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博士学位的剑桥学者

    冬去春来,华罗庚到清华园已经是五个年头了。他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数学王国中,花开花谢,日落日升,他在苦读和勤研中成熟起来了。

    1936年夏天,由学校推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保送,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为了掌握西方现代数学的最新理论,华罗庚不得不离开祖国和亲人去西方深造。

    华罗庚和周培源结伴,从北京乘火车出发。列车经过西伯利亚茫茫无际的雪原,一路呼啸着向西驶去。到达英国首都伦敦后,两个人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个简陋的住处,放下行李就到剑桥大学报到了。

    剑桥大学的校长,著名的数学家哈代到美国访问去了。负责接待华罗庚的人,向他转告了这位数学大师临行前留下的话:“请告诉华先生,凡是从东方来剑桥的学生,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我们多长时间可以得到学位,如果华先生也需要的话,他可以在两年之间获得博士学位,而别人通常需要用3年时间。”接着,传话的人又说:“哈代教授在您来英国之前,曾经读过您的论文,他认为您是一位能够独立思考的、有才华的东方青年,他对您的印象不错……”

    “谢谢”华罗庚礼貌地打断了这个人的话,淡淡地说:

    “谢谢哈代先生的好意,不过,请您转告哈代先生,我不远万里来到贵国,是为了学知识,而不是为了什么学位。我只希望你们允许我在贵校听听课,在图书馆里看看书就足够了。”

    有着悠久历史的剑桥大学的校园里,浓荫覆盖,书声琅琅。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慕名前来,交流经验,研讨学问,同时暗中比试着各自的高低。华罗庚很快就置身在这种紧张的竞赛氛围中了。他参加了一个由著名的数论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

    在这个小组里工作的有德国人埃斯特曼、汉斯、海尔波洛和英国人哈罗尔德、达凡波特、哈代、李特伍德、托伊特。在这一段时间里,华罗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堆垒素数论中的问题。堆垒素数论涉及把整数分解成某些别的整数的和。其中有三个主要问题,即“华林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和“他利问题”。

    “华林问题”是这个学科中,华罗庚最透彻地研究过的一个问题。在清华时就曾关于这一问题发表过论文。哥德巴赫猜想是与华林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著名问题。很多数学家耗费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仍旧无法在这个问题上有重大进展。科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疑难问题的每一点突破,都需要一代甚至是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而这些能够有所造就的科学家又必定是有着超人的毅力,为了科学,愿意作出任何牺牲的人。

    华罗庚在华林问题和哥德巴赫猜想上的研究成果,很快就把他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十九世纪著名数学家高斯提出的三角合估计问题,在一些数学家看来也是极难逾越的。华罗庚在剑桥只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就解决了,而且写出了一篇相当精彩的论文:《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论文在伦敦数学学报上发表后,引起了数学界的强烈震动,一夜之间,“华罗庚”这个名字在英国各大学校园几乎人人皆知了。

    哈代亲自来看望华罗庚,并且十分诚恳地说:“华先生,我对您来到剑桥时听到的那些话感到愧疚和抱歉,希望您没有介意。对您所取得的成就,我很敬佩”。

    又过了半年,哈代再次找到华罗庚讨论堆垒素数论中的另一个问题,“他利问题”。华罗庚不慌不忙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哈代一边听,一边不断地点头表示赞许。华罗庚讲完了,他高兴地说:“华先生,您真是太了不起了。这在数学史上可以称作是‘华氏定理’了!对了……”哈代说到这儿,似乎猛然想起了什么似的。

    “我前些日子写了一本关于‘他利问题’的书,您的观点给我很多启发,看来您早已经走到我的前面去了,我的书非得好好修改不可了。不过,我觉得您已经达到了这个问题的极限,再想跨越您,希望实在是太小、太渺茫了!”也许,我们可以把这些话理解成是世界数学权威哈代对华罗庚,这个年轻的东方学子的最高评价。

    华罗庚在剑桥学习的两年时间里,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曾先后写了十八篇论文,分别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国、德国的数学刊物上,他的成就早已超过了每一条学院式的要求,可是,因为他从没有正式申请过学位,所以一直到离开剑桥,他仍旧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声炮响,抗日战争爆发了。祖国大地上的烽火硝烟灼痛了他的心,他无法在宁静的校园中安心读书了,1938年,华罗庚告别了极力挽留他的来自各国的数学大师,在一片赞扬声中踏上了归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