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花卉类特种蔬菜栽培技术
一、黄花菜
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e Baroni)是百合科萱草属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萱草、金针菜、谖草、忘忧草、安神菜、川菜、鹿葱、丹棘、疗愁花、黄花等。原产于亚洲、欧洲。我国分布极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福建、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河南、山西、内蒙、宁夏等省区均有分布,但我国最有名的产区为江苏宿茂、湖南邵东、陕西大荔、甘肃庆阳。其形态特征为:根系丛生,短缩根状茎节处有不定根。不定根发育成块根和长条状肉质根,秋季又从肉质根上生发纤细根。茎短缩,有分蘖。叶基生于短缩茎节上,对生,狭长披针形。花薹由茎尖抽生,顶端生总状圆锥花序,花黄色。蒴果,有种子10~20粒,种子黑色,千粒重25克。以其未开放的花蕾供人们食用。
(一)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黄花菜因其花瓣肥厚,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鲜嫩,爽滑,营养价值高,被视作“席上珍品”。据测定,每100克新鲜黄花菜含蛋白质2.9克,脂肪0.5克,糖12克,纤维素5.06克,胡萝卜素1.17毫克,硫胺素0.19毫克,核黄素0.13毫克,尼克酸1.1毫克,维生素C33毫克,钙73毫克,磷69毫克,铁1.4毫克,还含有各种氨基酸和烟酸,是著名的碱性食品。
黄花菜的花与根均可入药。花味甘、性凉,入肺、大肠经;根味甘苦、性凉,入脾、肺经。有安神、消食、利湿热、消炎止血、养心解忧、利尿通乳、轻身明目、健胃醒酒等功能。其根、茎、叶、花,或食或敷,可治疗肝炎、水肿、感冒、痢疾、黄疸、脱肛、乳腺炎、小便不通、大小便出血、高血压、扭伤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黄花菜还有治疗胸闷、小便赤黄、解烦热等功能,同时还具有平肝养血、抗菌消炎、健胃安神、明目、解酒等功效。近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花菜还含有卵磷脂、甾类、硒等物质。因此,常食黄花菜可以抗衰老、滋养皮肤、抗癌等作用。
(二)食用方法
黄花菜干鲜均可食用,荤素皆宜,其味香、鲜、嫩、甜,品质上等。但鲜黄花菜因含秋水仙碱,具有较强毒性,因此不宜生食,生食新鲜黄花菜可引起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但秋水仙碱遇水易溶,遇热易分解而失去毒性,因此,新鲜黄花菜可先置水中烧开,稍煮片刻,然后用凉水漂洗,除去多余水分后可食用。烹调方法有拌、炒、炸、烧、炖、汤等,与鸡、鸭、鱼肉相配则更佳。
(三)生物学特性
黄花菜适应性极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阳光又耐半阴,不耐寒冷,遇霜后部分枯死。短缩茎和根抗寒力强,可安全越冬,能忍受-40℃~-30℃的低温。苗期要求旬平均温度5℃以上,叶片生长适温15℃~20℃。抽薹和现蕾期间,白天日照充足,温度较高,昼夜温差大时,植株生长茂盛,花薹粗壮,花蕾多,质量好。
黄花菜根系发达,肉质根水分多,耐旱性较强,抽薹前需水较少,抽薹后要求土壤湿润,盛花期需水量最大。水分充足,花蕾发生多,生长快,而干旱则会导致小花蕾不能正常生长而脱落,造成产量降低。
对土壤选择性不强,平川、坡塬,田间地坎,房前屋后均可栽植。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土壤中,根系发育旺盛,要进行深耕和多施有机肥,以pH值为6.5~7.5的土壤为最适。黄花菜耐瘠薄,肥料充足长势好,产量高。施肥宜氮、磷、钾合理搭配,不宜偏施氮肥,防止叶丛柔嫩而导致病虫害发生。
(四)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安排
黄花菜栽植时期,从花蕾采摘后到春苗萌发前均可,一般以春秋两季为好,但以春植为多。春栽在清明前后,土壤解冻进行。
2.整地施肥
黄花菜虽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一经栽植就要生长10年以上,所以仍然应注意选地。选择地下水位低的平地和水源灌溉条件较好的坡地。深翻20~30厘米,搂平、作畦,畦长因地而异。以畦按行距大小,挖种植沟集中施肥,新开荒地必须使土壤充分风化,施足有机肥料后才可种植。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4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
