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扫除了迷信与恐惧
寂静的夜晚,繁星点点,银盘高悬。那晶莹的星光仿佛害羞似地躲躲闪闪。夜,竟是这般的迷人,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郭沫若先生那首《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烁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
多么深远的意境,神奇而又令人神往,把我们带入了那美丽的天国。
的确,天上的一切仿佛那样迷人,那样井然有序,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盈亏圆缺,行星的往来逡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然而,宁静和谐的天空也有让人惊异万分的时候。有时,在暗蓝色的天幕上忽然闯进一颗拖着尾巴的星星,它既不像流星那样稍纵即逝,也不像恒星那样在原地眨眼,它在天空中悠然移动,好像一把扫帚倒悬在天上,它打破天空的宁静,让人诧异和惊奇。这就是彗星,俗名“扫帚星”。
古时候人们把彗星出现看成是神秘可怕的天象,认为它的出现是不祥之兆。特别是古代帝王们,对彗星更是怕得要命。人们对彗星的迷信的原因在于缺乏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只看到它来无踪,去无影,不了解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一员和它的运动规律。因此,人们对彗星持有很深的恐惧感,认为它是天神派来的披头散发的大妖魔,是灾祸来临的先兆,把它和人世间的战争、瘟疫、洪水等大灾难联系在一起,演绎出种种关于彗星的迷信传说。
无知会导致迷信,迷信则引发令人可笑的恐惧。纵观历史,最惧怕彗星的,是那些历代帝王们。
公元前230年的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凭借强大的国力,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至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秦王嬴政自号“始皇帝”,后人称之为秦始皇。在中华民族这段不寻常的历史变革中,对彗星的无知和迷信曾起到重要作用。据《史记·天官书》中说:“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凡八十日,长或竟天。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也许正是十五年中四次出现令人恐怖的彗星,才使得列国的君王们失去了“合纵抗秦”的最后信心,认为天命难违,从而导致最后灭亡的命运。然而,把死人如乱麻与彗星四次出现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实在是牵强附会,毫无道理。彗星的出现不过是天体运行中的一件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何以能助秦始皇一臂之力呢。
我国唐代李淳风总结了古代关于天象的迷信,编成一书,名为《乙巳占》,其中关于彗星的迷信描述可谓淋漓尽致。
长星状如帚。孛星圆,状如粉絮。孛孛然皆逆乱凶……为兵丧水旱,凶饥暴疾。
彗孛干犯五星,有兵丧,中国兵动,四夷来征,百姓不安……
从上述对彗星的描述,可见人们视彗星为灾星的迷信由来已久。
古代对彗星的迷信,并不仅限于中国,西方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和传说。
公元前44年3月的一天,罗马市民正在为大独裁者儒略·恺撒举行丧礼。恺撒大帝于3月15日死于暗杀。
傍晚,广场上被赶来的百姓们正在为恺撒做着祷告。忽然,不知是谁仰望着北方的天空大声惊叫起来。人们也不约而同地循声望去。只见北方的半空中一颗淡红色的巨星摇曳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惨淡的微光仿佛是一只阴森可怖的怪眼,窥伺着祈祷的人们。
丧礼结束了,罗马市井中到处都传布着对怪星的议论。有人说这就是恺撒大帝的灵魂,和他生前一样让人觉得阴森可怖。也有人说,这是上天派来运送大帝到极乐世界的柩车。
有些帝王内心恐惧彗星,因而常常希望这些灾难降临到别人头上。
公元79年,罗马皇帝魏斯巴安重病染身,恰好这段时间天空中出现了彗星,他认为这是灾祸降临,内心万分恐惧,便挖空心思寻找种种理由来安慰自己和大臣们。于是他想起了自己光秃秃的头顶,而彗星那阴森的尾巴像是浓密的毛发,便对众大臣说:“你们用不着为我担忧;这颗彗星要找的不是我,它是要去安息国皇帝那里,因为他是有头发的,而我却是秃顶。”找到这个理由后,魏斯巴安觉得轻松多了。
古代帝王对彗星的迷信常常也具有两面性,有人惧怕它,也有人利用它。
公元1066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世系的末代国王爱德华逝世。遗憾的是他没有留下继承人,这在当时看来是太不吉利的。王公贵族们只好挑选了哈罗德继承王位。就在新王继位不久的3月份,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大彗星。哈罗德国王为此战战兢兢,认为这是灾难即将来临的先兆。恰巧,这一年正值在法国西北部建立公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与英国交战。哈罗德更加深信自己要遭天谴了。
聪明的威廉把这次大彗星的出现说成是天神相助,是他将获得胜利的预兆。于是统帅大军,在英格兰东南沿海的哈斯丁与被彗星吓破了胆的英军大战。结果哈罗德率领的英军大败,威廉在伦敦加冕为王,建立了诺曼底王朝。在这次战争中,对彗星的迷信成了战争胜败的导向。难怪历史学家们在史书中这样记载:“诺曼底人在一颗彗星的引导下入侵英国”。据说英国国王哈罗德战后让人在他的王冠上铸上了彗星花纹,以不忘这次战役给他带来的耻辱。而战胜者威廉的妻子玛蒂丽达为了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亲手编制了一幅挂毯。天空中一颗长尾巴彗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一群诺曼底人指着彗星兴高采烈,而坐在国王宝座上的英王哈罗德则被彗星和威廉的战舰吓得惊慌失措,战战兢兢。这幅著名的挂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帝王们对彗星的迷信和无知,它至今仍然保留在法国巴耶城的博物馆里。
经过近代天文学家的计算,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年)出现的那颗彗星,就是举世闻名的哈雷彗星的一次回归。当时不但在英国和法国可以看到它,在俄国也有这次彗星出现的记载,“当时西方忽有带血色光芒的巨星,每当夕阳后升入天际,如此达7日之久;此种彗星显示将有凶事发生,必有内战或异族侵略俄土,其血色是暗示流血事件”。
其实彗星出现在以夕阳为背景的傍晚,所以才有红色的光尾。这样简单的自然现象却使得无知的王公贵族们心惊胆战。
公元1456年,著名的哈雷彗星再次回归,当时整个欧洲还没有从英法百年战争及东罗马帝国灭亡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连年的战争与饥饿,使得人们的神经是那样脆弱。然而,可怕的消息又带来了新的恐怖。传说土耳其回教徒占据君士坦丁堡后,将把教堂改为清真寺,所有基督教徒都将被绞死或遭奴役。人们正在为基督教将面临的灾难而忧心忡忡。就在这一年的5月27日,彗星出现了,基督教徒们阴沉的心中又蒙上了极其恐怖的阴影。据当时史书记载,那颗彗星非常大,尾长可以横贯两个星座,形态好似摇荡的火焰,金光闪闪。仿佛是天谴的神将在空中发怒。教皇卡里克斯特三世命令信奉基督教的人们,全力抵御回教徒的侵略,并叫信徒们诚挚地祈祷,同时发布昭命,正午鸣钟重作晚祷礼拜(原来每天只有一次礼拜),后来的每天两次礼拜就是从那时开始并逐渐约定俗成的。
更可笑的例子是,葡萄牙国王亚丰琐六世在1664年看见彗星时,由于惧怕和激动,竟然拔出手枪,连连向彗星射击,可谓愚蠢到了极点。
当哈雷于1695年经过科学的考证和计算,预言“哈雷彗星”将按一定的周期回归,而这颗彗星果然如约而至的时候,人们才真正地认识到,彗星本是天空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种天体,彗星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科学落后的时代人们迷信彗星似乎情有可原。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如果再把它看成灾难的象征,就太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