,主要用于早期及中期高血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片,每日3次。
中成药
●山菊降压片(山楂降压片)
【药物组成】山楂、泽泻、小蓟、菊花、夏枯草、决明子等。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高血压见上述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片,每日2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偶见胃脘部不适,一般可自行缓解。
●牛黄降压丸
【药物组成】羚羊角、水牛角浓缩粉、冰片、党参、决明子、薄荷、珍珠、人工牛黄、白芍、黄芪、川芎、甘松、郁金等。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平肝安神。用于心肝火旺、痰热壅盛所致的头晕目眩、烦躁不安、头痛失眠;高血压见上述征候者。
【用法用量】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1次;小蜜丸每次20~40丸,每日1次。
【注意事项】腹泻者忌服。
●牛黄降压胶囊
【药物组成】羚羊角、水牛角浓缩粉、冰片、党参、决明子、薄荷、珍珠、人工牛黄、白芍、黄芪、川芎、甘松、郁金等。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平肝安神。用于心肝火旺、痰热壅盛所致的头晕目眩、烦躁不安、头痛失眠;高血压见上述征候者。
【注意事项】腹泻者忌服。
●稳压胶囊
【药物组成】地龙、冬虫夏草、决明子、石决明等。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用于高血压属阴虚阳亢型,症见头痛、眩晕、心悸等。
【用法用量】口服,1次1~2粒,每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轻型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日服 3 次,每次1粒,起降压、稳压作用。
已服用西药降压者,可配合本品治疗,至血压平稳后,逐步减少西药量并维持。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做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本品及西药。
本品滋阴力强,胃寒或过敏者服用本品如出现便溏、腹泻现象可减少用药量或对症处理。
●降压平片
【药物组成】夏枯草、葛根、珍珠母、菊花、淡竹叶等。
【功能主治】降压、清头目。用于高血压及高血压引起的头晕、目眩。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不良反应】偶有口干、恶心、腹部不适等反应,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个别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可恢复。
【注意事项】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龙胆泻肝丸
【药物组成】龙胆、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等。
【功能主治】具有清肝火,泻湿热的作用。适用于年龄较轻,病程较短,见头痛、头胀、头热、小便短赤、舌红薹黄等肝经实热的高血压。
【用法用量】按肝火症状的轻重适量服用。口服每次6~9g,日服2~3次。
【注意事项】注意长期服药肾毒性。
●当归龙荟丸
【药物组成】当归、龙胆草、栀子、黄连、黄柏、黄芩、芦荟等。
【功能主治】具有清肝泻火、通便导滞的作用。适用于体质壮实,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头痛头晕较剧,甚至呕吐抽搐等肝火较盛的高血压。
【用法用量】每次6g,日服2~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药性大苦大寒,泻火通便作用较强,然非实热证急的高血压不可轻用,孕妇禁忌。
●脑立清
【药物组成】磁石、赭石、牛膝、清半夏、冰片、薄荷脑、珍珠、猪胆粉等。
【功能主治】具有镇肝潜阳降逆作用,用于气血上逆的头目眩晕,头痛脑胀的高血压。
【用法用量】每次10~15粒,口服2~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金匮肾气丸
【药物组成】地黄、山茱萸(酒炙)、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1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忌房欲、气恼。忌食生冷食物。
●心脑静
【药物组成】莲子心、珍珠母、槐米、黄柏、木香、黄芩、夏枯草、钩藤、龙胆、淡竹叶、铁丝威灵仙、天南星(制)、甘草、牛黄、朱砂、冰片等。
【功能主治】清心醒脑,镇惊安神,降低血压,疏通经络,防治中风。用于头晕目眩,烦躁不宁,风痰壅盛,言语不清,手足不遂。
