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苦童年

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华罗庚

好奇心强的罗罗

江苏省金坛县是镶嵌在美丽富庶的江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特产丰富。

1910年11月12日的夜晚,寒风呼啸,天气格外冷。

突然从金坛县城大桥东头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笑容满面的接生婆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冲着门外焦急等候的男主人,高兴地说道:

“恭喜,恭喜,是个男孩!”

听到接生婆的报喜,这个年过四旬的男人,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他乐得合不拢嘴,一边向接生婆连连道谢,一边抱起儿子看了又看,亲了又亲。

然后,他拿起箩筐把孩子轻轻往里一放,接着又在上面扣上了另一个箩筐,嘴里开始念叨着:

“进箩避邪,同庚百岁。”

据说,把刚出生的孩子放进箩筐可以生根,容易养活,所以这个被放进箩筐的小男婴根据箩根的谐音,取名为罗庚。他就是日后闻名天下的大数学家华罗庚。他的名字包含着父亲对他的良好祝愿。家里人与乡里人还亲热地称华罗庚为“罗罗”。

华罗庚的父亲名叫华瑞栋,号华祥发,人称华老祥,原江苏省丹阳县舫仙桥人,后来搬到金坛定居。

华瑞栋从13岁时就开始做学徒,学做生意,非常精明,也很能干。

后来,他自己筹资开了一家小店,小店的生意在他精心的打理下越做越大,逐渐有了规模。最后小店发展起来,成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大店。因经营有方,知名度越来越高,他还当选了县商会的丝业董事。

有了钱之后,华老祥便逐渐放松了对生意的经营,加上运气不佳,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把大店烧了个精光。

华老祥不得不将所有的家当重新盘点一下,才勉强又开了一家小店,以维持家用。

华老祥的小店名叫“乾生泰”,坐落在金坛清河桥之东,主要经营一些日用杂货,如棉线、火柴、蜡烛、香、香烟之类的小东西,同时它还是一个代销店,主要卖棉花,从中拿点有限的佣金。

华老祥的确很精明,只要他用手摸一下生丝与棉花,就知道它们是属于什么等级,值多少钱一斤。尽管如此,一家人也仅仅是刚能维持温饱。

华罗庚的母亲叫巢性清,她是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她身体一直不好,常年患病,婚后十多年都没有生育,直到快40岁才生下一女,叫华莲青。

那个时候,封建礼教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华罗庚的母亲就更加迷信佛教了,每天除了做些家务外,就是吃斋念佛,祈祷丈夫能够恢复往日的光耀,希望自己能够生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好为华家传宗接代。

华罗庚的降生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一点生气和欢乐,但生意的艰难很快就冲淡了这份欢乐。

这一时期,正是外国的资本大量入侵中国市场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的民族资本纷纷破产。这样一来,收购蚕茧的生意也越来越冷清,像华老祥这样的依靠小杂货店营生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艰难了。

尽管如此,华老祥对他的独生子华罗庚仍是相当宠爱,不仅家里仅有的那点儿细粮都给儿子吃了,他还专门饲养了一只母鸡,为的是用鸡蛋给华罗庚补养身体。

虽然华罗庚的姐姐华莲青比他大不了几岁,可是她每次都眼巴巴地看着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鸡蛋,她只有看的份儿了。

华罗庚小时候很羡慕骑马的人,他居然把家里唯一的一张完好无损的小木凳子,给钻了一个铜钱般大小的洞,然后用一根绳子套着当马骑,嘴里还叫着:

“马嘟嘟,马嘟嘟。”

华老祥看了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得意扬扬地说:

“看看,我家的小罗罗,多聪明啊,自己能做小马了!”

稍大些,华罗庚又把小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一前一后,学着骑马人的样子。华老祥是越看越喜欢,见人就夸:

“看看,我家小罗罗多棒啊,既聪明又灵活,大了以后一定能够当大官,发大财!”

