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制造局领导造船

    捻军是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相呼应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他们在北方活动。太平军失败后,赖文光率余部北上与捻军会合,农民军实力加强。1865年5月,赖文光率捻军在山东曹州(今菏泽)全歼清军主力僧格林沁的马队,僧格林沁被击毙。清廷极为震动,立即调曾国藩率湘军北上镇压捻军。但是,湘军在与捻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败,曾国藩束手无策。于是清廷只好再调淮军参战,任李鸿章为钦差大臣,主持镇压捻军。1866年12月,曾国藩回南京,仍为两江总督。

    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之后,江南制造局属于他的管辖之下。他立即着手扩大该局的规模,一面增购设备,一面调得力人员管理有关事务。当时正在无锡家居的徐寿,即被他调至制造局,领导组织造船。1867年4月,徐寿携其子徐建寅与华蘅芳等至上海就职,任江南制造局委员。从此,徐寿一家在上海定居。

    由于工厂规模扩大,虹口厂址不够使用,扩大吗?地价又很贵,于是1867年夏,江南制造局迁往上海南市高昌庙附近建设新厂(即现在的上海江南造船厂厂址)。在曾国藩的领导和督促之下,该局于1867年当年就建成了机器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锅炉厂和枪厂等分厂。以后,该局又陆续建设了炮厂(1869)、火药厂(1874)、枪子厂(1875)、炮弹厂(1879)、水雷厂(1881)和炼钢厂(1891)等分厂,形成了一整套齐全的军事工业生产体系,成为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最大的军工企业。

    李鸿章收买下来作为江南制造局建厂基础的美商旗记铁厂,原本以修造轮船为其主要业务。该厂的机器设备卖给江南制造局后,其主要技术人员也转到了制造局。但在建局的头一两年,制造局忙于生产供应剿捻军所急需的枪支弹药,加以经费有限,这些人才和设备,多被闲置或挪作他用,没有用于修造轮船。曾国藩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非常重视。他想:徐寿等人两手空空,没有外国人作技术指导,也没有洋机器洋设备都造出了“黄鹄”号,现在有旗记的外国技术人才和机器,更应该加紧赶制啊。于是1867年5月,曾国藩上奏朝廷,请求将上海海关的洋税的10%拨给江南制造局,作为造船专款。很快,清朝中央政府批准了曾国藩的请求。从此,制造局有了充实的经费,就迅速采办材料,准备造船。

    这时,江南制造局(简称“沪局”)已有原旗记铁厂的设备和容闳从美国购来的机器,具备了采用近代技术制造轮船的物质条件。徐寿、华蘅芳等到局之后,加上留用的原旗记铁厂的外国工匠,也具备了制造轮船的人才条件。很快,他们就在黄埔江边开辟了第一条长为约101米的船坞。接着,造船工作就进入了实施阶段。

    沪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设计载重为600吨。这样吨位的轮船,远非“黄鹄”号可以比拟。因此,徐寿等制造“黄鹄”号的那一套土办法已不适用,必须采用机械化大生产。旗记老厂的那些外国工匠,具有修造轮船的经验,也熟悉机器生产,因此,他们成为沪局造船的主要技术员工。徐寿则是管理制造轮船的委员,负责监督、领导造船工作。

    1868年8月,在徐寿的领导之下,江南制造局的第一艘轮船,经过中外工匠的努力合作,终于建成并正式下水。这艘船体为木质,船宽约8米,长约55米,吃水约2.4米,马力约288千瓦,载重为600吨。锅炉和船壳为沪局自造,蒸汽机是购买了外国旧机器后加以改造而成。沪局总管(当时称为“总办”)与徐寿及中外工匠,都参加了下水仪式,并随船试航。该轮时速为每小时24千米,它的试航成功在上海引起轰动。曾国藩闻讯极为高兴,他特意将它命名为“恬吉”号,取意“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不久,他又趁此机会,向朝廷递上了一道《轮船工竣并附陈机器局情形》的专折,得意地汇报“恬吉”号的建成和沪局的顺利进展。

    “恬吉”号是中国近代第一艘由机械化生产制造的轮船。在此之前,中国军民所用轮船,都是购自外国。“黄鹄”号虽然纯为徐寿等一手制成,但毕竟吨位太小,速度很慢,实用价值不大。所以,历史学家大都视“恬吉”号的制成,为我国近代造船工业之始。徐寿作为该轮船制造工作的主管,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国藩对他的工作极为满意。

    此后,在徐寿的领导主持之下,制造局又先后完成了“操江”(1869)、“测海”(1869)、“驭元”(1875)等多艘轮船的制造。这几艘轮船愈造愈大,其中“驭远”马力为1800匹,载重达2800吨。更难能可贵的是,其锅炉、船壳和蒸汽机等都系厂内自造,式样也较好。这些轮船的建造在上海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再引起轰动。1873年11月4日,沪局举行“驭远”号下水典礼,几乎引起上海全城男女老幼前往观看,场面蔚为壮观。人们见到巨大的轮船下水时水不扬波,平稳安全,不禁赞为“技精人神”。可惜的是,在曾国藩于1872年去世,李鸿章接手江南制造局之后,制造局日趋成熟的造船技术,却很快被废置了。李鸿章等放弃了中国自造船舰的计划,完全依赖于购买外国军舰,致使曾国藩、徐寿等人惨淡经营起来的近代造船业,被白白荒废了20多年。直到20世纪初,江南制造局才重新开始造船,而世界造船业在这二三十年内突飞猛进,这使我国的造船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拉开了更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