【用法用量】口服,1次4片,1日1~3次。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降压丸
【药物组成】珍珠母、龙胆、槐米、夏枯草、地黄、牛膝等。
【功能主治】降血压。用于高血压症,头痛眩晕、耳鸣目胀。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桑菊降压片
【药物组成】桑椹、黄芩、小蓟、粉葛根、杭菊、硫酸胍生、利血平、双氢克尿噻、异丙嗪、利眠宁。
【功能主治】降压。用于高血压症。
【用法用量】每次6片,日服3次。可根据血压高低调整用量,待血压降至正常后逐渐减量,或隔日服药。
●压得平
【药物组成】田七花、钩藤、茯苓、萝芙木总碱、淀粉。
【功能主治】降压。用于高血压症。
【用法用量】每次2片,日服3次,连服1个月。
●养阴降压胶囊
【药物组成】龟甲、珍珠层粉、赭石、白芍、石膏、天麻、钩藤、夏枯草、牛黄、青木香、槐米、吴茱萸(醋炙)、大黄、五味子、人参、冰片。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平肝安神,活血通络。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头晕头痛,颈不适,目眩耳鸣,行走不稳,心悸心疼,烦躁易怒,失眠多梦。
【用法用量】口服,1次4~6粒,1日2~3次。
●三七菊花茶冲剂
【药物组成】三七花、菊花、茶叶提取物。
【功能主治】可改善眩晕、头痛、心悸、失眠、耳鸣、烦躁和腰膝酸软等临床症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可明显下降。
【用法用量】用温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2次。
●回心康片
【药物组成】回心草、钩藤、三七、何首乌、山楂、黄芪、甘草。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镇静平肝。用于气虚血瘀,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胸痹、胸闷、心悸、头晕等症,高血压、冠心病属上述症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注意事项】感冒时应暂停服用。
●清脑降压片
【药物组成】黄芩、槐米、夏枯草、牛膝、地黄、水蛭、决明子、珍珠母、当归、丹参、钩藤、地龙、煅磁石。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症见头晕、头痛、项强、血压偏高。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6片,每日服3次。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虎杖叶胶囊
【药物组成】虎杖叶。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症见头晕、头昏、头痛等症。高血压属上述症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粒,每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醒脑安神片
【药物组成】玄参、黄芩、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黄、连翘、雄黄、朱砂、人工牛黄、栀子、甘草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清脑安神。用于头身高热、头昏脑晕、言语狂躁、舌干眼花、咽喉肿痛。对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头痛、失眠等皆有清脑镇静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杜仲平压胶囊
【药物组成】杜仲叶。
【功能主治】降血压,强筋健骨。适用于高血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粒,每日2~3次。
●复方羚角降压胶囊
【药物组成】羚羊角、黄芩、夏枯草等。
【功能主治】清肝息风。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症见头晕、头痛等;高血压属上述症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粒,每日2~3次。
●苦丁降压胶囊
【药物组成】天麻、苦丁茶、人参。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凉血活血。用于肝热血瘀引起的早期高血压,症见头昏目眩、神疲乏力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粒,每日2次。
●复方夏枯草降压糖浆
【药物组成】夏枯草、白芍、槐角。
