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寻求救国真理
毛泽东为救国救民而读书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正是清王朝灭亡的前后。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政局风雨飘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大地黑夜沉沉,数亿苍生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毛泽东勤奋读书,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有一天,他从一个叫肖子暲的同学那里借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这本书,记述了近代西方一些为自己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作过贡献的杰出人物。几天后,毛泽东像是办了什么错事似地把书还给肖子暲,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把书弄脏了!”肖子暲打开书一看,只见整册书上都有用墨笔打的圈圈点点,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传记。毛泽东激动地对肖子暲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啊。我们应该讲求强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后不久,毛泽东就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子任”,意思是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责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18岁的毛泽东怀着救国救民的革命热情,在长沙参加了湖南新军,当了一名普通士兵。入伍到新兵连后,毛泽东便刻苦学习军事技术,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就熟练地掌握了连队里一些基本的军事训练科目。
在新军里,作为一名普通士兵的毛泽东与众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不断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那时新军里每月发给士兵7块饷银。有的士兵得了饷就上街吃、喝、玩去了。毛泽东却从不乱花一文钱,他除了花二、三元钱吃饭和买水支付外,其余的钱,几乎都用来订阅报刊和购买书籍。
新军退伍后,毛泽东就到湖南图书馆进行他的自学生活。
他每天吃完早饭,就匆匆忙忙地来到湖南图书馆,有时来得太早,馆还关着门,他就站在门外等着。每天一开门,毛泽东是第一个进馆看书的人。他伏在阅览室的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读,争分夺秒地看,一刻也不肯休息。图书馆关门时,他又是最后一个离开。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毛泽东日复一日地坚持到图书馆去读书,从不间断。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他读了大量的中外著作。
随着年岁的增长,学业的加深,毛泽东挽救国家危亡的壮志愈加坚定。辛亥革命后,他考入湖南师范学校读书。入校后,他除了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着重自学和研究了哲学、历史、文学及地理等。毛泽东读书看报时总要带上世界地图、英汉词典和笔记本,特别注重各种知识的积累。有一次,他在学习研究中国历史时,用的笔记本竟装满了一网篮。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还主张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提倡向社会实践学习,把学得的书本知识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湖南师范学习时,他常常利用寒暑假,邀同伴好友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还主办夜校,向工人群众传授文化知识,以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增长他们的才干。这些为毛泽东后来成为革命领袖和导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苦读
周恩来(1898—197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在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知识渊博和通晓古今,而这些学识都是他中学时期以来刻苦积累而得到的。
周恩来十几岁的时候,便随同伯父来到东北沈阳,在东关模范学校念书。一天,学校的校长给同学们上修身课。当讲到“立命”这一节时,校长突然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啊?”有的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还有的回答:“为家父而读书!”等等。
校长并不满意这些世俗的回答,他把目光投向沉思未语的周恩来,微笑着问周恩来:“你为什么到学校来读书?”周恩来从容地站起来,琅然说道:“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铿锵有力,不同凡响的回答,让大家为之一震,许多同学为自己的鄙俗的志向而羞愧。周恩来正是因为抱有“为中华之崛起”的崇高学习目的,所以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知识,用广博的学识来武装自己,为实现远大的理想而奋发苦读。周恩来在学习上有两条座右铭,借以鼓舞自己,使自己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其中一条是“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周恩来善于独立思考,而且十分虚心好问。他经常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学习经验,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920年1月,周恩来同天津市的其他学生领袖因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遭到了反动当局的逮捕。在狱中,周恩来依然努力学习、并且利用学习与敌人进行斗争。他组织了公共读书班,在共同的学习中,加深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解和探讨,并密切中国当时的国情,使大家增强同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此时,这座死气沉沉的牢房氛围变了,变成了一个充满勤奋学习,激烈研讨问题的学习世界。周恩来在这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斗争经验,在艰苦的斗争中逐渐成熟起来。
“善求书外之学问”,这是周恩来的另一条座右铭。他并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他挤出大量时间,到图书馆学习各种各类的知识,特别认真学习阅读宣传革命思想的书籍。他十分重视实践,还虚心地向工农群众学习。
在学生时代,由于周恩来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学习刻苦,奋发努力,他的各门功课成绩十分突出,而且训练了自己参与实践和社会调查的能力,他的演讲才能非常出色。在不断学习中,周恩来成长为博学多才的革命家,并通过在学习中掌握的丰富学识以及在革命实践的运用,终于实现了他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恽代英善于读书致用
