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欧洲、美国和香港讲学

    1979年9月的一天,碧空如洗,坐落在伯明翰街头的一家中国餐馆,忽然走进来几位西装革履的中国人,随行人员指着刚刚坐下的华发老者对餐馆的老板——一位姓冯的华侨说:

    “这位就是来英国讲学的华罗庚教授。”

    “哎呀!这可是请都请不到的贵客呀!”冯老板紧走几步,上前拉住华罗庚的手,激动地说:

    “华先生,您可真是为咱们中国人争了光啊!现在大街小巷都在谈论您,听说星期五您要演讲,我们大家都商量好了,要去听一听呢!”

    “是有一次演讲,谢谢各位同胞的支持,可是,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街上都贴出海报啦!您先在这坐一坐,喝杯茶,我到后面告诉伙计做几个拿手的家乡菜,请您好好吃一顿。”

    吃过饭,华罗庚一行人来到街上,果然看到了大幅海报,上面写着:

    “享誉世界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将于星期五在伯明翰大学作题为《为百万人的数学》的演讲。”

    演讲获得了巨大成功。接着,伦敦数学会、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也都纷纷邀请他去介绍在国内从事应用数学研究的经验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果。

    报告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许多英国数学家和华侨学者纷纷赶来看望华罗庚。

    一天,报告刚刚结束,华罗庚随着人流走出大厅。一位在门外等候了几个小时的台湾学者,分开众人,挤了过来。他握住华罗庚的手,神情激动地说:

    “我一直站在门外听完了您的演讲,您讲得真是太精彩了。华教授,我来到英国已经15年了,还从来没有听过这样振奋人心的报告,也从来没有见过中国人做报告的时候,有这样热烈而隆重的场面!”

    “我是个医生,从台湾来,听说您的身体不太好,我希望您能抽时间到我家里去,吃顿便饭,我为您全面地检查一下身体。”

    华罗庚听了,感动得好半天没说出话来。

    结束了在英国历时八个多月的讲学活动,应法国科学院的邀请,华罗庚踏上了巴黎这座世界名城。

    他无暇去欣赏迷人的巴黎风光,在法兰西这块孕育了巴尔扎克、雨果、罗曼·罗兰、司汤达、大仲马等伟大的文学家,居里夫妇等杰出的物理学家的美丽土地上,华罗庚,这位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中国数学家接受了属于他的第一个博士桂冠。

    1979年11月9日,华罗庚身穿灰色的中山装出现在法国南锡市南锡大学的大礼堂,会场上,气氛热烈,一百多位博士,身穿博士大袍,戴着博士帽整齐地站在大厅里,等候着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开始。

    大会主席用法语向人们介绍华罗庚和比利时、澳大利亚、英国等五位科学家的学术成就,然后,分别授予他们荣誉博士学位。

    会场上,响起了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当大会主席把红白相间的荣誉博士的绶带披在华罗庚身上,又把证书、勋章、纪念章送到他手中时,华罗庚心底涌起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还是在他访问英国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了党组织的通知:“吸收华罗庚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79年6月13日”华罗庚69岁高龄,终于实现了自己50年来的心愿,他激动得一夜没睡。

    回国后,有人问起他入党后的打算,华罗庚坦诚地说:

    “说起爱国,我自信已经做到了,但距离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标准,我还差得很远。我不想说大话空话,只想老老实实地干工作,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愿把余下来的日子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党,奉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1980年6月的一天,从广州开来的一列火车徐徐地驶进九龙的红磡车站,满头银发的华罗庚手拄拐杖,迎着漫天的晚霞走出站台,他的眼里依然闪动着智慧的光芒。

    记者们很快就把他团团围住了,各种镁光灯、各种问话,交织成了一幅声情并茂的画面!

    华罗庚是率领中国数学家代表团出席在香港举行的第五届东南亚数学双年会和研讨讲座,主题是研讨现代数学的发展和应用。

    年已古稀的华罗庚,虽经长途旅行,依然神采奕奕,与来自东南亚各国的一百多位学者交流研讨时,思路敏捷,言辞之间妙语如珠;举止洒脱,令人不由得心驰神往。

    会后,他又应邀,在香港大学给香港大专院校及中学的数学教师、数以千计的学生,作了题为“数学漫谈”的演讲,听者如云,盛况空前。1980年8月8日,华罗庚自香港返京两月后,又登上飞机,二次穿越太平洋,飞往北美。

    当他再次俯视风光依旧的圣佛兰西斯湾时,三十多年前的一幕幕往事,云一样滑过他的眼前……

    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他访问了美国二十六所大学、三家公司,一共演讲38次,参加大小座谈会无法计数。因为身体的缘故,还不得不谢绝了二十二所大学的盛情邀请。美国各大报纸、杂志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华罗庚的来访,对其坎坷的一生和所创造的科学上的奇迹,给以极高评价。

    1982年12月9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华罗庚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83年秋天,华罗庚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再次赴美讲学。

    第二年暮春,华罗庚沐浴着柔和的春风,经过一大片白鸽漫步的绿草地,来到美国科学院门前。

    一年一度的院士大会开幕了,香气馥郁的鲜花园中,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他们一边呼吸着宜人的空气,一边交流着各自的学术见解。4月30日晚上,各国的院士聚集在一座装潢典雅的大厅里,举行接受新院士的典礼。

    “华罗庚是一个自学出身的人,但是,他教授了千百万人民!”

    美国科学院院长在赞词中,详细地介绍了华罗庚的科学成就,对其在数学史上的地位推崇备至。他的话音刚落,大厅里就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

    华罗庚稳步走上主席台,美国科学院外事秘书马伦先生,含着笑把院士册捧到他面前,请他签名,一瞬间,华罗庚耳畔似乎又响起了庄严的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在他心中飘扬成一种燃烧着的深情,他抬起头,一字一顿、十分清晰地问:

    “我想用中文签名,请问,可以吗?”

    马伦先生有些惊讶地迟疑了瞬间,马上用力地点头:

    “可以,可以!”

    华罗庚郑重地在院士册上写下了三个方方正正的汉字!会场上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国务委员方毅代表党和国家从遥远的祖国寄来了热切的贺词:

    “祝贺你,这是美国科学院一百二十年历史里获得这个荣誉称号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