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鱼类
鱼类是令人羡慕的一种动物。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一些鱼类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绝种,另一些鱼类则坚强地存活下来,发展成为今天的鱼类。从淡水的湖泊或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水生环境中,都能见到鱼类的身影。
大白鲨

大白鲨是鲨鱼家族中真正可怕的杀手,它可以长到一辆公共汽车那么长。提起大白鲨,人们最先会想它那一口尖锐的牙齿。没错!它的牙齿非常锋利,可以轻易地将猎物咬成两半。
海洋“杀手”
鲨鱼是海洋中的真正“杀手”,它游泳速度非常快,捕获猎物又快又准,还很凶猛。它有时会在短时间内吞下一整只海豹。最可怕的是,它还会攻击人类,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动物。
海洋中的大白鲨


大白鲨身体长长的
保持体温
在全世界的海洋中,大白鲨可算是分布最广的鲨鱼之一了。这是因为它可以保持住高于环境温度的体温,因而,它也能在非常冷的海水里生存。
更换牙齿
大白鲨会换牙,无论是哪颗牙齿脱落了,后面备用的牙齿就会移到前面,来补充那颗脱落的牙齿。奇怪的是,它的牙齿背面还长有倒钩,一旦哪个猎物被它咬住,就很难逃脱。

大白鲨
小知识
大白鲨常常通过位于颅骨内两个很小的传感器来辨别声音。
皮肤上长倒刺
大白鲨不光牙齿厉害,皮肤也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大白鲨没有鱼鳞,身上却长满了小小的倒刺,这使它的皮肤比砂纸还粗糙,要是谁不小心被大白鲨撞了一下,定会鲜血淋漓。
鲸鲨

鲸鲨俗名豆腐鲨、大憨鲨,是海洋里最大的鱼类,体长可达20多米。与其他鲨鱼不同,鲸鲨性情温和,有时甚至会与潜水员一起嬉戏。它们有时会保持静止,将肚皮翻到水面上晒太阳。

鲸鲨的大嘴巴
拜访鲸鲨
鲸鲨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它们看上去好像穿着一件带斑点的灰衣服,体型虽然非常大,但身体却比较扁平。那张宽嘴巴就有1.5米多,里面还藏着许许多多细小的牙齿。
行动迅速
鲸鲨体态庞大,常常喜欢漂浮在水面上晒太阳。鲸鲨看上去游动速度缓慢,事实上,它们游泳的速度非常快,会像从高空俯冲而下的鹰一样,迅速俯身向下,潜入到深海里。
鲸鲨也“咳嗽”
鲸鲨也会“咳嗽”。在鲸鲨的身体里,长着一个叫“鳃把”的器官,它是鲸鲨分离食物和海水的“过滤器”。当“鳃把”里废物堆积时,鲸鲨就会“咳嗽”一下,清理里面的废物。

鲸鲨
食谱
鲸鲨是虑食动物,它在吃东西时会连海水一起吸进嘴巴,之后又紧闭嘴巴,把多余的海水从“过滤器”中过滤出来。它们比较喜欢吃浮游生物、巨大的藻类、磷虾和小型的乌贼和鱼儿等。
小知识
2008年,两名潜水员在达尔文海域发现了一条得白化病的鲸鲨。
人们给鲸鲨摄影

锤头鲨

锤头鲨,也叫双髻鲨,它大大的嘴巴上,长着一个酷似格格“帽子”的长长的脑袋。它的两只眼睛长在脑袋的两边,几乎相距1米呢,看起来非常奇怪。锤头鲨凶猛好斗,如果见到它,一定要走开哦。
奇特长相
锤头鲨长相奇特,简直像个外星人,这对它捕猎非常有利。它的嘴巴长在脑袋的下面,一嘴尖利的牙齿,就足以让猎物心惊胆战,更别提从它身旁从容地游走了。
小知识
锤头鲨很凶悍,世界各地每年都有锤头鲨袭击人类的事件发生。

