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作案的“元凶”

1872年初冬的一天,在大西洋东部距葡萄牙海岸约6000海里的公海区域,一艘英籍海帆船在海面上正常行驶着。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正在午睡的船长。他急忙翻身下床,下意识地拿起帽子,因为在他睡觉的时候有人敲门,一定是遇到什么麻烦事了。不等他走过去开门,年轻的大副已经推门进了船舱。

“难道有魔鬼在后面追赶你吗?不然怎么急成这样”。船长善意地训斥着大副。

“船长先生,在我们的东北方向出现了一条不明国籍的船只”。看起来他有点紧张,接着说:“船长,我们怎么办,如果遇上海盗,我们可得早做准备呀。”

船长对着大副,做了一个下按的手势,示意他要冷静,然后说:“走,上去看看。”

甲板上已经站满了人,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着,看见船长来了,顿时安静了下来。

船长从水手长手里接过望远镜,向远方的船望去。由于距离太远,从望远镜中也只能看到那是一只帆船,朦朦胧胧,既看不清国籍,也看不清船身的字迹和编号。

船仍然向前行驶着,大约过了20分钟,船长开始发出命令“原地抛锚,向那艘船发出信号,询问他们的身份和国籍”。他不想冒险靠近对方。

信号员一遍遍地打着旗语,一个小时过去了,对方仍然杳无声息,人们焦急地等待着。

终于,船长也按捺不住了,他再一次发出命令:“缓速前进,所有人员做好战斗准备。”

随着船长的命令,帆船慢慢向对方靠近,人们的心也越加紧张起来。

两船越来越近了,从望远镜中看去,这是一条双桅帆船,静静地停在海面上,它的一张帆已经完全落下,令人奇怪的是船上所有能看见的地方都不见人的踪影。从船头部位可以清楚地看到船的名字叫“玛丽亚·采列斯塔”。

两条船渐渐地靠在了一起,英国船员严阵以待,小心而神速地登上了采列斯塔号。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完全虚惊了一场。原来,这条船的甲板上、船舱里、驾驶室、所有的地方都是静悄悄的空无一人。

在船长室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航海日记,所记的时间是11月24日,当时它位于距葡萄牙海岸1300千米的亚速尔群岛海域,当时天气晴朗,风平浪静。

船上的一切都井井有条,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餐桌上摆放着整齐的刀叉,杯盘齐全。好像马上就要开饭的样子。船长室内,装着许多珍宝及大量钱币的箱子并未上锁,看样子是完好如初,没有任何翻动过的痕迹。船员的卧室里,行李整理得十分整齐,绳子上还晾着洗净的衣裤。厨房里食品和淡水都很充足。只是货舱里充满了酒味,一排排酒桶中,有许多打开了盖子。有些桶里的酒只剩下了三分之一。

详细检查后他们发现,除了船上的救生艇外,其他什么都不少。此情此景,仿佛把人带到了另一个着了魔的童话世界。既然一切都完好如初,船上的人为什么离开,他们躲到哪里去了呢?

采列斯塔号的船员全部都神秘地失踪了。因此,这条船也就成了不解之谜。多年来,人们提出了种种猜测,试图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是海盗洗劫了吗?但是哪里有只害命不图财的海盗呢?是突然的气旋风暴袭击了帆船?那么,厨房里的杯盘刀叉,绳子上晾晒的衣物早该随风而去了。是特有的次生波作祟吗?如果是的话,虽然活不见人,总应该死能见尸啊。是特大章鱼、乌贼偷袭……甚至有人想到了外星人和UFO,然而这些解释没有一个能够令人信服。

在人们对采列斯塔号船员神秘失踪案已经失去信心的时候,天文学家提出的新颖见解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美国一位名叫切姆别林的天文学家认为肇事的“凶手”来自于太空。是突如其来的陨星雨造成了这场灾难。

前苏联列宁格勒的天体物理学家尤里·柯甫捷夫则进一步认为疑案的罪魁祸首是比拉彗星,因为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仙女座流星雨正是比拉彗星的瓦解物。