【功能主治】平肝降火,止眩。用于肝火上炎,头痛眩晕、失眠多梦,心烦口苦。高血压见上述症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5mL,每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孕妇禁服。
●降压颗粒
【药物组成】决明子、钩藤、黄芩、夏枯草、茶叶等。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平肝明目。用于高血压肝火旺盛所致的眩晕、头痛、目胀牙痛等症。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15g,每日3次。
●杞菊地黄丸
【药物组成】枸杞、菊花、熟地、泽泻、山萸肉、车前子、山药、牡丹皮、茯苓。
【功能主治】具有滋肾阴,清肝热的作用。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眩晕,眼花目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年老体弱,病程较久的高血压。
【用法用量】每次9g,日服2次,可长期服用。
●愈风宁心颗粒
【药物组成】葛根。
【功能主治】解痉。用于高血压止痛,增强脑及冠脉血流量。用于高血压头晕、头痛、颈项疼痛、冠心病、心绞痛、神经性头痛、早期突发性耳聋等症。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5g,1日3次。
●清热明目茶
【药物组成】决明子(炒)、菊花、甜叶菊。
【功能主治】清热祛风、平肝明目。用于高血压、头晕、头痛、目赤目糊等症。
【用法用量】开水泡服,1次1袋,1日3次。
●血压安巴布膏
【药物组成】吴茱萸、栀子、桃仁、苦杏仁、白胡椒。
【功能主治】平肝泻火。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症见心悸不宁、头晕目眩,耳鸣失眠等症,高血压属上述症候者。
【用法用量】外用,贴于涌泉、太冲、三阴交任一穴位,左右穴位皆可,2日更换1次。
中药单方
清热泻火剂
●夏枯草茶 味辛苦性寒,有清肝、散结、化痰、降压作用。由于本品有良好清泄肝火作用,用于高血压属肝热、阳亢者。每次15~30g,泡服或煎服。
●龙葵丸 苦微甘寒,清热解毒,消肿利湿。临床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疗效。全草浓煎成膏成丸剂,每丸约0.2g,每日10~20丸,1~2次分服。
●大青叶饮 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瘀作用。用于高血压属肝热阳亢者。15g,水煎服。
●地骨皮饮 味甘性寒,入肺、肝、肾、三焦四经,具有凉血泻火、清肺热、除骨蒸作用。四川广汉、汉川等县民间常用它治疗高血压。地骨皮根60g,加入3碗水煎煮至1碗,加入少量白糖或加猪肉煎煮,隔日1剂,服5剂为1个疗程,必要时加服第二、三疗程。
●筋骨草冲剂 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退热消肿作用。高血压,用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含31.25g生药),温开水送服。
●克氏排草糖浆 药用全草。功能降血压、清热、解蛇毒。取新鲜全草洗净,水煎浓缩后,加5%砂糖及适量防腐剂尼泊金和矫味品,制成每50mL含鲜草50g的糖浆备用。每日1次,每次50mL,临睡前用温开水冲服。
●野菊花茶 苦辛微寒,清热解毒。有降低血压作用,治疗高血压,15~20g,沸水泡茶,频频饮服;也可单味煎服,或与夏枯草、草决明同用。
●黄芩饮 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其并可通过扩张周围血管而降压。对于肝经实热的高血压,有消除眩晕、头痛、口苦、心烦等症状的作用。10g,水煎,常与钩藤、草决明同用。
●青葙子饮 味苦性微寒,清泄肝火、明目退翳。可用于高血压属肝阳上亢型,近期疗效良好。取青葙子30g,水煎2次,取汁混匀分3次服,1周为1个疗程。
平肝熄风剂
●罗布麻茶 味淡涩性凉,有平肝降压、清热利尿作用。用于肝阳上亢或肝热型高血压,见有头晕头痛、烦躁失眠者,可单用本品每次6~10g,以开水泡汁作饮料;也可配合夏枯草、野菊花、钩藤同煎服。
●钩藤饮 味甘性微寒,具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作用。对高血压引起的头胀头痛、目赤等症疗效较好。每次20~30g水煎,或与石决明、白芍同用。
●决明子饮 性味甘寒,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有降低血脂及血压功效。每次15g,水煎。对防治血管硬化与高血压有一定疗效,尤适于兼有便秘的中老年患者。
●石决明汤 味咸性寒,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头晕头痛者,每次30~45g,多与生地、白芍、钩藤、菊花等配伍。
●地龙散 即蚯蚓。性咸味寒,清热熄风。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研粉,每次2g,每日2次,开水吞服,也可配合他药使用。