华老祥的话说得有点早,这个小罗罗在3岁的时候,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大劫,并差点因此失去生命。

那是一个盛夏的早上,华罗庚和他的母亲回老家省亲。

因为在头天晚上,下了一场大暴雨,道路变得泥泞难走,他们母子二人便雇了一辆人力推车。华罗庚年纪小,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会儿看看这边,一会儿看看那边,一会儿又站起来,蹦上两下。总之,这一路上还不够他折腾的呢。

走着走着,华罗庚看见了一只飞舞的蝴蝶,他高兴地嚷着:

“妈妈,快看,蝴蝶,我想要蝴蝶!”

说着,他就起身想去抓,华罗庚的母亲一看,急忙把他按下,“罗罗,咱们在桥上呢,别乱动,太危险了。”

小华罗庚的眼里只有那只蝴蝶,这些话他哪里听得进去,他使劲地想挣脱母亲的禁锢,而华母紧紧地拽着他,怕他乱跑……

就在这母子俩较劲儿的时候,那个推车的脚底一打滑,小推车一歪,华罗庚母子双双掉进了河里。

“救命啊……”

母亲一边拼命地呼喊,一边使劲把罗罗往上托。

突然一个浪头打了过来,母亲被冲到了河中间,身子开始往下沉。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母亲觉得有人在水底把她推了一把,原来是又一个浪头把母子俩推到了岸边。

这时候岸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他们母子拉上了岸。幸亏母亲的舍命相救,罗罗只是呛了几口水,并没有大碍。

经过这件事情后,华罗庚的母亲就更加信奉菩萨了。她还专门去附近的寺庙请了一尊佛像,摆在家中,早晚供奉,同时命令罗罗每天必须给菩萨上香,以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

小罗罗刚刚3岁多,这次的遭遇早就被他抛在了脑后,他可不管什么菩萨不菩萨的,每天只知道哪里好玩往哪里钻,完全不理会母亲的教诲。

金坛很闭塞,只要有一点点小事,大家就会围着看热闹。

有一天,突然有一辆汽车开到了金坛,这下可把金坛给轰动了。罗罗更是高兴,他四处嚷着:

“大家快来看呀!来了个怪物,还有两只大眼睛呢!”

华罗庚在那汽车的旁边,徘徊了一圈又一圈,想摸摸又不敢摸,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汽车的主人回来了,看见他笑着说:

“小朋友,知不知道这是什么?”

“不知道,”罗罗摇摇头,接着他反问了一句,“叔叔,这是不是怪物啊?它吃不吃人啊?”

那人听了哈哈大笑,“不,不是。这叫汽车,它是不用人拉的车,它烧的是汽油,跑起来比马还快呢。”

看着罗罗一脸的迷惑,那人接着说:

“小朋友,要是不信,你自己摸摸,它不咬人的。”

华罗庚试探性地伸出了手,可是他还是有点害怕,那车主见了,连忙自己也把手放到了车身上,“看,不咬手吧!”

华罗庚这才鼓足了勇气,把手放了上去,“呀!真的不咬手啊!”

他高兴地叫了起来,把另一只手也放了上去。

“来,小朋友,上来坐坐,叔叔带你兜一圈!”

“真的?!”

“当然了,大人哪能骗小孩呢,上来啊。”

华罗庚上了车,随汽车在附近转了一圈,他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快乐得简直像飞上了天……

这次奇遇让华罗庚不仅认识了汽车,更让他认识了外边的世界,他那颗好奇的心蠢蠢欲动,想把这世界了解得更多、更清楚。

勇揭真相的小英雄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一转眼,华罗庚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这时的罗罗,仍像以前一样,贪玩好热闹,不管是充满乡土气息的社戏、光怪陆离的灯节,还是吵吵闹闹的船会,反正哪儿热闹,他就往哪儿钻,时常一去就是半天,急得家里四处寻找。有时一支吹吹打打的出殡队伍,他也要跟在后面走上一遭。