恽代英(1895—1931),又名邃轩,字子毅,笔名代英、但一、天逸等。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
恽代英幼年时就十分用功学习。在家塾里读了不少线装书,母亲陈葆云就是他的启蒙教师。陈氏出身于士宦之家,颇有旧学根底,经常教育恽代英学习唐宋词诗。恽代英在武昌北路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因为勤奋好学、聪慧睿智、文才出众,被国文老师誉为“男奇儿”。
辛亥革命前,14岁的恽代英随父母去鄂西北老河口。他在父母指导下,在家读书。通读了《古文观止》、《战国策》、《饮冰室文集》等书。其中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最使他感兴趣,他从中受到了西洋新学和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尚未成年的恽代英,在读书学习的同时,还坚持写日记,反省自悟,坚持从各方面来锻炼自己。
1913年,恽代英18岁时,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文科学习。他读书非常勤奋,为了寻求改造社会、改造中国的真理,他废寝忘食地学习着,广泛地涉猎各个学科的书籍,如中外古今的历史、哲学、文学等著作。他特别注意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注意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并开始为上海的一些报刊写稿。“五·四”前文为《东方杂志》、《新青年》杂志等刊物撰写文章数十篇。在这些文章里,抨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提倡民权思想,对劳苦大众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1917年,为了救国济世,恽代英又和他的挚友黄负生、梁绍文、冼震等筹办成立了互助社,出版了内部刊物《互助》。互助社的社员们,经常在一起座谈读书体会,介绍个人思想修养方面的心得,开展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自由的、热烈的讨论。恽代英还在互助社里提出了“夫智仁勇三者,一贯之德也,研究以广其志,实行以增其勇,于以求仁”的道德标准,制定了“不谈人过失,不失信,不恶待人,不作无益事,不浪费,不轻狂,不染恶嗜好,不骄矜”的戒约八则,注意德、智、体的全面培育,建立了良好的学风,对于形成学人的良好道德素质和作学问的修养,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互助社的许多成员后来成为“五·四”运动的骨干。
任弼时为中华新生而学习
任弼时(1904—1950)湖南湘阴县人。伟大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人之一。
任弼时从小爱学习,四五岁的时候,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练习写字。但还非常喜欢父亲给他讲历史上志士贤人勤学、勇敢和爱国的故事。
他七岁进入初等小学学习,学习很刻苦。9岁时,曾写过一篇《自立》的作文,文中说:“世界之人,皆以自立为要。吾国四万万同胞,欲保国家,非自立不可。”立下了为中华新生、独立、富强而学习的志向。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在全国掀起之后,任弼时与毛泽东在长沙领导的革命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取得了联系,从研究会中了解到十月革命后俄国的一些情况,心中暗暗激起了对无产阶级革命圣地的向往。任弼时决定去俄国勤工俭学。
任弼时到俄国后,进入了斯大林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十月革命经验。他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出了教室,就走进图书馆。为了尽快精通俄文,他常常找到俄国同学交谈,以纠正自己在语法、语音方面的差误。这样学习一段后,他就能直接听俄文教师讲课和阅读俄文报刊书籍了。他读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注意掌握书刊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联系,剖析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全面的评估和进行有效地消化理解;他善于捕捉书籍中的精髓、要旨和特色之处,思维灵活、敏捷、开阔,常常有新颖而独特的理解体会。
他不仅自己努力学习,还热心帮助其他同学,经常利用星期天去给俄文差的同志补习功课。张太雷对任弼时这种治学为人的精神推崇备至,瞿秋白也感叹地赞扬任弼时是一个诚实而用功的学生。
任弼时在东方大学学习时,注意联系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革命的实际,经常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1924年,20岁的任弼时从俄国回到上海,从事党和团的基层干部的训练工作,亲自给学员讲授共产主义ABC。因为他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很受学员的欢迎。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工运和青年问题,积极组织青年们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五·卅”运动,并且撰写了《上海五·卅惨案及中国青年的责任》等文章,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反动暴行,总结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
陈毅酷爱读书
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
陈毅自幼好学,酷爱读书。他看起书来,非常专注,有时废寝忘食,达到了入迷的境界。
有一次,他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一本书,母亲让他上街去买些绿豆。正读到紧要的时候,不忍心放下书,于是他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拿着书,边走边看,一门心思都扑在书上了。集市喧闹繁华,人来人往很热闹,陈毅专心读书,并没有注意,竟连连撞到别人身上。忽听有人高声叫嚷:“卖豆啦!卖豆啦!”他急跑过去,头也不抬,便说:“买豆。”他买完豆匆匆回到家,放下篮子,又捧着书读起来。
一会儿,母亲走过来拧了下陈毅的耳朵,说道:“你呀!看书都看呆了,你看看你买的是什么豆子。”陈毅跑过来一看不觉也大笑起来,篮中装的不是母亲让买的绿豆而是豌豆。就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他阅读了许多中外著名书籍、丰富了他的视野和知识面。
陈毅投身革命后,面对新的形势,他更感到学习的迫切性,于是更加勤奋学习,刻苦读书。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领导红军在江西苏区一带进行游击战斗。当时,我军处于敌人封锁圈内,条件十分恶劣,就是在这种非常艰苦的条件下,陈毅仍然天天坚持读书。
那时,山洞里、巨石旁、草丛中、大树下……都是陈毅学习的地方;有时天上下雨、下雪,眼前没有躲避的地方,他就把雨伞绑在自己身上,依旧专心地学习、读书。
1936年,由于叛徒告密,陈毅的住地所被敌人团团包围。陈毅机警地隐蔽在丛莽之中,敌人带着猎狗满山搜索,没有找到陈毅,却发现在住地附近有一个包袱。敌人们把包袱打开一看,里面既没有银元、又没有值钱的东西,仅有一堆书籍。敌人惊讶地说:“啊,共产党苦得这样,还念书哪!……”
陈毅认准只要坚持不懈,铁棒能磨成针,坚持学习、读书,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持之以恒。陈毅逐渐成长为人民军队的杰出将帅和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政治家,并且成为学识渊博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