3.播种或移栽
黄花菜一般从生长多年的老黄花地刨出1/3的老根或用切块分芽繁殖的秧苗作种苗。如用老根作秧苗,要掰芽抖土并“挑丁”,即把根茎下面中间的主根、烂根去掉,留下上边一层支根,每根有一个单芽。栽植方法有二种:一是单行穴栽法,穴距50厘米,每穴呈边长20厘米的等边三角形,每角栽一株,每亩栽1400穴,亩栽苗4200株;二是单行双株法,株距40厘米,每穴栽2株,亩栽苗350株。黄花菜栽的深浅与盛产期迟早有密切关系,栽的浅,分蘖快,提早1~2年进入盛产期。根据实践,以栽深20厘米为宜。栽后踩实,苗露出地表l厘米,并浇水缓苗。
4.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使幼龄黄花及早进入盛产期,壮龄黄花延长采摘年限,增加产量。因此在冬春期间应进行中耕除草、培土等管理,并要追肥,以复合肥为好,每亩施肥40千克,氮、磷、钾比例为2∶1∶2。花蕾期要保持土壤湿润,防止花蕾脱落。在傍晚喷施0.1%的磷酸二氢钾,有保蕾作用。用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22%,花蕾脱落率可减少16%。从采收到终花期,也要保持土壤湿润,采摘结束后浇一次水,封冻前进行冬灌蓄墒。在寒露时,黄花菜叶全部枯黄,要齐地割掉,并烧掉枯草、烂叶,减轻来年病虫危害。三年以上的黄花地,割叶后结合施有机肥要深刨,深度20厘米,并在株丛上培土,为来年丰产积累养分。
5.采收
黄花菜一般傍晚开花,次日凋萎,制干用的应在开放前1~2小时采摘,所以都在下午采摘。过早过迟均不行,过早采摘,鲜蕾重量减轻,颜色差,过迟采摘花蕾成熟过度,出现裂嘴松苞,质量差。晴天开花时间晚,阴雨天开花时间早,采摘时间也要相应推迟或提前。采摘时要轻巧细致,带花蒂,不带梗,不损花。采后要及时蒸制、晒干。
(五)留种
黄花菜留种即可采取有性繁殖,也可进行无性繁殖。但一般生产上多用无性繁殖留种,即分株繁殖。
如果采取有性繁殖,在黄花菜出现花蕾期间10天左右留1枚不采摘花蕾,这样每株大约留三个蒴果(可产百余粒种子),同时也不太影响产花的数量,仍然每株可产8~12枚。当蒴果发白转黄时,种子开始成熟,上部开裂,即可采收,后熟两天,可脱粒晒种,干后备用。
如果采用无性繁殖,以春秋分株繁殖为主,每丛带2~3个芽,施以腐熟的堆肥,栽植后及时浇水定根,当年就可开花,通常3~5年分株一次。
(六)病虫害防治
黄花菜常见病害有锈病、叶斑病、叶枯病、黄叶病、腐秆病、茎枯病等。黄花菜的主要害虫有红蜘蛛、黄花蚜虫、蓟马、小地老虎等。因此黄花开始返青时用敌百虫、辛硫磷,灌根防治地老虎,夏季可喷氧化乐果;用20%双甲脒杀虫螨剂溶液防治蚜虫、红蜘蛛;在采收后易发生锈病,可喷代森锌防治。SHU
二、蜀葵
蜀葵(Alcea rosea)是锦葵科木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一丈红、熟季花、麻秆花、棋盘花、戎葵、吴葵、卫足葵、胡葵。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分布很广,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北地区均有。形态特征为:植株高达2米至3米,根系发达。茎直立挺拔,丛生,不分枝,下部木质化,全身被星状毛和刚毛。叶互生,心脏形,长6~18厘米,宽5~20厘米,基生叶片较大,叶片粗糙,两面均披星状毛,叶柄长5~15厘米。花单生或近簇生于叶腋,有时成总状花序排列,花朵大,花径6~12厘米,花色艳丽,有粉红、红、紫、墨紫、白、黄、水红、乳黄、复色等,单瓣或重瓣。果实为蒴果,种子扁圆形,千粒重9.2克左右。种子的发芽力可保持4年。花期6~9月。花和嫩茎叶均可食用。
(一)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蜀葵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各种矿质元素外,不同的器官还含有不同的活性物质。其根还含有糖、醇类物质。花还含有花青素、红色素、葡萄糖、蜀葵甙。
蜀葵性凉、味甘。可清热解毒,内服治便秘、解河豚毒、利尿、治痢疾。外用治疮疡、烫伤(用麻油浸泡)等症。
(二)食用方法
蜀葵花鲜食时摘除花托及花蕊,用清水淘洗干净,即可煮汤、炒菜、配菜食用。干花可用开水冲泡作茶饮用。
(三)生物学特性
蜀葵喜阳光充足,不耐阴,地下部耐寒,但忌涝。耐盐碱能力强,在含盐0.6%的土壤中仍能生长。耐寒冷,在华北地区可以安全露地越冬。不择土壤,但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中生长良好。
(四)栽培技术
1.季节安排
无论是种子直播,还是育苗移栽,或是分株移栽。在北方地区,一般均于春季3月份种植。南方多于秋季播种或移栽。
2.种植方法
蜀葵通常采用种子直播,也可育苗移栽或进行分株繁殖。分株多用于优良品种的繁殖。
3.整地施肥
蜀葵适宜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播种前要深耕并施足有机基肥,每亩地施腐熟的有机肥3500千克,均匀散开,深耕土地30厘米左右,整细耙平。
