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油温
低油温
低油温即三四成热,其油温为90℃~120℃。
直观特征为无青烟,油面平静,当浸滑原料时,原料周围无明显气泡生成。
中油温
中油温就是指五六成热的油温,其油温为150℃~180℃。
直观特征为油面有少许青烟生成,油从四周向中间徐徐翻动,浸炸原料时,原料周围出现少量气泡。
高油温
高油温即七八成热,其油温在200℃~240℃。
直观特征为油面有青烟冒起,油从中间往上翻动,用手勺搅动时有响声,浸炸原料时,原料周围出现大量气泡翻滚并伴有爆裂声。
03 过油
过油是把加工成形的原料放入油锅内,加热至熟或炸制成半成品的熟处理方法。过油的操作技术性比较强,其中油温的高低、原料处理情况如何、火力大小的运用、过油时间的长短、原料与油的比例关系等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影响菜肴的质量。过油主要有滑油和炸油两种。
滑油
滑油又称拉油,是将细嫩无骨或质地脆韧的原料改切成较小的丁、丝、条、片等,上浆后放入四五成热的油锅中滑散至断生后捞出。
滑油法要求操作速度快,尽量使原料少失水分,成品菜肴有滑嫩柔软的特点。
炸油
炸油又称走油,是将改刀后的原料挂上糊,放入七八成热的油锅内炸至一定程度的过程。
炸油法操作速度的快慢、使用的油温高低要根据原料的大小或品种而定。一般来说,若原料形状较小,多数要炸至熟嫩;若原料形状较大,多数不用炸熟,只要表面炸上颜色即可。
04 上浆
上浆就是将经过刀工处理的食材上挂上一层薄浆,使菜肴达到滑嫩的一种技术措施。食材通过上浆的工序,可以保持原料的嫩度,美化食材的形态,保证菜肴的营养成分,还可以保持菜肴的鲜美滋味。上浆的种类较多,依上浆用料形式的不同,可把浆分成如下几种:
鸡蛋清粉浆
①将食材洗净,用洁布擦净水分。
②放入碗中,加入1个鸡蛋清。
③再放入适量淀粉。
④充分调拌均匀即成。
水粉浆
①淀粉放入碗中,加入适量清水。
②充分搅拌均匀成水粉浆。
③再放入切好的食材调匀上浆。
全蛋粉浆
①将食材(里脊片)放入碗中,磕入1个鸡蛋,用手(或筷子)轻轻调拌均匀。
②再加入适量淀粉调拌均匀,然后淋入少许植物油拌匀。
05 握刀与扶料
握刀手势
握刀要求稳、准、有力,以牢而不死、软而不虚、硬而不僵、轻松自然、灵活自如为好。
扶料手势
①五指合拢,自然弯曲呈弓形,后手掌及大拇指外侧紧贴食材。
②中指指背第一关节凸出顶住刀膛。
06 挂糊
挂糊,就是将经过初加工的各种烹调食材,在烹制前用水淀粉、蛋泡糊、面粉等辅助料挂上一层薄糊,做出的菜肴更加酥脆可口。
蛋泡糊
①把鸡蛋清放入大碗中。
②用打蛋器顺一个方向连续抽打。
③至抽打均匀成泡沫状。
④加入干淀粉,搅拌至均匀无颗粒。
发粉糊
①发酵粉中加入少许清水拌匀。
②面粉和发酵粉水放入碗中调匀。
③加入适量冷水调稀,静置20分钟。
蛋黄糊
①鸡蛋黄放入碗中搅拌。
②再加入适量淀粉(或面粉)稍拌。
③然后加入少许植物油。
④充分搅拌均匀即成。
全蛋糊
①鸡蛋磕入碗中打散成全蛋液。
②加入淀粉、面粉调拌均匀。
③再加入植物油搅匀即可。
川菜常用调料
正宗川菜之所以有其特点,与其所用的调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制作水煮鱼、小炒肉等,如果不用四川的郫县豆瓣和泡辣椒,就很难领略到正宗味道。我们有时候学习川菜,虽然掌握了一些川菜的烹制、调味技术,但是没有烹制川菜的一些必要的调料,烹制出来的川菜总不够“正宗”。可见要烹制川菜,有些调料是必不可少的。
