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器名闻乡里
无锡位于太湖之滨,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清代,属江苏省常州府所辖县。这里手工业很发达,出产的工艺品远近闻名,惠山泥人为其中最著名者,行销各地。无锡的手工业和工艺品之所以兴旺,是因为那里有许多能工巧匠。他们心灵手巧,勤劳能干。这种乡风也影响了徐寿,他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常常琢磨制作一些小玩意儿。所以成年以后,他便不以诗书经史之类的知识为满足,而努力搜求有关“究察物理,推考格致”的知识。由此,他的治学从博览群书,逐渐转向专门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那时候,科学技术被大多数中国人视为奇技淫巧,读书人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尤为人当做不务正业,而被人瞧不起。但徐寿认定科学技术比空谈诗书有益于世,以此为终生事业,毫不动摇,这是极为难得的。
徐寿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极为广泛,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学、音律学、医学、矿学,等等,他无一不喜,无一不好。他不仅潜心研读中国历代的科技典籍,对于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学著作也认真加以研究。他认为工艺制造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而科学知识的原理又为工艺制造所体现。因此,他不以书本知识为满足,把读书与工具器物制作结合起来。结果,不仅使他的科学知识修养大为提高,他制作工艺器具的水平也日趋精湛。据记载,他制作过指南针、象限仪,还会制造结构很复杂的自鸣钟。他特别善于仿铸墨西哥银元。他的方法是:用钢板精镂出模型,然后称准分量,再将银子熔化制成小饼状,嵌入模型中;另在高楼上悬一石椎,对准模型,放下石椎,猛击饼模,一击而成。他用这种土办法制成的仿制品,几与真品无异,可以乱真。后来一位英国传教士用真墨西哥银元跟他换了数十枚仿制品,陈列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
无锡也是著名的丝竹之乡,徐寿很早就爱好音乐。他研究了古代的音乐学著作,摸索制作了一些失传已久的古代乐器,都一一符合乐理。由此,他善于制器的名声,渐次传播远近,引起一些有相似爱好的人,慕名而来与他切磋。他与本县的青年数学家华蘅芳一家就是这样相识的。
华蘅芳,1833年出生,比徐寿小15岁。他家在无锡县东部的荡口镇,与徐寿家相距不远。他的父亲华翼纶(1812—1887)也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并擅长绘画。华翼纷于1844年中举,咸丰初年后出仕为官,后来做过江西永新县县令。当他乡居之时,约在1850年前后,听说西乡有人能作古乐器,且皆协律,就慕名前往,从此与徐寿相识并结为好友。他的长子华蘅芳,十四五岁时偶然弄到一本数学书,通过自学,“不数月而尽通其义”,从此就喜好起数学来。翼纶不但没有责怪他不务正业,还为他买来许多数学书让他研读。由于有这样一位开明父亲的帮助,华蘅芳年不满20就对数学有了较深的造诣。由于共同的爱好,徐寿很快就与华蘅芳相识,并成为终生不渝的朋友。
那时候,钻研科技的人还不多,有关科学书籍也极为难得。徐寿和华氏父子联络了几个有相同爱好的人,往来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他们到处求学访友,往往谁弄来一本科学书,就相互传抄;弄来什么科学器具,也共同研究使用。有什么新知新事,总是相互交流;遇到疑难问题,就反复推敲验证,直至大家明白。他们这种朋友之间的切磋交流,开阔了眼界,增进了学习兴趣和友谊,提高了知识和技艺水平。徐寿就是在这交流中加深了对西方科技的了解和兴趣。从此,他由以研究中国传统科技为主转而以研究西洋科技为主。他千方百计搜集到的明末清初的西方天文、数学和制器之类的译书中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这些书,往往有理有法,比中国古代的大多数科学著作更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不仅让他知其然,而且还让他知其所以然。从此,他和他的朋友们十分注意获取西洋科学新知。那时候,由于鸦片战争失败,沿海有几个口岸被迫对洋人开放,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开始在那些口岸城镇活动,也因而传入了一些零星的当时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信息。有几个传教士甚至还用中文撰译了几本科学著作。徐寿和华蘅芳获悉上海的墨海书馆出版有这样的科学译本,就前往上海去购买。从此,他深深为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所吸引,更加坚定了他追求西方科学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