锤头鲨的怪脑袋
视力优势
锤头鲨的怪脑袋很实用。因为两只眼睛离得很远,所以它们的视野非常开阔。它们常常通过来回摇摆脑袋,看到周围360度范围内发生的情况,能非常准确地判断猎物的方向和速度。
长途旅行
每年,锤头鲨都会进行两次长途旅行。一到炎热的夏天,它们就会游到温带海域进行避暑。到了寒冷的冬天,它们又会游到热带海域来越冬。

锤头鲨
贪婪的掠食者
锤头鲨可是海洋中贪婪的掠食者,像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都是它们的食物。它们经常在海滩、海湾和河口处出没,在珊瑚礁中寻找食物。
海洋中的锤头鲨

鳐鱼

鳐鱼又叫“平鲨”,生活在热带水域。它们身体扁平,尾巴像一条细长的鞭子,头和躯体没有界限,身体周围有一圈宽大的胸鳍,张开与头侧相连,整个身体看上去像一把巨大的蒲扇。
鳐鱼大家族
鳐鱼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发现的鳐鱼有100多种。体型巨大的蝠鲼和能够放电的电鳐都属于鳐鱼类;线板鳐是最大的一种鳐鱼,胸鳍展开后达8米,能像飞行般地在海中遨游。

身体扁平的鳐鱼
鲨鱼的近亲
鳐鱼喜欢静静地伏在海底,它们的样子虽然和鲨鱼相差很远,但却是鲨鱼的近亲。鳐鱼和鲨鱼一样都没有鱼膘,所以它们在海水中游泳时,主要依靠胸鳍做波浪性的运动前进。
宽大的胸鳍
多数种类的鳐鱼,尾巴像鞭子一样细长,没有臀鳍,尾鳍也已经退化。因此,它们游泳的时候,主要利用胸鳍作波浪性的运动前进。鳐鱼的胸鳍宽大,由吻端扩伸到细长的尾根部。

胸鳍宽大的鳐鱼
小知识
如果惊扰了鳐鱼,它就会用毒刺刺向你,人受伤后会有生命危险。
靠嗅觉捕食
鳐鱼主要靠嗅觉捕猎,它们的食物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小鳐鱼喜欢吃生活在海底的蟹和龙虾,长大后,它们喜欢捕食乌贼等软体动物。

隐藏很深的鳐鱼
电鳐

电鳐是鳐鱼的一种,它们的头胸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蜂窝状的发电器,这两个发电器能把神经能转化为电能。有些电鳐可以放出高达200伏特的电流,往往使敌人不敢轻易靠近它。
电板柱
电鳐身上的发电器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它们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有200万块“电板”。这些电板之间充满胶质状的物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所以电鳐自己不会被电击。
一条正在寻找食物的电鳐

海底“活电站”
电鳐堪称海底“活电站”。世界上电鳐有好多种,发电能力也各不相同。非洲电鳐一次可发电约220伏,中等大小的电鳐可发电70~80伏,较小的南美电鳐只能发出37伏电压。
电鳐

小知识
非洲电鳐可发出220伏电压,可以使我们室内照明用的白炽灯发亮。
觅食绝招
电鳐喜欢潜伏在海底泥沙里,饥饿时才从泥沙里钻出来。它觅食时的绝招是游进鱼虾中频频放电,对方被电晕不能游动时,它就会上前吞食。如果遇到敌害攻击,它也用放电回击。
喜欢的食物
虽然电鳐能随意放电,放电时间和强度自己也完全能够掌握。但是它连续放电后,电流会逐渐减弱,十多秒后,就会完全消失。水中的小鱼、虾及其他的小动物是电鳐喜欢的食物。