活血化瘀剂
●茺蔚子汤 本品为益母草的果实。味甘性微寒,能活血调经、凉肝明目。其降血压,常与决明子、生地、钩藤等配用。
●牡丹皮饮(散)味辛苦性凉,清热凉血、和血消瘀。其水煎剂有降压作用,用于高血压,取本品50~75g,水煎,日分3散次服;或研末,每服6g,白水冲服。孕妇忌服。
●紫背天葵饮 味辛性平,有活血祛瘀作用。降压可用5%浓缩汁,每次15mL,每日3次。
●狗尾巴草汤 又名珍珠菜。味辛涩性平,具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作用。降压可用全草60g,水煎成400mL,早晚各服200mL。血压降至基本正常或自觉症状消失后即可停药。
补虚扶正剂
●杜仲饮 性味甘温,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功效,并能降压。每次15g,水煎。常与石决明、夏枯草、白芍等配伍,且对体虚之人降压而无寒凉之弊。
●樱桃叶汤 味甘苦性温,具有温胃、健脾、止血、解毒的功效。用于高血压,以本品100g水煎取300mL,早晚各服150mL。
●皮果衣片 别名灵芝、岩茸、岩薹(日本)。味甘性平无毒,可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饥,大小便少。临床发现有一定的降压作用。皮果衣片,每次5片,每日3次,疗程为1个月。
●干贝饮 味甘咸性微温,具有滋阴补肾、调中作用。用于高血压,以本品适量,随意食,宜久用。
利水渗湿剂
●鲜车前草汁 味甘性寒,具有利水通淋、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高血压,以本品90g,捣汁,开水冲服。
●黄瓜藤膏(片) 味苦性平,具有利水通淋、解毒等作用。有人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其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①流浸膏:每毫升含干燥黄瓜藤与猪毛菜各1.5g,每次5mL,日服3次。
②片剂:每片含干燥黄瓜藤3g,每次4片,日服3次,30~60天为1个疗程。从第2疗程起对疗效不佳者增剂量至每次2~3片。
●莴苣子糖浆 味苦性寒,具有通经下乳、通利小便的作用。用于高血压,将莴苣子25g粉碎,以破开为宜,煎煮制成糖浆30mL,1日2次,每次15mL。
祛风胜湿剂
●豨莶草汤 味苦性寒,有祛风通络、清热降压作用。每次15g,水煎。可同臭梧桐等配伍,用于高血压及风湿病。
●臭梧桐饮 味辛苦性凉,有祛风湿、降血压作用,与豨莶草作用相似。本品降压,用开花前的叶作用较佳,每次10~20g水煎服,不宜久煎。
●桑寄生饮 味苦性平,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养血安胎作用。主要用于痹症血不养筋,肝肾不足的筋骨痿弱,腰膝酸软等症,亦常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治疗,通过抑制血管舒缩中枢的兴奋性而降压。每次120g,加糖适量水煎服。
其他
●青木香饮 味辛苦性微寒,可行气止痛,近代发现其有降压作用,可单用或配伍其他降压中药内服。通过交感神经节阻滞作用而降压。
●海带根饮 具有平喘、降压作用。本品20g,浸入开水,每日早晨空腹饮用。
●马兜铃根饮 味苦微辛性寒。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高血压而有肝阳上亢,头晕面赤者较为适宜。15g,水煎服。
●吴茱萸丸 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气、止痛作用。用于高血压头痛等症,以本品5kg加水煎煮1小时,过滤,弃渣,浓缩成膏,制成干燥颗粒。每包含生药16g,每日2包,早晚饭后各服1包。
●莱菔子丸 味辛甘性平,具有消食化积、降气化痰的作用。用于降压,取莱菔子水煎过滤,浓缩滤液成浸膏,干燥、粉碎、过筛,加50%乙醇制成软材,再用18目筛搓成颗粒,干燥,加入0.5%硬脂酸镁混匀过筛,压片。每片重0.4g,含生药5g,备用。每次5片,每日2次,个别患者每日3次。
●山楂茶 味酸甘性微温,具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作用。山楂的花、叶、果都含有降压成分,可降低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从而使血压降低。近年来常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的治疗。用其煎水代茶饮,有明显降压效果。还可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鲜小蓟汁 味甘苦性凉,近年常以本品治疗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将本品捣烂拧汁,加白糖,每次服3匙,1天3次。
●棕树嫩叶饮 味苦性平,可用于降压及预防中风。取本品20g,水煎常服,每日1次。或棕树皮(鲜的更好)9~18g,水煎服。
