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

    徐寿等到达安庆之后,曾国藩很快就召见了他们,问他们能否制造轮船。徐寿答称:愿意一试,并建议先制造一台船用蒸汽机模型。曾国藩迅即批准。那时候,徐寿等连起码的制造机械和资料都没有,他敢于接受这个开创性的艰巨的任务,可见他对自己的技术才能抱有相当的自信。

    他们首先找来有关的资料。除了合信的《博物新编》之外,在魏源《海国图志》一书第2版中有三篇关于轮船的短文,其中一篇绘有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图。《博物新编》中的火轮机图、汽甑图、汽柜图、汽尺图也仅仅是示意图。至于各部件的结构、尺寸规格等则均无说明介绍。仅靠这些资料,实在难以制出蒸汽机来。因此,徐寿等又实地考察了轮船的结构。那时安庆不时有外国轮船停泊,曾国藩的湘军有时还雇用外国轮船。因此,徐寿有机会上洋船观察。据说他们曾到一般英国轮船上考察了一整天,画了许多结构草图。经过这一番准备之后,徐寿等开始购办材料,自制工具。他们仅有的工具,是徐寿带到安庆的几件英国制的手工工具。至于东床、锉刀等基本的加工工具,是一件也没有。一切都需要自制。幸亏徐寿有因陋就简,土法制造的才干,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了。他亲手制出了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等零部件。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船用蒸汽机模型就制造成功了。该机汽缸直径为1.7寸(约5厘米),引擎速度为每分钟240转。1862年7月30日,徐寿和华衡芳等将此机试演给曾国藩及其幕僚观看,一试即获成功。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道:

    “中饭后,华衡芳、徐寿所作火轮船之机来此试演。其法以火蒸水气贯入筒。筒中三窍。闭前两窍,则气入前窍,其机自退,而轮行上弦;闭后两窍,则气入后窍,其机自进,而轮行下弦。火愈大则气愈盛,机之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约试演一时。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曾国藩对蒸汽机模型的试验成功极为满意。随即下令徐寿等开始制造轮船。考虑到这项工作的难度极大,曾国藩还鼓励他们:不要有顾虑,即使试制工作失败一两次,这项工程也要进行下去,直至成功。他还派了一名手下的官员蔡国祥领导这项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参加造船工作的技术人员有徐寿、华衡芳、吴嘉廉和龚芸棠等,而以徐寿、华衡芳为主。徐寿负责总体设计、制造。华衡芳则主要进行有关的测算工作。徐寿还把次子徐建寅带在身边,他虽然年仅17岁,但在造船的过程中“屡出奇计”,帮助父亲解决了一些疑难。

    制造船用器具,不比试制模型,对材料、工具的质量要求更高。徐寿等人白手起家,在买来钢材、木材等之后,首先要自制工具,同时进行轮船的设计,然后开始制造各种零部件。这些工作费时费工,1年之后,1863年11月,他们终于试造成第一艘小型的木质轮船。这艘船使用暗轮,长约9米。可是试航时,该船只行驶了500米左右就熄火停航了。

    徐寿开始造船的时候,曾国藩的部下大都持怀疑观望的态度。前面我们讲到过胡林翼被轮船惊吓得吐血,以为其中的奥秘,不是中国人所能理解。他根本没想到中国人还能造机动船。胡林翼也是湖南人,是曾国藩的朋友。曾国藩的部下,大多抱有与胡林翼相似的看法。他们看见试航失败,不免冷嘲热讽。一时风言风语不少。徐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好在曾国藩有言在先,因此他们可以继续研制工作。

    徐寿等很快就查明了问题之所在。原来,由于初次设计,没有蓝本可参考,结果锅炉上少设置了锅炉管,因此汽锅不能连续供给蒸汽。徐寿很快重新进行了设计,对锅炉和船身都作了修改。1个多月之后,1864年1月28日,这艘轮船又在长江上进行了试航,获得圆满成功。这艘船长近9米,船速为每小时6—7千米。曾国藩颇有兴趣地上船观看,并随船行进了4、5千米。他非常高兴,随即指示制造更大的轮船。

    徐寿等人于是开始筹划设计。经过研究,他们准备制造一艘明轮式的蒸汽轮船。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下天京(即南京),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终于被残酷剿杀。不久,曾国藩从安庆移到南京,安庆内军械所也随廷南京。徐寿、华衡芳等也搬到南京继续造船。这时江苏全省都被清军收复了,造船的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船体大,零部件的加工制作更加耗费时日,加之人手有限(华衡芳被调走),工具简陋,因此进展不快。然而,曾国藩仍很信任徐寿。1865年5月,当他被北调镇压捻军,离开南京时,特别指示造船工作要继续进行,并不惜工本,争取时间,早日完工。至于一切费用,均由其私人支付。曾国藩的指示,堵住了那些反对造船的官员的借口,给徐寿以极大的鼓舞和帮助。徐寿不负厚望,终于在1865年底将船造成。

    新建成的这艘木质轮船比他们在安庆所造那一艘大了一倍,技术上也有不小的改进。该船长55尺(约16米),载重量为25吨。引擎使用高压蒸汽机,淘汰了先前的低压蒸汽机。该蒸汽机为单汽缸,倾斜装置,汽缸直径为1尺(约33厘米),长为2尺(约66厘米)。主轴长14尺(约4.2米),直径为2.4寸(约8厘米)。汽锅长10尺(约3米),直径2.6尺(约0.8米)。锅炉管有49支,各长8尺(约2.4米),直径为2寸(约6厘米)。船舱设在主轴位置之后,机器部分占去了船体的前半部分。推进器设在两舷的腰明轮。该船与当时国外制造的内河航行的轮船在设计、性能上很相似。就技术上讲,在当时是不算落后的。

    在试造轮船的过程中,徐寿等没有聘用任何外国工匠或技术人员,也没有使用任何洋机器。全器的工作,无论是各项设计,还是工具、机器的零部件的制作,都是中国人一手完成。所用材料,除了用于主轴、锅炉和汽缸的钢铁系进口货外,其余均为国产。全部费用仅用纹银8千两。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徐寿等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无数的技术问题。而终于大功告成,真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奇迹。当时在上海出版的外国人办的《字林西报》就称此举是“显示中国人具有机械天才的惊人的一例”。

    1866年4月,该船在南京下水试航。有许多中外人士前来参观,当时曾国藩仍在北方剿捻,他让他的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乘船试航。顺逆水平均船速为每小时12千米。不久,曾纪泽北上省父,由此船拖其座船。他对此船性能极为满意,因此将它命名为“黄鹄”号,并亲手书了两个楷体大字,以金字雕刻于船的西舷明轮之厢上。据古书记载说,黄鹄是一种能飞能游,自由出入于江海湖泽的大鸟。以此来命名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般实用的轮船,是非常贴切的。

    “黄鹄”号的成功,使曾国藩大感欣慰。由此他更加坚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吸收消化外国技术。此外,他就更加积极地推进引进外国科学技术,建船造炮的工作。徐寿也因“黄鹄”号的建成,更得曾国藩的赏识。曾国藩平时从不轻易夸奖人,这时也称誉徐寿是“江南第一巧人”,视为“天下第一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