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桑梓

    从1867年被曾国藩调到江南制造局之后,徐寿长期在上海生活。他的次子徐建寅和三子徐华封先后跟随在他的身边。徐寿的第一位夫人盛氏,早在鸦片战争时就已去世。继娶的韩氏夫人,即徐建寅和徐华封的母亲,也在他到江南制造局之前去世了。此后,徐寿就没有再娶。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神都投入到科学技术研究之中去了。身处十里洋场,徐寿衣食不求华美,居室但蔽风霜。至于声色犬马之类的征逐游乐,更是与他绝缘。

    在无锡老家,徐寿还有一些田地,由长子大吕等耕种。晚年时,徐寿已是子孙满堂,他们大多生活在老家。无锡距上海不过100多千米路程,但徐寿忙于译书、研究和筹办“格致书院”的事务,难得回一趟老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丝毫不减对家人和故乡的挂念之情。

    徐寿深深怀念他的母亲。父亲去世时,徐寿只有4岁,母亲宋氏守节抚孤,把他和两个姐妹抚养成人。艰难的生活损害了她的健康,她只活到40来岁。母亲去世时徐寿已经成家,并有了一个儿子。家境虽然仍然困难,但正在渐渐好转。可惜母亲来不及过几天好日子,就过早地告别了人世。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徐寿总是痛不欲生。

    母亲的过早去世使徐寿抱恨终生。为了纪念他的母亲,他决心为她建一个表彰她抚孤守节的牌坊。在那个社会里,这是一个儿子对于母亲的最好的纪念。徐寿之所以未能免俗,是因为他不愿意母亲的事迹被埋没被遗忘。他要让他的子孙,让人们记住他的母亲。他通过地方官吏一级级地把他母亲的事迹呈报到江苏省府,得到了旌表。但是修建牌坊的资金,却迟迟没有着落。在无锡时,他家境还不宽袷。到江南制造局任职后,收入情况有了好转,但所得都花在了购置科学仪器药品和书籍等上。后来他好不容易又攒了一笔钱,但为了“格致书院”的建设,他又慷慨解囊,几乎倾其所有。直到1880年,“格致书院”的经济情况有了好转,不再需要徐寿个人掏钱之后,他才又攒了一笔钱,回无锡老家去为母亲建旌节牌坊。这时,徐寿已年过花甲。

    大概正是在徐寿回无锡为其母建牌坊的时候,徐寿开始在自己的家乡倡导农民种桑养蚕。那时候,一些外国商人在上海兴办了几家机器缫丝厂,对蚕茧的需求量徒然增加。无锡虽然靠近上海,但养蚕业却不发达。徐寿把自家的几公顷土地改种桑树,开始养蚕。一时乡里人都纷纷仿效他种桑养蚕。

    可是,无锡人刚开始养蚕时,却不会杀茧。鲜茧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化为蛾,成为废物。因此蚕农无法囤茧,只好急于出售。这样一来,洋行就可以压低收购价格,蚕农只好贱价出售。徐寿看到农民辛苦的成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开始研究杀茧之法。旧时杀茧主要有盐渍、蒸茧、烘茧等办法。徐寿选择了适宜于无锡潮湿地区的烘茧法。烘茧的温度火候要适宜,否则容易烤焦茧子。他亲自筑灶烘茧,很快就掌握了烘茧技术的关键。此后,徐寿又把烘茧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烘茧技术很快就为无锡乡民掌握。洋行再无法压价收茧,茧价趋于合理,蚕民有利可图。从此,无锡养蚕业日盛一日,过去没有桑蚕业的无锡成为江南著名的蚕茧之乡。乡人都说,徐寿老先生的倡导之功,功不可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