由于他的贪玩,老师时常找到家里,母亲气得直跺脚:“我们前世作了什么孽呀,生了这么个野孩子!”她一把抓住罗罗的胳膊,逼他跪在菩萨跟前,向菩萨“求智慧,拜聪明”。

可是华罗庚“顽劣成性”,往往是今天挨了打,明天还依然自干自的。这不,前两天刚刚因为考试不及格挨了一顿暴揍,今天又逃课去看庙会了。

这次的庙会格外地热闹,因为菩萨“显灵”了。只见“菩萨”骑着高头大马,头上插满了鸡毛,不断双手合掌,从县城东门外的青龙山神气活现地进城来了。他一边走,还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百姓们看见这情景,纷纷跪倒在地,“当当”地磕起了响头,唯恐怠慢了“菩萨”,遭到报应。

在“菩萨”的身后是几个小和尚,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个盘子,一边走一边对大家说:“最近,我们的庙宇需要修建一下,各位施主,可否捐点钱财,用以修缮‘菩萨’的金身?”

一听是修缮菩萨的金身,人们纷纷往外掏钱,那几个小和尚看见有人在犹豫,又说:“这可是积攒功德的好机会啊,大家不要错过了,到时候‘菩萨’一高兴,你们可是什么都有了,想钱的有钱,想得子的得子,想求药的有药……”

经过他们这么一说,那些犹豫的人,也纷纷把手伸进了口袋。那几个小和尚趁机又说道:“你们千万不要吝啬啊,否则金身修不好,‘菩萨’一生气,谁也说不准会降什么灾祸下来呢。”

这话一出口,人们把自己口袋里的钱都掏了出来,争先恐后地投向那个化缘的盘子,唯恐自己的钱投晚了,“菩萨”会怪罪。

夹在人群当中的华罗庚看见此种情景,心里充满了困惑:“菩萨不是救人于水火的吗?为什么不修真身就要发怒,要给人们带来灾祸呢?为什么给了钱,他就能够让你实现愿望呢?神仙不是不用钱的吗,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华罗庚的头脑中闪现出了无数个问号。他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他跟在人群后面挤来挤去,一直走了七八里路。这时候的天色已经黑了,看热闹的人大多已经回家了,只剩下华罗庚自己还尾随在“菩萨”的身后。

他又跟了一会儿,发现“菩萨”和那几个小和尚钻进了附近的一个茅屋。

“咦,他们不是应该回寺庙的吗?怎么进了那里?”想着想着,华罗庚也来到了茅屋前,他顺着这茅屋转了一圈,找到了一扇窗户,于是就趴在窗户上向里望去。

只见那个“菩萨”已经卸了装,分明就是一个人。他和那几个小“和尚”把化缘得来的钱堆在一起,正兴致勃勃地数着呢,一边数还一边说:“这帮傻瓜,真好骗,这世上哪有什么菩萨!”

那几个小和尚也附和着:“大哥说得对,这帮傻老帽,不骗他们骗谁啊!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神啊鬼啊的!哼,活该!”

华罗庚的头都要气炸了,这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啊,是他们一分一分地攒下来的,竟然被这些骗子给骗了。他想立刻冲进去,把这些人抓起来,可是转念一想,自己还是个孩子,而且对方的人多。于是他转过身,就向家拼命跑去。

华罗庚气喘吁吁地回到家,刚一进屋,就被华老祥拽住了衣领,“你这个臭小子,竟敢又逃课!你看我不打折你的腿!”华老祥说着举起了拳头。“爸爸,您别急着动手,我有个特重要的事情要和您说,说完你再打也来得及。”

“你有什么要紧事,还不是想拖过这次。”说着,华老祥又举起了拳头。

这时,碰巧隔壁的邻居前来串门,看见这阵势,急忙把华老祥劝住:“你且听听罗罗说什么,这孩子虽然贪玩,但是从不说谎的。”

华罗庚的母亲趁机急忙附和道:“是啊,是啊,你就听听他的重要事吧。”

看见大家都劝阻,华老祥这才把拳头放了下来,怒气冲冲地说:“快说,什么重要的事,要是不重要,小心你的腿!”

