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 - 图1

    宋朝时,读书人想要走上仕途,必须要通过科举考试。

    囫囵吞枣 - 图2

    有一个书生,连续多年参加科举考试都落榜了。

    囫囵吞枣 - 图3

    他读书只是大声念出来,从来不动脑筋,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

    囫囵吞枣 - 图4

    有一天,这个书生在街上闲逛。

    囫囵吞枣 - 图5

    集市的水果摊边聚集了很多人。

    囫囵吞枣 - 图6

    他凑上前,想看个究竟。

    囫囵吞枣 - 图7

    只见两个商贩正在争论。卖梨的说:“我的梨对牙齿有益,你的枣会伤牙齿!”卖枣的说:“我的枣对脾有益,你的梨却会伤脾!”

    囫囵吞枣 - 图8

    旁边准备买水果的老妇人犯了难,不知该买枣还是该买梨。书生想了想,说:“我有个主意。”

    囫囵吞枣 - 图9

    他拿起梨,咬了一口,嚼碎后吐掉。“只嚼不咽,这样吃梨不就对牙齿有益,对脾无害吗?”他得意地说。

    囫囵吞枣 - 图10

    旁边卖枣的听见了,抢着说:“还是买枣吧,枣对脾好。”

    囫囵吞枣 - 图11

    “可是枣对牙齿不好啊!”老妇人说。

    囫囵吞枣 - 图12

    “这好办!可以直接吞食枣子,这样就不会伤牙啦!”说完,书生拿起了枣,一个个吞进了肚子。

    囫囵吞枣 - 图13

    旁边的人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囫囵吞枣 - 图14

    “没关系,你看我吞下去这么多也没出问题!”书生自信地说。

    囫囵吞枣 - 图15

    旁边的人说:“你吃梨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吃枣只咽不嚼可不行。”

    囫囵吞枣 - 图16

    书生挥挥手说:“没关系。”突然,他的喉咙被一颗枣卡住了。

    囫囵吞枣 - 图17

    他强行咽了下去,但显得十分难受。

    囫囵吞枣 - 图18

    旁边的人都说:“你这样囫囵吞枣可不行啊!”这个书生无言以对,赶紧离开了。

    做事不加分析、不求甚解,就像书生将枣子整个吞下去一样,结果只能被人们耻笑,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