●侧柏叶茶 味苦涩性寒,具有凉血、止血、祛风湿作用。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其可明显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用于高血压,本品晒干,每服6g,开水泡饮。
●葛根饮 味甘辛性凉,用于高血压脑病,并对改善头晕头痛、肢麻、耳鸣等症状有良效;用于高血压,并对伴有颈项强痛者疗效显著。每次15~30g。
●萝芙木根汤 又名假辣椒。味苦性寒,具有清风热、降肝火、消肿毒作用。具现代研究,其所含生物碱主要为利血平,降压作用缓慢、温和而持久,适用于高血压属肝火头痛眩晕者。本品切片,每日30~45g,煎汤1碗,分2次服。
●菊花茶 味辛苦微寒,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平肝熄风作用。用于降压,本品30g,水煎5分钟,代茶饮。
●苦丁茶 味辛甘性大寒,具有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作用。用于降压,本品10g,开水泡代茶饮。
●莲心茶 味苦性寒,具有清心、止血、涩精作用。本品除了能够降低血压外,还有清热、安神、强心之效。将莲子中间绿色的胚芽取出,2g,开水冲泡当茶饮。
●山景杜鹃饮 水煎,每百毫升含生药13g,日2~3次,饭后服。
●蚕砂散 12g(研末),分成4包,1日4次,每服3g,开水送服。
中药复方
●平肝降压汤 1
【组成】牡丹皮20g 淮牛膝15g 嫩钩藤30g 黑玄参20g
【功能】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原发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
【来源】詹文涛方《中国名医名方录》
●平肝降压汤2
【组成】生石决明30g(先煎) 夏枯草16g 菊花15g 黄芩9g 钩藤12g(后下) 桑寄生15g 炒白芍9g 牛膝9g 杜仲12g 地龙9g 川芎5g
【功能】平肝潜阳。
【主治】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连服15剂,舒张压与收缩压可下降2.0~4.0kPa(15~30mmH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口燥咽干,加生地18g、玄参12g。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陆芷青教授验方(陈泽霖等.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第1版,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105)
●镇肝熄风汤
【组成】淮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牡各15 生杭芍15g 玄参15g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 生龟板15g
【功能】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头痛,眩晕,耳鸣,颜面潮红,心烦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脉弦滑、薹黄腻。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来源】张锡纯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9g 天麻6g 茯苓6g 橘红6g 白术9g 甘草2g 生姜1片大枣2枚
【功能】化痰熄风,健脾化湿。
【主治】风痰所致的眩晕,头痛,兼见胸膈痞闷,舌薹白腻,脉滑数等。
【来源】《医学心悟》
●贾氏降压汤
【组成】白蒺藜、菊花、黄芩各9g 夏枯草30g 女贞子15g 肉桂1.5g(研末吞)
【功能】滋阴潜阳。
【主治】原发性高血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本方系贾福华经验方。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
●补肾温阳利水方
【组成】制附子6~9g 红参6~12g 茯苓12~18g 泽泻9~12g 生姜6片白芍6~9g 生黄芪9~15g 牛膝12~18g 磁石12~18g
【主治】肾阳虚型老年人高血压,症见头晕、头痛、耳鸣或耳聋、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足虚浮、稍有余沥或夜尿多、便溏尿清长、发脱齿摇、性功能减退、舌淡胖薹润、脉沉微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来源】曲政军,郭黎明. 补肾温阳利水法治疗老年人高血压45例.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9)∶395~396
●调压煎