比拉彗星是如何制造了这场悲剧的,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1826年2月27日,一位名叫威廉·冯·比拉的捷克军官,业余天文爱好者发现了一颗彗星。他一夜又一夜地观测这颗彗星的位置,并根据彗星在天空中行走的路线,计算出它的轨道是一个短椭圆,每隔6.62年回到太阳附近一次,是一颗短周期彗星。

那么,这颗彗星是第一次到太阳附近做客吗?天文学家们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早在1772年3月8日和1805年11月9日人们观测到的彗星就是现在以比拉名字命名的这颗彗星。

一位天文学家仔细核对了比拉的计算,并做出预测,比拉彗星将于1832年11月27日经过近日点。届时,比拉彗星如约而至,准确到连一天也不差。

再次见到它,应该在1839年,但是这次地球和彗星所处的位置使比拉彗星总是出现在离太阳非常近的地方,用肉眼无法看到。无奈天文学家们只好期待着比拉彗星1846年2月的再次回归。

时间刚到1845年12月,天文学家已经找到了比拉彗星的身影。这次出现,它给了人们一个巨大的惊奇。

当比拉彗星在1845年底刚刚出现时,人们发现它的核有突出部分。次年1月13日突出部分逐渐分裂成两颗彗星,它们各有一个彗核和长达满月的彗尾。两颗彗星像孪生姐妹一样,在天空中比翼齐飞达3月之久。慢慢地,两者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到2月中旬已相去甚远了。

1852年9月,两颗彗星再一次结伴而归的时候,显然由于其他行星的影响和自身的质量差异使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加到240万千米了。

1859年是比拉彗星的又一个回归年,但是在它们应该出现的拂晓和黄昏时分,天空中并未见其踪影。人们只好耐心地等到1865年再目睹它们的风采。可是,到了1865年,虽然天文学家们早已把它们应出现的位置算得很精确,天空中却根本找不到这对彗星的踪影。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过比拉彗星,它们似乎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了。

难道比拉彗星就这样不辞而别了吗?天文学家们仍然不懈地寻找着。

1872年11月27日,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的轨道,这天夜晚,欧洲等地的天空出现了一阵灿烂的大流星雨。整个夜空犹如万树梨花齐放,绚丽无比。流星雨从19时一直延续到第二天凌晨1时,据估计,流星总数大约在16万颗左右,这些流星就是比拉彗星分裂后的产物,它们散布在原来的运行轨道上,当地球运行到这里时,陨星受地球引力作用,纷纷冲入大气层,形成天女散花般的流星雨。

1885年,还是11月27日,地球再次经过比拉彗星的原轨道时,十三年前的情景再现,虽然规模不如上次,但每小时仍达15000颗,依然令人眼花缭乱。到此时,比拉彗星已彻底瓦解是毫无疑问了。

好了,还是让我们回到采列斯塔号帆船上去吧。

从船上保存完好的航海日志上看,1872年11月24日,它位于亚速尔群岛海域,经过3天时间,按一般航速,大约航行1400千米,恰好在11月27日晚到达出事地点,恰逢流星雨自天而降,悲剧发生了。

天体物理学家尤里·柯甫捷夫描绘了事情发生时的情景:在采列斯塔号出事的区域,流星雨异常猛烈,流星像一团团火球,枪林弹雨般向帆船袭来,浓烈的烟雾,刺鼻的怪味令人窒息,刺眼的火球打落了一只船帆,正在准备开晚饭的船长和船员们全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蒙了。迷迷糊糊的船长忽然想起了货舱中的酒,也许火球会使浓厚的酒精蒸气着火爆炸,于是他慌忙下令放下救生船,弃船逃生。然而,不幸的是救生船被更猛的陨石雨击中,所有的人都葬身于海底,成了比拉彗星的殉葬者。

人们终于找到了造成采列斯塔号悲剧的真正元凶。