太平洋电鳐
蝠鲼
蝠鲼是鳐鱼中最大的种类。它没有攻击性,但是在受到惊扰的时候,它的力量却非常强大,足够击毁一只小船。与其他鱼不同,蝠鲼喜欢吃小型的浮游生物,经常在珊瑚礁附近觅食。
“水下魔鬼”
蝠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被人们叫做“水下魔鬼”。它的个头和力气常常使潜水员感到害怕,因为一旦它发起怒来,只需用它强有力的“双翅”一拍,就会拍断人的骨头,致人于死地。

身体庞大的蝠鲼
温顺老大
蝠鲼体型巨大,胸鳍张开时就像一张大毯,因此也被叫做“毯鳐”。别看它外表吓人,其实它性情非常温和。许多小鱼见到它,不仅不会躲开,反而会冲上去啄食它身上的死皮和寄生虫。

海洋中的蝠鲼
水上“开炮”
在繁殖季节,蝠鲼有时用双鳍拍击水面,跃起在空中翻筋斗,在离水一人多高的上空“滑翔”。由于它体态十分笨拙,落入水面的声音就像开炮一样。
小知识
最小的蝠鲼是澳大利亚的无刺蝠鲼,体宽不超过60厘米。

蝠鲼看上去很干净
力大无比
蝠鲼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他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由于它的力气很大,所以连最凶猛的鲨鱼也要远远地避开,不敢袭击它。
鳗
在海洋中,常常有小鱼吃大鱼的怪事发生。它们从大鱼的鳃部钻入腹腔,在大鱼肚里咬食内脏与肌肉,直至咬穿大鱼的腹肌,最终破洞而出。这些胆大包天的小鱼,就是有着蛇一样细长身躯的鳗。
小知识
七鳃鳗胆子很大,甚至敢毫无顾忌地依附在一些危险的鱼类身上。
鳗的历史
鳗是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的鱼类,也是唯一一种脊椎类软体动物,因而科学家们很难找到这种鱼类在远古时期的化石。据科学家们推测,鳗的祖先应该生活于5.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
鳗

趁乱捕食
每当风浪大作、水质混浊时,鳗就会出来四处觅食。尤其在黄昏至凌晨这段时间里,它们更加活跃。

寻找食物的鳗
盲鳗
盲鳗是世界上唯一用鼻子呼吸的鱼类。它的双眼天生长着一层皮膜,头部长着感受器,全身长满了超感觉细胞,能比较正确地判定方向、分辨物体,这对盲鳗的捕食和避敌都大有用处。

鳗
巧妙脱逃
盲鳗体表有特殊的腺体,可以产生厚厚的黏液。遇到敌人时,它们会用黏液把周围的海水搅成半透明的一团,并迅速改变自己的体形,还没等敌人从困惑中回过神儿来,盲鳗已经趁机逃跑了。

盲鳗
电鳗
电鳗虽然行动迟缓,但却有一项特殊本领,那就是可以放电。它们释放的电压是鱼类中最高的,放电器官可以发出600~800伏特的强力电流,将猎物或天敌击昏,也可以使人致命。
水中“高压线”
电鳗是鱼类中放电能力最强的淡水鱼类,它输出的电压有300伏,有的甚至可达800伏。在水中3米~6米范围内,常有人触及电鳗放出的电而被击死,因此电鳗有水中的“高压线”之称。
水底电鳗

抵御敌害
电鳗的发电器分布在身体两侧,身体尾端为正极,头部为负极,电流是从尾部流向头部。当头部和尾部被攻击时,它的身体就会产生电流,击昏敌人。

与电鳐类似,电鳗的发电器也是由许多电板组成的
小知识
世界上已知的发电鱼类达数十种,其他会放电的鱼类还有电鲇等。
捕猎手段
电鳗放电是获取猎物的一种手段。它所释放的电量,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比它小的动物击死,有时还会击毙比它大的动物,如正在河里涉水的马和游泳的牛也会被电鳗击昏,成为它的美餐。
电池的发明
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的。据说伏打本人把他所发明的电池叫做“人造电器官”,因为它就是模仿电鳗的电器官而发明设计出来的。
海马