“今天庙会上的那个‘菩萨’是人装扮的,他和那几个小和尚是一伙的,他们合起伙来骗大家的钱。”

“你这小子,竟敢说‘菩萨’是假的,我看你这脑袋也不想要了啊!”华老祥的怒气更大了。

华罗庚的母亲连忙跑到“菩萨”面前,忏悔道:“罪过罪过,请您原谅罗罗吧,孩子小不懂事,您要是怪就怪我吧……”

“爸!妈!我说的是真的,是我亲眼看见他们在一起分钱呢,还骂大家笨,连‘菩萨’这种谎话都信。你们要是不信,我带你们去看看。”

这时,那个邻居插嘴了:“华大哥,我觉得罗罗说的也不能全不信。今天的事情我也看见了,我也觉得有点蹊跷,要不,咱们找几个人去看看?”

“爸,您就信我一次吧,我说的真的,是真的,你到那里一看就全明白了。”

华老祥沉思了片刻,最后终于点点头:“那好吧,咱们去看一看。”

说完,他又瞪了一眼华罗庚:“你要是敢说谎,你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

一行人在华罗庚的带领下,很快地来到了那间小茅屋,那个“菩萨”和几个小和尚正在那里“吃庆功宴”呢,被大家抓了个正着……

这个贪玩的罗罗,一下子成了金坛县的小英雄,大家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说:“看人家华老祥家的罗罗,多勇敢,多机智,要不是他,我们的血汗钱就让那几个骗子都给骗走了。你们可要多向他学学啊!”

有淘气的孩子反问道:“前一阵子,您不是和我说,千万不要向罗罗学,他成天就知道玩,长大了肯定没出息吗?”

被问的家长,脸刷地红了。

知道这段对话的华罗庚的脸也红了,他收起了自己那颗好奇的心,把精力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可是由于基础太差,耽误的时间太长,华罗庚虽然全力以赴地追赶,但最后也才勉强将小学读完。

这时候,华莲青已经不再读书了,一来女孩子在那个时代不兴念太多的书,“女子无才便是德”;二来家里的经济情况也不允许。可华罗庚就不一样了,他是家中的独子,是华家的希望,望子成龙的华老祥,把13岁的华罗庚送进了刚成立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读书。

华罗庚默默地对自己说:“看我的吧,这次我一定做个好学生!”

对数学有了兴趣

金坛唯一的一所中学——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1922年,即华罗庚入学的那一年,它的创办人韩大受是一位最受金坛人尊敬和爱戴的老一辈教育家之一。

韩大受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学识渊博。他不仅有丰富的农学、医学知识,并懂四国文字;对历史学、教育学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热心教育。辛亥革命爆发,他刚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毕业回来,即被家乡父老公推为起义大会的主席,宣告金坛脱离清朝政府独立。

在20世纪20年代初,军阀不断混战。韩大受高瞻远瞩,变卖了自己的全部田产,创办了金坛县立初级中学,使许许多多家境贫困的家乡子弟得以受到中等教育。

韩大受先生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治学严谨,工作一丝不苟。他经常以古代的民族英雄、先贤先哲和近现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志士仁人的事迹,向学生施以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教导他的学生如何做人治学。

韩大受先生很关怀华罗庚的成长,得知他家中困难,就不要他交学费。有这么好的校长,华罗庚再也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了。

华罗庚是幸运的,不仅遇见了一个爱生如子的韩校长,而且遇见了一位教学工作十分认真的好老师——李月波。

李月波老师是江苏扬州人,毕业于苏州工专,在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之初,他即来校执教,讲授全校数理化课程。

李月波老师为人敦厚,作风正派,热爱教育,对教学工作十分认真。他精通教材,讲课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他在讲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时,就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站在一定距离的地方,拿块饼招狗来吃,狗总是一直地奔过来,绝不会弯弯曲曲地跑过来,可见连狗也懂得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道理。哪位不信,不妨回家买一块饼试试。”

同学们听了,无不笑出声来。

李月波老师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一丝不苟。他循循善诱,从不厌烦、责怪学生,发现学生在学习上有什么优点,总能及时给予鼓励,同时也不放过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缺点。

在他的引导下,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数理化课程都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都学得好或比较好。李月波老师成了最受学生爱戴的一位名教师。

当时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以学生知识质量高,特别以数理化成绩好而闻名遐迩,这与李月波老师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华罗庚一考进该校,就由这位好老师教了他数学课。在李月波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华罗庚逐渐爱上了数学。