4.作畦播种或分株移栽
蜀葵怕涝,因此应作高畦种植。一般畦宽120厘米,畦高20厘米,排水沟宽30厘米。在畦面上开横沟播种,沟深6~10厘米。行距60厘米,株距30厘米。每穴播种2~3粒种子,播后及时浇水并覆土,将播种沟填平即可。蜀葵种子成熟后即可播种,正常情况下种子约7天就可以萌发。
也可育苗移栽,育苗宜采用条播,行距20厘米。幼苗具有3~5片真叶,露地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移栽。移栽后及时浇水定根,促其根系生长发育。
蜀葵的分株,在南方多在秋季进行,在北方也可春季进行,适时挖出多年生蜀葵的丛生根,用快刀切割成数小丛,使每小丛都有两三个芽,然后分栽定植即可。春季分株稍加强水分管理。
5.田间管理
蜀葵田间管理较为简易,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及时间苗除草。幼苗生长期,施2~3次液肥,以氮肥为主。同时经常松土、除草,以利于植株生长健壮。
开花前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追肥以磷、钾肥为好。当蜀葵叶腋形成花芽后,追施1次磷、钾肥。为延长花期,应保持充足的水分。
6.采收
如果采收嫩叶,宜在春季植株生长旺盛时期采摘嫩茎叶食用。如果以采收鲜花为主,不易采收嫩茎尖,应任其茎秆生长发育,促其多产花蕾,以提高鲜花的采收产量。
(五)留种
蜀葵多采用有性繁殖方式留种,因此,还有必要进行优良品种的繁殖。留种植株不宜采收嫩叶和花朵,应任其生长、开花、结实。蜀葵极易杂交,所以,留种时,为保持品种的纯度,不同品种应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进行种植,一般隔离带为一公里。蜀葵种子成熟后极易散落,当果实成熟并稍开口时就要及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储藏备用。
(六)病虫害防治
蜀葵易受卷叶虫、蚜虫、红蜘蛛等危害,老株及干旱天气易生锈病,应及时防治。虫害初发时,可用一喷净喷洒一次,或用三氯杀螨醇1200~1500液喷洒,每周一次,连喷2次即可。
三、万寿菊
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是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臭芙蓉、万寿灯、蜂窝菊、臭菊花、蝎子菊、金菊等。原产于墨西哥,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形态特征为:株高60~100厘米,全株具异味,浅根系,不发达。茎粗壮,绿色,直立。单叶羽状全裂对生,裂片披针形,具锯齿,上部叶时有互生,裂片边缘有油腺,锯齿有芒,头状花序着生枝顶,直径可达10厘米,黄或橙色,总花梗肥大,花期8~9月。瘦果黑色,冠毛淡黄色,千粒重6.67克,发芽力可保持3年。其花朵可供食用。
(一)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万寿菊的花朵,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外,还含有丰富的叶黄素、黄酮甙、蓝色荧光物质、萜类色素、β-胡萝卜素、堆心菊素等活性物质。万寿菊的叶黄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蔬菜、花卉、水果与某些藻类生物中的天然色素,它能够延缓老年人因黄斑退化而引起的视力退化和失明症,能够防治因机体衰老引发的心血管硬化、冠心病和肿瘤疾病的发生。
万寿菊性凉,味苦、微辛。具有平肝清热、祛风、化痰的功效。可治疗头晕目眩、风火眼痛、小儿惊风、感冒咳嗽、百日咳、乳痈、痄腮。
(二)食用方法
主要以其开放的花朵作为蔬菜食用,可作配菜、沙拉,或用作奶油的调色料和芳香料。食用时用清水淘洗干净,摘下花瓣使用。
(三)生物学特性
万寿菊喜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耐干旱,在多湿气候下生长不良。对土地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为好。
(四)栽培技术
1.季节安排
万寿菊栽培均采用育苗移栽法,一般于4月上旬温室育苗,5月下旬露地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及时移栽定植。
2.育苗
(1)苗床准备在南方,育苗棚应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沙壤土为宜,忌选择使用过除草剂的地块,为操作方便,应建立大棚,扣棚时间3月10日左右,以便缓土增温。北方地区选择土质肥沃的沙壤土日光温室。