海马长相奇特,脑袋像马,嘴像喇叭,尾巴像猴,身上还覆盖着很多节骨骼,就像一个穿着盔甲的士兵。这样的外形你一定想象不到,它也属于鱼类,也有着和鱼一样的脊椎、鳃和鳍等器官。
徒有虚名
别看海马的脑袋长得很像马,可它们却不是海洋里的游泳健将。海马是个慢性子,它喜欢直立在水中,绅士般慢悠悠地游着,每分钟能游3米就已经很不错了。

捕食绝技
海马的眼睛很特别,能够分别旋转并“各司其职”。它可以一只眼睛专门用来监视来敌,另一只则用来寻找食物。一旦发现食物,它那吸尘器似的嘴巴便会一并将幼虾、小鱼或浮游生物吸入腹中。
爸爸生孩子
与其他动物不同,海马爸爸会完成生孩子的任务。海马爸爸肚子上有一个育儿袋,海马妈妈把卵产在里面,由海马爸爸来孵化。卵在育儿袋里经过10~25天后,便会孵化成小海马。

海马
小知识
海马的皮肤腺可以分泌出一种红色的黏液,能保护其敏感的皮肤。
海马的“保险带”
海马长着一条又长又卷的尾巴,就像“保险带”。它们在觅食途中想休息时,就会用尾巴钩住身边的珊瑚或海草,有时也会钩在同伴嘴上,这样就不会被海水冲走了。

海龙

海龙看上去轻盈美丽,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海洋怪兽,而是一种奇特的海洋鱼类动物。它们是海马的“亲戚”,与海马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是如果把海龙和海马放在一起,你绝对可以区分开。
海龙的身体
海龙的头部和海马比较像,又细又长,而且尾巴不能像海马那样盘卷起来。有些海龙的身体有附生物作装扮,藏匿于岸边的海草丛中时,很像海草的茎,敌人很难发现。
小知识
海龙常常栖息在某个地方静止不动,因此常常被误认为是植物。
伪装大师
叶海龙看上去既像海藻叶又像龙,是海洋动物世界中的“伪装大师”。叶海龙可以伪装成海藻,隐藏在安全的近海水域中栖息与觅食,只有在摆动小鳍或是转动眼珠时,才会暴露行踪。

草海龙
草海龙外表比较接近海马,它长得既像龙,又像是一种海草。草海龙的体色有很多种,如红色、紫色和黄色等,另外它的胸部有宝蓝色条纹,身上和尾部的附肢也比叶海龙稀少。

海龙
刁海龙
刁海龙看上去扁扁的,身体细细长长的,眼睛大大圆圆的。它们全身长满了骨片状的黄白色鳞片,喜欢栖息在沿海藻类繁茂的地方,生活习性和繁殖情况与海马十分相似。
叶海龙

刺鲀

刺鲀是鱼类家族的“刺猬”,它在休息状态下,身上的硬刺平贴在身体上。一旦遇到敌害,身上的硬刺会马上竖起来,使敌人无从下嘴。这个本领和陆地上的刺猬是一样的。
硬刺保护
刺鲀的刺是鳞片变形而成,非常坚硬,最长可达到5厘米左右,对皮肤具有铠甲般的保护作用,但是没有毒性。平时,它们身上的硬刺平贴在身上,看起来与别的鱼没有太大的区别。

“铠甲勇士”
当遇到敌人时,刺鲀会吸入海水,使身体胀大,硬刺竖立。如果有大鱼袭击一群刺鲀时,它们会全都竖起刺,并聚集成一团,像一个大刺球。大鱼看见食物比自己还大,就会吓得落荒而逃。

