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防微杜渐
“六不治”行医准则
扁鹊数十年的游历行医,途经了燕、赵、晋、齐、卫、虢等好几个国家,因此对上述各国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民俗文化以及风土民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扁鹊生活的年代,各国的科技文化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还比较落后。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平民百姓,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由于缺乏充分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总认为是神灵在左右着自己,是上帝的安排。因此,有相当部分的善男信女非常崇尚巫术,即便是一些不太信巫术的有识之士,一旦他们患了疾病,也不马上求医问药,而是自以为是地先祈祷一下神灵再说,往往把小病拖成重病,或者让巫医驱疠逐鬼地折腾一番后,见病情渐重,不得已才找医生诊治。这种由国家设置并认可的“司巫”机构,及其巫术传播,确实阻碍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扁鹊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医。他不仅一生不相信巫术,认真钻研医疗技术,同时还注意总结各国人民的民间医药经验,用自己的高超医术和显著的疗效事实,不断揭露巫祝迷信的虚妄。他在数十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认为只有不信巫术而专信医学的人,才能懂得无病预防,有病早医的基本道理。
扁鹊深思:当前人们所担忧的事情,无非是疾病种类的繁多,而医生所担忧的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实在太少。我虽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灵,治愈了无数贫苦百姓的病痛,但也遇到过因客观原因,或病人不予配合,导致不能治或无法治愈的病例。应该给以总结,并告诫后人以免重蹈覆辙、少走弯路……
扁鹊之所以考虑许多,是因为他的治疗对象,既有高高在上的皇室达贵、富商巨贾,也有田间耕作的黎民百姓。其中颐指气使、锱铢必较的心态,以及家徒四壁、贫病交加的境地,给治病的本身也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妙手回春、力挽沉疴的经验,与英年早逝、幼年夭折的教训,对扁鹊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经验与教训,虽说扁鹊体会极深,但对于跟随自己行医多年的众弟子,未必有此感受。因此,扁鹊心想,人生在世,既不为良相(做官),就应做良医。然而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首先树立为人师表、淡泊明志的志向,并以体恤百姓病痛的良苦之心,实事求是地运用医学知识来立身于医林,决不与欺世诓人的巫术同流合污。
扁鹊经过认真思考,将自己数十年来在临床治病过程中所遇到的医治难题和教训,归纳为“六不治”准备向弟子们逐一讲述,以让他们懂得今后独立行医时的医疗原则,也就是说,以后遇到“六不治”其中之一者,就不必勉强为其医治。如果现在不给弟子们讲清这个问题,那么待自己百年后,终将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于是,扁鹊把众弟子叫到诊室,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
“你们都是我的学生,随我行医多年来,医术渐有长进。但作为一名医生,仅会给人治病还显不够,应在头脑里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扁鹊讲到这里,端起子阳沏好的茶,微微地呷了一口,继续讲道:
“不过,社会上各色人等,千奇百态,加上人们认识愚昧,致使巫术盛行。所以,我们在治病时,若遇到有以下6种情况之一者,那么,这位病人的病就治不好,你们也不必去勉强,此事应切记在心。”
“有哪6种呢?请先生明示。”子阳提问。
“第一种,‘骄恣不论于理,不治’。这是指病人自恃权势,骄横无理,不听医嘱,恣意放纵,这怎么能治好病呢?”
这时,子豹举手提问:“先生,过去给齐国的齐桓公治病,是否属于这第一种”?
“正是。”扁鹊肯定地点了点头。继续说:
“如果齐国国君能够懂得在自己的疾病尚未显现症状的时候,善意听从医生的劝解,并及时进行治疗,或许他现在还健在人世。可惜他太骄横主观,听不进医生的建议,这也是他咎由自取吧……”
“哈哈……”弟子们一阵嬉笑,觉得先生的举例,可谓丝丝入扣,恰到好处。
扁鹊向弟子们摆了摆手,示意安静,又接着讲:
“这第二种是——‘轻身重财者,不治。’有的患者,过分看重钱财,见了名利忘记一切,不把自己的健康当回事,从而养痈为患,这类病人的疾病,也是治不好的。”
“先生,过去齐桓公就总觉得医生专门喜欢给身体健康的人治病,来显示自己,贪图功利,所以听不进医生的提醒,不肯就医,是否这个道理?”
“子仪说得很对。对于那些把名利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人,也属于治不好的范畴。”
扁鹊对子仪的提问作了补充,又接着往下讲:
“第三种,是‘衣食不能调适者,不治’。这就是说一个人平日不懂得保养自己的身体,经常寒暑不节,饥饱无度,生活上恣意妄为,随心所欲。这种人就是治好了他的病,也还会犯第二次、第三次。”
扁鹊看了看弟子,见他们正低头在竹简上作着记录,便喝了口水,轻轻地清了下嗓子,放慢了讲述的节奏。
“第四种,是‘阴阳并,脏气不定,不治’。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人病程日久,其间屡经庸医误治,损伤了人体正气;另一种是新近得了急病,未请医生治疗,而是先让巫师一番祈祷,延误了治疗时机,加重病情,伤伐正气。两种情况皆使病人的五脏六腑处在极度损伤状态,从而使阴阳不能协调,气血不得运行,说明已病入膏肓,无法救治了。”
听到这里,只见子明和子越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扁鹊见状,忙问:
“子明,为何在下私语?有不明白之处,可以提问。”
子明见先生在点自己的名,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站起身来说:
“刚才子越问我,说他对第四种不治的内容和道理,没有弄明白。”
扁鹊听后笑了笑,说:“哦!这也难怪,子越随我行医的时间最短。子阳,事后你再单独给子越讲一遍。”
“好的。”子阳应诺着。扁鹊随后又接着讲:
“第五种,指‘形羸不能服药者,不治。’人已病入膏肓,身体虚弱得连承受药物治疗的气力都没有了,说明生命也即将终止了。”
讲完前5种,扁鹊加重了语气说:
“第六种情况尤其重要,那就是‘信巫不信医者,不治’。”
这时,扁鹊心情极为沉重,他说:
“巫术害人不浅啊!大家可能还记得吧,10多年前在齐国时,我和子阳为救那身患重病的小儿,却遭到患儿父亲的拒绝,偏信巫术,结果白白送了孩子的性命,可悲啊……”
扁鹊为排泄心中的郁闷,仰天长叹了一声:
“巫术是医学的天敌啊!它察言观色,逢场作戏,拿腔作势,装神弄鬼,专门欺骗那些愚昧无知的善男信女,害死了多少无辜生灵啊!弟子们应当铭记在心,万不可与此辈为伍。”
众弟子此时个个神情严肃地聆听着先生教诲,不住地点头表示牢记在心。扁鹊则继续讲道:
“病人若是犯了上述‘六不治’其中之一者,只能说明这位病人性情有些偏执,或病情比较严重而已,但并不意味着医生因此就可以拒绝为他们诊治疾病。对于那些一味相信巫术的病人,也要耐心向他们作好劝导与解释。总之,‘六不治’,即是我行医数十年所务必遵循的医疗准则,也是我临症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各位学生今后若一旦独立行医时,务请以此为座右铭,切莫玷污医学纯洁,神圣的殿堂,辜负我的期望。”
扁鹊详尽细致的阐述和语重心长的教诲,使在座弟子的内心皆思潮起伏,他们既对先生的‘六不治’内涵倏然冰释,也对当前巫医混淆的局面思深忧远。但是,他们的共同的心愿,是学习继承扁鹊先生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以及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为发扬光大中医学术,作出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