当然了,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开始华罗庚也走过一段弯路。由于他的底子打得不牢固,加上平时散漫惯了,所以在学习上虽然比在小学时认真多了,但是并不稳定,一段时间成绩好,一段时间成绩又下来了。

看到这种情况,李月波老师非常着急,于是就找他个别交谈,帮助他找原因。谁知他老毛病又犯了,课余时间常偷着去看社戏,因而影响了学习。

李月波老师要他接受教训,端正学习态度,并请韩大受校长也帮着教育。听了这两位自己最尊敬的人的教诲,华罗庚真的改掉了自己贪玩的毛病,从此开始发奋攻读,成绩节节上升。

李月波老师在批改作业时,总感到华罗庚的字写得太潦草,作业本上的改动太多,但又发现他的涂改处常有新意。于是,一方面肯定华罗庚爱动脑筋、精益求精的优点,另一方面要他注意改正作业本不整洁、字迹潦草的缺点。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华罗庚的作业本整洁多了,字也写得工整了些,但还是不能尽如人意。

转眼,一个学年结束了。待到新的学期开始的时候,华罗庚高兴地来到学校,坐在那里等着上数学课,等着李月波老师的到来,一个暑假的时间没见到李老师了,华罗庚的心里甚是想念。

上课的铃声响了,走进教室的人,不是他朝思暮想的李月波老师,而是换成了一位叫做王维克的教师。

华罗庚的心里有些失落,上课时总是走神,听着王老师的课,想着李老师的,还时不时地做下对比,总是觉得现在这个老师讲得不如以前的好。

他最喜欢的这堂数学课,在这来回的比较中结束了。华罗庚失去了以前那种活力,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满脑子都是李月波老师。

“华罗庚同学!”

听见有人在叫自己,华罗庚这才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他抬头一看,原来是韩大受校长,他急忙站起身:“校长好,您叫我?”

韩校长微微点点头:“罗庚,跟我到外边走走,我有些话想和你说说。”

华罗庚顺从地跟在韩校长的后面,走出了教室。

“罗庚,你是不是有些不高兴啊?”韩校长亲切地问。

“校长,李老师呢,李老师怎么不教我们数学了啊?”

“我就知道你是因为这个。李老师工作上有些调动,这个学期的课程改由王老师担任。李老师临走的时候,特地嘱咐我,说你比较恋旧,恐怕一时难以接受王老师,让我给你做做工作。看来李老师对你还是蛮了解嘛。”

华罗庚的脸红了,他不好意思地说:“我真的觉得李老师非常好,这个新来的王老师不如他。”

“你对这个王老师了解吗?告诉我实话,这堂数学课你好好听了没有?”

华罗庚惭愧地摇摇头。

“罗庚你千万不要先入为主,李老师课讲得很好,这个大家都承认,可这个王老师,讲得也非常好,只不过你还不了解。这个王老师早年曾经进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就读,后来,到了上海进入大同大学,学习数理。毕业以后,又转入复旦大学专攻法语。你想想就凭他上的那几所学校,他也一定错不了啊。”

华罗庚“嘿嘿”地笑了两声,心中的那个大疙瘩就此解开了。

再上数学课的时候,华罗庚的注意力重新集中了上来,他发觉王维克老师的课,虽然和李月波老师的风格不一样,但同样都是那么通俗易懂,让人百听不厌。

渐渐地他又重新爱上了数学,钻研上了数学。

显露非凡的才华

在华罗庚竭力选择老师的时候,王维克老师也在研究着这个班的每一位学生。

时间久了,王维克老师发现班上那个叫华罗庚的学生与众不同。

这名学生虽然字写得比较潦草,交上来的作业本也经常是涂涂改改的,但是仔细看你会发现,每次华罗庚所涂改的都是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而到最后经他反复涂改的答案,往往是最简单明了的确定答案。这引起了王老师的极大兴趣。

有一次,王维克老师为了征求对华罗庚的看法还与同校另一位教员进行了一番争论呢!