刺鲀不只会防御,还会自动反击
小知识
只有当刺鲀觉得警报解除时,才恢复平时的样子。
防守反击
大西洋里凶悍的瓦氏斜齿鲨一次能吞进40多条磨球鲀(刺鲀的一种)。磨球鲀进入肚子后,会全身膨胀竖起棘刺,并且翻滚撕咬,鲨鱼最后反倒成为它们的美餐。
喜欢的食物
刺鲀是河鲀的同类,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海域,在水底的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刺鲀是肉食性动物,游泳能力比较弱,喜欢吃坚硬的珊瑚、贝类、虾、蟹等。

刺鲀在吐泡泡
蓑鲉

蓑鲉,又被称为“狮鱼”,看上去像是披着一件美丽的蓑衣,它们游动时就像火鸡在奔跑,所以人们又把它们称为“火鸡鱼”。蓑鲉总是喜欢在海底慢慢游弋,是家养鱼缸中很受欢迎的宠物。
毫不畏惧
蓑鲉十分鲜艳,很容易暴露自己,成为大鱼的目标。可是,它们也有自己防敌的办法。当一旦遇到劲敌,它就会毫不畏惧地露出含有毒液的尖刺,向对方冲刺,来吓跑敌人。
小知识
蓑鲉大多栖息在红海、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浅海的礁岩附近。

突然袭击
蓑鲉不善于游泳,它喜欢躲在礁缝中捕捉猎物。一旦发现爱吃的小鱼,便张开长长的鳍棘,然后悄悄靠近,等到接近猎物时,它就会突然张开大嘴,一口把猎物吞掉。

等待寻觅的蓑鲉

蓑鲉
尽职尽责
别看蓑鲉对敌人非常凶悍,对待自己的孩子却很负责。蓑鲉宝宝一旦遇到危险,就会向蓑鲉爸爸求救,并吸附在它们身上,蓑鲉爸爸会立刻带着孩子们,游向安全地带。
危险的观赏鱼
很多人喜欢饲养蓑鲉,但是如果不熟悉它的习性,这种鱼往往会成为使人丧命的动物。因为人如果被蓑鲉刺中,会出现局部麻痹、疼痛,重则瘫痪,甚至死亡。

漂亮的蓑鲉
蝴蝶鱼

蝴蝶鱼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好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水中翩翩起舞,“蝴蝶鱼”也因此得名。蝴蝶鱼的身体表面有五彩缤纷的图案,它们大部分都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珊瑚礁中。

多彩的蝴蝶鱼
颜色会“说话”
蝴蝶鱼周身五彩斑斓,图案变化各异,这可不是为了臭美,这是它们用来“说话”的工具。通过体色的变化,告诉它们的同伴哪里有食物,哪里有敌人。
蝴蝶鱼

换容术
蝴蝶鱼艳丽的体色可以随周围环境而改变。它们改变一次体色需要几分钟,有的时间甚至更短。如果一只蝴蝶鱼从珊瑚丛这边进去,出来后可能就像变成另外一条鱼了。

会变换体色的蝴蝶鱼
小知识
长吻蝴蝶鱼有一个长长尖尖的吻部,可以伸进狭长的洞中觅食。
懦弱本性
蝴蝶鱼生性胆小,喜欢将自己隐藏在珊瑚丛中。如果被人类饲养在水族箱里,它们倒是活得逍遥自在。但是它们性格懦弱,进食时往往争不过其他鱼类,所以主人总是会对它们特殊照顾。
小丑鱼

小丑鱼性情温和,是海洋中可爱的小精灵。它们身上长着艳丽的条纹,好像京剧中的丑角,所以被称为小丑鱼。小丑鱼喜欢过群居生活,常常几十只组成一个大家庭,有长幼尊卑之分。
天然保护伞
海葵的触手有毒,但是小丑鱼却不害怕。这是因为小丑鱼的体表有一层保护黏液,能抵抗海葵的毒素,所以可以在海葵中自由出入。一旦遇到危险,小丑鱼会立即躲进海葵中,寻求保护。
小知识
小丑鱼色彩美丽,几乎所有饲养海水观赏鱼的人都喜欢喂养它。
小丑鱼

