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彗星 再现风采

哈雷虽然早就离开了我们,但哈雷彗星却一如既往地按照哈雷的预言不停地运动着,天文学家们早已计算出,哈雷彗星将在1986年再次回归。

1982年10月下旬,全世界的天文爱好者都得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哈雷彗星飞进美国一架望远镜的视野,加利福尼亚大学两位学者摄下了这个朦胧的光点,这个消息向世界宣布,人们盼望已久的哈雷彗星又回来了。

根据我国历史上对哈雷彗星的记载,即使仅从公元前613年(鲁文公十四年)那次回归算起,至1986年这次回归,已经是第35次与地球相聚了,可谓历尽了人间沧桑。哈雷彗星是人类所了解的彗星中的佼佼者,伴随着科学的进步,哈雷彗星的每一次回归都为人类对彗星及太阳系的研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自从哈雷准确地预测了哈雷彗星的周期性之后,天文学家及广大天文爱好者都在哈雷彗星回归时希望自己能够首先发现它。那么,1986年这次回归殊荣属于谁呢?

天文学家们以急迫的心情期待着哈雷彗星的光临。早在1977年,他们就严阵以待,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5米望远镜加上高灵敏度接收器(CCD)对准哈雷彗星应在的天区曝光45分钟,试图找到它的倩影,但未能如愿。

“似曾相识燕归来”,直到1982年10月16日,美国学者首先在望远镜中找到了哈雷彗星。当时它位于土星轨道之外,十分暗弱,就好像从43000千米处看一支蜡烛的火花。我国天文学家在云南天文台利用1米望远镜加CCD于1984年11月4日也观测到了哈雷彗星。

天文科学的发展使得业余天文学家用肉眼首先发现哈雷彗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人们仍然把肉眼发现哈雷彗星视为一种殊荣。在全世界的业余天文爱好者都在跃跃欲试的时候,光荣属于谁呢?

我国有长达三千年哈雷彗星肉眼观测史,但遗憾的是史书中并没记载每次回归的第一名观测者。这次哈雷彗星回归,同样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兴趣。

1985年11月19日,《西安晚报》刊登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来自新疆喀什的消息,肉眼看到哈雷彗星”。11月21日《喀什日报》登载出解放军战士赵振军、王永利等用肉眼看到哈雷彗星的经过。内容是:近日来,琉勒县天气晴朗,透明度极佳,解放军驻疏勒某部战士赵振军、王永利和张宝国等同志用肉眼找到举世瞩目的哈雷彗星。11月16日至18日夜晚,他们看到在昂星团正南,有一个雾斑状天体,逐日徐徐由东向西移动。在当地工作的上海天文台和乌鲁木齐天文站专家指出,战士们看到的是哈雷彗星。

1985年11月18日,驻军司令部经过慎重考虑,于当天中午将这一消息用电报发至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北京天文馆等单位,并将复制的战士所绘星图用快件寄出。时隔半月,部队收到两份电报,一份是北京天文馆馆长陈晓中发来的贺电;意想不到的是,另一份电文诊断所绘星图上彗星位置正确,但根据理论值其亮度还达不到肉眼可见的范围,估计观测有误。对此战士们感到沮丧。在场的天文学家阎林山、王宇等安慰他们:“你们的观察是实事求是的,用不着担心,将来一定会得到承认。”

果然,不久美国人也用肉眼看到哈雷彗星,从而证实了战士们用肉眼看到的确是哈雷彗星。战士们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兴奋,因为自己观测到的时间仅比美国人晚7天,大家虽天各一方却都看到了比理论计算值增亮许多的哈雷彗星。美国的观测已得到承认,我们的观测也应得到承认。

美国新闻媒介于1985年11月14日报道,最早用肉眼看到哈雷彗星的是斯特暮·爱德堡和查礼士·莫利斯。他们在11月8日世界时10点在南加利福尼亚海拔2100米的维特曼山用肉眼看到了哈雷彗星。也许是一种巧合,11月8日这一天恰好是哈雷的329周年生日。彗星的肉眼发现成了这位伟大天文学家最有意义的祭奠。

哈雷彗星在与地球阔别了70余年后再次如约而至,为人类研究彗星和有关的天文现象提供了一次绝好的机会。世界各国数千名天文学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联合观测。数以百计的天文望远镜对准了这颗闻名遐迩的天体。然而,对彗星的研究已经不限于望远镜的观察,人类制造和发射的飞往哈雷彗星的宇宙飞船将对这位远方贵客进行近距离的探访。