那位老师慨叹道:

“当今之世,国难重重,民生困苦。有钱人家的子弟、有才华的学生都转到大城市去了,我们在这儿不过是混个饭吃,还想个什么獐猫鹿兔呀!就这么个杂草丛生的校园,你还能指望栽培出什么玉树琼花来吗?”

王维克说:“谁说这里没有人才?我看华罗庚这学生就是一个!”

“华罗庚?你说的就是那个字写得像鳖爬似的华罗庚?”

那位教员显出很不屑一顾的样子,继续说道:

“他也能算得上一个人才吗?”

接着,他又摇摇头,说道:

“说老实话,也就老兄还有那个耐心批改他的作业!要换上我,我不退给他去重做,就算是对他客气的了!”

“你以为那些把ABCD写得工工整整的就是个人才吗?”

王维克用眼睛很轻蔑地扫了他的同事一眼,“你应该知道,那种敷衍迎合老师的工整,不过是临字帖!华罗庚这学生,他的那两笔字虽然无成书法家之望,作业本上确实也涂改很多,可他的思维清晰敏捷,解题的方法更是独特别致。”

王维克愈说愈激动。最后,他以这样一段话表明了他的慧眼独具和见解超群:

“你要知道,金子在被淘金工淘出之前,它与泥沙并没有什么两样!玉树琼花,难道只有高贵人家的花园里才有吗?自古‘茅屋出公卿’,请你不要小看了这位华罗庚!”

王维克不仅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才,而且尽心尽力地栽培他。

王维克的知识极其渊博,他不仅在数理、天文等自然科学上很有造诣,而且他的中国文学基础非常好。

他懂得英、法、意等三国语言,其中对法语更是精通。意大利的著名诗人但丁的名作《神曲》,就是他首先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的。

华罗庚那时候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王维克老师的家,他差不多每隔两三天就要到王老师那里一次。

每次他去老师家里的时候,书包里总是满满地装有算术演算本,或是向王老师讨教问题,或是向他借书看。

在王老师家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橱,里面都是王老师的最爱。

王维克爱书如命,书是轻易不外借的,但是每次华罗庚来,他都不会吝啬,反而会介绍一些他觉得比较适合华罗庚的书给他看。

有一回,华罗庚踏进王老师的家门,将书包一放就奔向了老师家的书橱。他一连翻看了好几本书,拿出来又塞进去。

王维克一眼瞥见了,过一会儿后,他就借题发挥对华罗庚说:

“罗庚啊,学问这个东西是很渊博的,像大海一样,要样样知识都学到手是不容易的。最好还是先钻一样。学问就好比挖井,看准了一块地方就要狠劲地挖下去,才能见到水。甘泉之水,往往出自地心深处。做学问又好比是织布。织布要专心致志,还要舍得花力气,这样才不会出次品。”

这番话如当头一棍,把华罗庚的心智给打开了,他不再是那个做事毛糙的少年,而变得稳重认真,他的学习成绩也从此突飞猛进。

不久,在班上的数学课上,华罗庚又一次让王维克老师惊叹了。

那天,王维克老师给学生们讲《孙子算经》,他出了下面一道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物不知其数”,是一个历史名题,在我国古典数学中,较早问世的《孙子算经》首创了这个解题定理。

传说“韩信点兵法”就是运用了这个方法。后来传至西方,称为“孙子定理”。这道费解之题,不知难为了多少古人,也不知锻炼了多少数学家的头脑。

王老师为强调此题之难,声调缓慢,抑扬顿挫,如同诵读诗书。谁知他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站了起来,答道:“23。”

王维克定睛一看,原来是华罗庚。

“怎么,你看过《孙子算经》?”