霸气十足
通常,一对雌雄小丑鱼占据一个海葵,拒绝其他同类进入。如果是一个大海葵,它们也允许一些幼鱼加入。在这个大家庭里,雌鱼体格最为强壮,但它只让幼鱼在海葵边缘的角落里活动。

漂亮的小丑鱼

藏在海葵中的小丑鱼
性别转换
小丑鱼在成长过程中性别会发生转变。雄鱼会在几星期内转变为雌鱼,然后再用更长的时间来改变外部特征,比如体色。在其余的雄鱼中,会有一只最强壮的成为它的配偶。
互亲互爱
小丑鱼喜欢群居,如果谁犯了错,大家都会冷落它。但如果有的鱼受了伤,大家也会一同照顾。小丑鱼就是这样互亲互爱,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
飞鱼

飞鱼因会“飞”而得名,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鱼类,也是各种凶猛鱼类竞相捕食的对象。在蔚蓝色的海面上,飞鱼犹如群鸟一般掠过海空,高高低低,翱翔竞飞,成为海面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揭秘“飞行”
飞鱼其实并不会飞。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它们之所以要“飞行”,大多是为了逃避金枪鱼、鲨鱼等大型鱼类的追逐,或是受到了轮船引擎振荡声的刺激。
小知识
飞鱼在空中最长能停留40多秒,滑翔的最远距离有400多米。

在海面上飞起的飞鱼
长相奇特
飞鱼的长相非常奇特,它们的身体近似圆筒形,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飞鱼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看上去就像人类织布用的长梭。
飞行中丧生
飞鱼在空中飞翔时并不安全,经常会被空中飞行的海鸟捕获,有时也会落到海岛上或者撞在礁石上丧生。晚上它们的视力非常微弱,常常会跌落到航行中的轮船甲板上。

飞鱼飞起时很不安全,往往会成为海鸟的食物
快乐飞翔
就算海面上海浪已经摇晃得非常厉害,我们仍能看到大群的飞鱼在大海上跳跃飞驰。也许,对它们来说飞翔便是一种快乐。

一种很少见的飞鱼
旗鱼

旗鱼又称芭蕉鱼,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类。它们眼圆口大,上吻突出,好像一柄锋利的长剑;尾部呈“八”字形,犹如一柄大镰刀;背部两个互相分离的背鳍,又像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
游泳冠军
旗鱼的游泳速度非常快,令很多鱼类望尘莫及。它们的短距离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游泳时就像离弦的箭那样飞速地前进,是海洋中当之无愧的“游泳冠军”。
小知识
雌雄旗鱼很容易区分,生殖期雄鱼体色艳丽,雌鱼体色比较黯淡。
旗鱼在海面上活动


旗鱼
水中战舰
旗鱼有前后两个背鳍,当它们在水中快速游动时,会放下前面的背鳍,用长剑般的吻将水面向两旁分开,同时不断地摆动尾鳍,箭一般地飞速前进,就像海面上行驶的战舰。
肆意冲刺
旗鱼喜欢将旗状背鳍露出水面,四方巡游。当它们发现猎物时,就会将锋利的剑式长吻冲入鱼群,东捅西戳,一会儿便将海面搅得鲜血翻滚,鱼尸漂浮,这时它就可以饱餐一顿了。
攻击力强
旗鱼的攻击力特别强,不但能攻击大型鲸,就连人类的船只也不放在眼里。据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艘满载石油的轮船就曾遭到旗鱼的攻击。

旗鱼
剑鱼

剑鱼,或称剑旗鱼,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和温带海域,是一种大型的掠食性鱼类。剑鱼和旗鱼长得非常像,但吻部是平扁的剑状,而且比旗鱼的要长。它全长可超过5米,体重可达500千克。
大型鱼类
剑鱼的上颌又尖又长,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伸向前。它的身体像一个菱形,背部深褐色,腹部银灰色,长4米~5米,最长可达6米,体重约300多千克,是大型凶猛鱼类之一。
小知识
剑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大洋的上层,一般在水表层洄游。