川盐(精盐)
盐有海盐、池盐、岩盐、井盐之分,其来源和制法不同。川盐在烹调上能定味、提鲜、解腻、去腥。川菜烹饪常用的盐是井盐,味纯正,无苦涩味,色白,结晶体小,疏松不结块。
以四川自贡所生产的井盐为盐中最理想的调味品。
胡椒
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经晒干后供用。胡椒分黑、白两种。胡椒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粗脂粉、粗蛋白和可溶性氮,其辛辣芳香味主要来源于所含的胡椒碱和芳香油,有温中、下气、消痰、解毒之功。
川菜使用胡椒入馔主要用于烧烩类菜式,也用于汤菜,借以增味、增香。
花椒
花椒以及用其加工的花椒粉是川菜的重要调味品,为麻辣、椒盐、椒麻、煳辣、怪味等味型的主要调料。
花椒还因其具有除异增香的特点,也常作为香料,用于蒸、炖、卤、盐渍等类菜式。
干辣椒
干辣椒为鲜红辣椒的干制品,是川菜的重要调味品。用于制作干辣椒的多属色泽较好、辣味较重的品种,如二金条、七星椒等。
川菜中,干辣椒广泛用于冷菜、热菜以及火锅等。用干辣椒加工而成的辣椒粉、辣椒油、糍粑辣椒等,也是川菜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泡红辣椒
泡红辣椒多用泡菜盐水浸渍而成,四川特有的调味料。可作泡菜直接食用,也可作菜肴的小配料,用以菜肴的增色、增味。
泡红辣椒的主要用途则是作为鱼香味型的主要调味料,家常味型的辅助调味料,用以增色和体现四川的风味。
豆瓣酱
豆瓣酱的原料是蚕豆、食盐、辣椒等原料酿制而成的酱。四川郫县的豆瓣酱特别有名,味鲜稍辣。
豆瓣酱本身含盐量很高,所以炒菜放盐要适量。
豆豉
豆豉是以黄豆、黑豆经蒸煮、发酵而成的颗粒状食物。
豆豉又分为干豆豉、姜豆豉、水豆豉三种。水豆豉和姜豆豉多为家庭制作,用作家常小菜。
花椒油
花椒油为生花椒用热油浸泡而成的调味品。花椒油既保留了花椒香麻的特点,又可避免因使用花椒粉而损害菜肴的感官性能。
在川菜中主要用于冷菜,用于烧、炒类菜式中,可代替花椒粉。
甜红酱油
甜红酱油又称甜酱油,系以黄豆制成酱坯,配以红糖、饴糖、食盐、香料、酒曲酿制而成。
川菜中主要用于凉拌菜和面食的调味,也用于部分原料上色。
醪糟
醪糟又称酒酿,俗称蒸醪糟,为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的酵米。醪糟成品色白汁多,味纯,酒香浓郁。
在川菜中,主要用作配料(如醉八仙、香醪鸽蛋等)、调料(如糟醉冬笋、醉鸡等),此外也可代替料酒使用,还可供药用,有益气、生津、活血的功能。
香糟
香糟为用小麦和糯米加曲发酵而成的一种特殊调味品,其香味浓厚,含有10%左右的酒精,有与黄酒同样的调味作用。
香糟可分白糟和红糟两种。川菜中使用香糟,主要用于突出其风味的菜式。
川菜常用味汁
川菜的味道绝不是麻辣两个字能形容的。川菜的基本味型为麻、辣、鲜、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如有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酸、辣、香、鲜的鱼香味型;各味皆具的怪味型,以及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红油味型、煳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等。
01 基本味型