王老师惊诧地问道。

华罗庚摇摇头说道:

“没看过,甚至听都没有听过。”

王老师觉得更奇怪了,他本来就没指望谁能够答出这道题,他出这题的目的只是让大家知道数学知识的浩瀚,让大家以后能够学习更认真些。

“华罗庚同学,请你讲讲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我想公式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于二十三,用五除之恰余三,所以二十三就是所求之数了。”

“啊——”

王老师不禁为14岁的华罗庚的聪明感到高兴。他越发深信自己的眼力差不了。

虽然王维克老师对华罗庚的数学天分毫不怀疑,但是他从不像奶孩子那样,把他一灌一个饱,也不是将食物嚼烂了喂给他吃,而是引起他像吃一样好东西似的感兴趣。

王维克老师常说:

我们教学生,好比是牵着一条牛。但又不能像那些无知的牧童,只是任着性子牵了牛鼻子走。我们要学那有经验的农夫,只是到牛要拐弯的地方才抖动一下牛绳。我对罗庚就是这样。我总是先让他自学。他有不懂的来问我,我也只是稍微给他提示一下。

在王老师的谆谆诱导下,华罗庚的数学考试每次都能够考得满分。后来,每当数学考试的时候,王老师干脆叫他不要参加了,并说:

“这些题,对你来说太简单了,你去我家拿点别的书看吧!”

一晃一年的时光又过去了,王维克要去法国留学,在离开学校的前夕,他语重心长地对华罗庚说:

“罗庚,我要去法国留学了,不能够再教你了,你可不能像我一开始教你那样对待新来的老师啊!”

华罗庚郑重地点点头,

“老师,我再也不会了!”

“罗庚,这世界上的知识,就像星河灿烂的宇宙,浩瀚无比,我们的人生有限,不能不抓紧啊!”

“老师,我知道了,我现在对以前贪玩没好好学习真的挺后悔的,您放心,我以后一定会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

“你是我见到的最聪明的学生,你在数学方面的天分,会使你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你千万不要放弃它,千万不要把自己埋没了啊……”

王老师的话一句一句地都深深刻在了华罗庚的脑海里。

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辜负王维克老师的期望。华罗庚不仅数学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国文、外语也学得非常好。他能文能诗,常因作文立意的独特而受到老师的表扬。

1925年,华罗庚以全班第二的优异成绩毕业了。

本来他是想上高中的,但是由于经济问题,最后选择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又一段求学的历程开始了。

因家庭贫困退学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由黄炎培和江问渔创办的,他们的教学思想是“育人”,所以对华罗庚这样家境贫寒的人,都给予了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

华罗庚到这所学校没出多长时间就成了“名人”,他出名不是因为他的数学成绩好,而是因为他敢于批评胡适的逻辑错误。

那时,他的一位国文老师,是胡适的崇拜者,要学生读胡适的作品,并写读后心得。分配给华罗庚读的是胡适的《尝试集》。

华罗庚只看了胡适在《尝试集》前面的“序诗”,就掩卷不看了。那序诗是:“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他的“读后心得”上说:这首诗中的两个“尝试”,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第一个尝试是“只试一次”的尝试,第二个尝试则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了。胡适对尝试的观念尚且混淆,他的《尝试集》还值得我读吗?

这缜密的论断并没有改变这位国文老师对胡适的崇拜,他反而大发雷霆,恨不得立刻把华罗庚这种“藐视前辈”“亵渎学问”的人赶出学校。

由于这名国文教师在社会上的声望很大,所以当时学校的领导对他都忍让三分。这个刚入学不久的华罗庚,不知天高地厚地把他给触怒了,大家都暗中替华罗庚捏了把冷汗。

有好心人劝华罗庚:“你去向老师认个错,重新写一篇读后心得,再加上大家的求情,我相信,你的事情很快就会平息的。”

华罗庚不仅不听,反而问道:“我为什么要去道歉,我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如果我昧着自己的良心说话,那我才是应该道歉呢。”

那好心人听了这话,知道再劝也没有用了,只好默默地为华罗庚祈祷,希望他平安闯过这关。

这件事情惊动了校方的领导,迫于那位国文老师的压力,甚至想开除华罗庚,幸亏韩大受校长当时鼎力相助,找到黄炎培校长,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经过这件事,学校的每个人都知道新生里面有个非常倔犟的华罗庚了,有人对他敬佩,有人笑他傻,还有人想替国文老师出口气狠狠地教训教训他。

有一天,一位老师发改完的考试卷子,他先发自认为是好学生的卷子,然后发中等的,最后才发自认为是成绩最差的学生的卷子。发了一个又一个,最后老师把脸一沉,声色俱厉地喊道:

“华罗庚!”