剑鱼上颌
凶猛好斗
剑鱼性情凶猛好斗,喜欢吃乌贼和鱼类。它们可以潜入水中约800米处,追捕鱼群和其他水生动物。捕食时,它会猛力冲击鱼群,用“宝剑”刺杀,然后再进行吞食。
劈水前进
剑鱼体型庞大,游动时,常常将头和背鳍露出水面,用宝剑般的上颌劈水前进,速度非常快,每小时可达100千米,为一般火车速度的2倍左右,是海中游速最高的鱼类之一。

人们参观剑鱼
不顾一切
剑鱼常常会避开其他大型鱼类,不过它一旦被激怒,就会向大型鱼类或船只猛烈冲去。据说在国外某沿海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一块小船的木板,里面就有折断的剑鱼的颌骨。

比目鱼

比目鱼是海洋中最奇特、最“另类”的鱼,因为它们不但体形扁平,而且两只眼睛都长在身体的一侧。在水中游动时,比目鱼不像其他鱼类那样,而是有眼睛的一侧向上,躺着游泳,特别有趣。
大家族
比目鱼是一个大家族,它们在各地的叫法也不同,粗犷的北方人根据它们的外形特征给了它们一个实惠的名字“偏口鱼”,细腻的江浙人叫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比目鱼”。

白色的比目鱼
眼睛搬家
刚出生时比目鱼与普通鱼类一样,眼睛长在头部两侧。大约20天后,长到1厘米长时,一侧的眼睛就开始搬家,逐渐移动到对面的一边,直到跟另一只眼睛接近。
软头骨
比目鱼的头骨是由软骨构成的,当它的眼睛开始移动时,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任何障碍了。

比目鱼
埋伏高手
比目鱼不喜欢游动,喜欢平卧在海底,在身体上覆盖一层沙子,变成了和周围泥沙一样的深色,只露出两只眼睛以等待猎物的到来。看来,这就是两只眼睛长在一侧的好处。
小知识
一般来说,眼鼻都生在左边的比目鱼叫鲆,都生在右边的叫鲽。
埋伏的比目鱼

石斑鱼

石斑鱼,也叫做鲙鱼,是肉食性鱼类,性情凶猛,有时会为了争夺地盘和猎物,同类间大打出手,互相残杀。捕食时,它喜欢突然袭击,主要以虾、蟹等甲壳类为食,也吃鱼类和软体动物。
体形庞大
石斑鱼体型相当大,不适合长途游泳。它们身长可达1米以上,体重超过100千克也不足为奇。不过石斑鱼的种类很多,体型大小也各有差别。

石斑鱼身上有很多斑点

藏在洞穴里面的石斑鱼
凶残成性
石斑鱼一般不成群,是一种沿海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欢栖息在岩礁地带、海底洞穴以及有空隙的珊瑚礁里。石斑鱼非常凶残,有时甚至会吞食幼小的石斑鱼。
吞食猎物
石斑鱼捕食时,会把猎物一口吞下去,而不会用口把猎物逐片撕开。这是因为它们颚上的牙齿很少,可是在咽头里的牙板却可以碾碎食物。它们习惯等待猎物靠近,而不会在水中追逐。

石斑鱼
小知识
一些体型小的石斑鱼种会被养在水族馆里,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
双性别
石斑鱼是雌雄同体,也就是说它是双性别。但是它的性别中途会发生转变,一般是先雌性,第二年再转换成雄性。每年从3月起,石斑鱼开始产卵。孵化后的幼鱼生长非常迅速。
石斑鱼

翻车鱼

翻车鱼长得很离奇,从正面来看它像鲨鱼,从侧面看,它的身体又圆又扁,像个大碟子。它们个头很大,最大的体长可达3米~5米。有趣的是,这么大的鱼却长着樱桃似的小嘴,看来很不相称。
月亮鱼
翻车鱼生活在热带海域中,身体周围常常附着许多发光动物。翻车鱼一游动,附着在身上的动物便会发出明亮的光,远远看去像一轮明月,所以翻车鱼有“月亮鱼”的美称。