据统计,在1985年至1986年两年间,共有6只宇宙飞船对哈雷彗星进行空间探测。它们用34个探测器进行多学科科学测量。

欧洲航天局于1985年7月2日发射了“乔托”号宇宙飞船。“乔托”是14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1301年哈雷彗星回归时,那壮观的场面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之中。几年后,他在绘制阿瑞那教堂的壁画时,把这颗惊人的彗星描绘成了伯利恒(耶稣降生地)之星。为了纪念这位与彗星有深厚感情的画家,将这只飞船命名为“乔托”号。

前苏联在1984年12月5日和21日分别发射两只各重250千克,名叫“维加”的飞船。它们既要考查金星,同时也负有穿过哈雷彗星的彗发并对其进行观测的使命。“维加”这个名称就是由金星和哈雷彗星俄文名字的前两个字母的拼写而成的。

此外,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将把“天文号”送入太空,以观测哈雷彗星;将“国际日地探险者3号”改名为“国际彗星探险者号”参与哈雷彗星的观测;日本的“行星A”号也加入了探测行列。

一只只宇宙飞船,闪电般地向远方来客——哈雷彗星靠拢。这次庞大的彗星探测计划史无前例,最终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这次联合观测计划中,勇敢地冲在前面的是“乔托”号飞船。哈雷彗星彗发浓密,可谓是“云封雾锁”,要想完成拍摄核照片的任务,必须最大限度地接近彗核。“乔托”号飞船对哈雷彗星作了“最低俯冲侦察”。于1986年3月4日在距离彗核605千米处掠过,并成功地拍摄到哈雷彗星核照片,这种“低空俯冲”确实让航天学家们捏了一把汗。因为这种飞行需要极高的导航精度。要想使飞船在几亿千米远的哈雷彗星彗核旁准确飞过难度极大。打个比方,这相当于在6000千米远处瞄准一只苍蝇的旁边,将子弹射向苍蝇的旁边,将子弹射向苍蝇向阳一侧约50厘米的地方,而射手并不能直接看见苍蝇,因为周围还有一团直径约10米的“雾”包围着它。尽管难度如此之大,在全世界航天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获得了成功。参与这次导航的也有我国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上海天文台等单位。他们为联测组织提供了大量彗星位置数据,为彗星观测做出了贡献。

从“乔托”号飞船和前苏联两艘“韦加”号飞船发回的照片上,人类首次看见了彗核的形态,认清了“庐山真面目”,取得了彗星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这次联合观测,不仅揭开了哈雷彗星彗核形态的秘密,而且在测定彗核化学性质、物理结构、彗星大气与电离层的性质、彗尾的形成过程及与太阳风的关系、彗星与流星雨的关系、彗星的有机分子与地球生命的关系等多方面都获得了相当丰富的资料,人类对彗星了解和认识又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哈雷彗星虽然早已踏上归程,逐渐消失在苍茫的宇宙之中了,但是,关于彗星的新消息又激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热情。1996年初,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研究所王思潮副研究员向新闻界透露,回归周期为3000多年的海勒一波普彗星将于1997年进入太阳系内部,届时,人们可以一睹这颗大彗星的独特风采。

这颗彗星是1995年7月23日由美国业余天文学家艾伦·海勒和托马斯·波普两人发现的。他们是用0.4米天文望远镜在人马座的球形星团附近发现了这颗彗星,因此彗星被命名为海勒-波普彗星。

彗星发现后,天文学家对它进行了大量观测。国际小行星与彗星中心主任马斯顿已计算出彗星的运行轨道和为期3000年的运行周期,其亮度是1994年与木星相撞的苏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的10倍,超过1986年回归的哈雷彗星。根据它的亮度推测,其彗核直径可达100千米,称得上是彗星巨人。哈雷彗星核长轴只有15千米。据天文学家估计,海勒-波普彗星很有可能成为一二百年来罕见的大彗星。据英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天文台观测,海勒——波普彗星在远离太阳1906亿千米时,已散发出直径为20万千米的彗发,实在令人兴奋又惊奇。

根据天文台计算和预报,海勒-波普彗星将在1997年3月初天亮前出现在中国东北方天空,仰角可达20°左右;4月大部分时间天刚黑时将出现在中国西北方天空,仰角也可达20°左右,人们完全可能用肉眼直接目睹它修长而美丽的身影。

来吧,海勒-波普,人们期待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