用秋季准备的山坡、沟边的腐殖土(切忌到用过除草剂的地块取土)和腐熟猪粪过筛后混合均匀(配制比例为腐殖土50%+腐熟猪粪30%+河沙20%),按照畦宽120厘米,畦高20厘米的规格,用配好的床土铺成高畦,用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等量混匀,每平方米用药各4~5克,混土后,均匀地撒在床面上,在苗床上盖地膜密封2~3天后,揭膜通风。
(2)种子处理种子发芽率一般为95%,净度98%以上的种子每亩用种量20克。把备好的种子用50%的多菌灵250倍液浸泡10~15分钟进行种子消毒,然后放在25℃温水中浸泡6~8小时,捞出沥干后,拌10~15倍的细砂土,准备播种。
(3)播种一般在移栽前40~50天进行播种育苗,最佳播种期是4月上旬,苗龄必须达到40~45天。4月上旬播种,发芽适温15℃~20℃,播种后一星期出苗。
播种时,先将苗床浇透底水,渗下后再用细土填平苗床,然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在床面上,用细土覆盖以不见种子为宜,播种后在床面上覆盖一层薄膜以增温保湿,待出苗后马上揭膜。
(4)苗床管理从播种到出苗,棚内温度应保持在25℃~30℃,苗高4~6厘米时,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超过上述温度要及时进行通风降温,防止徒长,移栽前逐渐过渡到与外界环境温度相同。
苗出齐后,根据缺水程度可适当浇水,移栽前7~10天不能浇水,防止苗徒长。
3.移栽定植
一般无霜期过后,在5月下旬移栽为宜。选择无内涝,排灌方便,向阳、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结合整地,亩施有机肥2000千克,磷酸二铵30~40千克,钾肥10千克,做到一次施足底肥。
苗具5~7片真叶,苗高12~18厘米时移栽定植。移栽前一天浇透底水,以便起苗。采用70厘米垅,刨穴座水移栽,为防止地下害虫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辛硫磷乳油,株距30~35厘米,亩栽苗2600~3200株。
4.田间管理
移栽后要随时进行田间检查,发现有死苗现象时及时补苗,确保全苗。缓苗后,要及时进行除草松土,防止板结,在株高20~25厘米时,及时摘心促使分枝,并进行起垄培土,高度以不埋第一分枝顶心为宜。
在整个生育期都应进行叶面追肥,特别是在每次摘花后,喷洒一次天力螯合肥或磷酸二氢钾,以满足养分供应。从定植到开花前每20天施肥一次。
5.适时采收
一般7月20日~9月20日为采收期,采收标准是:花瓣全部展开,花蕊的雄蕊部分开放或不开。
(五)留种
万寿菊易杂交变种,为保存种性纯正,应选择优良单株进行扦插繁殖,并隔离栽植采种。
一般夏季开花成熟的种子发芽率较低,所以应采收9月份以后开花成熟的种子,从中选留新鲜有光泽的种子。北方地区采收种子,应于秋季扦插,冬季栽种于日光温室,将温室温度控制在15℃以上,翌年春季隔离栽培采收种子。
(六)病虫害防治
1.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主要是蝼蛄、蛴槽,每亩用3%的呋喃丹或5%的甲拌磷颗粒剂0.75~1千克,结合移栽施入穴中,红蜘蛛可用1.8%的虫螨克防治。
2.病害防治
万寿菊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斑枯病等,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适时地防治各种病害,特别是在花蕾前期(开花前)必须打一次杀菌剂。
(1)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其症状表现为幼苗出土后,在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小斑点,病斑逐渐凹陷,扩大后,绕茎一周,最后茎基部收缩变细,幼苗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是:出苗后,结合浇水,用50%多菌灵或50%代森锰锌1000倍液喷洒,7~10天一次。
(2)斑枯病又称黑斑病,褐斑病。一般在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于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黑褐色圆形成不规则形斑,湿度大时出现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整个叶片变黄或变黑干枯。
防治方法是:避免连作,控制栽培密度,发病始期开始喷洒5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可杀得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隔10~15天一次。当植株转入生殖生长(采收)时,隔7~10天一次,视病情防治3~5次。