【组成】玄参、夏枯草、钩藤、地龙、赤芍、生地、丹皮、知母、黄柏、黄连、龙胆草、地骨皮、炒枣仁、益母草、竹叶各适量
【主治】高血压。
【来源】每日1剂,水煎,共滤取药汁600mL,分3次空腹温服。治疗期间嘱其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调摄饮食,杜绝辛辣醇酒;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
【来源】薛芳,李宏森,周爱民等. 调压煎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河北中医药学报,1999,14(4)
●化痰降压汤
【组成】茯苓20g 白术20g 党参20g 天麻15g 法半夏15g 胆南星15g石菖蒲20g 僵蚕15g 陈皮8g
【主治】头晕、头痛、心悸、胸膈痞闷、肢体倦怠、纳呆多寐、舌胖质淡、薹白腻、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黄应杰. 化痰降压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0例.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8,14(5)
●黄精四草汤
【功能】滋阴平肝,活瘀利湿。
【主治】阴虚阳亢高血压眩晕。
【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2次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分服。
【来源】北京中医学院董建华教授验方. 中医杂志,1980,30(9)∶22●三草汤
【组成】夏枯草10g 龙胆草3g 益母草10g 白芍10g 甘草6g
【功能】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主治】高血压,症属肝郁化火上炎者。
【用法】水煎服。
【来源】陈恳.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3)∶22
●逍遥降压汤
【组成】栀子12~15g 黄芩12~15g 菊花12~15g 柴胡15g 白芍15~30g茯苓15~30g 钩藤15~30g 夏枯草15~30g 当归9~12g 薄荷9g
【功能】疏肝泄火。
【主治】高血压属肝郁化火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张文高. 逍遥降压汤治疗高血压33例近期疗效观察.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4,8(1)∶23
●玄参丹参饮
【组成】玄参10g 丹参15g 怀牛膝10g 何首乌15g 枸杞10g 石决明12g 车前子10g 桑寄生10g 杜仲10g 钩藤12g
【主治】高血压。
【用法】水煎每日 l 剂。临证只允许加减一两味药物。
【来源】仇富华. 玄参丹参饮治疗高血压76例.湖北中医杂志,1987,(5)∶20
●复方槐花降压汤
【组成】槐花25g 夏枯草20g 菊花20g 川芎15g 地龙15g 决明子20g桑寄生25g
【主治】高血压。
【来源】刘仲则等. 心胸血管疾病的中药防治.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龙牡真武汤
【组成】茯苓、清半夏各9g 白术、白芍、附片各6g 生姜4.5g 生龙骨、生牡蛎各12g
【功能】温阳利水,健脾化痰。
【主治】高血压,症见头晕头痛,耳鸣不聪,累时加重,形体肥胖,痰多,饮食喜温,饮水则腹胀,足不温,怕冷,小便时有失禁,舌淡薹滑,脉沉细。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服。
【来源】张问渠. 现代著名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225
●天麻定眩汤
【组成】生地24g 天麻、杭菊花各10g 石决明、夏枯草各30g 潼蒺藜、牛膝、钩藤各15g 甘草8g
【用法】每日 l 剂,水煎 2 次,早晚分服,连服15天为 1 个疗程。两疗程统计疗效,有效者继续用药 1 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善后用原方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 2 丸,分早晚 2 次口服。无效者 2 个疗程后停药。若已有口服西药患者,不可立即停用,先原剂量服用,待血压平稳后,再渐次减量,一般在30天后可不再服用西药。
【来源】邹烈寰,陈惠. 天麻定眩汤治疗高血压58例. 四川中医,1998,16(11)
●藤菊杜仲汤
【组成】钩藤20g 菊花l0g 夏枯草30g 杜仲15g 地龙l0g 川芎10g牛膝10g 红花12g
【主治】原发性高血压。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来源】章水红. 吉林中医药,1998,1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