怪味汁
怪味汁是四川菜中比较独特的味型,是以川盐、酱油、花椒粉、白糖、蒜蓉、味精、辣椒油、香油等多种调料调制而成,也有加入姜米、蒜米、葱花的。
调制方法:芝麻酱放入碗中,加入清汤、精盐、酱油搅匀,再放入白糖、醋、味精、花椒粉、辣椒、香油等调拌均匀即可。
多用于鸡、鱼、兔肉和花生、核桃仁为原料调制的冷菜,成品如怪味鸡丝、怪味酥鱼、怪味花生、怪味桃仁、怪味兔丁等。
椒麻味汁
椒麻味是以四川产的花椒为主要调味品,再加入盐、酱油、葱叶、味精、香油等制成。
调制方法:花椒放温水中浸泡片刻,取出和香葱一起剁成末,加上盐、白糖、味精、香油和鸡汤等调匀即可。
椒麻味一般用于制作以鸡肉、兔肉、猪肉、猪舌、猪肚为原料的风味菜肴,成品如椒麻鸡片、椒麻肚丝、椒麻兔丝、椒麻舌掌等。
蒜泥味汁
蒜泥味是川菜常用味型之一,具有蒜香味浓,咸鲜微辣的特色。
调制方法:蒜瓣去皮,放在碗里,加上少许油和水捣成蓉状,加上盐、酱油、白糖、味精、香油和辣椒油调制而成。
调制蒜泥味时应现拌现食,菜肴味道才鲜美,不可久存。
香糟味汁
香糟味是以盐定咸味,香糟汁用以出异味,增香味,用量较大,冰糖增色提鲜,辅助香糟汁的甜味和香味;姜、葱、料酒去除异味,但用量以不压糟香味为宜。
香糟味广泛用于热菜,也用于冷菜。其中以鸡、鸭、猪、兔等家禽、家畜肉类为原料的菜肴,及冬笋、银杏、板栗等蔬果为原料的菜肴。
茄汁味汁
茄汁味汁是川菜近年引进及发展的味型之一,甜酸适口,且适宜与其他复合味配合。
调制方法:先把番茄酱放入温油锅内煸炒出香味,出锅倒在碗内,再加上精盐、白糖、白醋、料酒、姜、葱、蒜拌匀而成。
主要用于各种煎、炸类热菜,成品如茄汁大虾、茄汁鱼条、茄汁牛柳、茄汁肉条等。此外茄汁味还可以作为菜肴的蘸料使用。
麻酱味汁
一般麻酱味是以芝麻酱、香油、川盐、味精、浓鸡汁等调制而成。
调制方法:芝麻酱先用香油调散,令芝麻酱的香味和香油的香味融合在一起,再加调料拌匀。
四川麻酱味主要以肫肝、鱼肚、鲍鱼、蹄筋、各种时蔬等为原料制作的菜肴,成菜如麻酱鱼肚、麻酱莴笋等。
芥未味汁
芥末味是以川盐和芥末为主要调味料,再加入酱油、醋、味精和香油等调制而成。
调制方法:先把芥末糊(或芥末粉)放小碗内,加入适量汤汁调散,把小碗密封30分钟使芥末味突出,再加入精盐、白糖、醋、味精、香油等调匀即可。
芥末味用于鱼肚、鸡肉、鸭掌、粉条、白菜、猪肚等为原料的菜肴,成菜芥末肚丝、芥末鱼肚、芥末鸭掌、芥末鸡丝、芥末鸡丝等。
02 其他味型
家常味
家常味是以郫县豆瓣、红辣椒、川盐、酱油等调制而成。特点是咸鲜微辣,也可酌量加上泡红辣椒、料酒、豆豉、甜酱及味精等。
名菜如家常海参、回锅肉、盐煎肉、家常豆腐、家常牛筋、太白鸡等。
红油味
红油味是以特制的红油与酱油、白糖、味精调制而成,具有咸鲜辣香,回味略甜的特色。
用于以鸡、鸭、猪、牛等家禽家畜肉类原料,也适用于块茎类鲜蔬为原料的菜肴,名菜如红油鸡片、红油肚梁、红油笋片等。
煳辣味
煳辣味是以川盐、干红辣椒、花椒、酱油、醋、白糖、姜、葱、蒜、味精、料酒调制而成。特点是香辣,以咸鲜为主,略带甜酸。
名菜有煳辣鸡丁、煳辣扇贝、煳辣肚片、花椒鸡丁、烧拌冬笋等。
酸辣味
酸辣味是以川盐、酱油、米醋、胡椒粉、味精、香油等为主要调料制作加工而成,特点是酸辣咸鲜,醋香味浓。
风味名菜有酸辣鸡条、辣子鱼块、酸辣黄瓜条等。
鱼香味
鱼香味是用盐、酱油、白糖、米醋、泡辣椒、姜葱蒜等调制而成,特点是咸辣酸甜,具有川菜独特的鱼香味。
成品如鱼香肉丝、鱼香大虾、过江鱼香茄饼、鱼香茄子、鱼香鸭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