(3)枯萎病初发病时叶色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基部也变浅褐色,横剖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枝条的维管束也逐渐变为浅褐色,向下扩展致根部外皮坏死或变黑腐烂。
防治方法为:合理轮作,发病始期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也可选择上述药剂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4~0.5升,视病情防治2~3次。
四、食用菊花
食用菊花(Chrysanthe mummorifolium Ram.)是菊科茼蒿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别名食菊、甘菊等。是菊花中一些花朵味甘、芳香、无苦涩味的品种,如杭白菊、果香菊、早白菊(江西白菊)、大白菊(蟹爪菊)、藕荷菊等。原产于我国,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贵州、广东等地。其形态特征为:株高80~150厘米,直根系。茎直立生长,绿色,基部半木质化,分蘖力强,多分枝。叶互生,卵形,深绿色,叶缘羽状浅裂或深裂,有锯齿,叶柄长。头状花序,单生或数朵丛生于顶端或叶腋,颜色各异,多为白色或黄色,也有紫红色、粉红色或雪青色等,两性花。自然条件下常授粉不良,果实为瘦果,常不发育,不易采收到种果。
(一)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食用菊花的营养价值很高,在白菊花中除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菊花甙、胆碱、水苏碱、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物质。古人认为,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晋傅玄《菊赋》)”,“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神农本草经》)”,故而菊花被誉为“长寿花”。
菊花性凉、味甘具有补气、提神、醒脑、名目、清热、解毒、除燥、疏风等功效。可治疗心胸烦热、眩晕、头痛、目赤、中毒等症。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菊花对现代人的高血脂、高血压、亚健康等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二)食用方法
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入肴佳品。其吃法很多,可鲜食、干食、生食、熟食,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菊花酥饼和菊花饺都自有可人之处。菊花虽品种很多,但入食多用黄、白菊,尤以白菊花为佳,杭白菊,黄山贡菊,福山白菊等都是上品。菊花可烹制出多种佳肴,如广州的腊肉菊花饼、菊花蛇羹;杭州的菊花咕噜肉、菊花肉丝;北京的菊花鱼球、菊花肉;安徽的菊花鸡SHU丝,湖南的菊花竹笋汤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珍肴。此外,还有菊花火锅、菊花浓汤过桥桂花鱼、菊香百花脯、菊花竹丝鸡烩五蛇、菊露香液鸡、秋菊伴春巢、荔茸秋菊鸭、菊花鲜栗羹、菊花羹、油炸菊花叶、菊花鱼片粥、菊花露、菊花糕、菊花豆腐、菊花肉卷、菊花饼、菊花里脊、菊花鸡片、三色菊花丝、菊花猪肝汤、腌菊香、菊花蛋丝汤、菊花蜜饮、熬菊花糖等等,也都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营养丰富,别有风味。
这里特别推荐菊花老鸭汤。具体做法是:先把10克菊花、12克枸杞用水浸泡,再把一只去皮的老鸭,以及5克冬虫夏草和五六片西洋参放在砂锅里炖。炖到六七分熟时,倒入泡发的菊花和枸杞。这道汤特别适合秋季无故感到疲乏、无精打采、处于亚健康状态、大病初愈、体质虚弱的人群饮用。建议一周食用两次,鸭肉和汤同食,最好是晚饭时吃,这样一个月以后可以在提神补气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三)生物学特性
食用菊花的适应性很强,喜冷凉,较耐寒,喜充足阳光,稍耐阴。生长适温18℃~21℃,最高32℃,最低10℃,地下根茎耐低温极限为-10℃。花期最低夜间气温17℃,开花期(中、后)可降至13℃~15℃。
