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建所初期,如同创建福州大学一样,卢嘉锡和他的同事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不仅资金缺乏,物资紧张,科研工作难以为继,就是日常生活也极为艰苦。

    卢嘉锡和分配来所的年轻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全所的工作人员一起,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他们自己动手开山铺路,挖掘地基,自盖竹棚。手被磨出了鲜血,没有人叫累,叫苦。他们在盖房建屋的同时,还植树栽花,美化环境,美化自己的生活。

    由于粮食定量不足,副食品奇缺,年轻人在紧张的工作、学习和体力劳动后,因营养不良,患了水肿病。可是没有一个人离开这片正在创造生机、创造辉煌的土地。他们热爱刚刚诞生的物构所,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卢嘉锡一家8口人,同样过着艰苦的日子。由于党和上级领导的关怀照顾,他们总算没有挨饿。不过,6个孩子都未成年,吴逊玉又没有工作,生活仍然是捉襟见肘。为了使肩负重任的卢嘉锡不至于在困难时期拖垮了身体,吴逊玉这位有才有识的坚强女子,竟亲自饲养了几只母鸡,攒下鸡蛋给卢嘉锡增加一点儿营养。

    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是所有的人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大家共同的信念。卢嘉锡作为建所中的唯一一位高级专家和所长,无疑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舍弃厦门大学多年创立的事业基础,为国家科学事业甘赴艰辛,从零做起的执著的创业精神;他那夜以继日为建所四处奔走、忙碌操劳的身影;他那诙谐幽默、充满乐观向上精神的谈吐;他那平易近人,待人热诚的作风,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坚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感染力。对当时的许多年轻人来说,为建所呕心沥血的卢嘉锡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一位学识渊博的专家,而且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亲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顽强奋斗,一座四层和一座两层的实验楼,终于在荒山野岭上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科研人员和职工也陆续安顿下来。

    在办所方向以及相应的机构体制确立之后,为了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卢嘉锡根据周恩来总理当时对科技发展提出的“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齐头并进,迎头赶上”的指示精神,着重从建设一个现代科研机构的四个基本条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四个方面包括:计划和规划的制定;队伍的组织形成;学术气氛的培养和提高;设备资料的配置与现代技术系统的建立。

    在卢嘉锡的具体指导和亲自主持下,物构所制定了1963—1964年的两年具体计划,也做了1965—1976年的三年大体规划和1968—1972年的五年设想。这些计划、规划和设想都具体体现了卢嘉锡那种既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又要迎头赶上的指导思想。

    同时,卢嘉锡还注重培养所内的学术气氛。他要求各个研究小组里通过讨论的形式,经常交流文献资料,相互介绍国内外学术动态,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他强调,这种形式是培养浓厚学术气氛的“命根子”,一定要坚持不懈,形成传统。事实正是这样,很快,物构所内就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仪器设备和文献资料是科研工作的“粮草”,卢嘉锡当然不会放松。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和各种条件所限,图书资料少得可怜,根本无法应付物构所建立现代化物质结构研究基地的需要;仪器设备缺口更大。面对这种情况,卢嘉锡提出,一方面要继续自力更生,进一步推动仿制工作;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筹集外汇,进口少量急需的精密度较高的仪器和配件。

    千头万绪的建所事务,卢嘉锡事必躬亲,而不敢有丝毫的疏漏。尽管他明知,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务,会消耗掉他本可以用于科学研究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可是,为了把结构化学这门学科在我国建立起来,为了国家的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了了却多少代人的夙愿,卢嘉锡倾尽心血,细心呵护这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满腔热忱地为它创造着尽可能完善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