海里的翻车鱼
不善游泳
翻车鱼虽然体型庞大,两鳍能和谐地交替使用,推动自己前进。但是它身后的尾巴对游动几乎毫无用处,只能像舵一样起到平衡的作用,所以翻车鱼的游泳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生育力很强
翻车鱼既笨拙又不善于游泳,常常成为海洋中其它鱼类、海兽的食物。但是,它们却具有强大的生殖力,一条雌鱼一次可产3亿个卵,在海洋中堪称是最会生孩子的鱼妈妈。

翻车鱼
悠闲的生活
翻车鱼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它们最喜欢吃水母,吃的时候,它会用微小的嘴巴将食物铲起,然后进行一顿饱餐。在阳光充足的海面上,它们常常会跃出水面,晒晒太阳。
小知识
翻车鱼的鱼皮非常厚,可达15厘米,由稠密骨股纤维构成。

肥胖的翻车鱼
箱鲀

箱鲀的头部几乎占据了体长的一半,看上去就像一只十分奇异的小箱子。它们只有鳍、口和眼睛可以动,其他地方都为硬鳞所披覆,所以完全靠鳍在水中慢慢地游,很像直升机在水中游动。
海里的“小箱子”
箱鲀的身体有棱角,游泳姿态十分有趣。不过,幼小的箱鲀色泽鲜艳,身体的棱角并不太明显。稍微大点的箱鲀身体色彩会逐渐变得柔和,棱角也就更鲜明了,越来越像一只小箱子。
小知识
角箱鲀额头和尾巴处各长有两根尖尖的角,这更容易吓走敌人。

箱鲀
特殊成员
箱鲀是鲀类海洋动物中比较特殊的成员。它们的身体不能自由胀大或弯曲,鳃盖也无法活动,只能张开嘴让水从口腔流入鳃部,然后用嘴捕食附在岩石上的小型动物。
绝活儿
箱鲀有一项绝活儿,就是在水中倒立。它们的头部非常大,尤其是小箱鲀,身体的重心明显往前移,再加上它的鱼鳔长在后半部,因此它们常常呈头朝下尾朝上的倒立姿势。

漂亮的箱鲀
小心毒液
你可千万不要被箱鲀漂亮的外表迷惑了,它们身上鲜艳的色彩往往是危险的警告。箱鲀除了自身因坚硬的骨板可以抵御敌害外,还会分泌一种毒性黏液,谁如果咬它一口,麻烦可就大了。
箱鲀

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又叫鲑鱼,这种鱼一生非常传奇。它们原本出生在河里,然后游到大海里去成长。但是无论离开出生地多远,一到繁殖期,它们也要返回故乡,并且在那里养儿育女,直至死亡。
“河中之王”
大西洋大马哈鱼生活在北半球的海域里,通常被叫做“河中之王”。它定期进入欧洲和北美的河流中,和太平洋大马哈鱼是近亲。

河中的鲑鱼
跳得最高
大马哈鱼在游回河流的过程中,往往不进食,它逆流而上,经常会跃出水面4米多高,从江河的低滩跃上高滩,因此,它也是跳得最高的鱼类。
充足准备
小大马哈鱼在河口生活期间会自觉地学习游泳技巧,它们在退潮时游向大海,在满潮时游向河川,为几年后的洄游做好充足的准备。

鲑鱼
灵敏的嗅觉
大马哈鱼靠嗅觉和味觉仔细辨别河水的味道,在产卵季节来临时,它们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出生地。故乡的土壤、植物和动物特有的气味溶解在河水之中后,都会成为它回归时的“路标”。
小知识
为了去产卵,太平洋的某些大马哈鱼要长途跋涉1.6万千米的距离。
从水中跳出的鲑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