“有。”

“你看看你,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都答错了?”

华罗庚看了看那打着大大的红叉的试题,不服气地说:“老师,我这道题根本没有错。”

“没有错?你看看别的同学都是怎么答的!”

华罗庚扫了一眼别的同学的试卷,说道:“他们做的和我做的不一样,但是并不能说明我做错了啊!我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

“你还狡辩!全班就你聪明啊!难道连老师也不如你吗?错了就赶快承认!”老师气急败坏地说。

“我的就是没有错,而且我的做法比他们的都简单。”华罗庚固执地说。

“你!你!你简直气死我了!那好,你上来把你的做法给大家演示一遍,如果你做得不对,可别怪我惩罚你!”

华罗庚二话没说径直走上了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把他的解法刷刷地写了出来。

同学们都被这师生之间的争辩惊呆了,双眼眨也不眨地盯着黑板,等待着这场争辩的最后结果。

华罗庚一面写,一面讲自己创造的新解题方法。

同学们边听边点头,都认为他解得对,而且解法比老师讲得还要简单明了。

再看老师,只见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心中暗想:“糟了,本想替人出口气,没想到却让我难堪了。”

为了顾全面子,他硬是不承认华罗庚是对的,反而说他大逆不道,足足训了一刻钟。

这就是华罗庚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不公平遭遇。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心生抱怨,放弃学业,而是像他答应王维克的那样,珍惜每一寸光阴,好好学习。

不久,他在上海市珠算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参加这个比赛的绝大多数是上海各个银行的职员和各个钱庄的伙计,打算盘可说是熟极如流的。而华罗庚,虽然从小帮父亲料理店务,但打算盘毕竟不是专业。

在这场力量相差悬殊的比赛中,华罗庚和他们斗智不斗力。在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后,华罗庚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

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数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

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

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了。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就压倒了那帮只凭“手熟”的“高手”了。

这次的成功抚慰了华罗庚那颗被人忽略的心灵。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成功,科学界也有一个关于华罗庚“铁算盘”的故事。我国在研制人造卫星时,由于缺乏大型计算机,大量的数据无法处理。当时,我国仅用两台手摇计算机处理数据,但是,数据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据说,中国科学院的领导请华罗庚出面解决这个难题,华罗庚接到任务后,用8把算盘拼接起来,左右手同时开打,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打出来的数据与手摇计算机几乎没有出入。

后来,华罗庚曾公开出面说明这个故事是谬传,用算盘根本是不可能完成人造卫星的大量数据的处理工作。

事实上,国家是把这些数据分批分期地送到巴基斯坦、苏联等国家去处理的。

这则科学界传闻,仅是说明华罗庚的计算能力是十分有名的。这样艰难的数据处理工作,人们认为:只有华罗庚才能完成。

在这所职业学校里,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和华罗庚作对的,他的英语老师——邹韬奋,就给予他很大的帮助与关怀。

邹韬奋是名记者、著名政论家和出版家,20世纪30年代,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和他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影响曾及于全国。

但当时的邹韬奋还不是那么有名的,华罗庚来到上海的前一年,邹韬奋是上海《生活》周刊的编辑,后来又兼任中华职业学校的英文教员。

华罗庚谈起邹韬奋老师时,总是敬佩地竖起大拇指,连称“厉害!厉害!”

原来上邹韬奋的英文课,学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就罚在原位站。第二次答不出,罚上台上站。第三次答不出,罚上放在台上的那张桌子站,不用说罚站的那位学生就成为全班同学瞩目的焦点了。

华罗庚也曾被罚在原位站,但罚上台上站和桌子上站的事情就不曾发生过,邹韬奋的这种教学方法,激励着他,使他的英文成绩在全班排在第二名。

在这悲悲喜喜中,华罗庚学了一年,家中来信说,日子更不好过了,一学期50元的费用是说什么也交不上了。

华罗庚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他也想拼搏一下,毕竟还差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可是,事实是残酷的,他费尽周折也没有凑齐这50元钱,最后只得退学。就这样,华罗庚连个文凭也没拿到就两手空空地回到了金坛,帮父亲料理那间小小的杂货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