食用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条件下进行茎叶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则适于花芽发育。但品种不同对日照的反应也不同,夏季强日照时应适当遮阳。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低洼盐碱地不宜栽种,最忌积涝。于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栽种为宜。在微酸性到中性的土壤中均能生长,而以pH6.2~6.7较好,忌连作。
(四)栽培技术
1.季节安排
在北方,菊花一般在9月底~10月初开始开花,所以,必须利用日光温室栽培,才能延长鲜花采收期,获得高产。在南方可在露地栽培,于冬季采收鲜花。
北方地区一般应在3月下旬~4月中旬在保护地扦插或分根育苗。南方5~6月在露地扦插或分根育苗。
2.品种选择
一般栽培品种有早白菊、杭白菊、大白菊、藕荷菊、黄菊等。一般早熟品种如黄菊1号,可在6月底至7月初定植,中晚熟品种如北农白菊、北农黄菊4号可在7月中、下旬定植。
3.扦插或分根育苗
菊花很难采收到成熟的种子,所以,一般采用扦插或分根进行育苗繁殖。扦插时,扦插条应选择枝条顶端不太嫩的茎稍(折时虽断皮仍连着为宜),截成8厘米长的段,上有2~3个芽眼,剪去基部叶片,上部大叶剪去一半,扦插于砂质土或珍珠岩苗床中,插入深度2~3厘米。扦插株行距5厘米,插完后及时浇水,并覆盖塑料膜保湿,20~30天发出新根,苗高10厘米后便可定植。
分根繁殖发育较快,一般3~4月间,将已萌发的上年植株连根挖起,自根部分开,每株一芽。在苗床上开横沟,行距18厘米,沟深10厘米,将分好的根苗斜靠在横沟的一边,株距15厘米,将须根顺展,填土将苗根埋住,与苗床面平芽苗露出地面,植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亩栽植37000株。苗高8~10厘米时移栽定植。
4.整地施肥
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农家肥3000~4000千克或精制有机肥500千克,磷酸二铵20~25千克。化肥和有机肥应混合施用精制有机肥以沟施为主,农家肥以撒施为主,深翻25~30厘米,整细耙平。做成120厘米的高畦,畦高10厘米。温室用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
5.移栽定植
由于最早熟食用菊花品种的始花期一般在9月底,所以北方地区食用菊花必须定植在保护地。定植时采用双行错位定植,覆盖地膜。根据品种特性每亩定植3700~4500株。早熟品种株距为20~25厘米,可定植4500株左右;中晚熟品种株距为28~30厘米,可定植3700~4000株。定植时将菊花苗的根朝下尽量舒展,卧栽有利于根系生长。定植苗8~10厘米高为好。
南方地区在露地栽培即可,只是栽植时间较晚些。
6.定植后管理
定植后要浇足定植水,开花前要始终保持湿润,需浇水3~4次。同时结合浇水追肥2~3次,每次每亩施配方肥(N∶P∶K比例为18∶12∶18)10千克。开花期适当控制水分,以保证花的质量。菊花怕涝,雨季要及时排水。每次采收后可适当进行叶面喷肥。
从定植起50天左右,即8月下旬开始,必须经常进行植株调整,主要包括整枝、打杈和绑蔓。要及时打掉植株下部老叶以保证田间通风良好,太高的植株要及时打尖。每株留4~5个侧枝,经常剥除侧芽,现蕾期及时疏蕾,每枝留5~8朵花。
7.采收
早熟品种可于9月底至10月初开始采收,晚熟品种11月上、中旬可采收。每次采收充分展开的花,从花下5~10厘米处剪下,捆扎或托盘包装上市。
(五)留种
菊花一般难以授粉,很难采收到种子。所以,为保持品种的纯正,一般选择本品种特征明显、植株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做种株,采用剪枝扦插或分根的方法进行育苗繁殖。具体操作方法与育苗相同。
(六)病虫害防治
食用菊花栽培过程中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对病虫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物理、生物防治,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
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白粉病及根腐病等,主要皆因土壤湿度太大、排水及通风透光不良所致。需注意排涝,清除病株、病叶,烧毁残根。生长期中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悬浮剂对水喷雾防治。
常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尺蠖、菊虎(菊天牛)、蛴螬、潜叶蛾幼虫等,可通过人工捕杀及喷药进行防治。一般可选用20%吡虫啉(康福多)可溶液剂3000~4000倍液,或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000~6000倍液,或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